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伽经41:十方诸佛所体悟到的真如本体佛佛道同,不会有争吵的现象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伽经(一)41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684m6vr64&width=500&height=375&auto=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一)41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那么,最后第六,叫做超子地境界,这个子地,从初地到十地菩萨所行的境界,叫做子地。那么超子地就是等觉的意思,就是超越初地到十地,叫做超子地。这个子地,子是指佛子,超一切佛子之地,当然就是等觉,叫做超子地,所以,初地到十地,菩萨所行的境界叫做子地,佛子所行的境地。现在超子地就是等觉,等觉的境界。第七个,叫做:如来自到境界,自就是自觉圣智,如来自到境界就是不与菩萨共。前面六个——心境界第一义谛、慧境界第一义谛、智境界第一义谛、见境界第一义谛、超二见第一义谛、超子地境界,这个前六个,是菩萨与佛所通用的。

好!我把他贯串起来,大家理解一下。复次,大慧!有理第一义谛,理上第一义谛,唯是一心,唯是真如,理上第一义谛有七种:所谓以真如心相应境界的第一义谛;久修发慧境界的第一义谛;慧开则智明境界的第一义谛;智明则能照见真俗平等境界的第一义谛;能照见真俗平等,就超越了凡夫邪小二见,其心如如不动,超二见境界第一义谛;超越十地菩萨境界的等觉境界的超子地境界第一义谛;最后一个不与菩萨共,如来自觉圣智所到的境界。此是理第一义谛,唯是一心,唯是真如。

【注释】“七种第一义”:“第一义”是诸佛如来依第一义之觉心所证之智慧境界,共有七种。而且,如来又以此七种第一义之智慧,证知前面所说一切法共有之七种性自性。因此,这七种第一义,可说是理,前七种性自性,可说是事,这便是以理涉事,有体有用。这七种第一义智慧境界,有通与别两种,前六种是菩萨与佛共通的,而最后一种,如来自到境界,则是佛所特有的,不与菩萨共。因此,明本心、见本性,其究竟处是一样的。为什么说明本心见本性,有的境界有高低,就是这样来的。有的本心还有本性,究竟之处,心跟性都是如,这是站在究竟之处讲的,所以证真如,有的每本经典讲的为什么会有一些差别,正因为有一些第一义谛上的境界高跟低,但是都是真如,所以与真如心相应,但是如果站在究竟之处呢?那么完全平等。

“心境界”:菩萨自初发心以来,由于久远修习第一义,故能证入真如之本心本性,所修恒与真如本心相应,此境界称为“心境界”。这约当三贤位。(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亦即十信后之地前菩萨。)“慧境界”:三贤菩萨以得真如之心,依此真如之心久远修习,故发慧,注意那四个字:久远修习,这四个字特别的重要!这四个字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想要成就无上菩提之道,你就必须要把心定下来,所以师父一再强调,三昧是完成佛道最重要的桥梁。简单讲,一个人没有三昧的定,就没有佛道,时时刻刻,行、住、坐、卧,你都必须要有三昧的正定,没有三昧正定的桥梁,就等同你没有佛道,虽然你也念念佛,虽然你也拜拜佛,可是一碰到小事,你就割舍不下,你完全失去了佛的精髓、真义,完全没有包容跟宽恕的心,你的内心里面有能所、有诤,所以就没有办法进入三昧的正定,所以发慧,以此真如之心,久远修习故发慧,换句话说,修学佛道没有捷径,就是薰习再薰习。此境界名“慧境界”,约等于菩萨的初地、二地及三地。

“智境界”:慧开则智明,故此境界称“智境界”。笼统而言,智与慧是一样的,但是细分,则智之层次高于慧:慧可破惑,智则证真。又,有时慧是指菩萨境界,智指如来境界,亦即:菩萨有慧,如来有智。但在此只表示智比慧的层次要高而已。“智境界”约等于四地、五地、六地。

“见境界”:智明则能见。“见”是指见真与见俗,以真俗俱见,故能真俗等观、明见无碍。这个“等”很重要,就是我们所讲的平等心,看一切的事情,唯有进入平等心,才能够明见无碍。因为一件小事,而这个好,这个不好,有取舍,那么这个就没有办法明见无碍,真俗等观。要能真俗等观,必须了悟诸法空无自性。换句话说,如果你今天为了一些相上的东西,而死执不放,无法真俗等观,也没办法明见无碍,这个无碍,就是内心没有罣碍,此境界约等于第七远行地,远行地以真俗等观,故能超然远引,直趋菩提,故称“远行”。“超二见境界”:以有智能见,见已则能超二边邪见,永断邪网,入于圣智不动。

诸位!我们学佛,就是学这四个字,叫做圣智不动,不动就是三昧的功夫,就是定的意思,圣人不为一切相所动,来去、生灭、增减,于圣人的智慧并无增减。如果更超然的是,更超然就是如果你明本心见本性,这世间所发生的事,它都是缘起,就是空无自性,你的内心自然就寂然不动,如果你不能体会诸法空无自性,你不能体会来来去去、生生灭灭尽是幻事,诸法如幻的道理,你就没有办法达到圣智不动,你会因为金钱困扰,你会因为名利而困扰,或者因为人家一句话而困扰,或者是你茫然,一直在追求快乐的境界。就像今天报纸所登的,台湾一个官员带着自己的儿女到北海道去,去的时候时空不一样,尤其在北海道,现在是下大雪,下大雪的时候,他们北海道的路不熟,用租车的,租了一辆小型的可以足够四个人坐的,怎么样?结果因为路不熟,再加上下大雪,路面打滑,结果一打滑以后就偏了,撞到砂石车。台湾这个砂石车是很厉害的,比开战车还厉害的。对不对?撞到砂石车,一下子,三个死一个重伤,死了三个,遗体现在还在北海道。所以,一个悟道的人,他就是圣智不动,他就时时刻刻享受这分湛然不生灭的清净自性,绝不为名利财色或者外境五欲六尘而有所动摇,了一切生灭的法都是如幻,幻就是空无自性,也就是没有真实的体性。如果说我们一直在追求这个外相的东西,简单讲,就是你不是很了解佛法,佛法就是无求,佛法就是无念,佛法就是无住,佛法就是无相。

接下来,圣智不动,此境界称“超二见境界”,约等于第八地,故第八地名不动地,以其不为凡夫烦恼及外道、诸位!凡夫为什么会烦恼?一言以蔽之,就是著境以为实,这是烦恼的开始,把这个外境误认为它是永远存在的,著境以为实,不知道这个外境都是短暂、都是生灭,都是空无自性的,所有的痛苦跟烦恼,就来自一颗无明的心,因为不了解人生跟宇宙的究竟真理,因此他就开始出国啊,然后找快乐、找刺激,全世界走遍了,都是吃喝玩乐,当然是站在没学佛的人角度讲的,到日本去泡泡汤,汤泡完了,接下来怎么办?内心烦恼除了吗?没有!要不然到美国迪士尼去玩一玩,坐那个什么太空什么飞船,坐下来都晕头转向呕吐,吐得很厉害,这个就有点像出国了,不呕吐还不像出国,把自己搞得昏头转向的,出国找快乐,还花了钱,要不然就shopping,冲!就买,就买,买什么?买看看你喜欢的什么名牌,或者冲的什么特产,是不是?我不是说这个不好,出国,每一个人大概就是这样子的,那么如果是世间人来讲,到拉斯维加斯就赌博啰。到欧洲去,比利时那税金比较低,可以节省大概一半税金,比利时,到比利时去冲名牌LV包包,那么这个在台湾卖的话,就比较贵啰,到欧洲去,到比利时去冲名牌,整条街都是,买回来,是不是包包买回来,你的内心就得到解脱?没有!还期盼下一次,无尽的循环、无尽的烦恼。以及外道,二乘之邪见所动,故称不动(不动地)。

“超子地境界”:“子”是佛子,亦即菩萨。菩萨十地皆是佛子所行境界,故通称子地。“超子地”则指等觉后心,因等觉已超出十地之外,故称“超子地”。“如来自到境界”:这是唯佛如来所自证的境界,不与其他十圣共。唐译作:“如来自证圣智所行”。

【义贯】再者,“大慧,有七种”诸佛如来依“第一义”心真如所建立之智慧境界:一、三贤位菩萨与真如“心”相应修行之“境界”;简单讲,不与真如心相应的,不称为修慧,称为修福,我们说福慧两足尊,不与真如心相应的,只能讲修福,布施种种的金钱,时间空间体力,那个是修福,因为不与真如心相应。二、菩萨最初三地,初地、二地、三地,由得真如之心而发“慧”之“境界”;三、四五六地菩萨因慧开而“智”明之“境界”;四、第七地菩萨,由智照了,“见”真俗平等,超然远引远引就是远行。之“境界”;五、第八地菩萨“超”越凡夫、邪小“二见”而不动之“境界”;六、等觉后心,“超”越“子地”(十地)之“境界”;七、诸佛“如来自”觉圣智所独“到”之“境界”。这个当然最后一个,不与菩萨共,唯独有佛的境界才有办法。

183页,中间经文。【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

大慧!这个是过去佛,未来的佛,现在诸如来,如来就是如去,善逝叫做如去。如来乘如实之道而来度化众生,叫做如来;如去就是善逝,乘如实之道而去,叫做如去,叫做善逝。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读“第一义心”时,在读到“第一义”时停顿一下,然后再读“心”字),为什么要这样念?性自性就是七种事第一义谛,第一义就是七种第一义,理上的七种第一义,前面性自性是事第一义,第一义是七种理上第一义,有事第一义、理上第一义,后面为什么加一个“心”?会归到真如的本心,这一点特别的重要,无论是事第一义谛,无论是理第一义谛,都必须会归到真如的本心,换句话说,明本心,见真如之性,是所有修行人的依归,也有所本。简单讲,这个人如果没有见性,不依真如心弘法的话,这个人他会有一些麻烦,因为讲东边会扯到西边,讲西边会扯到东边,他怎么拉扯没有办法会归到真如本心。所以,不见性,他的说法会在语言上或者是在文字上会很难达到一种圆满。因为他说法不是从涅槃妙心、般若智慧流露出来的,他自己会显露出矛盾的地方。

若得见性,明本心见本性,理跟事都会归到真如的本心,他的说法就没有任何的障碍。以性自性第一义心,诸位,以性自性,就是事第一义谛,第一义,就是理第一义谛的心,会归到真如之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在佛教给它一个名词,叫做究竟第一义圣义谛,这个你要背起来,如果人家讲到究竟第一义圣义谛,或者简称第一圣义谛,就是这个名词,以性自性第一义心,简单讲,就是究竟第一义圣义谛,究竟第一义圣义谛,就是兼顾到理的第一义谛,还有事相上的第一义谛,会归到真如之心,成就如来世间,就是建立了如来所建立的世间法、出世间法,世间法指三贤位,出世间法指十圣位,还有出世间上上法,当然就是佛如来自证的自觉圣智的境界,也就是佛如来自证之法的境界,叫做出世间上上法。因此,性自性就是用,第一义就是体,性自性就是事,第一义就是理,都是唯心所现,所以万法会归到真如的本心,真如的本性,唯是一心,唯是真如。简单讲,万法唯心现量,如果是佛,就是万法唯心的证量,统统没有外境,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无处没有不圆满。

【注释】“应供”:为佛十号之一。(佛十号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称“应供”,因为佛具足十号、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种种无上稀有功德,为一切世间之最上福田,故为一切天人所“应供”养,以供养如来,得无上之善功德故。诸位!你想要得到无上的上功德吗?记得!用佛的那颗心供养。佛的那颗心供养,就是三轮体空,用真如心供养,用真诚心来供养。诸位!至诚恳切,在经典里面有一句话:至诚恳切之人,接近第一义谛,换句话说,你今天在家里面念佛,面对阿弥陀佛,在拜佛、在念佛,我至诚恳切地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接近第一义谛,没有能所,所以印光大师说:十方三世一切佛的佛法僧,只有至诚恳切是最受用的,因此你回到家,你的这些经典,尽量不要放到腰部以下。

我们在忏公那边,以前亲近了忏公,那么,他一定旁边拿一个毛巾,这个毛巾,你用手指头碰到了鼻孔,那不行的,一定要立刻擦拭;乃至于说你摸头,摸一下冒汗,也不能再翻经典的,他一定旁边有一个毛巾,就是对法那种恭敬,非常非常地恭敬。所以这些长老就在威仪上,在平常的细节上,就是如此教导我们。还有有的人喜欢吃这个地瓜,是不是?他常常下风,下风就是放屁,他这个就会比较麻烦,你需要看一下医生,为什么你常常这样排气,这样排气薰到经典,有罪过。如果说你在大殿里面,有的人讲说,那没办法,我也不是刻意的,那个是有一点无奈,有的人胃肠就比较不好。师父,这该怎么办?印光大师讲的啦:如果刻意地懒惰,要排气,也不稍微离开,经典看了一半,要起来,经典阖起来,到外面去放风,恭敬地来;可是,因为懒惰了,一面看经典,也不管时空,对佛、以经典都不是很恭敬。一切经典,从恭敬心而获得。我们亲近这些长老,那个时时刻刻都要洗手的,经典是不准摆在腰部以下的,尤其大乘经典,这是让你成佛的,大乘经典究竟,《法华经》要放得很高,《华严经》要放得很高。一般世间法所著作的,比如说在家居士写了一些,那么这个放在稍微低一点;佛讲的,统统要放得很高。

有一次,我们那个比丘不了解,在佛学院不了解,就把这个经典——大乘经典放在底下,长老立刻就告诉他,这个是不可以的,要把大乘经典,佛的究竟义,要放在最高的地方。那些世间人所著作的,比如说,一些法师著作的,或者是一些白衣,也有写一些心得,不是说不好,因为它不是佛讲的,放稍微低一点,这放经典还有次第的,你不能说把那么究竟义的经典,摆在最下面,把这个白衣的这些著作都摆在最高处,这个也不行。跟着长老,我们也学了很多。喔!最上的福田,供养佛最上的福田,供养法也是最上的福田,供养僧也是最上的福田。这个最上的福田有两种:一、至诚恭敬地供养;二、以第一义谛真如心供养,这是功德最大的,这是无上的善功德。

接下来,184页。“等正觉”:梵语三藐三佛陀。“等”是平等、普遍之义,故又译为“正遍知”。如来之觉称“正”、称“等”者,以外道虽亦有觉,但不正,三乘行人之觉虽正,但不“等”,不能普遍、遍到于三世十方,无所不到,故唯有佛称“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性自性”即前面的七种事相上的第一义谛,七种性自性,“第一义”即理上七种第一义。这两种在此合称,且称为“心”,涵义甚深微妙:两种合称,即是将体与用、理与事合一:乃是以七种第一义为体(理),七种性自性为用(事),亦即体用、理事合一,即体即用,即事即理,非一非异。又此二者合称为“心”之更重要的意义为:此“心”指真如本心,亦即,此理事、体用者,无非真如一心,故称“性自性第一义心”。如是则摄一切体用归于一心。

“成就”:即建立之义。以如来有此甚深微妙之性自性第一义心,故能有种种建立、种种成就、饶益世出世间。“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这是指如来以有性自性第一义,故能作种种自利、利他之行,成就世间、出世间种种事业。“世间”,指三贤位。“出世间”,指十圣位。“出世间上上法”,指如来自证境界。又,亦可说,如来以有此性自性第一义心,故于众生无有分别,平等大悲,不论智愚、圣凡、利钝,皆有所饶益,诸位!平等心的功能特大,能依一切根器起作用。当一个人,让人家觉得说:你这个人很平等心。大家都会非常地赞叹你。如果有钱的人看得起;那个乞丐看不起,那么就没有平等心。智,看得起;愚,看不起,那么你就没有佛的平等心。圣,看得起;凡夫,看不起,那不行!利(根),看得起;钝根,看不起,那也不行!所以师父在这里也特别再强调,世间所有的人,乃至于身障、心障,身心障碍的人来到我们前面,我们都平等心地对待他,尤其是残障的人士,我们要用两倍的爱心来关照他,这才是佛的心。不能因为他今天有所残障,身障、或者心障,或者是智障,我们就看不起他。不可以的!这个是不可以的。世间人都说要有爱心,何况我们一个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佛的圣人的心境,更是要用这种心——平等心。故因其机而以五戒十善化凡夫,四谛十二因缘化二乘,以六度四摄化渐根菩萨,而以最上法化顿根菩萨。所以,“世间”即是五戒、十善;“出世间”即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出世间上上法”即无上顿门。

【义贯】“大慧,”这“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如来、应供、等正觉”所自证得的最甚深微妙“性自性第一义心”。诸佛如来“以”此“性自性第一义心”,而得“成就如来”所建立的“世间”法(三贤)、“出世间”法(十圣),以及“出世间上上法”(如来自到境界)。在没有证量的时候,你先做一个动作,就是随喜功德,称赞如来,先做这两个动作,也就是说,我今天碰到任何事情,好事,我随喜功德,心里没有任何的嫉妒,别人供养了,这是假设说,供养了师父一千万,我们随喜赞叹。看到哪一个大法师弘转法轮。喔!我们随喜赞叹,或者这个人学佛以后,改变了他的命运和整个人生观,我们随喜赞叹,先学习这个,随喜功德,然后称赞功德,先学习这个。还没有办法达到如如不动,诸位!如如不动不是一句口号。诸位!要不要试试看你的如如不动的功夫?很简单,你今天在你一生当中,一定有你很讨厌的人,这个人,实在是,啊!不会说。好!你看到他,会不会起嗔恨心?会不会起不满的心?诸位!答案就立刻出来了。这一辈子,这个人实在是……喔!不知道该怎么说。他以前伤害过你,乃至毁谤过你,你看到他,是不是也能如此地自在?平等地看待,因为是无相的心,这个就知道你的功夫了,这个就知道你的真正功夫了,是不是?

【诠论】简言之,一切贤圣、世间出世间之法,之所以得以成就、建立,皆是依如来之性自性第一义心。

【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因为它文字太简单了,实在是看不懂它在表达什么。注意听!当一个人悟到第一义圣义谛这颗心,就有了具足了圣,圣就是圣人,就是佛,慧就是佛知,眼就是佛见。慧就是佛知,就是有智慧的,就是第一义心。第一义心,悟第一义圣义谛,就有佛的智慧,简单讲,就是佛知、佛见。慧眼简称佛知佛见。慧,佛知,眼就是佛见,佛知的慧就是第一义心,眼就是佛见,就是性自性。慧就是理,佛知。眼就是佛见,就是事第一义谛。

所以,圣慧眼就是第一义心,第一义圣义谛。有了佛知佛见,这个圣慧眼,便能入自共相建立,诸位!这个“自”要念两遍。自相和共相,在座诸位!经典所翻译的不一样,在唯识学里面讲共业,共业里面有共业跟别业,就是共业里面的共业,共业里面的别业;别业里面的共业,别业里面的别业,叫做共业跟别业。在《楞伽经》翻译的,叫做自相跟共相,类似唯识学所讲的自相就是别业,共相就是共业。诸位!这个自相跟共相,还有个重要的观念,就是交叉,譬如说,我们都是人,这个就是共相,他是日本人,是美国人,就有各自的自相,可是每一个人都有眼睛,都有鼻子,都有一个五官,这个又变成叫做共相,人有共相的脸,虽然每一个人都有五官,眼耳鼻舌,但是每一个人长相都不一样,又叫做自相,所以,记着!自相里面有共相,而共相里面有自相,这个叫做自共相交叉。如此的建立,自相不是单独的,共相也不是单独的,它是一种交叉式的,自相里面有共相,共相里面也有自相,也就是说,共业里面有别业,别业里面又有共业,这样交叉,就能够圆满地的解释,诠释一切相。如所建立,“如”的底下加一个字,加“佛”字,如佛所建立,确实是佛所建立的世间法、出世间法、出世间上上法。

从第一个字到这里,把它贯串起来的意思就是:当我们有了第一义谛圣义谛的心的时候,我们便具足了佛的佛知、佛见,有了佛知跟佛见入于自相跟共相所建立的一切法。这个确实是佛所建立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出世间上上法。不与外道论恶见共,“共”就是相同,前面再补三个字就更清楚了:“则一定”,佛所建立的世间法,出世间法、出世间上上法,则一定,一定什么?不与外道论、恶见,这个恶见的外道,“共”就是相同,绝对一定不会跟外道这种论点、这种恶见有所相同。简单讲,佛所建立的世间法、出世间法、出世间上上法,完全是佛所建立的佛知、佛见,圣慧眼所建立的第一义谛圣义心所建立的,外道没有这种功夫,没有自觉圣智的证量,不是从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所流露出来的,所以外道修百千万劫,统统不能成道。整句话的意思,贯串起来的意思,就是:当悟到第一圣义谛,有了圣佛知、圣佛见,入于自相、共相所建立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出世间上上法,这确实如佛、确实是佛所建立的能成就一切众生,成熟佛道,佛所建立的世间法、出世间法、出世间上上法,则一定不与外道论、恶见相同,完全不同。恶道、恶见的外道,修百千万劫都不能成就菩提。

【注释】“圣慧眼”:“圣”,是指佛,唯佛称大圣,故称“圣”。“圣慧眼”即佛所证之慧眼,“慧”之用为知,“眼”之用为见,故“圣慧眼”即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则非凡夫三乘所能知、能见,以非其境界故。“入自共相建立”:“自共相”,是自相与共相。“自相”是一切法中,每一法自体所特有的体性,叫自相。“共相”是一切法,法法共通的体性,叫共相。在此仅简单解释,于后将详细举例说明。“入自共相建立”,即如来以自所证得之圣慧眼,(胜慧眼)从体起用,而入一切法之自相、共相,乃能作种种建立施设,饶益成就圣诸众生。

“不与外道论恶见共”:“共”即是同。意谓:佛以佛之知见而入于一切法之自相共相,所建立之种种教法,为佛所独有,不与外道所谈论之邪恶知见相同,亦即正邪有别也,故须明之,方不为所惑,方知正途之义也。“论”,即论说。这文字简单。

【义贯】(此段在后)佛以其所自证之佛知佛见(“圣慧眼”)为体,而从体起用,“入”于一切法自体特有的“自”相,与法法共通的“共相”,而作种种“建立”,施设种种妙法。“如”确是佛“所建立”之法,“如”就是真如,唯有佛所建立的真如之法,意思就是,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都是如,意思是,佛发现了人生宇宙的究竟的真理是什么?诸法毕竟空寂,体如、相如、用如,因如、缘如、果如,事如、理如。为什么“如”?叫做毕竟空、不可得,悟无所得。所以,《金刚经》里面讲,悟无所得,所以然灯佛就传这个法给释迦牟尼佛;如果有一少许法可得,那么然灯佛就不给释迦牟尼佛传法,所以悟诸法无所得,即见真如。“如”确是佛“所建立”之法,则定“不与”一切“外道”因为外道不见真如,所“论”说之“恶”知“见”有所“共”同之处。

【诠论】如前所言,“圣慧眼”即是佛之知见,亦即是承上经文所说之佛所独证的“性自性第一义心”:第一义即是“圣慧”,佛知,因七种第一义皆是圣人所证之智慧境界。性自性即是“圣眼”,佛眼,佛见;因七种性自性皆为诸法种种差别之相,是站在事相来讲的,有所言说,所以七种性自性。佛皆了了见,故性自性为佛见。再者,“自共相”,有两种,一种是世谛的自共相,一种是真谛的自共相:什么叫做世谛的自共相呢?就是我们在相上论断。什么叫做真谛的自共相呢?因为最后会归到都是真如,叫做真谛的自共相。万法的自共相,都是真谛,都是一心,都是真如,虽然法法有种种的差别,但是一切法都是真如自性,所缘所起的妙用,本来就没有差别,这个叫做真谛的自共相。那么一种叫做世谛的自共相呢?就是站在相上里面来论断,当然有涉及到根性、业力,种种不同,因为根性跟业力不同,所引用出来的、所显现出来的身心也不一样。

一、世谛的自共相——自相、共相是相对而言,有自相方有共相:因为先觉有自体,然后方(方能)觉有他体,觉自他之体非一之后,非一就是各个不同,你是你,我是我,世间人大家都这么说,你是你,我是我,你我他完全不同,我相人相众生相各个不同,非一就是各个不同。便觉自体相与他体相的差异,觉自他体相差异之后,便发觉某些体相是自体所特有的,而他体所没有的,这便叫“自相”;简言之,即为不与他人或他物同者,便称为“自相”。自体与他体所共有的,便叫“共相”。如以人为例:张三、李四为二人,有各自不同之身心、名字、根性、业力等等,这是“自相”;是二人同为男人,是“共相”;同为中国人,也是共相。又,中国人是“自相”,日本人亦是“自相”,种族、文化、风俗不同故。而同为亚洲人,则是“共相”;同是人,也是“共相”。男人与女人不同,是“自相”;男人女人皆是人,是“共相”。所以这个叫做交叉。人与禽兽不同,是自相;人与禽兽皆为众生,是共相。这是世间法的自共相。

二、真谛的自共相——“自相”则根根尘尘皆有其独特的体相,此根非他根,此尘非彼尘,法法有异、有别,叫做自相。法法虽各自体、性不同,圣与凡,依与正亦皆有别异之相,依就是依报,跟正报,跟每个人都有所差别。然此一切诸法,皆为真如自性随缘所起妙用,本无差别,所以,诸位!有真如才有妙用,没有真如没有妙用,只有无明的用。世间人就是一直常常讲的:唉呀!事情不妙了!就是说,每件事情都不是很妙,没有真如的妙用,事情糟糕啦,就是事情不妙了。故法法皆同,唯是一真,此为圣凡、依正、染净、世出世法所共,故称“共相”。佛以了此共相,通达诸法自相,故能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多所饶益救济。

【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什么是与外道所论说的恶知恶见,“共”就是一样。意思就是,外道,他也修行也发邪慧,而且发的邪慧都是自心所现的种种境界。

所谓自境界妄想见,所谓就是修行人若以自心所现的境界,起种种妄想分别而见,诸位!本真如之心,本无所见(此外的“见”是知见的意思。——整理者自解),没有能所,毕竟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可是自心所现的种种的境界,起种种妄想分别,而见到有真实的境界,此等境界或者见有或者见无,或者见来或者见去,或者见高或者见低,有种种的妄想分别而见,而不觉识自心所现,而不能觉知、不觉知;不觉识,就是而不能觉知,“识”就是皆八识之自心,体上依缘所现,那是一种妄相,那是一种妄境,自心所现,意思就是本无自性,也不能说有,或者是说无,本无自性,亦非有无。不觉识自心所现,就是不能觉知皆是八识之自心依缘所现的境界,所现的妄境妄相,这些所现本来就是空无自性,空无自性,也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进入无言的状态,可是他体会不出来。分齐不通。意思是说,如果修行人有如是之过失,不知道万法是唯心所现,见种种的境界,其实是自己的妄想,那么修行人,如果有见种种的妄现、妄见、妄境,这些所现而不能了悟本性其性本空,那么这个论,就跟外道……所以外道有种种的境界,而佛没有。分齐就是不一致。不通就是不能通达于真理,不能通达究竟的真理。

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就是说:大慧!什么是与外道所论说的恶知、恶见是一样呢?所谓如果一个修行人,若以自境界,以自心所现的境界,因为一切境界都是心所现的,如果以自心所现的境界,起种种的妄想分别而见,妄想见就是起种种的妄想分别而见,分别有、分别无,分别高、分别低,分别来、分别去。为什么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是要断除所有的妄想、分别、知见。而不能觉知,意思就是此等境界,你所妄见的种种分别境界,此等境界你不能觉知,都是八识的自心,依体上以种种的缘——根尘器界种子,所现的妄相妄境,这个自心所现的境界,本无自性,也非有无,因此不一致,不一致就是前后互相矛盾,所以这个外道讲法都是互相矛盾的。

随便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大学的时候,有这个基督徒,他也常常就讲说。我们对宗教都是尊重,学佛有学佛自己的领域,可是每个人的信仰不同,我们不方便批评,看你能不能接受。基督徒来讲:上帝创造天地万物。那么你如果问他说:上帝从哪来的?上帝是永恒的存在,他不被任何人创造出来的;上帝创造了永恒,永恒的存在;永恒的上帝为什么创造一个生灭的世间呢?天地万物都是上帝所创造出来的。他前后矛盾,讲不通,同时你也不能问,上帝从哪来?这个不能问,不能问。所以,师父一直说:佛教,它是理性的宗教,是智慧的宗教,是可以问的,可以怀疑的。因此,每一个人接受的宗教不一样,有的人就不能接受佛教的思想,有的人就接受基督教,天主教或是伊斯兰教的思想,我们对宗教还是非常尊重的。在台湾来讲的话,天主教、基督教或者是佛教等等这些宗教,乃至于杂神教、多神教、一贯道,在台湾来讲都相处得非常融洽,大家也不会因为宗教的信仰而被搞得变成战争,在台湾也没有这样的情形,这个是好事儿,彼此之间互相尊重,是一件好事,看你能不能接受的程度,你对宗教的认知度,或者解读,从佛教里面的角度来讲,是宿世的善根境界显露,这辈子才能跨进佛教,否则没办法。她的老公,如果是基督徒,他的老婆是佛教徒,她的老公一定开车开来,开到文殊讲堂外面,说:老婆,你进去听慧律法师开示。那你呢?我不进去。站在外面,他绝对不会进来。有一个基督徒来到文殊讲堂,在外面站着。人家说:那你为什么不进来讲堂?进来跟西方三圣、释迦牟尼佛,这个玉佛问讯一下?这个玉佛长得很庄严,非常庄严,缅甸玉,非常庄严,进来一下跟佛合掌一下。他说:不要,那个是魔。就是不进来,打死不进来。他们很奇怪的,你很难理解的。

最近报导了一个,说有一个信仰基督徒的,他有一次发生了车祸,他里面有一个牌子,说:我发生危险,失血过多的时候,请不要帮我输血。结果发生重大的车祸,血流满地喔,这个医生不救他,马上就会死啦。哇!推进去这个加护病房,马上就输血了,就把他救活了。医生觉得自己的功德很大,结果相反。这个基督徒告他,你给我输的血是肮脏的血。告他!把他救活起来,还告他。我就跟你讲,我里面有一个牌子,我危急的时候,不要把我输血,外面的血是肮脏的血,我们基督徒的血是清净的,是不是?人家说:哎呀!慧律法师,那如果你发生这种情形,那你输不输血?当然输血了,血型不要搞错就好啦,能活最重要呗!还这样不输血了。这个理念不一样,我们不予置评,这个如果是医生的话,他就要念一个咒啦,就是很衰啰,就是很倒霉啰,衰就是台湾讲的衰,就是很倒霉。就是那个召请咒里面,那个咒里面:唵!衰、衰、衰衰衰……有够衰的,很倒霉很倒霉,就把他救起来,医生还被他告:我就是不要输血,没办法啰。那要该怎么办哩?所以理念不一样,这个很难去说谁对谁非?

188页,中间经文。【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再解释一遍。大慧!云何与外道所论说的恶知恶见一样的,怎么样才叫做跟外道所讲的恶知恶见是一样的呢?意思是说,外道他也在修行,可是他发的不是正等正知正觉佛的智慧,是发的是邪慧。所谓修行人,如果以自心所现的境界,起种种的妄想分别而见,著境以为实,而以此等境界分别为有,著有或者是著无,或者是高、或者是低、或者是来去生灭增减等等,而不能觉知此等境界,皆是八识之自心,体上依缘所现的妄相妄境界。这些所现的境界,本来就是无自体性,也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亦非有无,分齐就是不一致。如果修行人有如是以自心所妄现的而分别,有如是之过,他的论就跟外道的所见、所知见的是一样,因此不一致,前后不能通达于真理,分齐就是不一致,前面讲的跟后面讲的矛盾,前后自相矛盾不一致,所以外道常常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而硬说别人要承认他是一切智者,佛在世也就是这样子的。外道那种傲慢,就算碰到了佛,他也不甩,后面这个《楞伽经》就会讲到,那个外道的大我慢的心态,没有办法,跟世尊见面也不问候,劈头就反驳,劈头就问佛,最后连告假都没有。后面《楞伽经》有讲到说这个外道那种我慢很难调伏。

【注释】“自境界妄想见”:这是指外道修行亦发邪慧,而其所发之邪慧,实为于“自”心所现之种种“境界”上,“妄想”分别,而“见”此等境界为有为无。简言之,即是其所修得之邪慧,乃为自心所现之境界,不得言有,不得言无,而其不了唯心,因而执著此等境界,而起虚妄分别。“不觉识自心所现”:谓外道“不觉”知其所得之邪慧境界,皆是其八“识自心”体上,依缘“所现”起之妄相。这句话的意思就说,万法其实不离心,看你动什么念头,是这个意思。那么你所建的外在境界引发你内在的识心,这个“识”就是“妄”,而你不知道于妄上的事,变成有来去生灭增减。因此,悟道的人,他讲的话都是一样,像广钦老和尚讲的:无来无去无代志(没事情)。凡夫呢?来来去去全代志(有事情)。就是差这么多。悟道的人讲的话他都是一样,没有来。广钦老和尚讲的:没有来,也没有去,也没什么事发生。众生是这样,来来去去,每天都有事,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十方诸佛,所体悟到的真如的本体,佛佛道同,因此不会有争吵的现象。有的人,他说:哎呀!我来文殊讲堂,参加八关斋戒,我们家的观世音菩萨都没有供养这个水果,今天是初一或者是十五,刚好碰到八关斋戒来讲堂。他就担心:我家观世音菩萨没得吃。他就会这样子,这个就是众生的妄想、众生的颠倒,就是这样子。佛佛道同,观世音菩萨还会跟阿弥陀佛或是释迦牟尼佛吵架,那这个就大概也不用拜了。因为不太懂佛法的人就是这样子。

“分齐不通”:“分齐”,是不统一、不一致、前后矛盾之义。这是指外道因有如上之过,所以其所论说常前后矛盾,而“不”能“通”达于真理。

【义贯】“大慧,”什么是与“外道”所“论”说的“恶见”一样?就是:修行人若于“自”心所现之“境界”上,起种种“妄想”分别,而“见”此等境界为有为无,或为高为低等,诸位!这一句话就是跟经典里面讲的“心生则种种”怎么样?法生。“法生则种种”怎么样?心生。因为心动念,就有有无高低来去生灭增减,所以一切皆是妄。妄,妄体本空,本体就显现出来,而“不”自“觉”知此等境界唯是八“识”之“自心”体上,依缘“所现”之境界(本无自性,亦非有无),所以,诸位!你今天的不愉快,只是在跟你的内心深处不愉快,你今天争吵,跟哪一个人争吵,其实在跟你的无明争吵。你没有敌人,你的敌人在你内心的深处,希望大家能够早日觉悟,所有的敌人都不在外面,在你内心的深处,为什么呢?因为你内心卡在某一种观念:他是我的敌人,我看到他就很不舒服。诸位!他那个不舒服,看到他,都不是外境,是你内心的深处。所以,你的敌人不在外面,而在你内心的深处,那一念强大的执著分别、割舍不下。那么了悟了“万法唯心现量,万法唯心所造”,那么你要把他当作敌人,也可以,那就是卡死了,你要把他当作是增上缘,也行!(未完)

慧律法师楞伽经讲座01-30目录(未完)

楞伽经30 : 有的病医生看不好的那个是属于业障病,可以持咒灭业障

楞伽经31:任何的佛法都必须在三昧当中完成,没有禅定的人就等同没有真正的修行

楞伽经32:要契入第一义谛大空的人一定要了悟:大悟见性与外境无关

楞伽经33 :学佛的人不必去战胜邪恶,你只要自我降伏就赢得生命的一切

楞伽经34 :很多修行修到一半有无力感,他拼不过那个习气,贪念、嫉妒心

楞伽经35:我不反对念佛、诵经,但你一定要了解真如之相才能够用功

楞伽经36:你很容易受境界的影响,就表示临命终没有把握往生极乐世界

楞伽经37:阿赖耶识的来源:就是真如受无明熏习以后变成了现识(阿赖耶识)

楞伽经38:为佛圣弟子,天大的事都要忍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功夫

楞伽经39:这正见与邪见之差凡夫是没办法判别的,就看你的福德因缘善根够不够

楞伽经40:以解做证是修行最可怕的错误的观念,该有的早晚课、事相上的磨练缺一不可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