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和世界之间如何做家长——做一个优秀的阅读领航员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不一样的写作,不一样的烟火。一个喜欢用文学滋养自己的人,一个喜欢做白日梦的人,一个喜欢与孩子为伍的人,一个喜欢与别人分享的人,一个很容易被感动的人,一个在成人眼里永远幼稚的人,一个不想长大却不叫彼得·潘的人,一个恰巧与安徒生同一天生日的人,她的名字——丁筱青。
好书是用最有诗意、最感动人的方式把人类的基本情感告诉我们的孩子,让他浸润其中,感受纯洁和良知;好书是方舟,载着我们驶向人类精神的家园。好的文字是水,直抵灵魂深处,滋润孩子的心,让心灵开出花朵;好的文字是火,能点亮孩子的心灵,带着爱和鼓励,让他们的行为发生令人惊喜的改变。阅读是为了活着,阅读也是为了让我们的灵魂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丁筱青。(《生命挨近童话,世界就挨近童话》)
她将少儿阅读与写作当作一项美丽的事业来做,一心扑在儿童文学的田园里,不断挖掘、耕耘,将真知的花朵奉献给大家。(《阅读,我们一起攀高的天梯——明天的责任,在今天你我肩上》)
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领读者?丁筱青的观点是:第一,成人在孩子与世界之间的角色是引领,是陪伴,而不是控制。第二,无论将怎样好的作品带到孩子面前,都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状态,要注意带的内容和方式是最契合的。第三,要做一个优秀的、卓越的阅读领航员,除了要读和孩子一样的作品,还要远远超越孩子。
在儿童和世界之间如何做家长
作者|丁筱青
来源|亲近母语桐园学堂
你在这里,世界在这里,孩子在这里,你要做的,是陪伴,是引领,是观察,是记录,而不要做一个评判者,不要做一个高高在上的指导者······
你的孩子,与众不同,家长们先调整好自己,不要着急,少些焦虑,慢慢来!
“我”与“世界”的基本关系
你有多长时间没有赞美了?
发自内心的,我们对世界的万物以礼相待了吗?
首先,我们要确立“我”与“世界”的基本关系:要对这个世界充满兴趣;认为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对这个世界的万物以礼相待。
在教育方面,为什么要建立“我”与“世界”的关系呢?歌德曾说:“为了要找寻自己,所以要走向世界;为了要了解世界,所以要走回自己”。
不同年级的孩子与“世界”的关系
一年级:“世界”引领着“我”,环绕着“我”。
幼儿园的孩子是靠身体学会东西的,靠身体吸收这个世界的,但一年级的孩子阶段发生变化了,一年级的孩子,还是带着幼儿园时的梦幻状态,一年级的孩子很可爱,可爱在哪里?你会发现他的行动力,他的自我管理能力已经超过了幼儿园,当我们的家长引领着懵懂状态的孩子向我们期待的目标前进的时候,我们家长一定要记得第一个关键词就是:不要着急。
这个时候,重要的是培养他的习惯,很多好习惯却常常容易被忽视。比如说,你的孩子的书包是谁收拾的?比如说你每天早上喊孩子起床是用什么方式?他会在什么状况下起身。我真的希望家长们能够关掉闹钟,辛苦一下,用你自己的、带着情感的声音轻轻地唤醒孩子,而不是用闹钟剧烈的声音去震醒孩子,因为一年级的孩子,身心的发展还没有那么强悍,慢慢地唤醒,是温柔地将孩子从那个世界慢慢拉回来,这样孩子才不会产生对这个世界的厌烦、排斥。
二年级:“我”和“世界”的逐步分离。
二年级的孩子,和一年级的孩子截然不同,他们有良好的秩序感,清晰地知道老师要我做什么。“我”和“世界”的逐步分离中的“我”不是名词中的“我”,而是社会中“我”得概念,是一种本能的“我”,此刻,孩子对自我界定非常重要,而家长对孩子的认可、鼓励是非常重要的。
三年级:“我”在这里,“世界”在那里。
孩子到了三年级,“我”和“世界”有了一个明显的分离,这个状态是:“我”在这里,“世界”在那里。此刻,孩子已经清晰地知道“我”和“世界”的连接方式可以“隔岸观看”,这个好处是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我”和“世界”的关联是多种多样的。
在三年级的时候,家长的地位受到“威胁”,因为,学生会越来越觉得老师的话很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迫切地希望他的老师是他的榜样,这个时候,是孩子最需要权威的时候。很多家长往往忽视了自己的权威,将自己定位成后勤人员,保障孩子的衣食住行,将自己定位成评判人员,回到家后,往往会对孩子说:“咦,你这个怎么没学好?这个怎么不会?”,忽视了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榜样。
家长们要清晰地知道孩子此刻需要的是什么,然后你应该配合的去做,因为家长一样可以作为孩子的榜样。
四年级:“世界”你好,“我”来啦!
四年级的孩子是非常可爱的孩子,为什么呢?此刻,孩子身体灵活,发育平衡,有了一定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思想,有足够的能力控制自己的身和心,此刻,孩子是非常满足的。四年级的孩子,学习的欲望非常的强烈,此时,教他一些想学的知识,是很好的契机。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一个满怀信心的与世界融合的憧憬。
五年级:“我”和“世界”和谐相处。
五年级,正是一个孩子向上爆发的时刻。家长要了解每一类孩子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有的孩子以一种安静的方式,有的孩子以一种喧闹的方式。
六年级:请”世界“的秩序,助”我“度过考验。
六年级通常被称为“小青春期的前期”,这一阶段,孩子开始知道“他要什么”,他也知道家长要什么、别人期待什么。六年级的孩子,女生开始变得更内向。这个阶段,他们面临很多考验,而家长此刻不太被孩子们信任,所以回避家长的秘密开始变多。家长们要做的是用世界的秩序来帮助孩子度过这样一个考验。
在故事中体会“我”与“世界”如何联结
你在哪?你接受你自己。我们要告诉孩子们:接受奇迹的所在,接受随着这个奇迹而来的你自己可能不太满意的事情,即便是不完美,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可爱。
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接纳,让内心坚强。要想做一个快乐的父母,我们要接纳自己,接纳孩子接纳这个世界上很多的不完美。
真正的成功是通过自我发现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最适合自己个性的成功之路)并实现它。
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让孩子成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找到自我——真正的人生,是从认识自己才开始的》)
没有接纳,就不可能有快乐,接纳你的孩子,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
({守望新教育]小编说明:本期丁筱青老师文章综合转自亲近母语桐园学堂等微信公众号,每篇文章均已标明来源,向作者编辑致谢!分享美好,传播美好。)
延伸阅读之一:
做一个优秀的阅读领航员
原创|丁筱青
来源、阅读巴学园
阅读巴学园:丁筱青,江苏省特级教师,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亲近母语课题组核心成员,著有《儿童阅读的心灵地图》。本次推送内容是丁筱青老师2017年8月10日在担当者行动首期阅读课程研修班和宁化阅读研习营上所主讲的《做一个优秀的阅读领航员》整理而成。
大家好!我今天的主题是“做一个优秀的阅读领航员”。我们从一个阅读领航员,经过“优秀”,到“卓越”。卓越是我们值得努力的理想状态。
今天讲座有四点,但首先有四个前提。这四个前提是各位首先要拥有或接纳的。一是大家都有了相对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二是具有相应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以保证老师听过或读过我今天提到的一些作品;三是相应的教学尝试和经验;四是我个人的观点也许存在不妥,期待大家多多包涵,相互交流观点。
成为一个优秀的领航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孩子与世界之间,成人是一个中间状态,是桥梁,是支撑,是过渡,也是过滤。世界的样子是可以展现给孩子的,但是在不同的年龄段,世界怎么通过成人呈现在孩子面前?我们来看一首小儿歌:
小屁股,圆滚滚,放个屁,噗——
这样的儿歌,你会带到你的课堂吗?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孩子们会觉得很好玩,因为这是离孩子生活非常近的状态。你会把它带到课堂么?有些老师会说“会啊”,有些老师说“不会啊。这个意义在哪里?这很低级趣味噢”!因为我们心中可能有一个高大上的标准。
生活除了主题思想之外,还有趣味,而且真正的趣味往往是很普通,还让人眼前一亮的。但如果这首儿歌带给高年级的同学,他们可能会觉得无聊。并不是高年级的孩子没有趣味,而是他们的趣味已经向其他方向转变了。所以我们要看到,此刻孩子是什么状态,我们在引领他的时候,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和世界联结的方式很多种。一个人和世界的关系就是他存在的状态。我作为一个个体,与世界的基本关系是什么——当我和世界关系密切时,我一定对这个世界充满兴趣,认为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对这个世界的万物以礼相待,觉得这个世界非常美好。
中国人和世界的联系方式,吃,一定是一种重要途径。外国人也一样,我们吃的方式和内容都不一样。我们品尝世界的方式和味道不太一样,也因此0-7岁前的孩子和初高中和成人接触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幼儿园的小朋友听到圆滚滚的小屁股放个屁会好开心。但是成人世界里说起这些话,不太恰当。
《下巴下的洞洞》是首孩子熟悉的老儿歌:从前有个娃娃,娃娃有个奇怪的下巴,下巴下有个奇怪的洞洞。洞洞,你不知道它有多大。有一次我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分享了这首儿歌。老师说那天孩子们吃饭的情况特别好,好在哪里呢?你们可能会想,孩子们学了这首儿歌之后深受教育,都努力地不让饭粒往下掉。但不是这样的,孩子学儿歌那天掉在饭桌上的饭粒少了很多,但不是因为孩子们尽量不掉在地上,自我受到了教育。老师说那天吃饭的时候,每个小朋友的眼光都斜向其他同学,当看到一个同学的饭粒会掉下来的时候,他就会说“下巴下有个洞洞”,而边上的同学也会指着他下巴的饭粒说“你也有洞洞”。所以孩子们会左看看、右看看,看自己有没有被其他人看见。
在家里我们可能也对自己的孩子这么说过,但是孩子的反应可能是笑笑说你也不看看你的嘴角上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典型的例子,不一定说你的嘴角上一定有饭粒。只是说不同的年龄段孩子会有不同的反映,但我们最关注的一定是这个世界上让我们充满兴趣的东西。我们对儿童阅读充满兴趣,充满使命感,有必要也有能力带给孩子。0-7岁的孩子是没有分别心的,是和世界在一起的,有人说0-7岁的孩子是万物有灵论者,他相信世界上很多很多的东西是和他一样有生命的。
幼儿园的孩子会相信狼来了,但是随着成长,就不再相信了。这个时候的状态已经不是万物有灵,幼儿园的孩子非常相信这一切。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还相信这一切,但慢慢发展,与世界的连接方式就是自己与世界的距离来衡量的。所以人无论是从相信万物有灵论开始到最终离开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是要和自己在一起。只有和自己在一起,你才能够安下心来,把自己寄放在世界的中心。同时和自己的世界进行连接,无论是和自己在一起,还是和世界在一起,都是其乐无穷的。
这样的话好像云里雾里,但是你们此刻是不是就是这样的状态呢?和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一起,和儿童阅读在一起,和许许多多有共性的人在一起,这才是一个和世界的关系。所以我们通常说说的教育恰好是要建立“我”与“世界”的关系。像歌德所说“为了要找寻自己,所以要走向世界;为了要了解世界,所以要走回自己”。其实他说的就是以我作为出发点和世界连接,而与世界连接的目的是为了回到自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但这个自我不是自私,不是那样的自我。这个自我是我们的本心。
所以我们会说0-7岁的孩子与世界的关联,是世界包裹着他。所以我们给儿童的时候,应该是一个温暖的世界。孩子出生的时候,我们要把他包裹起来。他们现在有一个倾向,孩子出生后一定要给他温暖,而不要给他冰凉,当他从母亲的身体分娩出来的初期就要让他感觉到这个世界是温暖的,而不是冰凉的。这不仅是一个生理,也是心理的需要。而我们慢慢发现,孩子生长状态应该和世界规律是相吻合的。因此从文学的角度来说,适合0-7岁孩子的最好的、最早的一定是儿歌,也叫童谣。
很多老师在生自己的宝宝时,很注意胎教。胎教音乐,我们一般会选择宁静、舒缓的音乐,而不是摇滚乐。当我们怀抱孩子,会不自觉唱起摇篮曲,和谐押韵的,节奏短简单而好玩的摇篮曲,而不是进行曲。因为这样的节奏是符合孩子的发展的。孩子在这种状态下接触世界,是柔和的,包容的,有趣的,动物是会讲话的。所以小朋友们都会这首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一蹦一跳真可爱。你看,它有节奏、有形象、有色彩。所以孩子们觉得,兔子真可爱,而且认为所有可爱的兔子都有共同的名字——小白兔。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孩子惊讶地问她的妈妈,“妈妈,还有灰色的小白兔呢!”因为在孩子建立起来的世界里就是小白兔,没有小灰兔,也没有小蓝兔。可是你突然发现有一个孩子问说还有灰色的小白兔时,你会怎么评判?你会不会说兔子有很多种,你以前看到的小白兔是一种,你今天看到的小灰兔是第二种,世界很大,你会看到无数种兔子……这样解释累不累?幼儿园的小朋友这样问的时候,你会怎么解释?是不是所有的幼儿园的孩子都问很浅显的问题呢?
和大家分享一个我女儿的例子。她很小的时候,家里买了一只鸡,是用来炖汤的。但是那天太忙没有杀掉,鸡就用绳子扣在门上。她上幼儿园回来后就看那只鸡看了好久。她看什么呢?大家不要用“观察”这样的词来形容,我当时就觉得她在看那只鸡,她跟着鸡看、跟着鸡转。鸡是在柱子上的,鸡在转,她也在转。她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问得我今天都无法回答。她问我,这只鸡为什么东张西望?我突然没法回答她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说。但我不能回答说,我没空杀它,等我把她杀了之后它就不东张西望了。但如果不这么说,是不是在撒谎呢?但面对0-7岁的孩子时,这个问题该怎么说?我似乎又不能跟她说鸡在思考着怎么逃跑。我回答了一个特别宽泛的答案,我说鸡在走路。然后她就跟在鸡后面不断地走、不断绕。她很满足、很开心。当然我的女儿也不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第二天她喝鸡汤的时候就会问,妈这只鸡是不是就是昨天走路的那只鸡。她也真没问。
但当她问我鸡为什么东张西望时,我确实很难回答。因为孩子问的是最最本真的话题。所以我们会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会问到成人的虚伪之处,会问到成人哑口无言。有观点认为,0-7岁的孩子,儿歌是非常适合他们的。0-7岁的孩子,童话是适合他们的,因为他们本身就生活在一个童话世界里。童话适合0-7岁的孩子,同样童话不能太长,也不能太复杂。所以有很多观点认为,适合他们的童话是民间童话,或者说是有民间色彩的童话。大家是不是觉得民间童话不是很久远了吗?孩子们读那些是不是和他们的生活隔得很远啊?其实只要了解童话的起源的话,大家会知道民间童话是童话的初期,它印证着人类发展的童年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的童话,大多数都是结构比较简单,道理都非常直接明白,而且有自己的套路。因此这样的方式,对儿童语言的发展,对于他思维的发展比较契合。
大家在读民间童话时会发现它有模式,例如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模式。读民间童话时,大多数都是这样开始的: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大森林里……很简单吧?但是中国的民间童话不这样开始。中国的民间童话这样开始:从前啊,在一个村子里……是不是?“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子里”解构的是时间。“很久很久以前”,一下子就把我们这个时间拉得非常久远。如果我准确地说今天中午我十二点去吃饭,或者说“很久很久以前”、或者说“我不记得今天的饭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吃的了”,大家有没有觉得时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当我们一再说“很久很久以前”的时候,我们把时间推到一个很久远的过去,于是你就不会计较它和我们当下的关联是什么。接下来我们会发现空间的结构,“在一个大森林里,有一个小女孩正在玩着她的水晶球”,几乎没有人会问“这个小女孩的安全是谁来负责的?是学校还是家庭?她的监护人的责任在哪里?”大家不会问这些问题,因为这是被放在特定时空下的。
这个《青蛙王子》的故事,青蛙变成了王子,并不是公主亲吻了一下青蛙。如果你是公主,一只青蛙要一直跟着你,要和你一起吃饭,还要睡到你干净的床铺上,还要亲吻它一下?你会吗?如果选择会亲它的老师,你要表达的主题是“博爱”吗?不是吧。真正的童话真不是亲它一下,还真不是。我们一直被“亲吻”的模式套住了。故事中公主很愤怒,拎起青蛙的腿,啪地朝墙上扔去,这才是人之常情。青蛙从墙上滑下来,再站起来时,就是一位英俊的王子。不要以为这个世界上表达爱,改变状况的方式只有一种。慈眉善目是爱,金刚怒目也是爱。但是公主“啪”的扔王子当然不是爱王子,她恨青蛙。但是这“啪”一个转变,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大家可能大家会觉得很假,但其实这是人们最初对世界的想法。
另外一个几米的青蛙和王子的故事。一个舞会上,一只青蛙和一个美丽的女孩子跳舞。这个女孩子看着默默含情看着她的青蛙问他:你是王子吗?青蛙很认真地对她说:我是王子。女孩子很开心,于是亲了他一下。她等着大家期待的结果出现。可是亲了他一下之后,青蛙很高兴,但是他还是青蛙。女孩子愤怒地大叫:你欺骗了我。扔下他走了。但青蛙默默地说,我真的是一个青蛙王子,我还没有问你是不是公主呢。
如果这样一个故事给幼儿园的孩子读,他们会懂吗?我们成人一读就懂了。我们人类很霸道,给人家一个王子也是我们人被施了魔法变成了青蛙,所以怎么着也是青蛙王子。可是在人家青蛙的世界里,人家也是有真正的王子。这是一个现代人的童话,和民间童话是不太一样的。所以说民间童话是有套路和模式的。所以说除了时空的讨论、简洁和结尾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重复的地方,如“三次”“国王有三个女儿要出嫁要解决三个大麻烦”……孩子们心里很清楚到了哪里会怎么样。这对儿童语言的发展,思维的构建,是非常有帮助的。
有一本图画书《爷爷一定有办法》中的重复,爷爷翻过来,翻过去……最后变成了一个小背心、手绢、纽扣……孩子们立刻会发现这个规律。孩子的语言构建是通过重复来进行的。但是在故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故事既要有相同的东西,也要有不一样的地方。如果永远是一样的,就没有趣味。所以儿童的语言构建要在熟悉当中有一点陌生,有向前推进。另外一个经典故事《拔萝卜》也是如此。语言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还具有游戏性。0-7岁的孩子特别需要这个,他们和这个世界联系的方式一定是游戏性的方法,而不是像各位在这里听我讲座的方法。所以孩子们需要的作品,是需要根据他们的年龄来决定的。同样带入的方式,也是需要根据他的年龄来决定的。儿童文学的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作品,也需要匹配他的年龄状态。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他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孩子从幼儿园进入一年级时,面临的最大的困难,一定不是说他会不会写字,会不会读书。最难建立的是小学生的秩序,所以我们看《窗边的小豆豆》是,小豆豆的状态是刚入一年级的孩子还不能对适应一年级的状态,她对一切充满好奇。她不断翻桌子盖。画画,一张纸不够,就画在桌子上。她觉得是很正常的。我们认为的应该怎样的,但在他们的世界里不是。
另外一本《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成人认为你个子这么高,应该胆子很大,怎么连一个人上学都不敢。他也知道大人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不好意思说。一个二年级的很小的女孩子,大人觉得她胆子一定很小。但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女孩子却可以为这样一个高高的男孩子打架。但是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为什么这样一个高高的男孩子经历摘花的旅程以后,回到学校再看到他走过的山顶,觉得非常矮小。他已经见证了他的成长的过程。所以我们会说幼儿园和小学的过渡——幼小衔接,这个衔接不是去上拼音班、识字班,而是他的心理上、习惯上的准备。
《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其实是告诉我们,孩子在过渡时,可能面临着很多成人觉得小菜一碟的东西。但是对于小小的生命来说,是非常大的一件事情。小学的一二年级阶段,是孩子慢慢地和世界有一点点分离,但还是继续包裹着他的时候。所以此刻的儿童的自我,还没有完全分解出来,他还很信赖父母,很依赖老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带给他们的一定是温暖的,包容的,相对简短的东西。所以儿歌、童话,儿童诗就可以进入孩子的视线。但是不要太复杂,这个时候孩子充满想象力。你可以在孩子和世界之间建立一种连接。观念性的东西,要往后退,不要着急呈现。幼儿园时我们就会给孩子带很多古诗,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我们大多数是从这三首古诗开始的:《鹅鹅鹅》《静夜思》《悯农》。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古诗不要太早带到幼儿园孩子面前。我个人觉得下巴下的洞洞那个还更接近孩子的生活。
有一首儿歌有这么几句,“农夫的手为稻子流滴滴的汗,稻子的心,为农夫结粒粒的米”。这个时候带个孩子的不仅是想象,还有它的意味。这个意味同样也是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这个意味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这个意味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来得更为柔软、饱满。这样的东西带给孩子,就不是直接接受教育,而是可以看到农夫的努力和稻子的回报。稻子的回报不是粒粒皆辛苦。“稻子的心”为农夫结粒粒的米,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字眼。所以我一直说儿童诗中的趣味和想象,它能融合得好,这才是最妙的。儿歌也是这样。再来看一首儿童诗 《柠檬》——
柠檬,
一定是想到远方去
薄薄地切一切,
就会明白柠檬的心。
薄薄地切一切,
滚出来好多个车轮。
散发着好闻的香味儿,
车轮,车轮,车轮。
柠檬
一定是想到远方去!
这首诗会给人带来什么?这个诗给低年级的孩子读可能比较困难。因为这首儿童诗更多地是会引发出内心的情绪和思考。我之前在一个班级和孩子们分享过这首诗。他们班有一个孩子那天回家做了这样一件事情。他平时骑自行车回家,他家的院门他平时不会用手敲,而是用自行车车轮撞。他妈妈是每天听到他用自行车撞门的声音,知道他回来了。但读完这首诗那天,他没有用车轮去撞门,而是轻轻推开了门。他的妈妈很奇怪,他回答他妈妈说:我怕撞坏我的柠檬车。她妈妈感到很奇怪,就打了电话给我。我告诉她我们今天读了这首诗。这个孩子从那天起,就爱上了诗歌,改变了他的一种状态。他在五年级的时候写了一篇作文《我的柠檬,我的柠檬车》,写到了他向往远方的心愿。这个孩子后来高考时选择了文科,因为这个选择,他和爸爸妈妈发生了剧烈的冲突。这是一个特别率真的孩子。他说当散发着好闻的香味和车轮联系在一起时,那种骑自行车的感觉就不是平时骑自行车的感觉。每个第一次接触过这首诗的朋友,下次你切柠檬片,骑自行车时,你都会想到它想到远方去的心愿,你大概也能闻到清新的柠檬的香味。这是什么?这是你的想象力和你对文学的感觉,这是文学能够传递给你的趣味。但它一定需要相应的基础才能体会到。再看:《稻田》
稻田
这本书
风好爱翻
太阳好爱读
风翻来翻去
太阳一读再读
一直读到——熟。
这是中国汉字的趣味。生活中也可以这样玩。昨天下雨,我们好几个人在饭堂。有一个老师撑着一把伞,那伞很小。那位老师跟我说,丁老师我们一起走吧。除了我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诗人丁云老师在边上。我说:与其打着伞出现两个诗人,不如你一个人打,好歹干货一个。这是一个玩笑。但是大家一听很开心的原因是,诗歌一定是对语言的一种高度凝练的技巧性的运用。但是如果你不能体会它,你也不能品味到诗的美的所在。所以诗人索克洛夫会说,“我多么希望,这几行诗忘记它们是一些字,而成为湿润的林荫道上的树木、天空、清风和房子”。这就是我们从中间可以得到的。而语言的感觉是我们可以从童话、童谣、儿童诗当中可以给孩子体会到的。诗歌不仅仅在小学阶段,它是可以伴随终身的。只是它有不同的水准,或者不同的层次问题。
回到刚刚的话题,到了小学中高年级,除了儿童诗,我们可以继续带给他童话、散文、儿童小说。到了高年级,童话的要求就不是比较短和简单的童话,这个时候会涉及到比较复杂的童话,或者是创作童话,文学童话。这种童话大多数从安徒生开始。在比较复杂的童话里,会分化出幻想小说。其实幻想小说是介于童话和小说跨界的东西,它既有童话的幻想,又有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丰满,比较复杂的结构。当我们平时认为小猫、小狗会讲话就是童话呢?是不是说,有无限的魔法就可以是童话,而没有这些的就不是童话呢?不是这样的。
大家在二年级时有没有带孩子读过《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三年级《长袜子皮皮》,四年级《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这三个作品没有像七色花一样神奇的,没有动物会说话,会和人交往。我们之所以把这类作品当做童话来看,是因为它们具有童话的氛围、结构和趣味。《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的情景设置是一个童话设置,豆蔻镇所有的人都像孩子,是一个现实隔离的环境。孩子和成人都是以游戏的方式出现。《长袜子皮皮》里,皮皮也是住在镇的边上,没有完全和这个镇融为一体。但就这样一个皮皮,能过上一般的孩子不能过的生活。她没有养一个动物来保护自己,因为她自身有非常强大的力量。这样的孩子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但是却是孩子心目中想要的。充满想象力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旺达先生也是童话中人物,他带孩子参观和惩罚的方式都充满游戏性。这样的作品也是可以包含我们童话氛围的。
我们以前有一个概念叫超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而我们刚刚说的更加接近现实。但是它营造的环境、氛围,让我们觉得这不是一个现实中存在的状态。这样的童话现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到孩子的欢迎。因为孩子容易融入其中。孩子的想象力很容易把这类作品融合在一起。所以这样的作品带给孩子的时候,老师们也需要警惕,不要把它读成儿童生活故事,要区分清楚。
除此之外,还有儿童散文。这很适合同诗歌一起带给孩子。泰戈尔的诗集,是散文呢?还是诗呢?后来有老师说是散文诗。后来发现,很多不要划分那么清楚。你会发现《新月集》里的花儿学校里的孩子,你会看到儿童游戏和成人世界的区别。这些才是接近儿童性情的东西。
儿童小说也可以带到孩子面前。但是儿童小说有非常鲜明的结构。它的人物形象、语言,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启示。比如《蓝色海豚岛》,曹文轩的作品等等。小说有不一样的结构方式。儿童文学各种体裁有它自身的特点,带给孩子时要考虑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你带给他的方式是否恰当,是否有趣,不要把儿童阅读变成一个苦差事、测试、主题思想。此前有老师问过我,教儿童诗的时候我怎么解决字词教学。如果我们的阅读都是和传统字词句篇章等等紧密吻合,你会发现它减弱了很多趣味性。
做一个优秀的、卓越的阅读领航员,大家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应该读什么。大家也请关注自己。你应该读什么?有老师认为,因为我要带孩子读这本书,所以我要读这本书。时甚至有老师认为读一遍就够了。但是如果你带孩子阅读,仅仅是读孩子读的书,那是远远不够的。
优秀的阅读领航员,我个人觉得,他是要读理论的,要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儿童哲学方面的书,这样才能树立起前面说的前提“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同时应该阅读大量优秀的儿童和成人文学作品,这样眼界才更高,才更能为孩子挑选适合的书,真正的好书。这就涉及到一个书目的问题。所有的书目都倾注了书目制作者的心血,都有自己的标准。而且这些标准一般都是好的,有没有达到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这样的书目到每个老师手里是时,我希望是参考,而不是标杆。因为这个是一个普适性的书目,它大概代表着孩子适合阅读的书目和阅读的量。而不是说这个孩子一定是这样。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你班里的孩子可能在你的带领下,阅读量和阅读水准都远远超过那些没有阅读的孩子,如果你还是按照这个书目来,可能会委屈一些孩子,吃不饱。而可能这样一份书目,对你班级的孩子来说要求高了。这需要调整。老师理论的阅读和大量作品的阅读,正是为班上学生量身定做书目的前提。当然你没有这些,利用别人的书目,也没有问题。只有你大量阅读之后,你的眼界才更高。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老师们还有阅读大量百科性作品,因为我们带给孩子的绝对不仅只有文学性的作品。所以要利用百科开拓视野、胸怀,来做一个真正的融合。同时我们还要读生活,生活这边书是需要我们一读再读。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然后在进行深度的思考。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老师要完成的是,从学习阅读开始到从阅读中学习,不要以为拿起书我就会读。其实我们先要学习的是学习阅读。
如果说刚说的是理论的话,那么怎么读,是阅读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有的老师随性,有的老师读得系统。但是我们老师一定会有精读,也会有略读,细读或粗度。这些都没有问题。最近很流行思维导图,但是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现在兴起的一种读书的状态,我认为很好。就是分为,个人阅读,就是个人在读书;群组阅读,我们几个人一起读。这个方法可以很好治愈很多老师把一本书读不到底的人。几个人共读,轮流主讲。主讲的人一定会远远超出平时的读书状态。现在全国各种各样的读书会,这就是相互督促。另外还有写作式阅读,不止是写所谓的读书笔记,还可以写其他的东西。
除了读书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个我认为需要具备的能力是讲述。讲故事的本领是我们大家都要具备的。成人和孩子一样都喜欢听故事。如果你跟孩子说,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过来。我的学生一般都去小学或幼儿园当老师,他们去实习时,我让他们做个实验。下课时,你同身边的一些孩子讲故事,看看到上课这段时间会出现什么状况。
下课是男孩子一般比较吵闹,喜欢狂奔。我的学生下课时就和边上的几个女孩子讲故事。孩子们都说好啊。这个老师就开始讲准备好的故事,声音不大,就这几个孩子能听到。但是慢慢有外圈奔跑的孩子凑过来,不断有孩子凑过来,因为最初的喧闹变成安静。做这个实验,是希望我的学生以及大家知道孩子们是喜欢听故事的。而故事是活在讲故事人的嘴巴里的。就像我今天两个半小时,就靠手里这张纸。好的作品在哪儿,只有你带到孩子面前,讲出来,它才会活出来。而且用你的情感,你的方式带给孩子,故事才会变得立体和有温度。有一本书叫《故事知道怎么办》,因为很多问题可以通过讲故事解决。
语文教学,我们习惯给它一个主题,但其实一个作品是有很多面的。例如绘本《晚安,猫头鹰》,这个文本你带到班级里,你会怎么带呢?猫头鹰不好吗?其他小鸟不好吗?但它们有各自的生活习惯。你是想和孩子讲包容、和谐,还是其他的东西呢?你是支持猫头鹰还是其他小动物呢?文本呈现的意义往往是复杂的,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不一定要把所有的东西都给孩子讲出来,给孩子留一些回味。下次他读时,他会发现还有另一个角度。
《鲁滨孙漂流记》和《蓝色海豚岛》是两个不同的视角,一个是成人视角,一个是孩子的视角。我们尽可能引领,而不要做控制孩子。引领孩子在作品中发现趣味,发现故事缓缓呈现的节奏,感受到艺术化处理后的语言,体会书面语和口语之间优雅的融合。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前面铺垫了很多进工厂之前,但一旦他们进入工厂参观,随着游戏性加强,节奏变得很快。这种节奏渲染了未知,充满了诱惑,甚至隐含了很多危险。各类文本的趣味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很多小学生喜欢杨红樱的作品《淘气包马小跳》,老师们能理解吗?因为孩子可以从中找到他生活的影子,尽管这样的作品在艺术上、在趣味性,有很多不足。但它抓住了儿童接受上的一个特点,可是我们不能全部用这样的趣味来喂孩子。趣味,也有高低之分。《淘气包埃米尔》埃米尔的淘气很有档次,马小跳是生活的扁平化。埃米尔的淘气行为都建立在比较善良的状态下,和很多的淘气是不一样的,这样的淘气也可能陶冶出更高的段位来。 不要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作品主题和意义,而要放到文本本身呈现的趣味、语言和结构上,我们要回到文本回到儿童,而不是回到设想、回到我的目的。
除了我刚才说的,大家更关注教学。教学分为课内和课外,各种课型的选择,各种技巧等等都经过很多探讨了。别人所有经验和方法都值得学习和借鉴,但千万不要只有他人的世界,不要丢掉自己。比如有的老师非常善于用声音来演绎作品,所以我个人建议,学习,但一定要符合自己的特色。
很多老师有疑问:读了以后要不要带孩子写,读了以后写不好怎么办?我个人的想法是,读和写是要结合的,但不要把所有的读和写结合在一起,要有所选择。读有读的快乐,写有写的快乐,口头表达有口头表达的快乐。
第一,成人在孩子与世界之间的角色是引领,是陪伴,而不是控制。
第二,无论将怎样好的作品带到孩子面前,都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状态,要注意带的内容和方式是最契合的。
第三,要做一个优秀的、卓越的阅读领航员,除了要读和孩子一样的作品,还要远远超越孩子。还要读相关的理论,还要读生活,当然首先要读孩子。不要仅仅看到主题、看到教育,还有看到作品本身散发的很多趣味性。当然,所有方法都是在不断地实践中积累的,你可以积累你的经验,你可以借鉴和学习别人的经验,但一定要记住,适合自己的、适合你的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最后和大家分享《我把“没有”送给你》这个绘本故事,它很好地表达了我今天想说的。选这样一个故事结束,是因为在我讲座之前,你们什么都有了,有了很多书,有了很多理念和很多好的方法。我拿什么给你们呢?我跑了很多地方,但其实我什么都没有带给你们。但是有你们和我一起来做这件事情,所以我们坐在这里,虽然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们什么都有了。
延伸阅读之二:
品读儿童文学的滋味
原创|丁筱青
在丁筱青老师的自我介绍中,有一句话特别吸引人的关注“恰巧与安徒生同一天生日的人。”让人不禁发问“安徒生什么时候生日?”丁老师说:“不知道安徒生哪一天生日没关系,不知道我也不重要,但不能不知道安徒生,这才是最重要的。”在这句颇具幽默又颇有意味的开场中,丁老师带来了她的分享。
话题开始,丁老师问:在孩子与世界之间我们是什么?我们是陪伴者。以前我们会说我们是引领者,是教育者,我们可以将孩子带到明亮的地方。我们现在反思看看,我们真的能够做到吗?不可以。我们常常会被孩子问的目瞪口呆,我们常常会被孩子的问题搞得极度的恼火,然后很认真的对孩子认真的说回去好好想一想。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回答不上来。无论我们是教师还是父母,我们都是站在孩子与世界之间的。
丁老师紧接着出示了两张图片:蜡烛和稻草人。我们常常会把自己比作蜡烛,我们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我们教师常常就是这只快要烧完的蜡烛。但我们教师如果常常把自己比作蜡烛那就是挺悲哀的一件事情。但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也很重要。可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是稻草人,孩子的模仿对象,站在那里陪伴孩子,让儿童看着我们的样子。
我们大人会面对各种熟悉与不熟悉的东西,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同样也应该告诉孩子,接受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有很多种方法,有很多的美好,我们可以去看,可以去听,我们可以去想。孩子今后会长成什么样子,是从眼下开始的。我们要燃烧自己,也要真正看清楚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是灭了自己,而是一起成长,一起去接受这个世界。
父母把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带到你面前,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也许会说:“我的父母曾经也是这样做。”好的儿童文学都是这样传递,每一个时代都有美好和新的东西融入进去。我们再把这些东西带到孩子面前。
好的儿童文学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小时候也会读过很多的成人文学,我们称之为世界名著。其实儿童文学名著也是世界名著。儿童与成人是有区别的,他有他这个年龄的特点。孩子会为一个没买着的玩具在地上打滚,我们会说家长没有教育好,我们看到这个的同时也要看到孩子内心的绝望,痛苦。在我们成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困惑,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大大的困惑。我们是否还记得,我们是在哪一天,在自己的心理体会过,失落、孤独这些很强烈的情感在我们心中荡漾。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的情感路程,它是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慢慢丰盈的过程,而这个时候,适合他们年龄段的文学,是至关重要的。
《会飞的抱抱》中,“我”自己来,“我”自己穿,“我”自己爬,“我”自己摔。别人无法代替自己摔,我摔我快乐。那种感觉,不是别人可以感受。同样,是我抱你,不是你抱我。我们现在开始学会拥抱这个动作,我们喜欢拥抱,也会拥抱,这也是基于个人状态,也会传达给别人。由开始被抱时的僵硬到后开的离开时拥抱的柔软,这是一种接纳。儿童更是这样,丁老师带着我们看到故事中,拥抱这个动作背后的成长与可爱。
儿童文学的特征,反映儿童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丁老师举例到:一个孩子摔倒在地上,这不奇怪,但是土地对孩子说:“你怎么踢了我一脚。”你奇怪不?一个成人在山间遇到一只獾,这不奇怪,但獾在山边的小溪洗它的桌布。你惊讶不?如果这只獾对你说:“你好,我开了一家饭店,开张的时候请你来吃饭。”你会怎么样?落荒而逃。丁老师通过几个幽默有趣的例子,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儿童文学中的现实与想象。还通过典型的儿童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中有趣片段,引出想象的话题。孩子是好奇的,是喜欢探究的,喜欢用自己的感觉去认识这个世界。在儿童的世界中一定是有一个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如果你忘记了,你长大了;如果你现在没有忘记,你长大了,但你还保有童心。
将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游戏精神带到生活中去,你会看到孩子的很多行为是符合这种规律的。在孩子的想象中呈现出另类的欢愉,孩子的想象世界即使处于恐怖的环境中,但都是充满欢乐的,比如《野兽国》。大人会觉得奇怪,孩子为什么会喜欢这样的野兽,孩子会说:“你不懂。”我们大人真的不懂,忘了自己小时候也是喜欢的。当我们能够通过这样看到孩子的真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孩子有时候不是我们希望的模样。因为孩子是时刻在这样的世界里游离,穿越这个现实世界到达他的幻想世界。
儿童为什么喜欢作品中那些不可思议的东西?儿童文学作品借着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表达着孩子的情感,无论孩子的未来变成什么样,都要始于当下,因此孩子此刻的情感和需要有没有得到抚慰和满足,是要我们成人借助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给予的。而我们一个成人该如何如此轻盈的去满足孩子,借助于这些文学作品,孩子是可以放开家长的手,去另一个世界。
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儿童的情感、儿童的情绪、成长过程中的挫折是需要去抚慰和疗愈的。疗愈的方式有很多种,在儿童文学中会告诉孩子,生活就是这样的,是多样性,通过故事可以看到与自己年龄相似、性格相似、背景不同的孩子在他们身上我们所能看到的状态。
儿童文学的疗愈很多,比如《菲菲生气了》,这本绘本的疗愈作用是非常大的。我们可以在绘本中颜色、线条、动作清晰的看到,情绪由爆发到平复。生气的时候是用红色的线条表达生气的方式。大喊、推门而出、跺脚这些情绪宣泄方式的姿势是不同的,感染了周围的环境:树木、小鸟、风的状态也是不一样的。绘本中有这样一句话“大自然疗愈了她”,孩子是可以通过作品找到排解情绪的路径。
儿童文学的目的不只是教育儿童,更多的是给孩子带来审美、趣味,带来儿童生活的品质,带来儿童接纳世界的心态。读过很多中外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的孩子,他不会太狭隘,小时候读到的东西对将来是有很大的作用。
丁老师通过《总有一天会长大》《青蛙和蟾蜍》《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各种故事,对我们说明故事中的形象是引着我们的孩子向前去的。主题、格调和节奏一定是我们在读和看的时候能够看到的,千万不要把儿童文学最最重要的特征都放在主题上,这就变成一种考试。
通过一位学生的两篇作文,对比说明了在儿童的作文当中,他通常可以在不同风格中转换,现实中的情绪也可以在不同的转换。儿童的情感世界,以自己方式表达出来,吸收了其它的文学作品再内化,外显是要过程的,这个过程是要滋养的,而不是一定会转换成作文,它会转换成其他东西。所以,在整个儿童文学作品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成人世界里能呈现的都几乎能在儿童世界里呈现,只是呈现的方式、角度、深浅度不同。
成人对孩子的拥抱有很多种意义,孩子很棒的时候,你会拥抱她;孩子沮丧的时候,你会拥抱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拥抱她。我们也会看见,这一个动作就有很多的意义。文学的意义,它更是丰富的。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儿童文学在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语言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童年是不能没有文学的陪伴与守护,更重要的是童年不是只有主题思想陪伴,童年更重要的是渗透式的包裹式的滋养。
儿童文学首先是儿童,其次是文学。用儿童文学表示孩子的生命状态,什么样的儿童文学是好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儿童的角度去看,我们要看到作品表达出来的对儿童生命的观点,我们要能够看到这个感觉是成人赋予的还是儿童真正的感觉。
这个世界的很多的东西都是我们需要学会的,我们学会规避,我们学会点着灯让别人不要再撞到这棵树上,当有一天你自己在读着那些优秀的儿童作品,当你真正写出表露你心声的文字而不是写思想汇报的时候,那个时候你的心被打开了,你的孩子可以和你一起阅读,你的学生会记得你。做与不做,取决于看着远处的理想,从眼前做的人最重要。你开始阅读,你与孩子连接也会更美好。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新教育,在海门大地上穿行——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