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 | 王晓亚:从校园学生记者到江苏卫视主持人

职业发展中心 清华职业辅导
2024-10-17

编者按


清华求学数年间,在考试周期间的坚强求生,在学生节与DDL之间的痛并快乐,在毕业论文与工作申请间多线作战,当离开清华的时候,这些毕业生留下了怎样的故事?他们走上职场后获得了怎样有趣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学长学姐们讲述最真实的生涯故事,分享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


工作后被人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你是清华毕业的?你们学校也有主持人专业?(当然没有!)居然可以跨界来做主持人!刚开始,我也不以为然,后来有一天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怎么就做了主持人呢?在学校的七年里,除了专业课的学习,我待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清华电视台。每周两次播音,七年不变;学校的大大小小的舞台上,实战了一百多场;在毕业前的100天创办访谈脱口秀《慧晓天下》,和慧凝两个既是主持人,也是编导、摄像、剪辑、后期、运营……学校里的种种经历,仿佛都在给我的职业选择作准备,虽然不是所谓“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但对于这次“跨界”我有自信。



图丨2020年2月,疫情刚爆发的春节录制《非常时期•非常荐书》


从零开始的清华主持人

通过校招,我来到了江苏广电。“清华大学外文系文学学士、国际新闻传播硕士”,众人眼中我是顶着“名校光环”来到工作岗位的,可我毕竟换了一个全新的城市,一切还是要“零基础”开始。从《青年江苏》节目的记者做起,我爬过阅江楼、绕过玄武湖,跑过南京青奥会场馆、挤过中秋节人山人海的夫子庙,对话过教育改革前线的教育局长、采访了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孩子……高密度的采访、写稿历练让我迅速成长。刚工作的第二个月参与的系列报道《教改再扬帆》就荣获了2014年度江苏教育新闻奖一等奖。



图丨在未来之星少儿才艺大赛英语总决赛编写主持词


由于频道人手紧缺,刚到台里的第二个月,我就开始了直播新闻节目《江苏教育新闻》的播报工作。上来的第一档节目就是直播,不容出错的直播,现在想来领导还是挺大胆的,只是他们不知道我曾经在清华电视台播了7年新闻,曾经下过功夫,又有何惧呢?2015年,《江苏教育新闻》改版为全媒体教育评论节目《教育锐报》,每天15分钟的教育评论,中间只有一次片花断点,一方面要求主持人基本功过硬,连续评论7-8分钟不间断、不出错,另一方面在内容上还要有新闻人的敏感、冷静、思考和新锐观点。拿不准的,就学,不擅长的,就练。每天看教育领域的报道、观点,然后自己写500字的评论,来训练自己的思维逻辑,说出自己的观点。有时候会感慨,我多么渴望变老!因为那样我就会有更多的积淀,才能发出观点独到的好声音,才会拥有超出年龄的“焦虑感”和“责任感”。


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是最根本、最直接的。多年的积累、养成的习惯、学习的能力,才是工作后“从零开始”最大的资本。


努力做“十项全能”的科学达人

2015年初,全新打造的青少年互动科普真人秀《未来科学家》开播。这是一档每周一期的全外拍科学实验节目,平均每期节目要在一所小学校园拍摄三天,遇到繁琐的实验甚至会一期节目外拍六天。外拍环境不比演播室,不可控因素很多。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遇到粉尘炸裂起火的油锅、40度烈日下的水晶采石场、35层楼高的消防天梯、置身上千条扬子鳄的池塘……为了这档节目,我跟随节目组走南闯北,危险系数再高的实验也都亲自上阵,因为“不做科学节目,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有多勇敢!”



图丨在徐州市铜山区三堡镇新何村平安希望小学支教演示火焰掌实验


然而真正的压力是从2016年开始的。《未来科学家》改为日播节目,每天进一所学校,录制一期节目。录制频次高了,变数就更多了,作为主持人,必须和节目组想办法一一应对、全部克服。录制学校的条件参差不齐,遇到天气条件不允许,准备好的实验没法做了,就临时就地取材、调整实验内容。参加录制的学生年龄不一,从幼儿园到初中生,我们必须调动现场的孩子们的好奇心,在漫长的录制过程中保持他们的新鲜感、兴奋感;每一期节目都是一场带观众的真人秀,从一间十几人的教室,到几百人的礼堂,哪怕没有话筒全程靠“吼”也要全部出色完成。



图丨在南京一所职业院校做探校网络直播


想要真正成为节目的灵魂,就必须深度参与节目的策划、录制、后期、宣推、产业运营全过程。自己的节目就是自己的孩子,你要对他负责。科普节目内容要严谨,形式要活泼。策划阶段就要与编导讨论选题,力求带动更多观众、做更有效率的实验、录制出更好的视觉效果;每天白天做实验录制节目,晚上在宾馆对稿本、试验第二天的实验;拍摄之后,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找到没有任何后期包装的节目视频反复观看、听大家反馈。365天进了240所学校,录了240期节目,编导、摄像一批又一批轮流出差,而主持人不变。直到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对于节目我比编导懂得更多了,这就是做“灵魂人物”的感觉吧。


做知识型“主持人+”,必须“细节控”

人们总是期望从一个主持人身上看到他的风格、他的内涵、他的积累,又需要他每次出现在节目中都带着鲜明的、极致的“标签”,这需要主持人长期的锤炼和探索。七年来,从教育频道《江苏教育新闻》、《教育锐报》、《未来科学家》、《家有儿女》、《未来之星》、《最赞老师》、《环球教育周刊》、《创投合伙人》、到江苏卫视频道《职来职往》、《最爱故乡味》、《家屋室的主人》、《京东双十一直播超级夜》……主持的节目涵盖了新闻直播、教育评论、科普实验、家庭访谈、少儿才艺、职场创业、生活服务、国际交流、大型晚会等。看似涉猎广泛,而事实上我在不断尝试和积累,努力成为一名懂教育、懂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知识型生活主持人。



图丨2019年录制《创投合伙人》



图丨江苏卫视《家屋室的主人》录制前对稿


拒绝泛娱乐,坚持做好内容。工作上不能要求团队给你什么,而是要非常苛刻地要求自己,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为了准备主持江苏发展大会,我提前两个月了解嘉宾的生平、作品、近况,中文、英文的材料看了厚厚一叠,活动当天一位华裔嘉宾演讲时出现中文表述不清,我就上去翻译救场;《未来科学家》专访阳光动力二号飞行员,录制时终于可以用上英文,与嘉宾侃侃而谈,当然代价就是结束后还要把所有内容翻译成中文、校对、配音、编辑成片;暑期英国文化交流营我一个人带队,从前期策划、设计路线、与英方沟通到招募营员、带团出访、后期宣传推广,亲力亲为;平安希望小学支教、盐城阜宁支教活动中,与老师一起设计和准备课程,在带给孩子们欢乐的同时,注重他们的心理建设,让他们学会自信和快乐。从工作中得到的收获,永远与工作时自己的用心和努力成正比,没有真正付出过,你就不会真正知道自己的能耐有多大。


从记者、播音员,到有编导思维的主持人,再到全程、全时、全员传播的积极参与者、团队的核心力量,我希望不断拓展主持人的外延,在团队中永远坚持做“加分项”。我记得节目中一位师兄曾说过,只要不断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剩下的交给时间,时间就会让你逐渐成为你注定要成为的那个人。



个人简介

王晓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2014届硕士毕业生,毕业后签约江苏省广播电视台。现为总台双语主持人,一级播音员。


更多精彩


蔡达理:而见过了这一切之后,我还是想当一名工程师

范梓腾:在社工与科研的平衡中思索前行

石添硕:从对冲基金到哈佛读博,疫情之下坚守学术初心

马积良:从程序员到中学老师,只要你敢,路总能走出来

蔡泽州:留美两年,回到清华读博士

陈一麟:我在一线报道中成长

李    路:IC工程师的弘扬武学之路

徐梦周:园子里普通人的考研那点事

李晓东:从外推北师大到美国孔院教师,我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这些年

税晓霖:离京六年后,我在魔都开了家儿童游戏治疗室

邓   诚:在在线教育行业的这八年

蔡   崴:我在纺织制造业的第十年

林三春:踏上星辰大海之征途

陆昕清:我在非洲做农业

胡维逊:从坦桑尼亚支教到联合国YPP,我将一直勇敢发声

修新羽:文艺青年成长史

姚   颂:创业的背后是我的大学

吴丹妮:记录历史瞬间 走向未知远方

李亚东:非洲三年,我采访过的那些故事

陈诗慧:高跟鞋印下的是感叹号,泥球鞋印下的是省略号

王文超:我渴望触碰云端

张佳敏:挑战学术话语权

宋云天:愿为萤火,发一点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华职业辅导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