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121:把心帶回家的過程會看到很多過去的相狀出現,這正是生命要转变的關鍵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4.05)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4.24)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10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121

楞严经要义121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讲义267面具

己二:明受陰境

我們一個生死凡夫习慣性的心態就是一种攀緣心,我們的心不习慣向內安住,而是习慣向外面去攀緣、去執著。在整個攀緣的過程当中,佛陀是把它整個活动的範圍分成五個相貌,色受想行識。五陰当中因緣的攀緣我們可以分二部份,比較微細的是識行想,這個是較微細的。我們的心在識陰、想陰、行陰活动的時候,我們會把它執著為自我。

什么叫做我呢?那一念心当中能夠了別的、能夠造作的、能夠去做任何想像的,那個就是我,以這樣來当作自我。比較粗显的就是受陰跟色陰,我們痛苦快乐的感受,还有我們整個外在的四大、內四大等等,這個我們习慣性把它当作我所,我所受用的。不管是我或者是我所,总而言之,這個「心」它就在五陰中攀緣,而累积很多、很多的相狀,而這相狀就是一种生死的力量、那种有漏的种子。所以当我們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時候,我們開始正念真如,我們观照現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即假、即中的時候,那時候內心是无相。无相的心跟有相的心一接触的時候,這所謂的「真妄交攻」就把過去的的五陰的种子逼出來,当然這当中每一個人各式各樣。

总而言之,我們在整個迴光返照,把心帶回家的過程当中,你會看到很多、很多,你過去很熟悉的相狀會出現,而這時候正是我們生命要转变的一個關鍵。如果你能夠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你就夠安全的走過去;如果你一念的妄动,心隨境转,那你可能會被打回原地,甚至於著魔,乃至於來世墮落等等。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一科,当我們的五陰身心世界要转变的過程,我們過去的五陰一定要先逼出來,這地方大家要保持警觉。

這一段是說受陰,這個“受”,什么叫受呢?其实就是一种六根的作用,六根跟六塵接触的時候,产生很多很多的感受。這当中有苦、乐、憂、喜、捨五种的感受。(分三:庚一、总示陰相。庚二、別明发相。庚三、結過勸示)

庚一、总示陰相

佛陀先攏总的指示受陰的相狀。(分四:辛一、結前色陰盡相。辛二、正示受陰區宇。辛三、懸示受因盡相。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辛一、結前色陰盡相

結束前面色陰窮盡的相狀,色陰窮盡是什么相狀?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显現其像。

我們透過前面的正念真如,慢慢的修三摩提;“修三摩提”指的是《首楞严王三昧》大乘的圓頓止观。在奢摩他(止),這個“止”是安住真如,叫体真止。蕅益大師說:大乘的圓頓止观,它這個“止”其实都有观的成分在裡面,先观后止;观照真如,然后在我空法空的真如裡面如实的安住,「体真止」。在這樣的一個安住的過程当中,色陰盡者,就把色陰的執著…我們過去的內心跟色陰是緊緊的咬在一起,心有所住,現在把色陰給放掉了。色陰放掉是什么相貌呢?從眼根來說,是明暗二相了然不生,從耳根是动靜二相了然不生,外在的相狀我們还是清楚分明,但是心中完全不生起一念攀緣執著的心態,对色陰是這樣的相貌。我們对於內外的四大放掉以后,我們的心會产生什么功德呢?

見諸佛心,如明鏡中显現其像。

見不是用眼睛見,是心中的智慧特別的清楚,這時候我們去看諸佛內心的世界,就好像一個很光明的鏡子,能夠清楚的显現在我們的心中。這一句話是什么意思呢?這地方是說,他的智慧已经增長了,他能夠观察我們众生的心,能夠入於諸佛的心中,而諸佛的心也能夠入於众生的心中,心佛众生三无差別。我們過去心老是在色陰活动的時候,我們总是觉得我們心跟佛的心有距離、有隔碍的。因為我們被外在的色身所迷惑,我們众生的長相跟佛的長相是不同的,但是色陰的執著破了以后,我們看到佛的心跟我們众生的心,是可以互相的涉入,內心当中就有這樣的智慧的增長。這叫見諸佛心,如明鏡中显現其像。這是結束前面色陰的這一部份。

辛二、正示受陰區宇

五陰它一層一層就像穿衣服一樣,你外面的衣服脫掉了,裡面的衣服当然就显現出來了;色陰被破了以后,你受陰的障碍(區宇)現出來。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当一個人破了色陰的執取,受陰显現以后,到底是一個什么相貌呢?佛陀讲出一個譬喻:若有所得,而未能用。一個人內心已经有所得,“有所得”就是前面說的「見諸佛心,如明鏡中显現其像。」我們凡夫的心跟佛的心有少分的相应,我們知道众生的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众生心。但是在作用這一部分卻不能自在,我們的心在生起种种功德妙用的時候,我們还不能夠完全的解脫六根当中這种受用的习氣的糾纏。

這以下讲出一個譬喻: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一個人睡觉被魘魅鬼控制了,他被控制的時候,他在睡觉的過程当中,他雙手雙腳还存在,而且他六根的功能,他也可以听到外在的声音,眼睛也可以看到外在的形相,他整個六根完全是清楚分明,而沒有任何的迷惑顛倒;但是內心因為接触到這种魘魅鬼這种邪法的控制,使令身体不能活动,這就叫做「受陰區宇」。你雖然知道,佛心即是己心,但是还是不能把心性的功德表現出來。当然他已经知道佛心即是己心,這对他整個菩提心的信仰,「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有很大的加持作用;对菩薩道菩提心的那一份的信心跟愿力增長很多,但是諸佛的妙用,卻还是受到自己感受的影響而有所障碍。

辛三、懸示受陰盡相。

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復留碍,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浊。

睡觉的人假設被魘魅鬼的控制,這樣的過失已经是停止了,這時是什么相貌呢?其心離身;“身”指的是六根身,眼耳鼻舌身意。我們這一念心本來是跟六根身緊緊的執著在一起,所以我們的心就被這六根,見聞嗅嘗觉知,产生了感受所影響牵动,這時候這個心对六根身解脫了。前面說的「聞所聞盡」,前面是脫六塵,現在是能聞的六根也脫離了。

前面是脫離了六塵,到這個地方,這現前一念心性脫離六根的執取,只有剩下微細的六識,那微細的了別功能。這時脫離以后,他能夠迴光返照六根的相貌,我們还是可以看到六根的相貌是怎么?是唯心所現,是生滅变化,无有实体,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這時候我們的心跟六根,是什么情狀呢?是去住自由,无復留碍;我們這一念心可以隨時想要來就來,想要走就走,生死能夠去來自在,沒有任何的執著跟障碍。這時叫受陰窮盡的相狀,這個人能夠超越整個三界的見浊。要以蕅益大師的判教,是断了三界的見惑。這一段是佛陀預先的指示受陰窮盡的相狀。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观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我們這一大科都是破对色陰的執取,那么受陰你到底從什么地方來?我們应該观察它的來处,去观察受陰的由來,其实它是一种虛明的妄想。

解释「虛明妄想」:在我們一念真如的心性当中,其实我們沒有任何感受,哪有什么感受呢?但是我們一念妄动以后,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以后,就产生一個妄想,一种虛妄的想像。虛妄的想像当然有五种,前面的色陰叫做「堅固妄想」,這個叫做「虛明妄想」。什么叫「虛明」呢?比方我現在很快乐,而這快乐的感受它是虛妄不实,因為它一下子就消失掉了,它沒有实体,但是它又那么的清楚分明的显現,我真的感觉到那快乐感觉的存在。你說它沒有,它是清楚分明的显現,你說它有,又覓之了不可得。你說那快乐的感受在哪裡呢?在身体裡面?在身体外面?在身体中間?你完全覓之了不可得,這叫「虛明妄想」。

古德一再的強調這「虛明妄想」,說:關鍵點当然在“妄想”這二個字。蕅益大師說:你要認為它是真实的,那你就一輩子都沒辦法破除。就是你在观察感受的時候,它的生起、它的作用、它的消失,你要永远知道,它只是你內心過去的业力所显現的虛妄的一种感受而已,那你才能夠慢慢慢慢脫離它的繫縛;你要認為它真实的,那你永远都被它控制了。前面等於是前言,這以下就正式的进入我們破除受陰執取的正宗分,叫別明发相。

庚二、別明发相

各別的說明,当我們在正念真如的時候,受陰所引发的相狀有十科(分十:辛一、過抑生悲。辛二、感激生勇。辛三、智衰成憶。辛四、慧胜成劣。辛五、失守生憂。辛六、慧劣成喜。辛七、見胜成慢。辛八、輕安自足。辛九、空解成断。辛十、愛極成貪)十种的感受會出現,這十种感受每一個人不同,因為你過去在感受当中,所累积潛在的种子不同,所以当真妄交攻的時候,所显現的也就因人而不同。

辛一、過抑生悲

“過抑”就是說,這個修行人他对內心這种妄想的感受,他经常用念佛持咒來壓抑它、來訶責它,他对這感受壓抑、訶責是特別的過分;因為過分的壓抑訶責,而生起非常強烈的悲愍之心,這悲愍之心,悲愍到沒辦法控制,已经影響到他修止观的相续,叫「過抑生悲」。

发端現相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內抑過分,忽於其处发无窮悲,如是乃至观見蚊蝱,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觉流淚。

阿难!這修习止观的人,当在此中得大光耀,“此中”就是我們一再強調修行的所观境,你正念真如的所观境只有一個所观境,就是「現前一念心性」,无相的真如。你內心不断的在无相真如当中修止修观,這時候得大光耀;“得大光耀”是說你前面的色陰被破壞以后,你內心的智慧显現出來了,你能夠知道,我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己心,心佛不二。這時候其心发明,內心当中因為過分的壓抑這种內心的感受,就产生一种广大的慈悲心。广大慈悲心产生以后是怎么回事呢?內抑過分,由這個慈悲心你就不断的訶責自己,為什么我到現在才知道要修行呢?為什么我到這時候,才知道要去度化众生呢?為什么不早一點发菩提心度化众生?你就會产生一种過分的訶責自己的一种心態,然后這個心態再相续下去…当然我們如果去对這個心態的這种感受,不断去攀緣執著,這個時候就增長广大了。

忽於其处发无窮悲,就在這一份慈悲的感受发起的時候,就产生一种无窮无盡的大悲心;而這种大悲心不只是看到人而已,乃至於看到微小的蚊蝱,這种小蟲你看到牠的感觉就好像看到一個赤子,剛出生的小孩子,他完全沒辦法去照顧自己,你內心就有一种使命感,应該去保護他、照顧他,甚至於看到他會产生憐愍的心,而不知不觉流下眼淚。這地方跟我們一般大悲心的标准就是過分,慈悲心過分,這种情緒的力量太強大。

指名教悟  

此名功用抑催過越,悟則无咎,非為聖證,觉了不迷,久自銷歇。

佛陀对這种相貌的解释:佛說:這是一种修行用功過分的壓抑、訶責所造成的,假設我們能夠迴光返照,知道其实這樣的一种慈悲心,這樣的一种感受,它只是一种惟心所現的。你知道它是一种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在你的真如本性当中,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一种慈悲的感受,那你就能夠沒有過失。

示迷必墜   

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无限,失於正受,当從淪墜。

這個也不是一种真实的過失,只是一時的感觉而已,這跟真实聖道的功德是沒有关系的。你能夠觉了不為這樣的一個妄想感受所迷惑,它自然就消失掉;但是如果你作聖道功德的理解,認為這是一种真实的功德而深深的好乐、深深的執著,就有一种慈悲魔入其心中來控制你的心態,那這個人不管看到誰就释放出无窮的慈悲,甚至於看到人就流出悲痛的眼淚而不能夠停止;這個人的結果到最后就失去了禪定的三昧,而且轮回三界甚至於會墮落到邪魔外道去。

這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感受」,当然這种感受是种情緒,一种慈悲的感受出現。我們會感同身受,看到众生的痛苦就特別的悲愍。這种情況就是我們過去有修慈悲心的种子,這時你正念真如的時候,把有相的种子逼出來,但是適可而止就好。所有的五陰魔境都是做的過分,因為放縱自己慈悲的情緒,很可能就會被這种慈悲魔所控制。蕅益大師在這一段的開示,特別指示說,這個地方的对治只有四個字:「觉了不迷」。我們不能控制我們什么時候會产生什么樣的情緒,因為這是种子,依他起性,但是你不能起顛倒。我們一再強調,一個人可以起煩惱,但是你不可以起顛倒,起顛倒你就全部完蛋了!

辛二、感激生勇

 “感激”就是說這個修正念真如三昧的人,他內心有少分的功德,他能夠…前面說的破除色陰,能夠見諸佛心即是己心,有這樣堅定的理解。這時候对『佛、法、僧』三宝心生感激,由這种感激的心就引生一种勇猛精进的心,而這种勇猛精进的心是過分。

发端現相   

阿难!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胜相現前,感激過分,忽於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齊諸佛,謂三僧祇,一念能越。

他修止观的相貌:這個人在修止观的過程当中,他已经是色陰窮盡,而受陰明白;這個“明白”是受陰清楚的显現出來。我們前面說過,五陰就像是一個人穿五件衣服一樣,他第一件衣服脫掉了,第二件衣服显現出來。而受陰显現是什么相狀呢?胜相現前,他的智慧能观照到,見諸佛心即是己心,己心就是佛心,這种心佛众生三无差別的胜解,依止這樣的胜解,感激過分。他想,无量劫來,我都是在顛倒的妄想中度過去,好不容易遇到『佛法僧』三宝的啟发,我才能夠明白這樣真实的道理。就对三宝产生非常的感激,由感激心而引生了无限的勇猛,這种勇猛是又猛又利。怎么說呢?它內心当中的志向是『志齊諸佛』,他志向要上齊於十方諸佛。他就经常認為,其实所謂的三大阿僧祇劫,在我來說,只要一念之間就能夠超越,我不必经過三大阿僧祇劫,我一念不生,当下就是如如佛。他有這樣一种勇猛精进的決心,這种決心壞就壞在其心猛利,又猛又利,有一點過了頭。

指名教悟   

此名用功陵率過越,悟則无咎,非唯聖證,觉了不迷,久自銷歇。

佛陀对這种相貌的說明:佛陀說,這是在修行的過程当中,陵率過越,心中产生過分的勇猛,总是觉得自己能夠超越諸佛,這樣的心態勇猛過分,如果能夠迴光返照,知道這一念勇猛的心,其实是覓之了不可得,不要隨它而转,还是安住真如,以平常心观即空、即假、即中,不要把它当作一种真实的功德來看待。這樣就能夠觉了不迷,這樣過分勇猛的心,自然就銷亡歇息。

示迷必墜   

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誇,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失於正受,当從淪墜。

假設你把這樣過分勇猛的心,把它当真实功德的理解,而不断的的去隨順它、執著它,那就有一類的狂妄之魔入其心中,見到人就誇赞自己修学禪定智慧的功德,总是認為自己是无與倫比,自己是與众不同的。怎么說呢?你的心態乃至上不見佛,連佛都看不起。說,佛陀尚且要经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学,而我只要一念的相应,当下就是如如佛。上也觉得自己能夠超越諸佛,向下是看不起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不能夠体悟自心的佛性而心隨妄转。如此的高慢,最后的結果是自己失去禪定的正受,來生墮入到轮回生死,甚至於三惡道。這种勇猛問題就在於,有一點執理廢事。理可頓悟,但是事要漸修,「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是約理观,但在事相上还是要「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不能夠執理廢事。

 辛三、智衰成憶

 “智衰”這個他的止观過程当中,他观照的智慧比較薄弱,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修念佛、持咒,多分都是在行門的定課用功的多,所以他观照的解門薄弱。會产生什么過失呢?形成一种经常專注的念頭。這個專注的念頭,是什么念頭呢?沉默孤寂的念頭,他经常會产生好像很沉默、很出現孤寂的感觉出現。

发端現相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前无新證,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見,心中忽然生大枯渴,於一切時沉憶不散,將此以為勤精进相。

這個修大乘止观的人,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前无新證,归失故居。“前无新證”就是說,他這時候雖然破整個色陰,但是他对於整個受陰还沒有破除,还沒有产生新的功德;往前,新的功德还沒有出現,但是往后,他過去所熟悉的色陰已经破壞了。因為他過去很熟悉的朋友是外在的色声香味触這個五塵的境界,他已经沒有感觉了,沒有好乐心了。但是他新的功德还沒有产生,這時在這中間的過渡時期,他自己又智力衰微,他不能夠经常的去讀经典,去思惟观察諸佛的功德,來給自己內心的好乐。

观慧力薄弱,他只是一昧的修止,這時他內心很可能會入中隳地,迥无所見;過去熟悉的老朋友,他已经不感興趣了,但是新的朋友还沒有出現。就在這色陰已破,受陰未證的中間的過程,是进退兩难,叫「入中隳地」。他可以說是心中一无所見,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心中总是觉得悶悶不乐,沒有一個安住处。所以心中突然生起一個广大的枯渴之心,好像一棵枯木很久沒有水的滋養,经常會有沉默孤寂的感觉,而且這种感觉还不是一時之間,是一切時,沉憶不散,白天打坐也是這樣,晚上也是這樣,经常就是安住在中隳地,安住在沉默孤寂,总是悶悶不乐的感觉。而且他自己还把這一种感觉当作是精进用功之相,还不知道怎么去对治,还不想要去出離。修行有這樣的問題,這是禪定過深,止的功課過多,观慧薄弱。

指名教悟    

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則无咎,非為聖證。

佛陀对這樣相貌的批評說:這是修心无慧自失,修习止观的心過程当中,沒有智慧的引導而引生的一种沉默孤寂的過失。假設你能夠体悟到,趕快加以对治,不要守在這种沉默孤寂,趕快走出來,這樣子就沒有過失,而且他也不是一個真实的功德。

示迷必墜  

若作聖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懸在一处,失於正受,当從淪墜。

如果你把沉默孤寂的這种專注憶念之心,如果你把它当作真实功德想,就有一种憶魔,一种專憶之魔侵入我們的心中,控制我們的心態。結果是旦夕撮心,早晚那一念心,经常的攝心專注。專注在哪裡呢?懸掛在沉默孤寂的处所上,当然就失去了正定的三昧,也就淪落於生死轮回。

這种情況就是他的定課「止」太強。弘一大師有說一句話,他說:我們一個人心志要苦,但是意趣要乐,你修行要帶一點法喜。你要思惟諸佛菩薩的功德莊严,心生好乐;你经常都沒有誦经,一路安住在无分別住的止,時間久了就很沉默。很沉默,如果你又把它当作功德想,那就容易跟專憶之魔感应道交,他就趁你在執著這沉默境的時候,因為你好乐這种沉默境,他就有隙可乘,就入其心腑,就控制你的心態。這時候你要多誦经,多看祖師的開示,把心走出來,走出沉默。

辛四、慧胜成劣。

前面的一科是止的成分比較多,這一科是观慧力太強而定課太少,就产生一种卑劣之心。什么叫卑劣之心呢?得少為足,不思进取,有這樣的心態出現。

发端現相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慧力過定,失於猛利,以諸胜性懷於心中,自心已疑是盧舍那,得少為足。

這個修止观的人,他色陰已经窮盡了,而受陰現前。但是他在修止观的過程当中,他的止跟观並不是均等的,而是慧力過定,他看書的時間比較多,观想極乐世界的功德,观想諸佛菩薩的功德的時間比較多,但是拜佛、靜坐修止的時間相对比較少。這時候會产生一种智慧過分猛利的一种狂慧的過失。什么叫狂慧?以諸胜性懷於心中。“胜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前面我們說的,他在破色陰以后,他不是得到一個胜解嗎?見諸佛心即是己心。他经常就是憶念我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己心,我的心跟佛的心是沒有差別的。当然這理論上是对,但是所有的東西都要合乎中道,適可而止。他卻把這樣的心態,過分的執著,而经常的懷在心中。

经常的執著就會产生一個什么過失呢?他懷疑自己,他也不敢完全肯定,但是有這么一點想法,自己就是盧舍那佛。盧舍那佛叫「淨滿」,惡无不盡,善无不滿,所以他也是功德圓滿了;功德圓滿当然就不用再去修證,也就不用再进取了,就有一种得少為足的观念出現。這种观念的产生,我們看佛陀对這种相貌的說明,如果他不对治的結果…

指名教悟   

此名用心忘失恆審,溺於知見,悟則无咎,非為聖證。

佛陀說,這是在修观的過程当中,忘失恆審。他雖然在理观很強,他一念心正念真如,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在他入理观的時候,他入一种无相分別的時候,他觉得他一念不生即如如佛。這個理論上对,但是他沒有從空出假,以假观來自我反省自己的階位,沒有反省在事相上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自己的定位在哪裡,而一昧的沉溺在一种心即是己心,己心即是佛心,這樣的一种自他不二的胜解当中。如果能夠觉悟迴光返照,而放棄這樣的執著,他是沒有過失的;而這樣的一种胜解,也不是真实的聖道,他只是一時的理解而已。

示迷必墜   

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諦,失於正受,当從淪墜。

假設我們把它当作真实功德想,就有一類的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中。見到別人就說,我已经成就无上第一义諦了,我已经真实的證得自他不二真空的平等之理了,我也就不必再作任何的定課,也不必增上了。這种情況,失於正受,当從淪墜。

這种情況是观慧過強,但是禪定薄弱,而产生一种得少為足的心態。「观」,我們一在強調,你修空观的時候,在大乘佛法要修假观,观一切法空,你不能壞假。你同時在理观,正念真如的時候,观照自他平等不二之理,但是在事相上你还得清楚你的階位在哪裡,你內心当中哪一方面的煩惱比較重,你內心的功德哪一方面比較殊胜,假观也是要加強的。当然這個地方,你禪定的『止』你要加強,否則沒有禪定的支持,产生狂慧就容易得少為足。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81-105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105:你做人的時候貪愛的水太多,會下墜到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楞严经要义106:你平常就经常的憶佛念佛,這樣不断的想想想,久了就跟真理相应了

楞严经要义107:地獄的煩惱因中婬欲是列為第一個,它是生死的根本,是万惡之首

楞严经要义108:所有的能量是往低处在走,你在高处是发散你的能量,心要“謙”

楞严经要义109:造了善法要把它隱藏,造了罪业一定要发露出來,发露就能滅掉罪业

楞严经要义110:你夢到一個人往下墜這不是好事情,造了功德相的人身体是輕飄的

楞严经要义111:很多人都認為我的個性就是這樣沒辦法改变,這观念是不对的

楞严经要义112:有人越用功业障越現前,這個是好事情,表示過去重大的罪业逼出來了

楞严经要义113:本经是以你的思想做主因決定总報,以善惡业力的熏习來影響別報

楞严经要义114:六欲天基本是男女的欲望來做判定,淫欲直接牵动整個六道的昇沉

楞严经要义115:佛陀警告我們哪一天都可以去,无想天絕对不能去,因為過失太重

楞严经要义116:得听聞佛法以后不是沒什么效果,大乘佛法一入耳根是永為道种

楞严经要义117:不是修善法就容易了生死,你要觉悟惡法不可得,善法也不可執取

楞严经要义118:修行不能跟放逸的人在一起,正念的磁場跟放逸的磁場會互相抵触

楞严经要义119:在末法時代我們应該以「理体」道場為根本,因為事相是很难具足的

楞严经要义120:你剛剛在持楞严咒突然間看到佛像,当然有問題,這无因卻有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