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代艺术激怒、质询观众,都是艺术“沉默”的表现。

苏珊·桑塔格 Conversazione 2019-07-04

第30期专题主题为:

BOREDOM

"无聊"的审美体验:冷淡、沉默、贫瘠。


在之前的众多话题中,我们曾讨论到“日常生活”、“消费主义”、“波普主义”等话题,但却没有谈及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滋生出的一种“无聊的情绪”,这种情绪包含着迷茫困惑和不作为(如垮掉的一代),其中也包含着想要反击的痛感(如家庭主妇在长期单调空洞的家庭工作之后发起的抗议),也有人拥抱赞美无聊,并认为这是一种明智的反抗(美国反共政策背景下的同性恋运动)。这一期专题,我们将讨论冷淡、沉默、贫瘠等审美体验,构成一种无聊的感受。相关作品包括安迪沃霍尔的长电影,劳森博格的白色绘画,以及约翰凯奇的无声音乐,都包含着“无意义”的成分在其中。


最近一周会不断推送主题相关文章。


【CVSZ第30期】

推荐阅读


沉默美学(一)

文/苏珊·桑塔格

译/张雪、周颖


每一个时代都必须重塑自己的“精神性”。


在现代,精神性中最具生命力的就是“艺术”.画家、音乐家、诗人及舞蹈家,他们的活动一旦进入“艺 术”,就立即成为刺激新发意识思想的舞台。当然,这些活动空间必须不断重组。无论艺术本身的目标是什么,最终总会在人类意识的广泛目标下显得拘束。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神秘化的形式,而它又经历了一连串的“反神秘”危机。旧有的艺术目标被推翻,而人类意识的版图也在重新规划。给予这些危机意识动力的是一种把各种不同活动信念统一的力量。因而,当现代艺术形成,内部所有的活动都有其可质疑性。

 

把所有艺文活动归入“艺术”之际,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艺术二字的迷思。早先大家认为艺术就是人类表现意识的一种方式。而后来的观念较复杂,甚至有些悲剧色彩。这种想法是,艺术不是人类意识的表现,而是人类心灵中乞求自我疏离的能力。艺术不再是表现或肯定人类意识,相反的,是从意识中生出的反意 识动力。 


这种新的迷思给予了艺术活动许多宗教性神秘主义的玄理。神秘主义者追寻知识之外的不可知,和语言不能传达的玄秘,艺术因而倾向了“反艺术”,除去“主体”,以机遇取代意图,还有就是对沉默的追求。 


早先的艺术和意识之争中,有一层就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完整性和琐碎日常生活的物质性的冲突。而新的艺术观念视艺术为仅具有意识的某种转化的部分,因而乞求在艺术中实现某种精神境界时,立即和艺术本身就含有的物质性碰撞冲击。艺术仅仅是艺术家的工具,这种情形变成了一个陷阱。艺术变成了艺术家的 敌人,因为它拒绝了艺术家需求的自我超越。 


因此,大家认为艺术必须被推翻。一种新的元素进入了个别的艺术作品,那就是,废弃它,甚至,废弃整个艺术。


(二)


场景切换到一间空屋。

 

兰波前往阿比西尼亚,希望在奴隶贸易中发财致富。维特根斯坦担任了一段时期的乡村小学教员后,选择了一份琐碎的工作——医院护理员。杜尚则转向国际象棋。这些都是很有代表性的放弃一种职业的方式,在做这种选择的时候,他们个个都宣称,自己以往在诗歌、哲学或艺术领域取得的成绩微不足道、无关紧要。

 

然而,选择永恒的沉默,并没有否定他们的工作。相反,它以反作用力的方式,授予中途放弃的事业格外的力量与权威——对工作的否弃反而成为肯定其有效性的新源泉,成为确认其无可置疑的严肃性的明证。这里的严肃性并不在于把艺术(或者像维特根斯坦那样以艺术形式表现的哲学)视为某种恒久严肃的东西,一个“终点”,或者是背负雄心壮志的永恒载体。真正严肃的态度,反而是把艺术当作获得一种“手段”,去谋取也许只有通过舍弃艺术才能获得的东西。如果用更不耐烦的语气来判断,艺术乃是一种虚假的方式或(借用达达主义艺术家雅克·瓦谢的语汇)愚蠢的行为。

 

艺术虽然不再是一种自白,却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宣泄和苦行实践。艺术变成了一种传递,经由它,艺术家得到净化,自身净化,尔后延及作品的净化。艺术家仍在向美善追求,然而,以前的“好”是要艺术家精熟作品 并在艺术中求得满足:现在,这种至高境界变成了一种态度,那是,作品好不好对他不再重要,在道德上和情绪上,他们不再受役于必须达到完美。他宁可保持沉 默,不急于在艺术中找到自己的声音。沉默因而提供了一种心境上的纯净殿堂,是沉思,预备精神的成熟,等待再度发言的过程。

 

沉默是艺术家不愿不断的与观众或读者对话的延伸。沉默是艺术家与世隔绝内最高姿态,经由沉默,他解放了自己,不再是服务雇主、消费者的仆人。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完全能在这一“背弃”社会的举动中,察觉到一副高度社会化的姿态。艺术家解放自己,还来自观察其他的艺术家,并且比照自己。当一个艺术家证明自己确实是个天才,而且绝对超越他人时,他仅有沉默一途。乞求沉默仍然证明他比别人优越,因为他有智慧提出疑问并有胆识担负优越。 


(三)


现代艺术家的选择沉默并不是真的全然沉默。他仍然说话,只是,他的观众听不到也看不到。这个时代最有价值的艺术是一种进入沉默的转移,是对观众和读者的一种挑战。当代艺术惯性的激怒观众、质询观众,使观众感到挫折,都是艺术沉默的表现,而这种沉默已成为当代美学“严肃性”的标准。 


当然这其中也有矛盾性。矛盾在于,艺术家仍不断创作作品,而艺术品和观众之间的隔离不会永远存在,因而沉默是不可能的。时间和新的作品产生, 会不断的使艺术家的尝试创新合法化。歌德曾经指责克莱斯特给“无形的剧场”写剧,而最终无形的剧场变成有形。丑陋无意识的荒谬爱成了美。艺术史就是一连串 成功的越域尝试的过程。 

现代艺术的目的就是要使观众无法接受,而连带的也就是艺术家无法接受观察的存在。如果艺术的力量来自“否定”,艺术家和观众战争的武器越来越逼近于沉默二字。然而无论是艺术家有意或无意的侵犯观众,都无法彻底的弃绝观众的存在,或者是把地扪转化成另一种人。只要艺术是一种“纯粹”的活动,它就会是一个个别的菁英活动。菁英决定大众。只要最好的艺术附带教化的使命,它就先决设定了一群被动而未全然启发的群体,要他们来看、来听、来读,然后遗散。 艺术家能做的也就是在这种艺术家和观索的关系中如何抉择。讨论艺术家的沉默就是试图在这种已定架构中寻求变通。 


(四)


沉默如何真正的在艺术中体现出来呢?


沉默作为一种决定存在——存在于艺术家自杀的、借此标明自己已离经叛道的经典个案中(如克莱斯特、洛特雷阿蒙),同时也存在于前文援引的艺术家放弃职业的行为模式中。


沉默又作为一种惩罚存在——既是一种自我惩罚,以发疯的艺术家为代表(如荷尔德林、阿尔陶),他们的例子说明,精神失常也许是僭越意识的既定边界付出的代价;当然也是一种处罚(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审查、物理性的破坏,以及对艺术家的罚款、流放和监禁),由“社会”施加给思想上特立独行或者蓄意颠覆大众感受力的艺术家。


沉默不会再真的意义上作为观众的体验而存在。它也许意味着观众感受不到刺激,或无法做出回应。但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甚至不可能通过有计划的诱导产生。只有那些心智欠全的观众,或曲解自己反应的观众(被所谓的“恰当”回应捆住手脚,引入歧途),才感受不到任何刺激,无法做出任何回应。否则,只要观众被界定为某一“情景”中的情感动物,他们就不可能毫无反应。


同样,沉默不可能在真的意义上作为作品的固有属性而存在——甚至包括杜尚的现成物品或凯奇的《4分33秒》,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们不再去满足任何既定的艺术成规,只是大摇大摆地把物品放在美术陈列室或在音乐会的舞台上演奏一番。不存在中立的外表、话语、主题或形式。某物只有关系到它物式才是中立的,比如一个目标或一种期待。作为艺术品本身的属性,沉默只能以一种虚假的或不真实的方式存在。(换言之:如果一个作品存在,那么沉默只是他的一个元素。)人们在艺术中找不到天然的或实现的沉默,而只看到形形色色趋向不断退缩的沉默的地平线的运动态势——而根据定义,态势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样的一个结果是产生了一种艺术,其特征被许多人贬斥为寡言、消沉、沫从、冷漠。可是,这些否定的性质所依存的语境往往是可辨识的艺术家的客观意图。通过惯用的沉闷主题(如在许多波普艺术中)来滋养隐喻化的沉默,或者构筑“极简约的”、似乎缺乏情感共鸣的形式,本身就是充满活力、往往令人亢奋的选择。


最后,即便不把艺术家这种客观意图注入艺术作品,关于感知依然存在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感知的每一刻,一切经验都具有一定性。就像凯奇所坚持的:

不存在沉默这种东西。总有发出声响的东西。(他描述道,即使在寂寞无声的房间,依然可以听见两种声音:自己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在头部的循环。)

同理,也不存在虚无的空间(empty space)。只要人的眼睛在看,就总能看到东西。凝视“空”的东西,也是在看,看到了某物——即便是自己期望的幽灵。要想理解“实”,就必须与“实”相区别的“空”保持敏锐的判断;反过来,要想理解“空”,必须理解其他作为实在世界的领域。(在《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爱丽丝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商店“充满了各种二氧稀奇古怪的东西——但他最古怪的地方在于,每当她使劲盯着其中的一个货架,想弄清楚上面道地摆放着什么,那个货架便总是空空如也,而周围的架子却尽其所能的填的满满实实。”)


“沉默”从未停止暗示他的对立面,也从未停止依赖他的对立面。正如没有“下”就没有“上”,没有“右”就没有“左”,因此,如要承认沉默的存在,就必须确认其周围环境——声音与语言的存在。沉默不仅存在于一个充满语言和其他声响的世界里,而且任何给定的沉默总是被标志位声音间隔的时间段。(因此,哈泊·马克斯的无言之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身边那群狂躁不安的喋喋不休者。)


真正的空虚和纯粹的沉默都是不可能的——在概念上不可能,事实上也不可能。正因为艺术作品存在于一个由许多其他事物充实起来的世界里,创造沉默或虚空的艺术家必须创造辩证的东西:充实的虚无,充盈着的空灵,引发共鸣或雄辩的沉默。沉默必然始终是一种语言形式(在很多场合,是抱怨或谴责的形式)、是对话的一个基本要素。





【CVSZ第30期】


BOREDOM

无聊的审美体验

相关文章

Aesthetic of Impoverishment, Tom McDonough 

Aesthetic of Indifference,Moira Roth 

Aesthetic of Silence, Susan Sontag


重要作品

约翰·凯奇 (John Cage)

作品:4’33’’

演讲:Lecture on Nothing

罗伯特·劳森博格(Robert Rauschenberg)

作品:White Painting

杜尚 (Duchamp )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电影作品:睡觉;帝国大厦

昂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

日常理论批判(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Punk/Sex Pistol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提引人

蔡艺璇

时间

美国东岸时间6月17日晚21:00

北京时间6月18日早9:00


在经过30期专题/沙龙之后,CVSZ终于要做自己的期刊了!主题为时间,最后会以网站(电子刊物)和展览的形式呈现。详情请点击文章 

可以带你时间旅行的艺术 | CVSZ第1期期刊+第28期专题


过往专题


CVSZ当代艺术系列阅读+讨论计划


为“坏”图像辩护

用尸体进行艺术创作的背后,有怎样的深层含义?

论可爱—可爱与怀旧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论可爱—身处美与怪诞的夹缝中

艺术的条件性—没有变化就没有感知

艺术不可能现代,艺术永远的回归起源

介入社会与艺术自主:波德莱尔的思想遗产

从丹托的“艺术终结之后”谈后现代艺术

艺术自律与艺术终结(一)

艺术自律与艺术终结(二)


CONVERSAZIONE是谁?

Conversazione是个关于“一起阅读艺术、思考交流”的社群。这里不仅可以认真地探讨艺术哲学,还可以一起走访艺术家、约展览、约话剧、一起玩耍。我们致力于创造一系列有深度和广度的沙龙对话、采访及评论;同时也希望在此过程中,成员能够一同成长、彼此启发。CVSZ在北京、上海、波士顿都曾举办线下活动,同时会有定期线上讨论。欢迎关注我们,查看更多过往活动和社群介绍。(微信公众号conversation_art) 


CONVERSAZIONE

微信:conversation_art



这是一场关于艺术的对话也不仅仅是艺术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