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编寄语丨白长虹——问题意识与学术创造力




作者简介



白长虹,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管理评论》主编,现任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

问题意识与学术创造力

工商管理研究与教学面向实践的转型成为商学院学科发展的基本任务,建设工商管理自主知识体系成为学科发展的制高点。

工商管理知识体系与其他知识体系一样,始终处在演化之中。波普尔曾将这种演化视为生命的进化过程,称知识的起源和进化是与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同步。根据这种认识,知识帮助人们适应环境,知识体系总是力图与环境保持适应关系。当人或环境的变化形成新的问题时,对问题的探究就会萌发出创造知识的动力,这种动力推进了知识体系的进化。或者说,知识的增长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它们或者是实际问题,或者是已经陷于困境的理论。一旦我们碰到问题,我们就可能开始研究它……知识的成长是借助于猜想与反驳,从老问题到新问题的发展”。我国工商管理知识体系的演化,似乎正经历着这样一种“从老问题到新问题”的转换阶段。

研究问题从哪里来?笼统地说,新老问题肯定都与管理实践有关,因为工商管理是实践学科。但是,管理实践不会自然而然地把问题呈现给学者们。问题更像是矿藏,等待着开采者去发掘,老的矿脉开发殆尽后,他们就要去寻找新的矿脉,然后才能从中提炼出大自然馈赠的精华。在以前的主编寄语中,我们曾对“问题导向”进行过思考,并提出从四个方面识别研究问题的看法,而这些方面的问题至今仍然值得发掘。当然,这些方面未必能够涵盖全部管理学的研究问题,特别是新时期的“新问题”。为了探寻对学科发展有引领作用的“新问题”,我们需要更敏锐的问题意识。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哲学界曾围绕“问题”及相关概念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有些学者还提出过建立“问题学”学科的设想。关于问题意识,学者们提出了多种认识和解释,把问题意识解释为问题观,强调这种意识是关于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的一整套思路和方法;或是强调问题意识的特征,如客观性、预测性、批判性等。有些学者指出,从历史的、哲学的或是生活的角度看,问题的含义各不相同。由此推论,在其他领域中,问题意识的含义也会有一定差别。工商管理领域的问题意识,可以被解释为管理学者的问题观;或是他们寻求问题、解决问题的充满强烈探索和创造欲念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通过管理学者的学术实践体现出来。如果对那些为管理学科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做一观察的话,可以看到他们的问题意识至少由三个力量构成,即信念、观察力和敏觉。

其实,从探矿的比喻中,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信念的作用。对于探矿者而言,无论在沙子里找到一粒金子,还是在河面上发现漂浮着石油,都不等于找到了矿藏,后续的勘探和开发才是充满艰辛的工作。同样,学者们发现问题也不是靠简单的意外所得,或灵光一闪的顿悟。真正发现问题并认识到它的研究价值的过程,往往是一场艰辛的、持续的研究过程。正如在《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一书中,一些作者讲述的他们“不屈不挠地开发和改进他们的想法时个人遭遇的挑战……他们中的很多人曾经遇到了巨大的障碍”,而他们克服这些障碍所凭借的正是对自己事业的“工作价值的坚定信念”。

发现问题所需要的第二种力量是观察力,这种力量使人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综合判断的能力。工商管理学科原本就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只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细分化,如明茨伯格所说,管理职能类课程“发展自己的内容,树立自己的偏见,而且在最大限度上,扩展自己的意识形态”。但这种学科的细分化并没有改变管理实践的形态,管理实践是综合性活动,对管理实践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努力发现深层的运行机理的变化,才有可能识别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第三种力量可以被称为敏觉,即由于长期关注一些现象而对这些现象形成的敏锐的认知,如人们常说的企业家对市场机会的警觉,或一些人对技术变化及异常情况的敏感性。这些敏觉通常来自专注、聚焦的观察和思维方式,也来自已有的知识积累。人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对一些事物的变化做出预测,当实际的变化与预期相偏离时,所引发的惊异会使人做出溯本寻源般的追问,直至搜寻到新的问题。

问题之所以被视为科学、技术进步的起点,原因在于它能够激发人的创造。一位哲学家曾指出,由于人类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凝固的时空、自我的失落,因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世界。也就是说,人类对新颖性、新奇性有着本能的追求。而创造力被认为是“产生结果的过程,它是一个新颖且具有适当反应的成果、产品或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反应必须是全新的,也是适合于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对于已有解答的老问题,创造力驱使人们不断地寻求更新的、有着更好解释力的答案,哪怕是与已有答案表述方式不同的等价的思想。而对新问题,人们则更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猜想和联想能力,去试验各种可能的解答。

问题意识引导着创造力,创造力驱动着探索性实践。这种实践的成果,不仅有经过实践验证的新知识,还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智慧,包括许多未经很好整理的“默会知识”;更重要的是,由于解决方案的丰富性,实践探索的疆域非常广阔,这些积极的探索会改变人们对问题的认知,使原有问题得到新的澄清或解释,或者引发出全新的问题。新问题有可能完全取代老问题,为人类的创造力展现出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科学、技术发展是一个从问题到问题的过程,也是探索空间不断扩展、探索内容不断深化和知识体系不断进化的过程,工商管理学科遵循着同样的道理。为了建设工商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学者们需要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发现有重要意义的新问题,并通过与管理实践者更为主动的知识旋转和共振,通过更为积极的学术批判与交流,促进管理知识的创造与升华,使管理学科迈向新的高峰。


相关阅读


商学教育

(2022第5期)主编寄语 | 商学院能够培养企业家精神吗?

(2022第4期)主编寄语丨工商管理需要高深学问么?

(2021第5期)主编寄语丨商学教育的反思

(2021第4期)主编寄语丨商学教育创新的五个方向

(2021第3期)主编寄语丨商学教育的嬗变


实践转型

(2022第3期)主编寄语丨案例研究与学术创造

(2022第3期)主编寄语丨管理研究需要工匠精神

(2022第2期)主编寄语丨管理学科的窘境与制度突破

(2022第1期)主编寄语丨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

(2021第2期)主编寄语丨开展幸福产业交叉研究

(2021第1期)主编寄语丨面向实践的研究:调查、案例与“管理地图”

(2020第6期)主编寄语丨管理实践与学术研究公式化

(2020第5期)主编寄语丨管理创新的实践逻辑

(2020第4期)主编寄语 | 实践转型需要大兴调查研究

(2020第2期)主编寄语 | 面向实践的管理学研究转型

(2020第1期)主编寄语 | 疫情中反思危机管理


理论方法

(2021第6期)主编寄语丨管理学者的伦理责任

(2020第3期)主编寄语丨管理研究与隐喻方法

(2019第5期)主编寄语丨企业家精神的演进

(2019第4期)主编寄语丨好理论的特征

(2019第2期)主编寄语丨管理中的迷信与科学



编辑丨李萱审核丨孙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