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100 万隆会议
《世界历史》100 万隆会议
前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世界外交舞台似乎专为周恩来而设。1954年日内瓦会议,周恩来“舌战群儒”,“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1955年,在躲过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后,周恩来不畏艰险出席万隆会议,再次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折冲樽俎、协和万邦的外交艺术,三次力挽狂澜,将会议一步一步引向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精神的胜利。
美丽富饶的岛国——印度尼西亚是由上万个岛屿组成,印度尼西亚横跨赤道,其地理位置处在亚洲和大洋洲两洲之间,濒临印度洋和太平洋,是连接两大洲和两大洋的海上枢纽。印度尼西亚风景秀丽,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经过长期艰苦斗争,已于1900年取得独立。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这是从殖民主义奴役下取得独立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由地讨论关系到亚非人民切身利益问题的国际会议。
会议期间,帝国主义极力在某些国家之间制造纷争,企图分裂会议。在中国等大多数国家的努力下,挫败了帝国主义的阴谋,最终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立了以和平共处十项原则作为国家之间友好合作的基础。
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这次会议,为会议的胜利召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一些国家摆脱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统治,走上独立、自由发展的道路。到五十年代中期,亚洲和非洲已经有近30个独立的国家。独立后的亚洲各国,普遍要求加深互相了解、发展友好关系。
1953年12月31日,中国、印度两国在北京举行谈判时,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处理中印关系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经过会谈,这五项原则写入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中缅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双方都同意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写入联合声明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称为亚洲的宪章,为亚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5年4月,亚洲国家领导人会议在印度新德里召开,有16个国家的225名代表出席,会议通过的声明完全支持中印两国总理宣布、并得到其他许多国家支持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构成了各国互相了解和和平共处的坚实基础,五项原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亚非新独立的国家所推崇。
印尼倡议召开亚非会议
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博士
1954年3月,印度尼西亚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倡议召开亚非会议。
1954年4月,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以及今天为斯里兰卡的锡兰在科伦坡举行会议,讨论了举行亚非会议的问题。
1954年12月,上述五国总理在印度尼西亚茂物举行会议,决定与会五国联合发起召开亚非会议,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等25个亚非国家出席。会议定于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
1954年12月,《茂物会议公报》明确地提出了举行亚非会议的宗旨,其主要内容是促进亚非各个国家之间的友好睦邻关系,讨论与会各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问题,讨论民族主权的问题以及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问题,讨论亚非各国政府及人民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他们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所能做出的贡献等等。
《茂物会议公报》提出的会议宗旨得到亚非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除了中非联邦之外,其余24个国家都接受了邀请。
西方国家极力阻挠亚非会议的召开
美国等西方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害怕亚非各国人民的团结和进一步的觉醒,极力阻挠和破坏亚非会议的召开,它们公开反对召开亚非会议,极力贬低这次亚非盛会的历史意义,说这次会议不过是一个“午后的茶会”,还造谣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的领导权”,挑拔中国和亚非各国之间的关系。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将向国会提交新的“援助计划”,以经济援助为手段,企图以此影响参加国的立场。
为了破坏会议召开,美国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扬言要“保卫台湾不受武装侵犯”,批准“美蒋条约”,进一步恶化会议气氛。
蒋介石得知在当时准备参加亚非会议的29个国家当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国家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而台湾却与大多数国家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亚非会议主办者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会议,台湾当局没有被邀请,被排除在亚非会议之外时,十分悲伤地哀叹说:一个最危险的时机到了。
中国积极支持召开亚非会议,组成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
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事件
为了阻挠中国代表团如期出席万隆会议,美国和台湾当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谋杀事件。
1955年4月11日,当中国代表团部分人员包乘的印度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专机从香港起飞飞往印度尼西亚时,专机因被国民党特务安放定时炸弹,在沙捞越西北海面上空爆炸坠海,中国代表团工作人员和中外记者11人罹难。
周恩来总理因应邀绕道仰光、同缅甸领导人会晤,使美蒋谋杀周总理的阴谋没能得逞。
克什米尔公主号专机爆炸后,周恩来总理十分气愤和万分沉痛。在悼念这些不幸遇难的同志、对中国代表团成员讲话时说:外交斗争像武装斗争一样也是有危险的也会有牺牲的。
1954年4月17日,周恩来总理乘坐的另一架印度航空公司空中霸王号专机途经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后抵达万隆。
下专机后,周恩来总理在万隆机场就克什米尔公主号严重事件发表讲话指出:
这些烈士的光荣姓名将永远写在亚非各国人民和世界先进人类为和平事业而奋斗的历史上,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是为亚非两大洲人民的友好合作和独立自由的事业牺牲的。
万隆会议召开
1955年4月18日,亚非会议冲破种种破坏和阻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独立大厦正式举行。
来自阿富汗、缅甸、柬埔寨、中国、埃及、埃塞俄比亚、黄金海岸即今加纳、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日本、约旦、老挝、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沙特阿拉伯、锡兰即今斯里兰卡、苏丹、叙利亚、泰国、土耳其、越南民主共和国、南越和也门29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共约340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的主要议程是:
一、经济合作;
二、文化合作;
三、人权和自决权;
四、附属国问题;
五、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
这次会议是亚非国家团结的历史性的盛会。
东道国印度尼西亚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被推选为会议主席,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在开幕式中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他在题为《让新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的开幕词中说: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亚非各国人民的领袖聚集一堂,讨论和商议共同有关的事项,这是世界历史上新的起点,殖民主义是一个狡猾的敌人,只要它没有死亡,世界上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就没有完全取得胜利。他号召亚非各国加强团结,共同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亚洲和非洲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得到繁荣发展。
万隆会议的全体会议
自4月18日下午,开始举行公开的全体会议。到19日,先后有22个国家的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发言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合作、谴责殖民主义统治三个方面的内容。代表们希望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加强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但是,会议上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伊拉克代表法迪尔·贾马利宣扬:亚非国家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反对殖民主义,而是反对共产主义。
菲律宾、泰国、锡兰等国代表以所谓的宗教信仰问题和凭空捏造颠覆活动等问题攻击中国。
这些言论使会议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人们担心会议会陷入无休止的争吵,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中国代表团成为会议关注的中心。
4月19日,中国代表团决定,将原来的发言稿印发给与会代表,同时由周恩来总理有针对性地临时起草了一个补充发言,这个发言就是他在万隆会议上的精彩演说:我们为求团结而来。
周恩来明确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
他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周恩来的演说赢得了各国代表的普遍赞赏和支持,那些在会议上攻击中国的代表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演说是出色的”。
周恩来的精彩演说:我们为求团结而来
周恩来在演说中说: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周恩来强调,亚非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求同的基础,这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他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关系问题、宗教信仰问题和所谓的颠覆活动问题一一做了说明。
他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亚非各国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
他呼吁加强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
16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
周恩来精彩的演讲,粉碎了帝国主义者的谣言,澄清了一些人的模糊认识,受到了与会代表的赞扬。
菲律宾的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左)出席万隆会议,旁边是印度驻联合国大使V.K.梅农。
一些对中国抱有疑虑的国家也改变了原来的立场,菲律宾外交部长罗慕洛主动上前同周总理热烈握手,他说:这个演说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现了民主的精神。
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原则驱散了一度笼罩在大会上空的乌云,为各国代表所接受,保证了大会在良好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专项议程讨论
全体会议之后,自20日到24日,会议开始专项议程讨论,代表们分成政治、经济和文化委员会分别举行秘密会议,会议进入了实质性的讨论阶段。
经济委员会和文化委员会就经济合作、文化合作问题很快就达成了协议。而政治委员会作为三个委员会中最重要的委员会,在讨论中却出现了严重的争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于沛)
“政治委员会是由各个国家政府代表团的团长和顾问组成,这个委员会在以下两个问题上出现了争论:
第一个问题就是在反对殖民主义的问题上,一些人别有用心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新的解释,他们诬蔑共产主义也是殖民主义,提出来要像反对西方殖民主义那样来反对所谓苏联的殖民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大会的执行主席只好成立一个专门的小组来提出使双方都能接受的一个新的方案;
第二个问题表现在如何对待和平共处这个问题上,一些个国家提出来要和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代替所谓的实力政策,另一些国家则极力美化北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认为这些个组织是和平的基石,肆意攻击和平共处的原则。”
在会议出现严重分歧、面临着危机时,周恩来在会议上作了长篇发言,明确提出亚非国家的和平和合作,应将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放在一边。
他说: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用的名词,那么可以换一个名词,用联合国宪章中所采用的和平相处,至于有人反对五项原则的措辞和数目,那么写法可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减,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我们的共同愿望肯定下来,让大家遵守。
在中国等国家代表团的努力下,克服种种阻力,求同存异,为达成最后的协议奠定了基础。
中国代表团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
在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开展了广泛的、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
针对有人攻击中国,可能利用海外华侨的双重国籍进行颠覆活动,4月22日,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签订了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中国的诚意。
4月23日,周恩来发表声明:
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人民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缓和远东紧张局势问题,特别是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
这个声明受到各国代表的欢迎,认为它完全符合亚非会议的精神,同时为后来的中美大使级谈判开辟了道路。
《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4月24日,亚非会议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由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地人民问题、其他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七部分组成。
公报强调一切国家都应当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十项原则
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提出的十项原则,成为影响深远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
万隆会议的十项原则是:
一、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二、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
四、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
五、尊重每一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
六、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
七、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
八、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如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以及有关方面自己选择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
九、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
十、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于沛)
“亚非会议产生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万隆精神,这是在和平共处十项原则的基础之上,国家之间友好合作、和平共处的这样的一个基础。亚非各国人民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和增强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万隆会议的十项原则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具体化,其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
万隆会议的胜利召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是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万隆精神的影响和鼓舞下,亚非各国人民争取和平、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得到更广泛深入的发展。这次会议沉重地打击了新老殖民主义者,反映了亚非人民摆脱大国控制的愿望和要求,增强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在国际舞台上斗争的信心和勇气,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世界历史》01 人类历史的开端—石器时代的人们
《世界历史》02 文明的曙光(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03 古代文字的起源(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04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上)(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05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下)(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06 古代埃及文明(上)(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07 古代埃及文明(下)(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09 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10 古希腊文明的回声(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11 古希腊文化(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13 罗马共和国(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14 罗马帝国(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15 古罗马文化(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17 西欧封建国家(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18 拜占庭帝国(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19 基辅罗斯和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建立(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21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22 十字军东征(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23 文艺复兴(上)(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25 古代印度(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26 古代日本(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27 古代非洲(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28 美洲古代文明 (上)(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29 美洲古代文明 (下)(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30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上)(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32 欧洲人的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33 英国资本主义的起源(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34 尼德兰革命(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35 三十年战争(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36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37 普鲁士王国的崛起(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39 英国工业革命(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40 西欧北美工业革命(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41 美国独立运动(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42 法国启蒙运动(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43 法国大革命(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44 拿破仑时代(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46 非洲奴隶贸易(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47 十九世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48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49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50 英国议会改革(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51 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53 德意志统一
《世界历史》54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世界历史》55 美国西进运动
《世界历史》57 日本明治维新
《世界历史》58 英国对印度的征服
《世界历史》 60 列强瓜分非洲
《世界历史》61 奥斯曼帝国的兴衰
《世界历史》 62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世界历史》63 三次早期帝国主义战争
《世界历史》64 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世界历史》65 马克思主义诞生
《世界历史》67 巴黎公社
《世界历史》 68 英帝国的兴衰
《世界历史》69 美国的崛起
《世界历史》70 欧美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世界历史》 第71集 近代文化和艺术(1)
《世界历史》72 近代文化和艺术(2)
《世界历史》74 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
《世界历史》75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世界历史》76 第一次世界大战 (2)
《世界历史》77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历史》78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世界历史》79 苏联的成立
《世界历史》81 印度的非暴力运动
《世界历史》82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世界历史》83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世界历史》84 罗斯福新政
《世界历史》85 德意法西斯主义(从墨索里尼到希特勒)
《世界历史》86 日本法西斯主义
《世界历史》88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
《世界历史》89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
《世界历史》9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三)
《世界历史》91 第二次世界大战(四)
《世界历史》92 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