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D】基于大流量访客影响的国家公祭场所营造

2016-12-28 姜洪庆 陈锦棠 规划师杂志

欢迎点击以上蓝色字体

关注规划师杂志

[ 关键词 ]大流量访客;国家公祭场所;场所营造;圈层管控

[ 文章编号]1006-0022(2016)11-0082-06

[ 中图分类号]TU984

[ 文献标识码]B


作者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姜洪庆,英国伯明翰大学城市形态研究中心研究员,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陈锦棠在《规划师》2016年第11期撰文,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将 12 月 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作为国家公祭场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及周边地区的空间场所是国家与民族意识形态构建工程的物质缩影。圈层管控理念源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在该理念的引导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周边地区被划分为若干圈层,进行差异化的建设管控,管控内容以功能圈层为基础、交通圈层为支撑、空间圈层为意象、风貌圈层为表征。最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及周边地区将营造出表现民族自信和象征民族崛起的纪念场所特征,同时提升地区活力、释放发展潜力。

纪念馆周边地区的场所特征

场所是一个具有物质与人文意义,并能传达特定精神内涵与价值取向的空间。纪念馆周边地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形成独特的场所特征。国家公祭活动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篇章、民族复兴征途的重大事件,是国家与民族意识形态构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势必会推动纪念馆及周边地区跃升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纪念场所。

一、大流量访客

2013 年统计数据显示,纪念馆访客量已超越大英博物馆,成为世界上访客量排名第三的单一场馆,仅次于故宫及卢浮宫。近年来,随着纪念馆访客量的持续增长,加上国家公祭日的确立,以及 2015 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活动的催化,纪念馆会吸引全球更多的注意,访客量将增至 1000 万人次 / 年。大流量访客势必对纪念馆周边地区的交通设施、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为地区活力提升带来重要机遇。


二、物质空间的紧约束

纪念馆进行二期扩建工程时,与其具有一路之隔的地区已集聚了各种商业街、大型商场、住宅楼和军事设施等,呈现出一片繁华的城市景观。当时,经过南京市政府、规划部门的努力,纪念馆的北侧与南侧预留出 20 ~ 30 m 宽的广场、街心公园,其是纪念馆与周边地区的缓冲带,部分还兼具临时大巴停靠的功能。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遇难同胞纪念场所与该事件的研究基地,纪念馆内各种办公空间、展览空间和纪念空间渐显不足,故三期扩容工程随之开展。由于纪念馆从内到外都处于空间紧约束的状态 ( 图 1),如何针对纪念馆周边地区进行土地利用整理,满足大流量访客需求,同时塑造出高品质的纪念场所,是纪念馆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的核心。


三、场所认同的紧约束

为了保护遗址,营造气氛,表达“围城”“屠城”的主题以及遮蔽西侧和南侧混杂的城市景观,纪念馆二期工程巧妙地建造了 5 m 高的混凝土墙体,并形成了“悲伤历史留在墙内,城市生活就在墙外”的效果。但是大量访客也因此只逗留在纪念馆内,对周边地区的商业服务设施使用率低。同时,市民也极少利用纪念馆周边的广场和街心公园 ( 就算是在开敞空间较为缺少的情况下 )。可见,纪念场所的空间范围只局限于纪念馆内部,外延场所极为有限。

场所营造原则

国家公祭,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是民族自信的表现、民族崛起的象征。纪念活动让参与者面对历史、反思战争、坚定信念。历史伤疤与精神托付,使“国家公祭,复兴伟业”成为整个场所的核心价值取向。

在空间营造方面,以纪念馆为原点,统筹周边地区的建设,达到“形式”与“仪式”的统一,并能应对大流量访客。整个场所以大流量访问点—纪念馆为核心,开敞空间与公共建筑有机组合,有明显的外部空间界定与视线界面,活动丰富与活力无限。整个地区以纪念遇难同胞与展望和平未来为核心功能,结合地区职能和文化,构建集纪念、展览、教育、文化娱乐、商务商业、服务配套和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活力中心区。纪念馆及周边地区在世界层面是世界文化遗产,在国家层面是国家公祭场所,在南京市层面是城市活力高地。

圈层管控理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三大惨案之一,其余两大惨案的发生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纪念馆内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丛葬地史实遗址也是具有世界文化遗产特征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中划定保护范围(核心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缓冲区)是一种以遗产地为核心的圈层管控。在场所营造原则的指导下,纪念馆成为地区的保护核心、功能发散原点,因此圈层管控是必然选择。纪念馆周边地区的圈层管控需要针对四方面展开:一是以功能圈层为基础,梳理土地利用,改善存量,优化增量;二是以交通圈层为支撑,激活微循环,应对大流量访客,创造合理舒适的动线;三是以空间圈层为意向,形成庄严的“景观特色意图区”;四是以风貌圈层为表征,统一场所的“形式”与“仪式”。四方面的管控虽可自成体系,但环环相扣,是逐步从二维的平面分区上升到三维的空间管控。


一、 圈层管控理念下的功能设置

纪念馆的访客量虽然居世界前三,但是占地面积非常有限,与纪念功能相关的用地面积只有10.06hm²(包含纪念馆一期、二期扩建工程及三期扩容工程用地面积)。基于此,城市设计首先对纪念馆周边的军事用地(导七旅、看守所)、江汊路北段旧房区、云锦博物馆与南京市云锦研究所、江东门小学等共17.31hm²的用地进行整理,通过将规划区内与区外的用地进行置换后,将这些用地的使用功能调整为图书馆、小学、商业设施、供应设施、公园绿地和道路广场用地。最终,与纪念功能相关的用地面积增至 13.02hm²

其次,城市设计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用地权属边界为依据,划定了三个功能圈层(图2):①核心区(整个纪念馆),承载纪念展览、国家公祭功能;②缓冲区(纪念馆周边用地),承载外延性的纪念与展览、研究教育、传媒传播和文化休闲功能;③协调区(缓冲区的外围),承载复合型城市功能。同时,城市设计从圈层的功能出发,针对各个圈层预设了相应设施,以承载功能主题(表1)。

最后,对于功能圈层特别是缓冲区,城市设计为大流量访客提供更舒适的游览空间。纪念馆的访客量平均有0.80万人次/小时,高峰时期达到1.42万人次/小时,每位访客平均花费2小时进行参。依据8平方米/人的舒适人均游览规模,纪念馆需提供 6.4 ~ 11.4hm²的开敞空间才能满足大流量访客的需求。在整理置换的用地中,缓冲区内增加了3.45hm2的绿地广场用地,最终使核心区与缓冲区的绿地广场达到11.5hm²完全可以为访客提供一个舒适的游览空间。同时,城市设计为旅游活动提供场所与空间。在旅游活动策划中,以“南京大屠杀事件”为核心,进行整体功能提升,融入多种文化活动,力争使核心区与缓冲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精神文化”旅游目的地。通过特定主题的旅游活动(表2),让访客在短时间内感受“战争与灾难”的黑暗、“正义与和平”的宝贵,实现“寂灭与觉悟”的心理转变,增强民族自信心。丰富的活动与充足的空间使访客的游览时间从2小时延长到4小时,期间访客还可以到缓冲区或协调区进行游憩和消费。通过大流量访客的带动作用,在为当地经济发展与活力提升注入动力的同时,连接起纪念馆与周边地区,打破场所认同的屏障。


二、圈层管控理念下的交通优化

纪念馆及周边地区道路交通的主要问题是次干道和支路路网密度较低,大流量交通过于集中在纪念馆周边道路与公共交通设施附近。针对道路系统,首先是提高支路密度,激活微循环。纪念馆西侧的江东中路、南侧的水西门大街都是重要的主干道,东侧一个街区外的北圩路、湖西街是纪念馆东侧唯一一条南北贯通的道路。经过土地利用置换后,纪念馆北侧可以再开辟新支路,该路东接梅花街,链接了江东中路和北圩路。将纪念馆及相关用地围合于完整的街区中,能更加有效地组织和疏导交通。

其次,以纪念馆所在街区为中心进行圈层式交通优化。交通圈层划分为三个区:内圈、中圈和外圈(图3)。每个圈层都有各自的功能(表3),其中内圈的交通组织及其交通优化是最重要的部分。纪念馆设置的地下车库只能勉强满足平常日乘用私家车访客每小时的需求(6.72%的访客乘用私家车到达纪念馆),还不足以应对高峰日访客量和未来不断增加的大流量访客,且城市设计提倡访客的逗留时间为3~4小时,纪念馆提供的停车位则严重不足。因此,内圈、中圈交接处是重要的缓冲区。利用该处的各种商业停车设施(如万达广场、欧尚商场),可提供约15000个停车位,完全能满足访客乘用私家车的需求,且访客在5~15分钟内就能从停车场步行到纪念馆入口。

最后,为访客和市民营造良好的步行环境。一方面,面向访客形成多元复合的仪式动线组织(表4)。一般的团体及个人访客和VIP访客在平常日、公祭日与重要节日存在参观性质和流量上的巨大差异,因此有针对性地组织仪式动线,能够满足访客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在内圈层设置连通云锦路站和汉中门大街站两个地铁站的地下步行空间(图4)。通过调查,约有80%的访客与50%的周边地区居民选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其中地铁是首选,约有60%的访客乘坐地铁到达和离开纪念馆。由于地下空间的出入口与地铁站厅层、地面大巴临时停靠点是无缝衔接的,大流量访客可以在云锦路1、2出口处集散。而且,访客从地下走到地面后,就可以立刻观赏到纪念馆最震撼的立面,留下震撼的第一印象。


三、圈层管控理念下的空间营造

在从二维平面对功能圈层和交通圈层进行组织与引导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三维的空间营造。因此,城市设计以功能圈层为基础,梳理出现状建筑改造的可能性,最终确定纪念馆及周边地区的城市肌理(图5)。在纪念馆周边50~150m的范围内,建筑都可以拆除,并按照新版土地利用规划建设一个纪念性街区。在外围与规划研究范围以内的区域,基本保持原有肌理以及按照已批复的规划设计条件局部塑造新的城市肌理。对空间界面塑造有重要作用的地块,城市设计则给出建筑设计的总体布局建议。

纪念场所的人文内涵由纪念活动对遇难同胞的缅怀、历史遗址对访客心灵的撼动以及外延活动所产生的凝聚力形成。在空间上,需要为这个精神场所营造独特的空间界面,因此城市设计塑造两层空间界面:明确界面与模糊界面(图6)。明确界面是纪念馆及周边绿地广场的活动空间边界,距纪念馆建筑边界最多只有 150m。城市设计严格控制明确界面的高度与连续度,以人的自然感知高度为依据,将高度控制为24m,并以商业裙房完成界面塑造。通过该界面的限定,“仪式”与“形式”基本统一,纪念馆真正从单一场馆转变成街区型的纪念场所(图7)。

模糊界面在明确界面的外围,距离纪念馆建筑边界 150 ~ 500m 范围内,东起燕山路,西至莫愁湖东路,由60m高的建筑所限定。该界面围合的空间形状接近长方形,长轴方向与纪念馆的轴线、馆内主要眺望方向相互吻合,是访客从纪念馆内向四周眺望的城市景观背景。整个地区的西侧有超高层建筑(苏宁智城地标塔楼)作为制高点,东侧有历史悠久和人文资源丰富的莫愁湖公园,具有“历史与将来”的意境,也有“寂灭与和平”的对比,是“景观特色意图区”,在更大的空间范围统一纪念的活动“仪式”与周边地区的空间“形式”。

在空间界面的界定下,周边地区的建筑高度以纪念馆为中心向外呈阶梯状提高,明确界面与模糊界面就是高差和连续性较为明显的位置(图8)。最终,纪念馆上空形成一个类似机场净空保护区形状、视线开阔的空间,中心最低矮的空间开发强度低,开敞空间较多,正好满足大流量访客的集散要求。


四、 圈层管控理念下的风貌重塑

风貌重塑是纪念馆周边地区场所营造的表征层面建设引导,可以提高各个圈层的可识别性。建设引导针对街区、街道和建筑三种城市空间要素展开。街区分两种性质进行二维空间引导,一种是特色街区,包含纪念馆建筑及周边的景观绿化带,街区内需烘托出庄重、肃穆的场所感;另一种是基本街区,约占80%的用地比例,城市设计塑造整齐的基质空间、保护纪念馆及周边景观空间的视线和空间完整性。街道网络与整个纪念场所的特征相呼应,其中仪式型街道是城市风貌的重要展示窗口之一,交通型街道是疏散区域流量以及构建快速、安全、舒适城市空间的基础,而生活型街道体现空间环境与人文特色的融合。建筑尺度则从色彩和形态两方面进行导引(表5)。由此可见,以功能圈层为基础,可以将各个圈层的场所精神与特征在物质空间层面直观地表现出来。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11期

基于大流量访客影响的国家公祭场所营造》

《规划师》11期文章推荐                             

【规划师论坛1】移民城市的基本特征与规划应对

【规划师论坛2】住房、社区与“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 —基于四大城市群流动人口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规划师论坛3】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空间融入 问题及规划应对

【规划师论坛4】城市人口空间重构及规划响应:武汉案例跟踪研究

【规划师论坛5】共同城市:深圳移民城市的空间转型与城市治理探索

【PA】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规划探析 ——以安徽省明光市为例

【PM】杭州余杭区多层次规划一张图与数据 更新的实践

【PM】城市开发边界“六步走”划定方法

【PS】南宁五象新区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

【PS】城市绿色低碳产业多维约束的规划方法 —以南宁市五象新区绿色低碳产业规划为例

【PS】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建筑空间分布与南宁实证

【PD】生态导向的中堂镇近期建设规划编制探讨

【PD】“多维耦合”理念下鲁南临港国际商务区 城市设计策略

【PD】基于区域分析方法的淄博高铁站地区空间发展规划探索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