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

2018-03-09 陈良 程红兵 守望新教育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大家谈]


         人不过是一株芦苇,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可是,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要压倒他,世界万物不需要武装起来:一缕水汽、一滴水,就能致人于死。

    

         不过,即使世界万物将人压倒了,人还是比压倒他的世界万物高出一等,因为他知道他会死,知道世界万物在哪些地方胜过他。世界万物却一无所知。——帕斯卡尔


人,会思想的芦苇

作者|陈良

 

        帕斯卡尔是一位“可怕的天才”,十六岁时就因提出著名的帕斯卡尔定理而赢得欧洲数学界的赞赏,尽管他活在世间仅有39年,却在数学、物理、哲学、文学和神学等领域做出重大贡献。他的著作《思想录》于1670年问世,三个多世纪以来对法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到二十世纪存在主义,都能找到受《思想录》影响的痕迹。加缪曾经赞叹:“帕斯卡尔,最为伟大,无论昨天还是今天。”(什么是审辩式思维?——让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忆和拷贝的过程



         人之境况


        中国有一句名言:“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诸如此类问题,古今中外的贤哲都做过深入的思考。


        在《思想录》里,帕斯卡尔首先谈到“人在自然界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开宗明义地指出:“对于无穷而言就是虚无,对于虚无而言就是全体,是无和全中间的一个中项。”“他处在既不认识事物的原则又不认识事物的归宿的永恒绝望之中,除了隐约看到事物居中的(某些)外表以外,他又能做什么呢?万事万物都出自虚无而趋向无穷。谁跟得上这些令人惊讶的进程呢?这些奇迹的创造者理解它们,别人都做不到这一点。”


        在帕斯卡尔看来,人类自身是有局限的,我们是某种东西,但不是一切东西。我们存在的事实剥夺了我们对于从虚无中诞生的第一原理的知识,而我们存在的渺小又遮挡了我们对无限的视野。我们的感官不能感受任何极端的事物:声音过响,震耳欲聋;光亮过强,令人目眩;距离过远或过近,都有碍于视线;我们既感觉不到极度的热,也感觉不到极度的冷……这就是我们的真实状态,我们既不可能确凿有知,也不可能绝对无知。


        这种境况,彰显了人类的可悲与伟大。人类因自知处境可悲而显得伟大,但是越往深处想,就不免令人忧心忡忡。我们渴望真理,但我们的感官却有局限,还有疾病会损坏我们的判断与感觉能力;我们追求伟大,却与宇宙的比例失调,人只是无穷大与无穷小之间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点,而且人本身又是充满谬误的主体,习惯于虚荣与欺骗。



        吾谁与归


        人为什么而活着?帕斯卡尔认为,人的根本动机就是获得幸福。


        以获得幸福作为人生目标这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人们对幸福都有各自的理解,有些人甚至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很多时候,所谓“人生目标”是文化传统与社会习惯从外部施加于人的。实现了这些“人生目标”,我们会获得一种幸福感,但这样的幸福感可能是幻觉,未必真实可靠。


        帕斯卡尔敏锐地发现,人习惯于想当然的生活。我们不满足于自己的已有的生活,我们希望过着在别人头脑里想象的生活,我们迫使自己掩饰或装饰自己,以满足他人对我们的想象与认可。我们竭力表现自己,做出泰然、慷慨、忠实的样子,就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我们拥有这些美德。正是这种虚荣,使我们心浮气躁,难以忍受安安静静地居家的生活;我们之所以去寻求交际与消遣,就在于我们无法快乐地待在家里。诸如赌博、打猎、交际等消遣,并不是其中有什么幸福可言,而是为了打发时间。当这种“不是真的需要”成为每天离不开的事情时,它就成了“真的需要”,于是荒谬的异化现象出现了。


        为了让心灵有所皈依,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帕斯卡尔建议人们要有坚定的信仰,这样绝对有益无害。不信,打赌试试看:你信仰的东西要么容易实现,要么很难实现。如果它实现了,你信仰它,那么你赢了,你将赢得一切,你会成为虔诚、诚实、谦逊、感恩、乐善的人,成为真诚的朋友,真正的人,你的每次进步都能获得确定的回报,并且不会陷入奢侈的享乐、低俗的欢娱、虚伪的荣耀。如果它没有实现,虽然你输了,可是你却毫无损失。


        更现实地讲,如果将信仰的内容置换为绝对真理或自然法则,我们完全可以肯定,有这个信仰,总比没有信仰好。(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人之尊严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想压倒他,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一团雾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当宇宙压倒他的时候,人仍比置他于死地的东西更高贵,因为他知道自己会死,知道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卓越者在独处中享受自由——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是自己的帝王》)


        这是《思想录》中最为精彩的段落,“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更是有史以来最为生动而深刻的比喻。帕斯卡尔能够做出如此非凡的比喻,无疑是基于对人生的非凡洞见。他把人生划分为三大方面,肉体对应于世俗,精神对应于理智与科学,智慧对应于神圣性。世俗的荣誉给了权力、地位、富贵,人们羡慕他们所拥有的,但他们本人并不值得尊重;精神领域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领域,这里存在的一切,都具有科学性,并不涉及世俗的权力;而神圣性,则是精神的最高境界。



        帕斯卡尔看到了人类的脆弱与缺点,同时又坚信人类是伟大的,而人类的伟大不在于道德高尚,也不在于聪明才智,而在于具有思维能力,是“思想造就了人的伟大”。“占有土地再多,我也得不到更多的尊严;通过空间,宇宙囊括并吞没了我,我就像一粒原子;通过思想,我囊括了宇宙。”思想可以包容天宇,思想可以超越时空,思想可以感知存在。这是思想的美妙,这是思想的力量,这是思想的伟大。(与经典为伴,擦亮我们的眸子和心灵——中小学思想启蒙书目


        阿基米德没有立过显赫的战功,但他为人类贡献了自己的发明,照样备受尊敬。牛顿发现“三大定律”,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还有许多科学巨匠的卓越贡献,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世界,而且有助于改造世界,并且永远造福于千秋万代。霍金身患怪病,手脚不能行动,甚至不能说话,但是他还有思想。只要他还有思想,他就不失做人的尊严,谁也不敢否认他是当代顶尖的科学家。瞧,思想就这么神奇,思想就这么伟大。


        帕斯卡尔眼里的伟人,都是思想成就其伟大。“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恒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风往南刮,又向北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没有人能长生不老,唯有天长地久,只要世间有人存在,思想就不会死去。当我们学习计算机的时候,会与Pascal(为纪念帕斯卡尔发明首台计算机而命名)语言相遇;当我们观看天气预报的时候,会听到大气压在多少“帕”(以帕斯卡尔名字命名的压强单位)之间;当我们阅读《思想录》的时候,会感知到帕斯卡尔的思绪。所有这些,意味着帕斯卡尔及其思想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什么是审辩式思维?——让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忆和拷贝的过程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

作者|程红兵


        反思这些年来的从教生涯,我有一个明显的体会:那就是无论怎样,思想都不能缺席,教育需要有价值的思想。


        思想是一杯浓茶,是一杯咖啡;是一个教学行为,是一本教科书;是黑板上的板书,是一次暑假作业。但一杯浓茶不是思想,一杯咖啡不是思想;一个教学行为不是思想,一本教科书不是思想;黑板上的板书不是思想,一次暑假作业也不是思想。


        思想是什么?思想是形而上的。思想关乎价值,思想是附着于外物、附着于行为的内在的关乎价值、形而上的东西。思想从根本上进行思考:外物为谁而存在?行为为谁做?为什么存在?为什么而做?一生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


        教育也罢,语文教学也罢,都要有思想。教育就是对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学就是语言的习得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核心就是思想,抽去了思想,我们还有文化吗?我们有思想吗?我们似乎有思想。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思想,但又不是思想。当这句话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教育物当中,蕴涵在一个个具体的教育行为中时,它就是教育思想;当这句话成为一种标语口号,成为一种标签,随处张贴、随时呼喊时,那它就不是思想。



        我们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我们不断地进行操作技术层面上的变化。一期课改我们说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二期课改我们说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为谁而改,我们为什么改?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是否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而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取而代之的理由何在,其生存的条件是什么?语文教科书原本是以体裁组元的,现在改为题材组元;原本是课文与思考练习合在一起的,现在是拆分为二。对此,我们同样要问:一是教科书为谁而改?是为教师而改?还是为学生而改?是为知识而改?还是为改而改?二是为什么而改?改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以深度学习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的新的教育变革》)


        课文有的有思想,有的未必有思想。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有思想。何为最美?朴素最美。为什么朴素最美?朴素的背后是托尔斯泰的伟大人格。这里蕴涵了作者的价值判断。(《巨人的思考,牛人的选择》)


        任何教育行为背后都有理性,或者是工具理性,或者是价值理性。


        思想的缺席是最可怕的缺席。思想的缺席是灵魂的缺席,我们过多地沉浸在热潮中。一种热潮来了,往往就说明了思想的缺席。因为只有一个声音,只有一种话语,只有一种热情。从众固然不孤独,但是却因而没有了自己,没有了思想。我们都在大家的、时尚的思潮中淹没了自我的个性。


        我们不能自说自话,这是我们话语能力缺失的一个显著体现。我们习惯于跟风走,我们喜欢讲模式,讲网络技术,讲教学方法,讲研究性学习,讲课程。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技术,关注操作。于是思想的缺席就是自然而然的现象了。


        思想的缺席让我们发育不良。缺乏醍醐灌顶的思想启蒙,使我们的群体发育不良。在语文的圈子里,我们很少听到充满哲学意味的思想话语。(《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文章来源:《做一个书生校长》)



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

作者|帕斯卡尔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的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

 

        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因此,思想由于它的本性,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它一定得具有出奇的缺点才能为人所蔑视;然而它又确实具有,所以再没有比这更加荒唐可笑的事了。思想由于它的本性是何等地伟大啊!思想又由于它的缺点是何等地卑贱啊!

 

        然而,这种思想又是什么呢?它是何等地愚蠢啊!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可悲。一棵树并不认识自己可悲。因此,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


 

        这一切的可悲其本身就证明了人的伟大。它是一位伟大君主的可悲是一个失了位的国王的可悲。我们没有感觉就不会可悲;一栋破房子就不会可悲。只有人才会可悲。

 

         人的伟大——我们对于人的灵魂具有一种如此伟大的观念,以致我们不能忍受它受人蔑视,或不受别的灵魂尊敬;而人的全部的幸福就在于这种尊敬。

 

        人的伟大——人的伟大是那样地显而易见,甚至于从他的可悲里也可以得出这一点来。因为在动物是天性的东西,我们于人则称之为可悲;由此我们便可以认识到,人的天性现在既然有似于动物的天性,那末他就是从一种为他自己一度所固有的更美好的天性里面堕落下来的。(《什么决定了你的未来?》)

 

        因为,若不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有谁会由于自己不是国王就觉得自己不幸呢?人们会觉得保罗·哀米利乌斯不再任执政官就不幸了吗?正相反,所有的人都觉得他已经担任过了执政官乃是幸福的,因为他的情况就是不得永远担任执政官。然而人们觉得柏修斯不再作国王却是如此之不幸,——因为他的情况就是永远要作国王,——以致人们对于他居然能活下去感到惊异。谁会由于自己只有一张嘴而觉得自己不幸呢?谁又会由于自己只有一只眼睛而不觉得自己不幸呢?我们也许从不曾听说过由于没有三只眼睛便感到难过的,可是若连一只眼睛都没有,那就怎么也无法慰藉了。

 

        对立性。在已经证明了人的卑贱和伟大之后——现在就让人尊重自己的价值吧。让他热爱自己吧,因为在他身上有一种足以美好的天性;可是让他不要因此也爱自己身上的卑贱吧。让他鄙视自己吧,因为这种能力是空虚的;可是让他不要因此也鄙视这种天赋的能力。让他恨自己吧,让他爱自己吧:他的身上有着认识真理和可以幸福的能力;然而他却根本没有获得真理,无论是永恒的真理,还是满意的真理。

 

        因此,我要引人竭力寻找真理并准备摆脱感情而追随真理(只要他能发现真理),既然他知道自己的知识是彻底地为感情所蒙蔽;我要让他恨自身中的欲念,——欲念本身就限定了他,——以便欲念不至于使他盲目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在他做出选择之后不至于妨碍他。


      (文章均转自网络,向文章原作者致谢!)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榜样的力量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行动的力量——新教育十大行动的理论与实践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教育智慧,分享高人教育心得,汇聚田野教育创造,助力追寻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