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本忠院士团队《Nat. Commun.》:利用推拉电子效应调节有机发光体由荧光向磷光转化

老酒高分子 高分子科技 2022-05-02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电致光二极管(LEDs)具有能量消耗低、使用寿命长、绿色环保等优点,在固态照明、全色显示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在电致LEDs中被广泛采用的发光材料为荧光材料,由于其自旋禁阻的本质只能利用电激发产生的25%的单重态激子。由于辐射跃迁禁阻,75%的三重态激子以非辐射跃迁的方式失活,导致理论上内量子效率最高为25%,严重限制了器件的发光效率。电致磷光LEDs能够同时利用单重态和三重态激子,理论上使器件的内量子效率可以达到100%,所以开发磷光LEDs是未来电致发光二极管的一种所趋。

作为磷光LEDs重要的组成部分,磷光发射材料由于其具有较长的三重态寿命,允许激子长距离的迁移,有效避免生物体短寿命背景荧光的干扰等优点,在显示、照明、光电器件、光存储、光催化反应、防伪、分子传感和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成为了目前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然而由于磷光材料的三重态对温度和氧气极其敏感,所以材料的磷光性质通常需要在低温、无氧条件下才能观测到,这大大限制其在各类高技术领域的应用。此外,目前大多数室温磷光材料研究热点主要关注在分子结构设计,如何通过推拉电子效应调控荧光-磷光发射却鲜有研究。因此,唐本忠院士团队通过调节苯环上取代基设计开发出了一系列咔唑衍生物,实现了由荧光向磷光转化的可控调节。相关工作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图1咔唑衍生物的分子结构和光物理性质


当用购买的咔唑为原料合成TCz-OH-Cm, TCz-H-Cm和TCz-F-Cm时,TCz-OH-Cm不论在低温还是在室温,寿命始终在纳秒级别。将给电子的取代基羟基变为氢基和氟基时,它们的寿命从11纳秒逐渐增加到0.727秒,并发出橘黄色的室温磷光(RTP),从而证明通过分子结构调节可以调控发光由荧光向磷光转化。而当用实验室合成的咔唑为原料制备这些分子时,发现它们的发光性质发生巨大变化。例如实验室合成的咔唑发出黄绿色的RTP,并且寿命也大大降低,而购买的咔唑却发出强烈的橘黄的室温磷光。当用实验室合成的咔唑制备TCz-F(即TCz-F-Lab)时,它的RTP发光效率和寿命大幅度降低(48.65 ms),并且发射蓝移。造成这么大的光物理性质差异主要来源于购买的咔唑中含有一种异构体,当有极少量的异构体存在时会大大提高RTP寿命和效率。理论计算表明S1和Tn之间较小的能带和较低的重振能有利于发光体获得室温磷光。


图2 以商业化咔唑和实验室合成的咔唑为原料制备的TCz-H和TCz-F的光物理性质(The prompt (solid line) and delayed (dash line) PL spectra of (C) TCz-F-Cm (red line), TCz-F-Lab (black line) and (D) TCz-H-Cm (red line), TCz-H-Lab (black line) in the solid state.)。


此外, TCz-F-Cm由于具有较高的固态量子效率,他们测试了它不同尺寸晶体的光波导行为,并且尝试通过捕获单线态和三线态激子制备白光电致发光器件。


图3 TCz-F-Cm的光波导性质


近期,该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文章第一作者为宝鸡文理学院AIE研究中心冯海涛副教授和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曾嘉杰,共同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印平安,苏州大学王雪东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林荣业教授,通讯作者为中科院化学所彭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赵祖金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该论文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等项目资助。


原文信息:Hai-Tao Feng1, Jiajie Zeng1, Ping-An Yin, Xue-Dong Wang, Qian Peng*, Zujin Zhao*, Jacky W. Y. Lam and Ben Zhong Tang*. 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2617.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6412-4


相关进展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基于内炔的C(sp3)−H活化胺化聚合反应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 无催化剂的炔-胺多组分串联聚合制备非传统发光的聚氨基马来酰亚胺


《Adv.Mater.》:高效聚集诱导发光(AIE)染料的合成及其在三光子荧光穿颅脑成像中应用的重要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南开大学丁丹教授:具有最优发光亮度的近红外AIE材料用于精准手术导航

“有生命的发光材料”?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提出一种新型构建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策略

聚集诱导发光20周年综述:聚集诱导发光从分子科学到聚集态科学

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徐斌/西工大孔杰/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Nat.Commun.》:一种超高对比度柔性拓扑光传感技术

西工大孔杰/深大黄龙彪等《AFM》:基于人体红外热效应自修复的柔性自供能传感器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新型自发炔-胺点击聚合反应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与浙大钱骏教授《Nat. Commun.》: 调控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结构及形态,实现近红外IIb窗口活体成像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与深大王东副教授《ANGEW》: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三重攻击强化“1+1+1>3”协同光动力治疗效应

唐本忠院士团队《Coord. Chem. Rev.》: Self-assembly of AIEgens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中心王东副教授《Chem. Soc. Rev.》: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超分子发光材料:构建与应用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AM》:可同时改变发光颜色、强度和形状的AIE之花

香港科技大学杨晶磊教授和唐本忠院士合作:巧妙构建自修复-自预警双功能防锈涂层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ACS Nano封面:巧妙调控固态单分子运动实现可控荧光图案

唐本忠院士团队和浙大张兴宏教授团队《Materials Horizons》综述:聚合诱导发光(PIE)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研究中心王东副教授《Biomaterials》:利用刺激响应性和AIE特性纳米颗粒提高光动力治疗效率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在选择性活细胞成像上取得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在三键聚合方法学领域取得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在序列可控超分子聚合上取得新进展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综述: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首次揭示激发态分子运动在 “簇发光”中的重要作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联合海内外多个课题组发表“簇发光”研究的综述

江科大李为立教授、澳洲国立Mike Tebyetekerwa和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AIE原理应用于智能荧光纳米纤维膜研究

西安交大孟令杰教授、党东锋副教授团队和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实现纳米螺旋组装体的超高分辨成像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JACS封面:调控温度构筑结构多样化的丙烯腈类聚集诱导发光材料

香港科大唐本忠教授等人主编的英国皇家化学会图书《 高分子合成化学:创新与展望》正式出版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基于C(sp3)−H活化的内炔与醇类单体的新聚合反应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AM》:可控宏观组装构筑新型AIE水凝胶材料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二氧化碳和炔类单体的新聚合反应并制备了环状碳酸酯基聚合物
弗林德斯大学唐友宏副教授、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和川工大周亚宾博士综述:AIEgens在基于细胞的复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芳香性翻转驱动分子内振动用于构建振动受限型聚集诱导发光体系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实现了“点亮”型的细胞成像和对细胞的原位杀伤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JACS:一锅法合成含氮阳离子的多功能聚电解质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综述:手性及潜在手性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结构、组装及功能研究

湖南大学曾泽兵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合作在有机发光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让细菌带着荧光飞: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提出一种无金属参与、无预修饰的一步法生物偶联新策略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山东大学于晓强教授团队:新型超低浓度的AIE材料用于特异性双光子脂滴成像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南开大学丁丹教授提出“分子内运动诱导的光热转化(iMIPT)”新概念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林荣业教授系统评述: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基于活化炔的无金属参与、无预修饰一步法生物偶联新策略

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郑磊教授合作:单一波长激发双色荧光AIE探针用于动脉粥样斑块成像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中科院化学所王树研究员团队合作:基于AIE分子构建一系列荧光传感器阵列用于快速准确鉴定病原菌

香港科大教授唐本忠院士和浙大钱骏教授合作:AIE材料用于1300 nm近红外II区激发和近红外I区发射的活体双光子成像

唐本忠院士团队:聚集诱导发光的基本理解及未来发展 

吉林大学田文晶教授课题组和浙江大学钱骏教授课题组合作: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和近红外染料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纳米粒子及其双光子成像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