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1人回顾| 面对海鸥4A,或407个零件

王骅 定海桥 2020-11-17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3676ickqo&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中文系出身的徐鹏翔不满足于拥有相机。他致力于拆解、研究,从而改造相机。他将来自过去时空的相机改造成宝丽来,从而超越对机械的眷恋和对某种将死媒介的着迷。

海鸥4A是上海照相机厂1968年投产的经典机型,畅销中国三十年。曾经作为民族品牌而广泛流传的海鸥相机,几经转手和数度努力,仍在沉沦。徐鹏翔将在这个陈列了中国和外国产经典相机的博物馆中,展示他如何把一台海鸥4A改装成宝丽来。

活动现场的参与者

活动开始前,徐鹏翔带来他用乌龟壳改造的网红改装作品:热敏打印照片的“龟仙机”

今天这个活动比较特殊,IG之前以摄影作品分享、国内国外摄影家讲座为主,真正跟老相机结合起来的手工改造、装配活动还是第一次,但这是个开始,因为我们3楼是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IG映界影像艺术馆、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馆长王骅)

51人徐鹏翔自述:

我可以打个比方,我自己养鱼,养鱼的人是从鱼的尸体上走过来的,我经过大量的失败才会轻车熟路,我很多作品比如拼接的画用的都是相机零件,那相机零件从哪里来?就是我的失败品。改造相机没有捷径,必须经过无数次的实践。

活动现场

我的工作台是相机尸体的战场、相机的手术台。

我做这些改造作品的初衷,不是为了证明我的技术有多牛,我有多厉害,有一些媒体对我的报道为了吸引眼球,比如:“沉默寡言的男子、灰暗的小屋、抛开尘世……”我觉得这些都是吸引眼球用的,大家可以不用理会。其实技术是很容易被取代的,技术就是画家手里的画笔、工匠手里的螺丝刀、水手的船……想法有了,我的彼岸已经在那边,可能会游泳过去、也可能造潜水艇,我终究会过去,如果说证明,我倒是很想证明某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技术层面没有意义。


我改造的动机是什么?

有两个方面

一从摄影角度来讲,我对捕捉影像的过程特别感兴趣。

比如绘画,不同颜色的笔、不同工具、甚至用手、铅笔,产生的图像是不一样的。

当我玩相机以后,我不满足于怎么玩它使用它,而是想参与到相机捕捉影像的过程。老的机械相机无法即时成像,用拍立得、宝丽来即显方式,让老相机换一种成像方案。

 

二是精神层面,从务虚到务实。

把我的想法从脑子里拽出来,拽到现实世界里呈现出来。同时,这又可以不断刺激我,激发我的灵感。

我出生在山西太原,在上海做过文字编辑、游戏动画、4A公司美术指导、拍片子剪片子……,学过美术的人都会对影像感兴趣,不管是自己画,还是用相机拍,都是在捕捉周围的世界,相机拍起来光圈可以调、速度可以调……就好像画画,可以这里画这样颜色、那边画那样的图形。上班时就开始玩相机,前前后后经手千台相机,08年辞职后,我还做过两年中古相机的商人,从国外淘回来的相机卖到国内市场,那时候国内老相机不多,我想现在国内这么多老相机,也有我的一份功劳,这是一个不可以忽略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研究了徕卡、蔡司等各种老相机,我对相机结构比较感兴趣,有的相机有问题我就自己拆开、修理。一来二去,就到了现在这个情况。

我在工作室里将整个改造这台海鸥4A相机的全程拍了下来,大家可以完整的看一下。海鸥4A双镜头反光相机和富士拍立得mini 两个相机拼接在一起。把拍立得电路、电子的部分都移除掉,原本拍立得mini是靠电池驱动的,把电动驱动改成手动驱动。

在做4A改造之前,我也研究了一些国内在双反上做改造的案例,他们的方案和我不同,他们是在后面加一个后背,没有做破坏这样很好,但我觉得很难做到两全,如果不对机身做破坏,就势必在镜头后面加一个矫正镜,对成像影响蛮大的。

改造这台相机差不多花费了50多个小时……

改装后的“海鸥4A双镜头拍立得照相机”拍摄的即显成像照片,海鸥光学镜头所得到的成像效果优于拍立得相机的镜头


后记

去夏在徐鹏翔的工作室里,我发现几千张(也许更多)在他改装相机时拍的宝丽来测试照片。几乎能看到他的女儿在这些测试影像中逐渐长大。这些暂留的、已在改造后归还主人的老镜头里,没有家庭摄影中常见的、对追求理想的亲人或爱人肖像的“执着”。但徐鹏翔按下测试快门时也是认真的(他亦给我测试了一张),来自又不止于他对机械本身的好奇和热忱。我们对坐而谈两个小时,尝试梳理他的经历和过程,但最后彼此仍没有理解他做这些的动力,也不知如何处理他(或他女儿的)测试照片。

我们去相机博物馆参观,熟悉相机制造历史的他也并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一款西方或国产相机在技术工艺上的高级或不足的激动。他从工业制造史中学习,但他又对工业的制造本身疏离。在51人活动现场,有一位以前海鸥照相机厂的技术人员专门赶来看海鸥4A如何被改成宝丽来。他说,一台A4有407个零件,有专门的安装流程手册并严格执行。这位工程师身上有对相机工业制造流程和工艺的记忆和感慨,而徐鹏翔身上没有。

可他却是那个每天同成百上千个已经在工业史意义上死亡的相机的零件、零件的替代物、零件的局部和零件的变形版本直接交往的人;是单独交往,而非合作地、集体性地、流水线式地交往。是一种整体性的、必须保持尊重的交往。他用改造的方法来同相机对话,语言就是这些细微的螺丝,最终以修订它们的成像过程为目的。这津津有味未必能长久,因为终究是一种有限的挑战,从而是临时的爱。至少,宝丽来是他在今天给它们的出路,经验则来自孤独的相机工业史给他带来的营养和挫败。

挫败的例子,譬如为节省时间,我们商量51人现场徐鹏翔拿已经改装完毕的A4过来,将最后的几个步骤倒退、拆卸还原,再实际操作演示给观众看。这个过程重复了两次,第三次才成功。这是他在日常不会做的。改造是新的生成,倒退回二度死亡,真是从没有过的挑战啊。也因为这两次挫败所带来的多余时间,现场的人们围绕着他更热烈而投入地观看和讨论,好像被更深地卷入这过程中去。(陈韵)

徐鹏翔拍摄的工作室环境


过往回顾

从水上到岸上

热爱无线电的人

(曾)匍匐在刘行的快递站长(口述实录)

什么样的历史,谁的历史值得保护?

只要有墙,我就要写在墙上

51人特供刺青艺术家和51人刺青图样发布!

二十载学艺,十年如一日,今一回首

看康定路从色变空

昌化路上的持香人:在时空裂缝上点亮一种观看

城邦腕力团

曲阳路上的冬天,熊市中的中国股民

通过文本获得解放

包裹甜蜜之糖标协会 

让故事静静流淌

李辉与偒傣话 

尉亮轮:亲切的记忆 

在上海之巅

“横竖横”放映地点勘察记

三位老美工

我们的工人新村

和平公园围棋角记

记忆、身体、“荣誉感”

李中华师傅的自行人生

缪老板的黄鱼面之味

定海桥互助社地处历史性的工人社区之中,现在,移居人口为这里注入了新活力。互助社是一个自发组织,也是用于社员共同学习、会谈、待客、反思、组织、创作的活动现场。通过对集结与创造艺术/知识之方法的探索,互助社意在促成邻里或同志之间在互惠的原则下互动、互助、合作。互助社会举办讲座、游览、出版、地方特色的晚餐、学者驻地、放映活动和城际交换等项目和活动。欢迎关注我们的网站dinghaiqiao.org。

“51人”由Raqs媒体小组总策划,策展组成员陈韵带领定海桥互助社“51人工作组”共同执行。项目探索生活的可能性,为双年展赋予日常生活的诗意。在上海双年展的17周时间里,每周将有3个关于上海“人物”的活动在城市里以流动或固定的形式发生。敬请关注本微信账户,了解最新活动信息。

51人网站:51personae.shanghaibiennale.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