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2 : 有病一定要看医生,佛菩萨不能违背缘起缘灭、四大的法则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10.02)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10.0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楞严经三 经前十门 12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2
慧律法师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这个“一乘”就是佛乘,就是明心见性,见到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这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由什么显呢?就是由定显寂灭道场。意思是说:一切修行人,都在培养这个定。戒是培养定,慧还是培养定,因为定它是体啊!你要持戒,心没有定,也会攀缘持戒啊;你的慧没有定,就变成狂妄啊!所以,戒跟慧,一定要以定为体,也简单讲:一切经典都在讲定。所以,比丘、比丘尼、出家众、居士,要理解佛的用意,心定就见佛;心不定没有办法的!【以上四类,皆此教之当机众。】

底下这一段非常重要,欲入解脱佛道,千万小心,下列四种毛病不可违犯;犯了下列四种毛病,没有救,没有救了!【次明带病四类:】【一、认识为心。】“识”,用一个框框框起来,这二个字如果不懂的话,以为“认识”二个字:我认识你、你认识我。错!那个“识”要单独的框起来,认为这个执着心、分别心、推测心、意念心,就是现在平常你日用的,推敲的这个生灭、妄想意识、颠倒心,认为这个就是我们的心。一、认识为心,这个是病,很严重的病!【以攀缘心为自性者,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一下子我来看电影;一下子来吃宵夜;一下子要不然我们出国走一走,反正心就是定不下来,没有找到真心,全世界跑遍了,And so what?你又能如何呢?跑到外太空去旅游,那又怎么样呢?所以,这个世间,如果没有世尊来示现成佛,昏天暗地啊,没有一个人可以觉悟的,没有的!

【二、恃闻忽定。】每天听经闻法,却不练习这个定,练习这个定在哪里呢?在善恶、是非、对错,一切都可以练习这个定。这个定,要从般若智慧跟忍辱双管齐下,就定得下来,用般若观空;用忍辱守住定,慢慢就进入首楞严大定。没有前面二种功夫,没有办法,就是如果没有忍辱跟般若,一点办法都没有!二个人吵架,定不下来就是定不下来,能放下就算不得了了!大悟,大悟就没有对象啊,你不须要定啊,你不须要克制它啊,因为没有对象啊!你恨对方吗?诸位!相不可得啊,对象是一堆臭骨头所构成的,你为什么会恨对方呢?师父啊!您要原谅他啊!没有东西可以原谅,自性本来就空,对象本来就不存在,也不须要原不原谅。【阿难白佛:‘自我出家,恃佛憍怜,求多闻故,未证无为。’】也就是说:忽定力是不行的!

【三、求他加被。】这一段可是特别的重要,尤其修净土法门的人,要特别特别注意,佛在经典这一句是什么意思,阿难的表达,正是一切众生所犯的毛病。【经云:】阿难这么说:【‘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我以为靠佛就行了!【常自思惟,无劳我修,】我常常这样想:不须要我阿难修啊,佛是我的堂哥,佛您加被我一下就行!【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以为如来可以给我三昧定力,错了!底下这一句,就是一切修行人的通病:【不知身心本不相代’。】不知道佛是佛、你阿难是阿难啊,我不能替代你生死啊,搞清楚啊!

所以,师父以前有讲:修行要靠亲因缘,还有增上缘。佛陀只能给我们增上缘啊!所以,诸位在这里,诸位就很清楚了,如果佛可以救众生的话,那么,佛在世的时候,对那一千二百个阿罗汉,为什么要讲不净、苦、空、无常、无我?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呵叱那个徒弟要精进、要努力?佛就叫他们睡大觉:来!统统我释迦牟尼佛来就好了!所以,佛根本没有办法度众生,自性是一定要自度,自已如果不放下,佛也是没辙有的众生根本就是不理解佛

有一个信徒,他去烫伤,看了经典说:大悲咒多么的灵感、多么的好,我念观世音菩萨、念大悲咒!他这个烫伤得很严重,不去看医生,已经起水泡了,红肿、发炎了。他认为观世音菩萨很灵感;是的,没错!他不去看医生,怎么样呢?他去念那个大悲咒,用那个水,已经烫伤很严重了,用大悲咒的咒水,敷在这个皮肤上面,没有敷还好,敷下去不得了,溃烂!佛法是要符合科学跟智慧的,不懂佛法,这样会医死人的!刀伤、烫伤,就是应该要看医生啊,哪个说不看医生?要赶快送医嘛!他说:不用,不用!观世音菩萨很灵!是很灵没有错啊!所以说他就不看医生,哇!红肿、溃烂,啊!慧律法师啊!您看,这只手肿起来啊,大悲咒不灵啊!我说:你才不灵啦!赶快送医!他说:要送医啊?是!赶快送医院!他说:慧律法师,我应该怎么做呢?我说:拿回来的消炎的这个西药,赶快念大悲咒,药拿来放在观世音菩萨前边,还有那个药膏,要涂抹的药膏,刀伤、烫伤的药膏,放在观世音菩萨前边,这样念大悲咒、念观世音菩萨,求观世音菩萨药吃了好、药膏抹了会好。喔!还有这一层喔?要符合科学啊,佛教是智信,哪得迷信这样子呢?这样你会医死人的!完全不符合佛意。我们身体是地水火风所构成的,这个刀伤、烫伤就是地被破坏啊!你用水来救就不符合,要赶快送医,打针、吃药、消炎、消肿嘛!还好有听我的话,救了他一命,否则他会破伤风而死!所以,大愚痴人,扭曲佛意,佛教最不讲迷信的。

所以,你们有病一定要看医生,拿回来的药,再合掌念药师咒、大悲咒,这样吃了,这样才会好嘛!知道吗?头脑醒一醒,不然,你会医死人!看了以后:喔!如此的弟子啊!这个在讲经说法不发挥一下,实在不晓得!所以,学佛还是有佛呆子,我们不是说菩萨不感应,菩萨有威德力;但是,菩萨不能违背四大循环、大自然的法则,不可以的。佛菩萨不能违背这个缘起缘灭、四大的法则,不可以的!缘起缘灭,地、水、火、风、空,这是循环,包括佛都要遵守。所以,佛给你信心,当然冥冥当中给你加被,亲因缘,还有增上缘。所以,亲因缘就是自己要有智慧,不能感冒、重感冒老是躺在那个地方、气喘也不给医生看,这是什么佛弟子啊?

底下,说:以攀缘心为自性,认识为心。那么,忽定力也就是听闻,然后,忽略了定力。第三、就是求他加被,也就是说:靠佛、靠善知识加被,错了!善知识只能给你增上缘,修不修行要看你自己,解不解脱要看你自己。是不是?所以,“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末法时期尤其多,自己不肯用功,只等加持,求佛加被。错了!自己要用功,要听经、要闻法、要开自性的般若智慧,自己解脱!

【四、恃性忘修。】恃性忘修就是:以为本性是本有,忘记了修行。【知真本有,达妄本空,】理上知道,真心是本来有,达到妄心是本来空。【自恃天真,】自己认为很天真。【顿捐修证,】也不好好的修行。【不知真虽本有,不方便显之,则终不能见;妄虽本空,不方便破之,则终不能觉。】所以,不是要假借种种方便显、方便破。

【以上四类,寻常】就是一般,【指为非机,皆拣其病而去之,今则亦拣列乎当机,其故何也?】是为什么呢?【以此经乃对症之良药,正治此之四病,故以阿难发起,示居小位,】小位就是声闻。【示现诸病,】有淫病。【引发如来,应机施教,故知阿难乃大权示现,既为发起众,又属当机众,正为众生作弄引耳!】“弄引”就是发起因缘,发起本经的因缘,叫做弄引。

【六所被机宜竟。】那么,倒数第五行,说:以上四类,哪四类呢?一、认识为心;二、恃闻忽定;三、求他加被;四、恃性忘修,太天真了,以为本来就具足,不要修了!说:寻常,就是一般,指非机,非楞严会上所成就之根器,皆拣其病而去之,“去之”就是除;“拣”就是分别清楚,一定要分别清楚,所谓:料拣,料拣,就是分别清楚,而除去。今则亦拣,也把它拣别清楚。列乎当机,就是阿难,其何故?因为这本《楞严经》是对症良药,正治此之四病。所以,阿难发起,示居小位,示现诸病,引发如来,应机施教,所以,知道阿难乃是大权示现的,他是演一出戏给你看,既为发起众,又属当机众,正为众生作弄引耳!

好!翻开《表解》第七页,第六、所被机宜,这样归纳起来,这个大纲一念,清清楚楚。所被之机有四,又此经为对四种重病下药。所被之机有四:一、回心声闻;二、并为缘觉;三、兼及有学;四、兼为定性。简单念一遍:回心声闻。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二、是为了缘觉讲《楞严经》,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开无上乘妙修行路。三、兼及有学而讲《楞严经》,令有学者,从何摄伏,“摄”就是摄心调伏。畴昔攀缘,“畴昔”就是往昔的攀缘心,就是意识心。得陀罗尼,能够得总持,入佛的知见。第四、为什么要讲《楞严经》?为了定性声闻,兼为定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

又此经,为对四种重病:1、认识为心。以攀缘心为自性,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2、恃闻忽定阿难白佛:自我出家,恃佛憍怜,求多闻故,未证无为。3、第三个病,求他加被常自思维:我靠佛就好了!自己不修行,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诸位!这八个字就是末法严重的通病,尤其修净土的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加被我啊!我临命终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我现在好好念佛!问题:有没有好好念佛?有没有老实念佛?烦恼一大堆,也叫做念佛?我们要弄得很清楚,心开般若智慧,心定,诵一百部经典,也叫做专修;诵一部经典、一句佛号,妄想纷飞,也叫做杂修,这个杂修跟专修要从心性来论断,不是说:我只有念一本经、念一句佛,这样叫做专修。

诸位!没有般若智慧,心专不起来,有烦恼怎么能专呢?这个专修跟杂修要弄得很清楚。没有错,专修是指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错;可是,这一句要念得很有智慧、很有定力,要有三昧的功夫,这前面要做准备工作。前面准备工作,就是要信、解、行、证;要信、愿、行三资粮,要深信切愿,要真实的去念佛。前面要靠什么?要靠教义、教理、般若智慧、要忍辱啊!是不是?心有定,你念一百部还是专啊;心没有定,念一部经、念一句佛号,妄想一大堆,能说你是专修吗?专跟杂,是从心性来论?还是从相上来论?从相上来论,那没有错,诵一部经比较专;可是,从心性来论,那么,心不定,诵一部也是杂啊;心若定,诵一百部还是专,要弄清楚啊!看你是站在清净自性的角度来论断,或者是站在相上的角度来论断什么叫做杂修、什么叫做专修。四、恃性忘修。知真本有,达妄本空。证真——真虽本有,不方便显之,则终不能见。断妄:妄虽本空,不方便破之,则终不能觉。

翻开34页,我们今天要辛苦一点,在我到中部去开会之前,要告一个段落,有一定的进度。【甲七宗趣通别】“宗”是什么意思?“趣”是什么意思?“通”是什么意思?“别”是什么意思?【已知此经,被机之广,未悉何为宗趣?贤首云:】《华严经》讲:【‘当部所崇曰宗,】“崇”就是崇尚,所尊重的、重视的是什么?《楞严经》就是重视定,首楞严大定,就是圆定。【宗之所归曰趣’。】像《楞严经》,圆定为宗,极果为趣,极果就是成佛。《楞严经》所崇的,这一部所崇、所尊重的是什么?重视的是什么?就是圆定,自性本来具足的圆定,圆定为宗。极果为趣,极果就是成佛,《楞严经》是要让我们成佛的。  所以,【具通、局二门,通指一代时教,局约本经,】就是《楞严经》。“一代时教”,就是佛讲一辈子,叫做一代时教。一代时教,【不出权实,】“权”就是善巧,“实”就是究竟,所以,权实就是佛的一代时教。

【今以总意分之,权乘多重修成,】这个念重zhòng,不是念重chóng。多重修成,重视,修成就是有次第、有阶位。【动张因果,】“动张”就是需要,需要用到因果的法则。【则因即宗,而果即趣;】因就是宗,果就是趣。【圆实多重性具,】圆实就是入圆实有,圆教或者实教,多重性具,就是你要悟,【首明悟入,】所以,权乘重修;圆实教重悟,诸位!这个很重要的差别。所以,你在一般的经典讲:你要明因、要识果、要行十善,这个统统要用到修,要有修有证。所以,由因趣向果;圆实的大教可不是,你要重悟,就是破无明。首明悟入,怎么样才能悟入?就是破无明。【则悟即宗,而入即趣也。】

【此经】《楞严经》【若就通中圆实,以取宗趣,】圆教、实教,以取宗趣,【则以悟明心地为宗,证入果地为趣。】所以,首先要悟。为什么修行要找一个大彻大悟的明眼人呢?没有明眼人,就像瞎子摸象一样,没有悟就是这样子,一百个人在那边讨论佛法,讨论不出结果,为什么?一个悟都没有啊!甲,一号就问二号说:喂!我这样讲对不对?二号就说:嗯!你这样讲大概对啦!二号就问三号,三号问四号,问了一二三四......一百个人聚在这里,一直讨论佛法,能解决问题吗?不能!因为一个悟都没有,没有明眼人啊!一个悟都没有,问一百个还是一样啊,零加一百个零,还是什么?还是零啊,一个成就都没有啊!为什么要有善知识?就是这个道理。

底下,则以悟明心地为宗,证入果地为趣。【经中如来破识显根,显此根性不生不灭,即为楞严定体,要阿难彻底悟明此性,取以为因地心;依此不生不灭,为本修因,蹑解起行,证入果地也。局约本经,亦分总、别。】本经【总以圆定为宗,极果为趣。】《楞严经》就是重视什么?重视本性的定,这个圆定就是本性的定,本来就定,不假造作,他本性就是定。

【阿难所请妙奢摩他、三摩、禅那,】那个“妙”要用三次,阿难所请示的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因为阿难没有佛的境地,不懂得首楞严大定的境界,所以,不识佛的首楞严大定,因此只能就阿难平常所听到的奢摩他、三摩、禅那,其实,这三个都是定。【而如来所示三如来藏心,即性具】圆定,【圆融大定,】这个念讵jù,【讵非一经之所宗乎?】“讵”就是岂,哪里不是一经之所宗?【阿难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而世尊示以一门深入,圆修之法,中中流入,】中中流入就是:每一念都契入如来藏性,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结示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只要牢牢记住: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大悟,悟什么?就是悟无所得如果你也能够体悟到这一句:无所得,你是个大悟的人。无所得就无所着;无所得就是无所住;无所得就是无得也无失;无所得就是无来也无去,无增也无减,你就慢慢的体会了本性了。是不是?

用国语讲就是:如果你能体悟:搞东搞西,搞天搞地,搞生搞死,没得搞!那就是什么都没有,无所得!搞东搞西,搞天搞地,搞生搞死,一样也得不到!这样你就开悟了!我们现在就是在搞无;世间人就是搞有的,你知道吗?世间人就是搞有的,拼了老命要拥有;修行人拼了老命要没有,搞无的,我们现在在搞什么?就是在搞无,这个就是真的修行人。那么,体悟了这个无,心就无,无色、无受想行识、无六根、无六尘,那么,你的功德就无止境,做很多的善事也不执着,以无所住心而行一切善嘛,你的功德就无量、无边、无止境,因为这个“无”就不得了!因此佛法的伟大,刚好跟世间人相反,世间人是拥有叫做快乐;佛法是无所得叫做快乐、叫做幸福。

【即十方佛究竟极果,讵非一经之所趣乎?】【若明别意,以定宗趣,依交光法师,根据本经,应有六对:谓】编号一:【破、显;】二:【偏、全;】三:【悟、入;】四:【体、用;】五:【行、位;】六:【分、满也。】注意:一二三四五六,前面,第一是第二的基础,第一对的趣是第二对的宗;第二对的趣是第三对的宗;第三对的趣是第四对的宗,这个是息息相关的,这每一对是连锁性,它不是一对而已,像连锁店一样,不可以分开的,同一个公司的。

好!我简单解释这六对:“破”就是破妄识;“显”就是显根性。“偏”就是针对根性来说;“全”就是三如来藏,不只是根性是不生不灭,三如来藏统统是如来藏性,统统是不生不灭的根性。“悟”就是圆悟;“入”就是求门深入,求一门而深入。第四的体、用,诸位!做一下笔记。“体”就是圆通为体;“用”是自在为用。第五对,“行”就是圆定之行;“位”就是圆因之位。行就是圆定,本性的定,位呢?为什么叫做圆因之位呢?因为每一位都是究竟,初发心即成等正觉,所以,这个“位”是圆因之位。第六对是分、满。“分”底下写:证,分证;“满”就是圆满菩提,分证诸位,圆满菩提。所以,一对一对,一二三四五六,愈来就愈究竟,这六对统统关联,而且第一对是第二对的基础;第二对是第三对的基础;第三对是第四对的基础;第四对是第五对的基础;第五对是第六对的基础,环环相扣,中间不可以跳跃。

 【皆先宗后趣,又皆以前对之趣,作后对之宗】“趣”就是果,“宗”就是因。你在“趣”的前面写个:果。“宗”的前面写个:因,更清楚!第一对的果就是第二对的因;第二对的果就是第三对的因;第三对的果就是第四对的因;第四对的果就是第五对的因;第五对的果就是第六对的因。环环相扣。【复起其趣也。】

 好!我们学佛要回归理性,还有科学。佛法要回归理性跟科学,也就是说:真的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很容易的去轻信一件事情,他要有实证、要有科学的依据种种。譬如说:佛右胁而生,大乘经典都是这样讲,佛从这里生出来,右胁而生。诸位!对不对?这就明明不对了,全世界哪一个人从这里生出来呢?咦?大乘经典都是这样讲,满足佛弟子的神格化,把佛神格化。第一个这里不是产门,如何能够生出来呢?可是,大乘佛法就是有人要相信啊,内心充满矛盾的时候,宁愿相信信仰。信仰是理智的延续,不是感情作用啊!佛哪里从这里生出来?那谁能够修行?我们很容易就使自己相信,像打麻醉药一样。

我们要了解,这里面就有含意了,佛右胁而生,是指佛是贵族;那么,婆罗门是大梵天从口而生;从心而生的是指贵族,释迦牟尼佛是贵族出生的,所以,右胁是表法的,表示他是贵族,不是真的从这里生出来。我们很容易就是相信这种不符合科学,也不敢求证的,只管信仰、有信心,就是这样子讴歌赞颂,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也不管!佛法不可以这样,要回归理性跟科学。所以,右胁而生是表法的,佛当然从产门而生啊,从右胁而生,谁能够成佛呢?你们哪一个人从右胁而生?右胁而生的请举手,那表示你们永远不可能成佛嘛!

所以,我们要了解,要回归科学,了解说佛经的意义是什么?不是盲目的信仰。为什么说:信仰是理智的延续呢?我们每一个信仰,都建立在理性和科学,我们站得住脚,这个叫做佛法嘛!这个才是真正一个学佛的弟子嘛!譬如:讲蚯蚓,我们很容易随便就产生错觉,蚯蚓吃什么?你在田地上,田地的底下,蚯蚓吃什么?吃泥土对不对?错!蚯蚓是吃泥土里面的微生物,泥土里面有微生物,蚯蚓吃了以后,消化那个微生物,再排泄,把泥土排泄出来。我们很容易相信一件事情,毫不加思索的点头,毫不加思索的认同,这个就是盲点,知道吗?这个就是学佛的盲点。这个就这么简单的道理,一个蚯蚓吃泥土,很容易我们就相信:那是对的啊,没有错!其实是错!知道吗?蚯蚓是吃泥土里面的微生物,消化吸收,再把泥土排出来。

学佛要理性、要客观、要符合科学,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一点都不迷信。譬如说:连体婴,一出生,染色体或者卵、卵细胞产生病变、问题了,变成连体婴,诸位!你要念什么咒,可以让连体婴分开来?佛是大能,不是万能啊,要弄很清楚!佛的定义叫做大能,很有大的能力,不是万能啊,不是什么都有办法。要不然,连体婴摆在这里,大家要持什么咒,你说要持什么咒啊?可以让他们身体分开?没有办法,你持什么咒,他也分不开啊,他就是果报啊,佛也要承受这样子啊!如果你念观世音菩萨,求说: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好的外科医生,operate,开刀!我要找到一个好的医生!那么,你就对了,这个就是佛菩萨的能力了!对不对?我念观世音菩萨、念阿弥陀佛、念大悲咒,我是要求找到一个好的医生,把他们连体婴切割,这个就是很有智慧、很有理性、很符合科学的佛弟子。对不对?二个连体婴摆在那个地方,就一直念大悲咒,念到死也没有用,念到死他也是黏住啊!弄不清楚佛法是什么。所以,人类学佛学得很可怜啊,真的是很可怜的!

好!底下,34页,【一、破显对:】破就是破识显性。【征破识心为宗,显发根性为趣。】就是趣向,“宗”就是宗旨;征破,“征”就是问,征破识心为宗,显发不生灭的根性为趣,就是趣向。【文中备破三迷:一、破妄识无处;二、破妄识非心;三、破妄识无体。不特破除缘虑分别,惑乱真性,且将意识,五种胜善功能(见前)】前面已经有讲了。【悉举而破之。迨阿难悟妄求真之后,乃与显发根性,即约眼根十番极显其真,二见(别业同分)】同分就是共业。同分妄见,别业妄见,叫二见。【略破其妄。显真处,如指璞说玉,】“璞”:还没有雕琢的玉。【破妄处,如剖璞出玉,意令其舍识用根也。】整部《楞严经》的重点,就是这四个字:舍识用根。要把执着、妄想、颠倒全部都舍,用不生不灭的根性。

【二、偏全对:】偏就是偏单一个根性来讨论,叫偏;“全”是指三藏。【偏指根性为宗,全彰三藏为趣。】全彰三如来藏为趣。根性范围比较小;三藏范围比较大。【此蹑前所显根性,虽偏就眼根,】眼就是见性;耳就是闻性,眼见性、耳闻性,同一性。【以明见精圆妙,一根如是,根根皆然,】眼见,见性,那么,六根统统解脱;耳闻动、静,心如如不动,那么,就解脱,根根皆然。【根性无非藏性,】六根之性,无非就是如来藏性。【若偏执藏性独在有情,】如果只有说,执着藏性独存在有情,

【则非圆妙,要知此性,情与无情,本同一体,】好!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听,“情”是指佛性,佛性毕竟空,与无情,无情是指法性,佛性、法性本来无二性。知道吗?为什么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呢?因为本来就是一体的,本来一体是什么意思?佛性是空,法性当然也是空。【故佛自近及远,全彰四科七大为空藏;】空如来藏。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全部都空。十相、三续为不空藏。【十相(无明、三细、六粗。)、】有的人把无明业相连在一起;有的人把它分开,只是分合不同而已。有的人,业相、转相、现相,把业相加“无明业相”;有的人把“无明”另外认为更微细,也行,这是经教上稍微有一点点不同,但是,义理是相同的。这“无明”是什么意思呢?微细中的最微细,叫做一念无明,难以觉察的。三细、六粗讲过了。【三续】三种相续,【(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不断。)为不空藏;】什么叫不空?不空就是不坏缘起,不可以坏缘起,确实存在这个世间。世界是缘起;众生是缘起;业果当然不离缘起啊!业感缘起嘛,为不空藏。【四义三藏为空不空藏,】四义就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三藏为空不空藏。【意令由偏及全也。】“偏”就是由根性;“全”就是三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全部都是如来藏性。

【三、悟入对:】由浅愈来愈深,叫做悟入对。【圆悟华屋为宗,求门深入为趣。】圆悟华屋,也就是:喔!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间豪宅(都有佛性),这华屋就是:我们都有如来藏性,但是,要找到门啊,你找不到门,怎么进去呢?所以,求门深入为趣。【此亦蹑前所彰】“彰”就是显,所显的【藏性,喻如华屋,】华屋就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必得其门而入;即阿难大开圆解之后,继请圆修也。】为什么指圆呢?因为不生不灭。

【四、体用对:证圆通体为宗,发自在用为趣。此亦蹑前一门深入,解六结】这我们讲过了,【(动、静、根、觉、空、灭。)而越三空(人空、法空、俱空。);】所以,我们以前不厌其烦的,把那个名相先讲完,有个好处,你现在看起来不陌生。【即证圆通体,获二胜】二胜加一个“殊”,二胜就是获二种殊胜。证得圆通体的人,像观世音菩萨,二种殊胜,1、【(上合诸佛慈力,】诸佛“慈力”是什么意思?就是与乐,一切诸佛都希望给众生快乐;连我这个最平凡的出家人,都希望把这个正法振兴起来,也希望大家能够得解脱快乐,何况诸佛菩萨呢?所以,上合诸佛的慈力,诸佛都有与乐的这个愿力。2、【下同众生悲仰。)】“悲”就是拔苦,因为众生受苦啊;“仰”就是仰望,希望佛菩萨来救。所以,悲仰有一种渴望的意思:拔我的苦,拔我的苦!所以,佛的“慈”就是与乐,众生希望拔苦的渴望。所以,刚好符合,证圆通体的人,有这个能力。上合诸佛的慈力就是自利;下同众生的悲仰就是利他。【而发三用】可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这个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念观世音菩萨感应的人,是千千万万的,但是,要用科学、理性、用般若智慧,师父刚刚讲的,信仰观世音菩萨,是正信、是理性的信,不是迷信啊!【即发自在用。】

【五、行位对:运圆定行为宗,历圆因位为趣。】一个是圆定,一个是圆因,其实,这个指的都是大开圆解后,行也是不生不灭;位还是不生不灭。所以,运圆定行为宗,历圆因位为趣。【此亦蹑前圆通大用,无非圆定行,即无作妙行也。】无作妙行。【能利众生,能取佛果,依此妙行,上历圆因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而趣妙庄严海。】(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二套(全)

楞严经三科判 01 :科判就是经文分段落来判别, 用简要的纲领提示出来

楞严经三科判 02 :六道轮回的升沉决定在人,投胎成人就有抉择的能力

楞严经三科判03 : 拜佛是以佛为榜样,要把频率调整跟佛一样愈拜愈像佛

楞严经三 科判04 :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共用了四十多年研读才写出来的

楞严经三 科判05 : 佛法离开现前当下这一念,完全没有意义的

楞严经三 科判06 : 这个听经不怕多,听一次有一次的感受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1: 楞严经是大乘的法门属于经藏,摄终、顿、圆三教在内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2 : 一个团体好坏,从这个“诤”就可以看得出来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3: 每天念四十九遍大悲咒求忏悔,念一年,生生世世的冤业解决掉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4 : 只有凡夫在分宗派,真正大悟没有宗派,只有一佛乘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5 :有修没修其次,法不能讲错,法讲错了,就完了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6 : 你只有听经闻法的能力,是比不上修行的力量的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7 : 你千万不要有太多的情绪作用,那些都是意识心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8 : 你想要突破种种的难关,要般若为前导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9 : 现在你的心寂灭你现在就是涅槃。涅槃没有任何的时空性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0 : 不可以各存门户之见,攻击别人就不是佛的心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1 : 语言、文字就是解脱;解脱就是不可以离开语言、文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