查看原文
其他

农民丰收节 : 是农民主导的丰收节,不是春节晚会 | 典型评论

付萍 小荣说 2020-09-06

2019年9月,在中秋与国庆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于秋分的这一节日,包含着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再度聚焦和重视。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孕育出历史底蕴深厚的农耕文化。在漫长的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农耕文化凝聚着亿万农民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智慧。然而,灿烂的农耕文化,春种秋收、割谷收麦,衣食、农时、农事——人们对农耕文化的记忆,早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与互联网科技时代进阶的步伐,淡漠在认知的边缘。

即使有些许农耕文化的记忆,给大多数人的感觉也并非是愉悦的,似乎农村、农民、农耕,先天就与“面朝黄土背朝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贫苦印象相挂钩。尤其是城乡二元化割据阶段,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加剧了城市居民对农村和农民的偏见。长期处在社会结构底层的农民,直到改革开放农业科技得到普及,农业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后,农民的社会形象和精神面貌才稍微改善。

“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资充裕的生活供应给了我们追求“诗与远方”精神文化的基础前提,而物资充足的前提,则是依靠广大的、默默无闻的农民群体的辛勤耕耘。

如果说,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与当代价值、传承和保护农耕文化,以及再度彰显“三农”的地位,是设立农民丰收节的时代意义,那么,如果忽略中国人口的最大多数——农民,则只会让这个节日沦为有名无实的过场和形式。

今年的农民丰收节,各省市、区县的“丰收节”活动新花样层出不穷,全国70个地方还组织了一场全媒体联动直播。还有特色农产品展示、美味小吃一条街、花车狂欢、灯光T台秀、民宿非遗活动、收割机比赛、现代农业展示,甚至是无人机表演等等。

当各地方纷纷以眼花缭乱的“丰收”战果来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并警惕,这个节日的主角,是否是农民参与、农民欢乐、农民受惠、农民受益、农民幸福。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也有针对特定人群和身份的教师节、记者节、护士节等等,任何节日都应该有其独自的真正内涵和意义,从而在不同的时代焕发价值和生命力。农民丰收节,若只是像往常的城乡活动般,办场晚会,搭个舞台,官员说话、演员出彩,农民只是作为舞台底下的吃瓜群众,如此便失去“农民丰收节”本身的节日意涵。

若为了立节而设节,即使“庆丰收”活动花样百出,却脱离农民群众的主体,最终只会剩下空架子,节日意义荡然无存。

2018年秋分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时,农业农村部发言表示以“四个坚持”作为办好“农民丰收节”的决心: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办节日。二是坚持节俭热烈办节日。三是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办节日。四是坚持开放办节日。其倡导的初心,即不违农时,各具特色;贴合乡情,节俭而行;农民为主,开放办节。

如今,农民丰收节从价值意义上,回归了传统,从活动和形式上,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以前是请演员下乡演出,娱乐农民,现在是重视民宿演出,让农民娱乐。角色的转变其现实意义毋庸赘述,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个节日真正办成农民的节日才是首要。

从传统的农耕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农民是人类最早的的职业和身份,承载了人类的进化、生产与发展。农民丰收节作为农民的第一个节日,更应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给农民赋能,给农业赋能,给农村赋能。

首先,以节为媒,展示农民的风采,让更多的人关注农民、走进农村。改变多数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刻板印象,通过节日,充分展示农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黑龙江方正县的农民们举行水稻机械收割比赛来庆祝农民丰收节,安徽徽州呈坎千年古村,村民们以徽州传统的“晒秋”方式,将收获来的辣椒、玉米、南瓜、黄豆、稻谷、红豆等色彩斑斓的果实晾晒在房前屋后,将“晒秋”民俗展现给各地游客。各地方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充分展示了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时代风貌。

其次,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弘扬农耕文明的优秀传统。试想一下,如果农民变成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职业如何?大自然山川禾木,虫鱼鸟兽,土地田园,农民最能懂得自然的物语,他们是农民,是劳动的创作者,也生活的艺术家。在属于他们的节日里,在农耕文化的延续中,他们的创造力也许更会颠覆你我的想象。

第三,扩大舞台,全民共享。中国农民丰收节,应不局限于城市或乡村的地域空间,全社会共享丰收、共助增收,让情感上和认知上达成更广泛的共鸣和共识。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公益宣传片《丰收节来了》,即以“农民丰收,全民共享”为主题,宣传片以独特的视角,通过太空、城市、乡村等不同场景,不局限于农民群体,还包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老人、孩子,快递员、白领等等共庆丰收、分享喜悦。

国内56个民族,有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本就有带有丰收节的节日内涵。如藏族的望果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以农民为主角,并不代表着农民与全国人民其他群体相割裂,全民共享的关联性和重要性更是农民丰收节所需要的节日属性。

最后,走出国门,放眼世界。在“一带一路”旋律下,随着中国对外交流合作也不断深化,农业的国际化程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中国的,也应该是世界的。承载着文化民俗农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以成为展示中国的一个窗口,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和新时代中国农民新风采、新气象,展示中华文化的自强与自信。

对于每个国家来说,农民丰收节,并不限于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对大自然的馈赠,对土地的敬畏;对生活与生产的耕作,对农耕文明的延续与传播;对低碳环保、勤俭节约的习性风俗,每一个国家都是一致的。农民丰收节既可以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一个时代的标志,也可以是整个世界的文化符号,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文明的标志。

总之,农耕文化若只残存在人们模糊的记忆角落里,实在可惜。繁华都市里的农二代也许早已忘记村边的那口亮汪汪的水井,农三代还以为花生长在树上而不是出自泥土里,农一代也许早就被工业化、城镇化搅得对土地失去耐心,对农耕生活失去了原本的信心——

举办“农民丰收节”,不论目光着眼于国内还是国外,城市还是乡村,要以农民为主体而不流于形式,切实让农民欢喜,让农民受益。以节为媒,传承文化,释放情感。感恩生活,爱物惜物,重拾美德,让更多的人寻找内心的归属,唤起我们心中对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的情感寄托。

— End —



更多作者原创文章回顾:

品牌叙事:目的地营销就是一场品牌“写作课”

蒋依依:中国旅游的市场叙事 | 创智者说

5A景区困局:为什么创5A难,保5A更难?

城市漫步:旅途中的城市空间美学

广州红专厂被拆:文化地标与商业利益的博弈


“小荣说”近期精彩文章回顾:
孙小荣:民营旅游企业主体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文旅融合之路,民营文旅企业一直风雨兼程
寻路山东:“好客山东”的另一面 

岑梅玲子:北京市自驾游行业市场研究

安金明:乡村旅游及民宿和乡村振兴中的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