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 │ 李璎珞:我从园中来,带着兰花草

职业发展中心 清华职业辅导
2024-10-17

编者按


清华求学数年间,在考试周期间的坚强求生,在学生节与DDL之间的痛并快乐,在毕业论文与工作申请间多线作战,当离开清华的时候,这些毕业生留下了怎样的故事?他们走上职场后获得了怎样有趣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学长学姐们讲述最真实的生涯故事,分享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


人是长于遗忘的动物。尤其长大后,很多酸甜苦辣习惯一笑置之、云淡风轻,但与此同时,对改变自己的人生经历、人生节点也会变得“钝感”。因而特别感谢职业发展中心的邀约,让我回忆那些改变我人生的瞬间,诉说选择成为高校教师的本心,分享给有着同样欢乐、忧愁与烦恼的同龄人,所谓不忘初心,才能砥砺前行。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寻找同类

作为清华马院毕业生,现在的北理马院教师,无论多么诗情画意的标题,都绕不过在马言马、在马信马的本能。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015年,初入清华的我,是孤独且迷茫的。当我和讲师团发生交集之后,我找寻到志同道合的人,也进入了舒适区,仿佛找到了“归宿”。


讲师团成立20周年时接受小伙伴们的访谈,我说我对讲师团初见倾心、再见痴心。当你找到了希望成为的人,并为之努力的时候,是满怀期待、憧憬、充满动力的。当你成为了这群人的主心骨,担负起你挚爱组织的责任的时候,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被称“团长”和我自称“团子”(讲师团的孩子)的日子里,我自认一穷二白——穷在不够博学广知,白在社工经验也不足。但当你看到有前辈引领,有朋辈并肩作战的时候,没有理由不舍得一身剐,去拼、去闯。我由衷感激那些黑暗时刻里和我一起顺着光亮走向光明的朋友们。



图丨北京高校博士生宣讲团成立仪式后的合影


说说讲师团于我的种种启发。第一,所有的从容,唯默默努力耳。在讲师团,超负荷压力下,我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野蛮生长。比如作为讲师,站上讲台表现出的是自信大方、侃侃而谈,殊不知背后要偷偷踩着高跟鞋适应久站,战战兢兢、一字一句地打磨无数次,才能不说错、不丢人,才能安下心、站得稳。第二,要相信,所有的付出都有收获。不得不承认,事务性的工作确实会占用时间精力,但能够入主流、上大舞台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这些经历可以转化为文章、求职简历的条目、试讲时的从容、青春的闪光回忆,我的幸运是这一切恰巧殊途同归。第三,找到同类的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会对自己的价值观、优缺点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把握,然后去选择一个爱的人、一项热爱的事业、一种自在的生活。



图丨在中宣部组织的研讨会上代表全国大学生宣讲骨干发言


毕业季里,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2018年9月,我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这一年,真正独立生活在异国他乡,真正直面毕业论文的压力,真正开始考虑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规划。


感触之一:运动是纾解压力的良方。毕业季的压力,尤其是博士毕业的压力,是父母无法理解的,是对同是面临毕业的同学不忍传递负能量的。找到日常的、可自我疏导的情绪出口尤为重要。在美一年我坚持早睡早起、自己下厨,每天到健身房或者中央公园运动两小时以上,大汗淋漓之后确实心情舒畅。现在看来是毕业季脑力与体力重要保障。


感触之二:善于求助可以迈出困境。这点最为重要。当自己无法缓解焦虑情绪、意识到心态消极的时候,要敢于向最信任的人求助。在美期间,学术受阻、能力存疑、职业选择不清让我有绝望感的大概有三四次,我会用邮件的方式和导师联系。在此很感谢我的导师欧阳军喜教授,总是会在第一时间点拨我、指导我、开导我,我的师兄师姐和好朋友们也会关心我以及分享他们毕业季时的心路历程,这些都成为对我的莫大鼓励。



图丨欧阳军喜教授带领我们在伯克利大学查阅历史档案


感触之三,拷问内心之后做出选择。临近择业关口,我们会接收到海量招聘信息和职业建议。在选择开始的阶段,确实会很慌乱、很纠结甚至很痛苦。我曾经纠结的点就是,我既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得了,但是又觉得哪方面都做不好,陷入某种极度自信和极度自卑交杂的死循环。但是最后,我排除所有来自他人的:“我觉得你适合什么”,反而通过逆向思维,拷问自己“你最不能离开什么”。我自己的答案是那一方讲台和校园氛围,因而坚定地选择将高校作为自己的择业方向。


所以,那些孤独的、看似冰冷的日子里,为了目标的钻研、努力,面对未来的纠结、痛苦,身边人的指点、关怀都让冷清里透着人情味和精神力,风风火火起来。


师者如兰,香远益清


图丨北京理工大学任教后首节课后与同学们的合影


梅贻琦校长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园里大师们不仅博古通今,而且具备令人仰视的风骨情怀。还记得肖贵清老师获评“良师益友”时,我转发的文案就是这句“师者如兰,香远益清”,这也是我想对每一位我敬重、感激的老师们想说的。不仅如此,我的母亲年轻时也曾是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师二代”,耳濡目染下,教师于我而言早已不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项事业。


当然,论才学、阅历、品格,我都要潜心修炼,才能担负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但是,少年的我满怀对事业的敬畏与热爱从园中走来,盼能穷尽一生守护好一代代种花人辛勤播种、小心采撷的兰花草,承继好一代代种花人的梦想与使命,把芝兰香气远播、远播、再远播。从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点滴开始,育己修身才能立德树人。


写这篇稿子时,我自始至终有一种作为普通清华毕业生“何德何能”的战战兢兢。谨以此篇作为给师弟师妹们的心里话,对恩师、亲友的无限感激,和自己在特殊年份里“云毕业”后、于星辰大海征途起航点的留念。


个人简介

李璎珞,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届博士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担任北京高校博士生宣讲团团长,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副主席、博士生讲师团团长。毕业后进入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



更多精彩


范梓腾:在社工与科研的平衡中思索前行

石添硕:从对冲基金到哈佛读博,疫情之下坚守学术初心

马积良:从程序员到中学老师,只要你敢,路总能走出来

蔡泽州:留美两年,回到清华读博士

陈一麟:我在一线报道中成长

李    路:IC工程师的弘扬武学之路

徐梦周:园子里普通人的考研那点事

李晓东:从外推北师大到美国孔院教师,我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这些年

税晓霖:离京六年后,我在魔都开了家儿童游戏治疗室

邓   诚:在在线教育行业的这八年

蔡   崴:我在纺织制造业的第十年

林三春:踏上星辰大海之征途

陆昕清:我在非洲做农业

胡维逊:从坦桑尼亚支教到联合国YPP,我将一直勇敢发声

修新羽:文艺青年成长史

姚   颂:创业的背后是我的大学

吴丹妮:记录历史瞬间 走向未知远方

李亚东:非洲三年,我采访过的那些故事

陈诗慧:高跟鞋印下的是感叹号,泥球鞋印下的是省略号

王文超:我渴望触碰云端

张佳敏:挑战学术话语权

宋云天:愿为萤火,发一点光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华职业辅导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