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今教育的种种问题,实际上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教育是所有教师的大责任

周国平 刘良华 守望新教育 2019-11-24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它决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标准,没有人文精神,教育就没有灵魂,就是徒有其表的教育。当今教育的种种问题,归结为一点,实际上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


教育应该远离功利和实用,贯彻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


当今教育的种种问题,

实际上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

作者|周国平


现在许多人在谈教育的理念、大学的理念,在我看来,这个理念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它决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标准,没有人文精神,教育就没有灵魂,就是徒有其表的教育。当今教育的种种问题,归结为一点,实际上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8部BBC经典人文历史纪录片——从小看世界,另眼看世界》)


什么是人文精神呢?


我理解的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那么,人身上到底有哪些价值是最宝贵的,是人文精神所尊重的,因而是教育应该促进它们实现的呢?我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是最宝贵的。


第一个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没有生命其他一切都谈不上。


第二个是头脑,人是有理性能力的,有智力活动的。


第三是灵魂,人是有精神需要、精神追求、精神生活的。


所以,与这三样东西相对应,为了实现这三样最宝贵的东西的价值,我们就有相应的教育项目。现在与生命相应的教育是体育,我认为范围狭小了一点,应该扩大,成为生命教育。针对头脑的教育,我们有智育,就是智力教育,这个词很准确,但我们现在的做法有问题,我下面再讲。(《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人文底蕴是文明人的基标示,科学精神是现代人的基本品格》)



相对于灵魂来说,我们有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我觉得还不够,应该加上美育,也就是审美教育。德育和美育都是灵魂教育,如果说德育的目标是灵魂的高贵,那么美育的目标是灵魂的丰富。


因此,我认为在学校里应该有这样四种教育,就是生命教育、智力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生命教育:实现生命的价值


首先谈一下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包括体育,但体育只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部分。体育就是身体教育,以健康的身体为目标。如果一个人只是身体健康,体格强壮,却不懂得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健康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主张把体育扩展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对生命的尊重。


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我想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人只有一次生命,这个生命是他一生中所有其他价值的基础。一个人只有热爱生命,对生活充满兴趣,才有可能感到幸福。那种生命力乏弱的人,心如死灰的人,是不会有什么事情能让他开心的。


那么,怎样才算尊重生命呢?我想,一个是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现在学校里屡屡发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自杀的事件,当然这里面有社会的原因,包括现行教育体制的问题、应试教育的压力、生存的压力,等等,但也有学生自己的原因,就是把生命看得太轻,一时想不开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尊重生命还包括应该享受生命,上帝给了你唯一的一次生命,干吗不享受啊!从某种意义上说,享乐主义是正确的,活着时不行乐,以后就再没有机会了。生命本身所具有的欲望都不是罪过,禁欲主义是完全违背人性的。有健康的生命本能,能够感受到生命的乐趣,这是人生的强大动力。所以说我不反对及时行乐,关键是行怎样的乐。另外,尊重自己的生命,最重要的是要有对自己的生命的责任心,有意义地度过一生。


所以,我觉得,在学校里开展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作为最基本的人生观教育,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十分迫切。如果学校里培养出的人不爱生命,没有人性,无疑是教育的最大失败。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成为热爱人生的人,同时也是善良的人。生命教育基本内容应该是引导学生善待自己的生命,由此推己及人,善待一切生命。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就是生命教育。


智力教育:实现头脑的价值


第二点是智力教育。智育的目标是实现头脑的价值。现在对智育流行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理解为知识的灌输,甚至归结为考试的分数、职业的技能。头脑的真正价值不在这里,你这样做只是把宝贵的头脑当成了一个容器、一个工具。


智育的真正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健康成长,鼓励和培养他们对智力生活的爱好,使他们懂得享受智力生活的快乐。


在人的智力品质中,第一重要的品质是好奇心。人类所有智力活动的形式,比如哲学、科学,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好奇心是天生的,每个人在智力成长的一定阶段上都会显现出来,实际上是一个人的理性觉醒的朕兆。


你们为人父母之后,留意一下,肯定有一段时间孩子会提大量的问题。现在大人对待孩子这样的提问一般是三种态度:一种是置之不理,一种是顶回去,还有一种是自以为聪明地给孩子一个简单的回答。这些做法都很粗暴,其实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对待孩子这种提问的最好办法就是鼓励孩子继续想。


好奇心是非常可贵的,但也很容易被扼杀和磨灭掉。在我看来,好奇心有两个最大的敌人。一个是习惯,往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一些事物见多了,习以为常了,就自以为懂了,其实哪里是懂了,不过是麻木了罢了!好奇心还有一个更大的敌人,就是功利心。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就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实用性,无论对什么事物,首先就问有没有用。



我看过一个笑话,我觉得编得很有意思。


在一个国际夏令营里,老师让孩子们讨论一个问题,题目是“世界粮食匮乏问题”,孩子们都不明白这个题目,但原因不同。


美国孩子问:“什么是世界?”——他太狂了,美国就是一切,不知道美国之外有世界。


非洲孩子问:“什么是粮食?”——他太穷了,没有见过粮食。


欧洲孩子问:“什么是匮乏?”——他太富了,不知道有匮乏这种事。


中国孩子问什么呢?他问:“什么是问题?”——这是讽刺中国孩子没有好奇心,我觉得基本上符合事实。


杜威说,兴趣是一个人的能力的可靠征兆。事实也是这样,你做什么事情特别感兴趣,那你肯定在这个方面是有天赋的。学习有没有成效,关键是看有没有兴趣。一个人在学习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精神处在一个非常快乐的状态,他是在真正享受。享受什么?就是享受智力活动本身的快乐。在这个时候,心智的运用本身就是快乐,就成了最大的快乐源泉。


智力品质的另一个要素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所谓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对于任何理论、说法,你都要追问它的根据,在弄清它有无根据之前,你要存疑。笛卡儿所说的怀疑一切,意思就是对未经独立思考过的一切要存疑,这其实是思想者的必备品质。具体到教育上,我认为就是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第一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第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一切有成就的人的共同特点,他们都必定是具备这个能力的。


我相信,各个领域里的杰出人物都是这样的,他们的成才史都是向教育争自由的历史。作为一个学生,你无法改变现行的教育体制,但是如果你足够优秀,你就完全不必跟着这个体制走,你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对它的独立性。


在我看来,一切教育归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到底都是自学。我很赞成一句话:


“学习就是学会学习。你学会了学习,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一笔终生财富,一辈子受用不尽。有成就的人都是终身自学者,不需要老师,永远在自学。”


关于智育,我还想强调一点,就是智力生活的非功利性。爱因斯坦说:欧洲的伟大传统是为了知识自身的价值尊重知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传统从古希腊就开始了。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为此举行百牛宴,杀了一百头牛来庆祝。在当时,发现了这个原理有什么用啊? 任何物质上的好处都不可能有,他感觉到的完全是智力活动得到胜利的巨大喜悦。


很多人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太实用,什么东西都要问有没有用,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大弱点。如果一个民族尊重精神本身的价值,纯粹出于兴趣从事精神事业的人越多,那个民族就会成为肥沃的土壤,最容易出大师。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改变我们文化的实用性品格,形成一种全民族尊重精神价值的氛围,那样才会有希望。


总之,智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好奇心、纯粹的兴趣和非功利的探索精神,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享受智性快乐的能力,这是智力教育的本义,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当然更不仅仅是培养职业技能。



灵魂教育:实现灵魂的价值


灵魂与头脑是有区别的,套用柏拉图对于知、情、意的分类,可以说头脑是知,也就是理性;灵魂是情和意,也就是情感和意志。情感是审美性质的,意志是道德性质的,与此相应,灵魂的教育可以相对地区分为美育和德育。


美育的目标是造就丰富的灵魂,使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生活,德育的目标是造就高贵的灵魂,使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二者合起来,灵魂教育的目标就是心灵的健康生长,实现灵魂的价值。


谈到美育,现在许多家长好像很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给孩子报各种班,学各种技能,弹钢琴呀,画画呀,但出发点极其功利,无非是为了孩子将来多一条路可走。这是很糟糕的,违背了美育的本义,结果只能是败坏孩子对艺术的感觉。


艺术是最自由、最没有功利性的精神活动,掺杂进功利的考虑,就不是艺术了。美育也决不限于学一点吹拉弹唱或者画画的技能,它的范围广泛得多,凡是能陶冶性情、丰富心灵的活动都是审美教育。美育是对灵魂的教育,对心灵的教育,它的目标是灵魂的丰富,是体验美和爱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使灵魂丰富呢?欣赏艺术,欣赏大自然,情感的经历和体验,这些都很重要。除此之外,我提两点一般性的建议。


一个是要养成过内心生活的习惯。我们平时总是在和别人一起聊天、谈话、办事,但是人应该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和自己的灵魂在一起。静下来,想一想人生的问题,想一想自己的生活状况,想一想所经历的人和事。我承认交往是一种能力,但独处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是更大的缺陷。一个人不喜欢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就难受,这样的人肯定是没有内涵的,他对别人也不会有多大益处,他到别人那里去对别人只是一种打扰。


另一个建议是读书。不能光读专业书,还要读一些与专业无关的书,罗素所说的“无用的书”。文科有很好的条件,因为“有用的书”与“无用的书”是统一的。一定要读好书。当你读了古希腊以来的哲学人文经典,你会发现这是莫大的享受,如果没有读,你是蒙受了多大的损失?可是正因为没有读,你还不知道自己蒙受了这么大的损失。



最后谈德育。我觉得对德育也一直有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一些规范的灌输,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纪律之类。智育限于知识,美育限于技能,德育限于规范,都是舍本求末。和美育一样,德育也应该是对灵魂的教育,目标是实现灵魂的价值。人的灵魂应该是丰富的,也应该是高贵的,前者是美育的目标,后者是德育的目标。


从人性看,道德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人的社会性层次,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另一个是人的精神性层次,道德是灵魂的追求。这两个层次都不可缺少,但精神性的层次是更为根本的。我们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从根本入手,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在行为中体现出这种高贵。


什么是灵魂的高贵呢?就是有做人的尊严,有做人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亵渎人身上的神性的事。事实上,那些做出了道德沦丧之事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不知人的尊严为何物。


总的来说,我认为教育应该远离功利和实用,贯彻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



人文教育是所有教师的大责任

原创|刘良华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刘良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全球教育展望》杂志社常务副主编,长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哲学、家庭教育学研究


由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点不是知识而是信念与行为,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对于信仰教育,以及道德与法治教育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


信仰教育虽然以宗教信仰为典型,但信仰教育并非一定显示为宗教信仰。或者说,在没有宗教信仰的地方,总会有多种“以……代宗教”的方案。


中国长期“以经学代宗教”,经学几乎就是中国人的“公民宗教”。废止经学之后,中国先后出现以美育代宗教、以哲学代宗教和以历史代宗教等三种主要方案。三者之中,以美育代宗教和以哲学代宗教适合精英教育。对大众教育而言,比较可行的是以历史代宗教。


此外,也有以科学代宗教、以意识形态代宗教之说。但是,以科学代宗教解决不了“死后如何是好”的问题,以意识形态代宗教则是以哲学代宗教的世俗形式。


以历史代宗教与以经学代宗教有内在的关联。以历史代宗教既是以经学代宗教的后继者,也是以经学代宗教的反叛者。以历史代宗教的重要事件就是“六经皆史”。


在章太炎看来,中国的经书既是东方的“圣经”和“史书”,又兼顾哲学和生活指南的功能。作为最古老的历史记载,从经书中可以考见国族的根源。章太炎看重历史,本质在于看重中国的国粹。当经书变成古老的历史,便可从中窥见国族的根源。章太炎提示国人关注“历史”的根本,让国人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中国。



以“以史为本”瓦解了经学本身。章太炎之前,经学虽饱经冲击,但仍是学术的主体。章太炎之后,“以史为本”占据了现代学术的主流。章太炎以“史”为线索,将其贯穿一线。而当诸经穿到历史的线索之上时,再没有“圣人之法”本身,唯剩下历史,用以激励种性。


胡适所处的时代与章太炎不同。中国在1911年之后进入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阶段,古今之别显得尤为明显。历史与现实断裂,再无联系。古代学术也在这种断裂中死亡,唯剩下史料价值。


当经学由一个神圣的存在变成一个不断生长的生命体,再变成一个枯死的躯干。胡适面临一个艰难的问题:再没有一个容器像经学那样安放国人的灵魂信仰。胡适从实际效果出发,选择了历史而没有选择让他一直心仪的科学。历史成了这个新洋房中供奉的塑像。


胡适提出,《左传》中有三不朽:一是立德之不朽,二是立功之不朽,三是立言之不朽。但是,世间有创立功业,有所著述的人并不多。那其他平常人的信仰在哪里呢?于是胡适提出“社会不朽论”。在他看来,社会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有机体。“前人影响后人,后人又影响更后人;没有我们的祖宗和那无数的古人,又哪里有今日的我和你?没有今日的我和你,又哪里有将来的后人?”在胡适看来,传记不仅可以“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而且可以发挥教育的效应——“传记可以帮助人格的教育”。


这样看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乃是历史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教育。历史和文学艺术教育并非只是历史老师、语文老师或者艺术老师的责任。历史和文学艺术教育可以统称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不是某个学科教师的责任,它是所有教师的大责任。


(本文原载于《中国民族教育》2018年第5期)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榜样的力量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行动的力量——新教育十大行动的理论与实践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