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录|如果我是一本书

2016-05-03 做書 做書

如果你是一本书?你希望自己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如果你是一本书,你希望被捧在什么人的手中,陪伴在何人的床头?如果你是一本书,你希望被怎样阅读?有什么样的奇妙经历?


世界读书日,首届“阅读嘉年华”做書者说014,我们以《如果我是一本书》这样一本图画书为引子,邀请现场几十位读者如书页翩翩一样展开想象,化身为一本本精彩纷呈的书,用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自我和世界。


主持人:黄晓燕(奇想国童书总编辑)

嘉宾:阿甲(阅读推广人) 熊亮(绘本艺术家)


【对谈话题一】这是一本大人看的书,还是孩子看的书?


黄晓燕: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奇想国童书的总编辑黄晓燕,多年来一直在做童书出版。我来介绍一下两位嘉宾,阿甲老师,国内非常有名的阅读推广人,相信在座的各位对阿甲老师都非常了解。这位是熊亮老师,中国原创图画书发起的先行者,大家都在为做出好品质的童书努力。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奇想国童书新出版的《如果我是一本书》,也作为对世界读书日的一个献礼。

 

阿甲:今天是读书人的节日,所以读这样一本书应该是蛮好玩的。这本书实际上是写给孩子的一本书,虽然大人看了也很感动,但是我非常关心孩子们看了以后的感受。我在一个小学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本书,你长什么样子呢?每个人想的不一样,表演的也不一样。最难的就是把你看不到的东西看到,对于书来说就更难,虽然大家都能直观地看到一本书,可是让你把自己想象成一本书,会是什么样子呢?


熊亮:如果我看一本书或任何一个文本或故事的话,首先出现的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就像一条路,在哪里发现线索,从哪里进去,这是书给我的直观感受。


就像一个意象。对于我来说,所有的书的意象都是一个黑黑的隧道,当你从里面走出去的时候,突然间就亮了。当你和孩子读书的时候,你的女儿只有两三岁的时候,那时书的意象是什么样子呢?


熊亮:成人书和儿童书只是简单复杂程度不同。对儿童来说,书就是一个冒险或历险的过程。


阿甲:在我的感觉来说,儿童的书比成人的书更具有一种魔法,有时像狮子发出怪声,有时又像章鱼,好像还有点吓人……其实书有很多样子,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都不一样,你小的时候和你长大以后也不一样。


熊亮:作为一个作者,编辑或者阅读推广人,我们会从职业的角度去看这本书。但是儿童读书的时候是很容易自己进到书里的。即使是一两岁的孩子,看书也是很认真的,虽然他们的自我认知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只要他们看到书,就会进入书里的世界。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能力,也是阅读最奇妙的地方。


黄晓燕:许多人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会有疑问:这很明显是一本成人书啊,认为这里面有一些意象是孩子的人生经验里没有的,他们会看不懂。实际上这是一本典型的图画书,它的文字特别平浅,但是图画是非常神奇的,充满了想象力,文和图其实形成了某种张力和对比。这是图画书的一种完美呈现方式。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扉页的画面是一个人走过来,椅子上有一本书,最后一页是他把这本书捧在了手里,希望听到有人说:“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其实这是一个阅读的过程。



 

【对谈话题二】图画和文字的张力能给孩子带来哪些不同的意象?


熊亮:我知道这本书的创作者是一对父子。这里面包含了许多记忆,小时候对自己的书架,关于成长和阅读的记忆。这个画家的年纪和我差不多,我感觉他对父亲的这种情感是非常好的。我想起中国古代有很多传承的概念。比如我小时候爱看的《》里面的一篇文章,年迈的父亲过世之后,儿子就把父亲的文章整理出来,这也是完成父亲的一个心愿。我们现在总是和长辈之间有代沟,其实阅读之间是没有代沟的。


这本书从绘画的观感来说,解决了我们的一个疑问,绘画的维度不一样,每个段落与每个段落之间是意义的转变,但绘画并不是图像之间的转变,而是思维的转变,所以会把不同的意义展现出不同的思维状态。我们看到这本书是像散文诗一样,是一句一句的,但实际上,画面呈现的是整个过程。


这本书,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感觉。刚才阿甲老师讲了小朋友会怎么看这本书,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就陷入了一种沉思中:我为什么要做书呢?这是每天都在想的事情,因为你花时间去付出你的生活、付出你的时间的时候,就会思考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说我要做书给别人看,这样一定做不下去,你要知道它背后有更多的意义。所以这本书也是一个人寻找意义的过程。但是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思维的进入,就是看到一个未来。我现在还是记得我小时候去图书馆借书,或者翻阅阅读卡的时候的一些记忆,其实这些记忆在无形中会创造一个未来,就和这本书的结尾一样。


阿甲:我拿到书有一个猜测,这本书是先有文字还是先有画?我特别喜欢其中一句话,这就是刚才熊亮兄说到的,他在想做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也时常在想,我一直鼓动大人和孩子读书是为了什么?我自己读书又是为了什么?



我读到书中这一句话的时候挺有一些感触的:“如果我是一本书,我会写下照亮黑夜的诗行。”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还记得画家画的是什么吗?是路灯。你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还会想到什么文字呢?我立刻想到一首诗,很短,就一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可能是顾城在问自己:他为什么要写诗?然后我们再问自己:为什要读书?为什么要写书?为什么要做书?为什么要推广书?他画出来的是一盏路灯,但更像是一种心像,就是心里面想象出来的一种图像。



熊亮:这位文字作者是葡萄牙很知名的文学家,当他对书有各种形式的解释或诠释的时候,不仅仅局限于他自己是一个作家的身份,这本



(接下来的画面是)一本缓慢的书,我们很多人想迅速得到很多掌握世界的东西,实际上世界是需要慢慢理解的。所以我认为这本书的作者实际上超越了“为什么我是一本书”的层面。



下一个画面是一本欢喜的书,大家看到的是一条蛇,图和文字形成了另外一种张力。对于大人来说可能无所谓,可是对小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视觉和文字的张力对孩子的意象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拿成人眼光看的话,比如我自己画插画,也写剧本,我写到一万字以上的时候,插图的功用就是渲染氛围的,因为我知道成人的阅读特点是阅读文字,并非用图像叙事。而这本书无疑是一本给孩子读的书,其中摩天大厦、游泳、风筝啊这些是非常正常的,中间会突然出现另外一些意象,会给孩子创造一种记忆,这种记忆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长大之后说,我喜欢这个东西,阿甲老师喜欢另外一个东西,其实都是童年读书的时候形成的一个爱好。我们在选书或看各种书的过程当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其实也就确定了我们未来的知识。我们打开电脑或者手机就会蹦出一堆信息,这样的阅读并不是一个主动寻找的过程,而这本书则是一种主动寻找的过程。


现在有没有必要再读(纸质)书?书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意义是它带来的容量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在生活中、思考中想到的通常是片段,但是书,就像阿甲老师说的一样,照亮黑夜其实是自己的黑夜,你把自己的片段组织成一段路,一直走下去。比如说回忆,我们可能只能记起几个片段,如果是一个作家,就可以把这些片段全部串起来,就可以让我们了解所生活的时代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意义。所以书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走得更深远。


阿甲:你说的小时候读的书,长大后会怎么样,它一定是一种选择,在我们有经验、有记忆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的经验导致后面什么样的选择,不太容易说清楚,它是一个很模糊的过程。


我举一个我闺女的小例子。最近他们高中国际部的老师安排大家读一本书,读完以后给他们安排了一个任务,把书里有趣的句子画成一幅画。然后她用钢笔和铅笔画了草图,有一页我印象特别深,就是一个女孩坐在地上,她的哥哥站在后面偷看她,看她在干什么。画里的哥哥就是一竖(墙)加上半张脸,非常简单。我当时就说:“这不就是米菲(动画形象)嘛。”她说:“啊,不记得了。”她完全忘记了她小时候在有关米菲的书里看过类似的画面,但是这会成为她一种内在的东西,甚至也可以成为一种表达方式,一种跟别人、世界之间的沟通方式。所以有时候书对你的改变,即使你不承认,它也在改变你,这种改变很神奇、很微妙。


黄晓燕:我想和大家说一下我们的品牌,为什么要叫奇想国呢?很多人觉得,你们怎么起了这么奇怪的一个名字,实际上就是非常希望我们小朋友的想象力、创造力,奇思妙想的能力能够一直保存下来。而且我个人有很多年的国外生活经历,我女儿也是在国外长大的,我觉得从中国的文化和中国孩子的成长环境来说,小朋友很早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剥夺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我的一个出版理念就是一定要出高品质的书,尽我们出版人的所能,来为孩子们保留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本书就是想象力的一个很好体现。


阿甲:刚才我受小朋友蛮多启发的。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如果我是一本书,我可能会变成一个漂流瓶,当你拿到手上的时候,你会觉得:“哟,挺好玩的。”然后你会忍不住把你的想法写进漂流瓶里让它继续漂流下去。有没有人愿意说说:“如果我是一本书,我会变成什么?”


小朋友A:如果我是一本书,我希望有人带着我去冒险,带我周游整个世界。


阿甲:爱冒险的一本书。


读者A:如果我是一本书,我希望是一本会跳舞的书,会跳各种各样的舞,不同的国家或不同民族的舞,其实跳舞也是一种文化的传递。


小朋友B:如果我是一本书,我希望我是活的,而且充满了魔法。


读者B:如果我是一本书,我希望我是一本高科技的书,把看这本书的人的笔记、绘画全都记录下来,然后下一个人看的时候能够把前面的人所写所画的再看一遍,把这种记录传递下去。


小朋友C:如果我是一本书,我希望我可以看到世界的各个地方。



 

对谈话题三】微信获取的大部分信息是真正的阅读吗?


黄晓燕: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个小秘密,就是阿甲老师是基本上不用微信的。我们平常沟通都觉得微信是最方便的,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于阅读微信了,大家会觉得,这是获取信息的一个方式。其实有时候微信上的一些浅阅读是几乎没有什么意义的,它是不能令你思考的,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阅读。


熊亮:微信上一些写段子写的比较好的或者是写公众号写的比较好的,他们本来的积累都是从书本上来的,只是用到微信上面去,光从微信上面是不可能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的。


阿甲:其实就是非常著名的书,像《红楼梦》这样的书,它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藏在某个地方的宝藏,如果你不真正进去,甚至是在某种机缘下读到了里面的某种东西,好像也跟你没有太大关系。好多人说,四大名著我也读过……这种感觉特别好,就是你沉下心去,才能挖出宝藏。


我没用微信主要是我个人的原因。一个是时间和精力的问题,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你想要去判断、思考的时候,你真的是需要一些书,一些需要在安静、孤独状态下阅读的,因为微信这种软件在不断地连接,你看多了会觉得:哦,大家都这么说的,大家都这么看,大家都这么传的,那种感觉好像太明显了,你很容易不小心就陷入进去了。但是你去读一本书的时候,就像在挖宝藏,你的想象力、判断力,就是我说的那种“通过隧道”的感觉特别好,觉得你自己的某种内在的东西被挖了出来,有一种淘到宝的强烈的感觉。我每天都想给自己多留几个小时这种挖宝的时间。


对于孩子来说,虽然微信、互联网……捕捉信息越来越方便,但信息本身是不具备判断信息的条件的,也就是说,你获得太多信息,但你并没有判断的能力。而这种判断能力更多需要一种主动的思考,需要通过这样像挖宝藏一样的阅读才能培养起来。所以当你的孩子,当一个年轻人还没有这样的判断力的时候,要慎用(类似微信)这种信息的捕捉方式。因为捕捉的太多,有时候反而会造成干扰,还不如少一点儿的信息,先培养自己或孩子的判断力、想象力。


黄晓燕:希望我们的书和所有的好书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谢谢大家!谢谢两位老师。


现场图集】



活动团队


策划 刘松

编辑 魏森垚

设计 carhappygo

摄影  魏森垚

现场 默默 小池 静怡


点击下列 蓝色文字 查看精选内容

入行指南如何制定读书计划投稿说明编辑生活范文编辑手记范文诗歌出版|从想法到成书书店范文电子书kindle豆瓣阅读知乎离线独立出版刘瑞琳李昕谈页边距沈昌文范用汪家明姜峰原研哉朱赢椿聂永真杨林青王志弘诚品PAGEONE钱晓华方所万圣书园理想国再谈编辑再谈电子书再谈读书我在单向街书店的日子2015中国最美的书书单Goodreads2015书单2015年《纽约客》年度书单那些在豆瓣上消失的书关于书籍设计的一些网站


点击阅读往期推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