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摘得多个国际重量级声乐比赛金奖,他的歌声值得一品再品 | 人物
文 | 陈茴茴
2018年金秋,对旅意男高音歌唱家张喜秋来说,一如父母为他所起的名字“喜秋”所寄托的寓意与希望,是一个充满喜悦的秋天。9月28日,他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自己的独唱音乐会,获得好评无数;“十一”期间,他与新婚妻子费琪芳在双方亲友见证下,又举行了属于他们的浪漫婚礼,走向人生新阶段。一路走来,他最大体会是:无论是歌唱事业还是人生之路,惟有真心真情托付,方能不悔。
独唱音乐会“干货”满满
9月28日晚,一阵秋雨突如其来。雨后的北京天气转凉,瑟瑟秋意渐浓,当晚的北京音乐厅里却是热情似火。张喜秋精心准备的多首经典意大利歌剧咏叹调一一唱响,久久环绕不散的精彩男高音伴随着雷动的掌声,大有将北京音乐厅屋顶“掀翻”之势。开场一曲《圣洁的阿依达》瞬间抓住了在场观众的心,大家屏气凝神,细心聆听。只听张喜秋圆润松透的声音自然“挂”上高位置,高音部分轻松完成,短暂安静后,观众席响起潮水般的掌声与此起彼伏的“Bravo”喝彩声。
这次音乐会曲目以威尔第、普契尼两位歌剧大师经典咏叹调为主,其中很多都是分量很重的男高音“试金石”曲目,如《冰凉的小手》《今夜无人入睡》《女人善变》等。选自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的经典选段“柴堆上火焰熊熊”难度之大,即便是知名男高音也不会轻易挑战,张喜秋当晚演唱这首作品不仅完成度很好,其高音更是充满质感与力量,震撼人心。正如男低音歌唱家栾峰在音乐会上介绍的:“这台音乐会‘干货’满满。”更有专业人士竖起大拇指:“这是今年非常有分量的一场男高音独唱音乐会。”
选择威尔第、普契尼的作品,张喜秋的愿望是让国内亲友与观众通过音乐会见证自己5年来在意大利的学习成果,威尔第、普契尼的歌剧是最能代表意大利声乐精髓的经典。他还想通过音乐会给大家传递自己对美声唱法和声音观念的理解:“美声唱法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美声是美的、自然的声音。”下一步,他要用这种唱法去唱好自己国家的作品。
30岁放下一切出国学艺
高三时,喜欢唱歌的张喜秋背着父母,偷偷从家乡黑龙江兰西县到哈尔滨学习声乐。200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齐齐哈尔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2006年大学毕业后他便留校任教。在很多人看来,张喜秋的音乐之路非常顺利,既能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还找到了发挥自己所长的好工作。正当大家以为他会安稳过舒心小日子的时候,他却在30岁那年放弃稳定的一切,选择了到意大利留学。
“人过30不学艺”,初到意大利时不会一句意大利语的张喜秋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含意——从头开始学语言的艰难痛苦自不必说,专业课也经历了重重考验。他现在还忘不了自己跟意大利老师上第一节声乐课的情景:整节课几乎没有一句能完整唱完,满耳朵听到的都是老师说“停”,然后不厌其烦地给他示范,从声音到语言,一点点从细节处打磨。这让他亲身体会到意大利人对于歌剧演唱的严苛要求。“这是人家的母语,他们一听就能听出来问题在哪里。”对于热爱美声唱法的他来说,尽管学艺之路艰难,他依然庆幸自己有机会来到歌剧的故乡。
“世界上没有东西学不会,就在于有没有用心。”张喜秋凭借这样的信念和自己的努力,现在能自如地和意大利人聊家常,更是用各个国际重量级声乐比赛的奖项证明了自己。2013年,他获得第十四届“马里奥·兰扎”国际声乐比赛男高音特别金奖,填补这一奖项28年的空白,主办方马里奥家族更是把“马里奥”这个名字授予了他,以示对其歌唱水平和音乐表现的高度认可,这也是该项比赛在大奖空缺多年后首次授予华人歌唱家。2016年11月6日,在意大利米兰首次举办的以96岁意大利声乐大师安杰罗·洛弗雷塞名字命名的安杰罗·洛弗雷塞国际声乐大赛上,他获得第一名。在意大利,很多重量级声乐比赛都坚持以享有世界声誉的歌唱家命名,这些比赛不做过多包装,规模有时也不是特别大,但对母语与传统的坚持,让这些比赛多年来具有纯正的意大利“血统”和极高含金量。除了奖项之外,张喜秋更看重的是比赛让自己保持着竞技状态,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各国评委对于歌唱艺术严谨认真的标准。回看比赛,他觉得它们更多是人生小站,奖项对歌唱家来说是一种证明,但歌唱能力永远要看“现在”。
留学经历也让张喜秋对于动脑子、聪明学声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有时候外国老师教会了方法,自己模仿时效果却不佳,经过实践他发现,方法一定要经过自己的检验和尝试,甚至要经过一些调整,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科学发声方法的使用要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使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亚洲人与欧洲人的身体构造不一样,比如,欧洲人的鼻腔、头腔构造比较立体深邃,发出的声音自带聚拢效果,而大部分亚洲人的鼻腔、头腔相对扁平,声音在共鸣腔里容易发散。欧洲人能轻易达到的声音效果,身为亚洲人可能需要使用更多的技巧与方法,这些都需要自己实践的时候深入琢磨、仔细体会,学会聪明学习,而不是生搬硬套。
人生苦多更品出了甜
在很多人眼中,歌唱演员是一个风光无限的职业,或庄严或艳丽的礼服,五光十色灯光的聚焦,鲜花掌声的环绕……实际上,声乐学习的道路更多是孤单、寂寞和坚忍。热闹非凡的假日,等待自己的是狭小而孤单的琴房;夜深人静大家都休息的时候,可能还需要背谱苦读。从少小离家到外地求学,再到远赴重洋出国留学,张喜秋与父母一直聚少离多,饱受思念之苦。异地到异国,其中的酸甜苦辣也是无法一一与外人道。但他没有把这些苦反复咀嚼,在他看来,“坚持就是一种苦,但理想在那里,就是一种乐。”就像歌唱,强弱、轻重都是对比出现,苦也总是伴着甜,“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因为追求甜,所以人在过程中会吃苦。一年不回家,思念父母的过程是苦的,回到家里,眼泪是甜的;学习辛苦,拿到奖项时是甜的;亲人朋友不在身边是苦,但他们谈到我的时候,露出自豪的笑脸,是甜的。”说到这里,他坦然地笑了。
张喜秋和费琪芳在音乐会上演唱。
音乐会上,张喜秋邀请新婚妻子、女高音歌唱家费琪芳作为特邀嘉宾。两个人演唱了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经典片段二重唱“哦,我可爱的姑娘”。一曲唱毕,现实中的“鲁道夫”向“咪咪”献上深情一吻,全场观众为之动容。当他们二人一起唱响《我的深情为你守候》这首作品时,坐在观众席中的青年女高音李朔流下感动的泪水,她哽咽地说:“喜秋太不容易了。”她曾与张喜秋一同在意大利米兰学习,深知他一人在国外求学的艰辛和不易,如今看到战友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不由欢喜欣慰。
在意大利,张喜秋和当地人一起学习、生活,和他们喝咖啡,挤地铁。“浸泡”在意大利的5年间,他对意大利及当地人有了深入直观的了解。当他重新咀嚼歌剧里的人物和情节时,对剧中人物的所思所想和作曲家的用意体会更深。艺术与生活相通,只有“浸泡”在当地生活中,才能真正了解当地艺术。意大利人的健谈与热情也感染了原本不善言谈的张喜秋,让他变得开朗起来。意大利人对待生活顺其自然的态度,也让他对诞生于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有了更深感悟:“生活是越自然越好,歌唱也是。”一路走来,张喜秋对于各个阶段帮助过自己的人都心怀感恩,无论是传道授业的各位恩师、对自己无微不至关心的亲人朋友,还是让他能够顺利在意大利完成学业的热心赞助人……他说,自己踏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这些帮助过、扶持过他的人。
未来的日子,他将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的收尾上,给留学生涯交上一份满意答卷。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每次全身心做一件事情——学习的时候学习,演歌剧的时候好好排演,开音乐会的时候认真准备。有人建议张喜秋加快前进的步伐,他沉稳地答道:“声乐这个行当就如同京剧一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既然为歌唱已付出半生,付出一生又何妨呢?”对于喜欢张喜秋的听众而言,他现在的歌声正如他平时爱喝的小青柑普洱茶一样,“时间刚好”,正是值得细细品味之时。
- THE END -
推荐阅读
想混毕业?门都没有!中国音乐学院这个系的期末考试开启hard模式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直接发送“订阅报纸”到后台。
Q:想投稿?
A: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