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尊重每一个孩子——关于教育创新潜质的评价

张勇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但新教育卓然不同,它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如一地努力从各地教育局、公立学校去改变,推动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家长,尊重每一个孩子,给每一个孩子以尽可能的自由、尊重和选择,对每一个孩子进行以孩子为本的个体化、全面化的教育。也就是说,新教育真的是走人本化、个性化、全面、公正的教育路线。——张勇《如何评价新教育》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成尚荣: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新教育这些年努力追求和实现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尊重每一个人的存在、自由、选择和心愿,于理想和实践中自觉播下了人本种子,开出了绚丽的人本之花。人本、全面、公正作为深层意义和价值,贯穿了新教育的所有思想、行动和实践。——张勇《如何评价新教育》


尊重每一个孩子

——如何评价新教育?

作者|张勇 姚曦 周春论

来源|时代教育家|2016

 

张勇,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区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评价师认证中心、教育咨询师认证中心副主任,公众教育研究院、公众考试研究院院长。《时代教育家》记者姚曦 周春伦 北京报道。(注:本文主标题为小编所加)


 

《教育家》: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项目从2000年诞生,走过初创期、探索期和深化期,到15年后的今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近60个实验区、近3000所实验学校和290余万学生,可谓影响广泛。您本人研究教育评价多年,是如何看待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张勇:人类走入二十一世纪,全球最先进也是最文明的教育理念和理论是——人本教育、全面教育、全纳教育,也即以人本、全面、公正为核心和未来的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有一个基本结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系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主要承担国家任务,它往往有两个关键任务,第一是知识文化普及,第二是为国家育才。所以从主要任务和目的来看,学校教育并不是面向每个孩子的个体成长,而是知识文化普及和国家育才。从根本上讲,每个孩子只有在家长那里才是独一无二的、最为关怀的,是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最为关怀,才有真正的个性化、全面化、公正化的教育的可能,所以家庭教育跟学校教育是严格区分的。社会教育则主要满足社会需求,它以社会标准为标准,所以,从根本上而言,社会教育也难以实现个性化教育。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标准不一样、目的不一样,有的地方有重合,但根本目的和任务是有区别的。


我为什么以这个为前提?全日制学校,尤其是中国的学校教育,无论公立学校或民办学校,不管它怎么讲求人本、公正和全面,这也只是它的追求,并不是主要任务和目的。它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还是普及和育才。但新教育卓然不同,它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如一地努力从各地教育局、公立学校去改变,推动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家长,尊重每一个孩子,给每一个孩子以尽可能的自由、尊重和选择,对每一个孩子进行以孩子为本的个体化、全面化的教育。也就是说,新教育真的是走人本化、个性化、全面、公正的教育路线。这大致也是朱永新老师和新教育的理想实践内核——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不但如此,新教育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在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担任理事长,并成立了新家庭教育研究院、新父母研究所等组织,与新教育实验(主要针对学校教育)一起,多方位的推动人本、公正、全面的个性化教育。这种大规模、兼具深度和广度的努力,在中国当代乃至全球独一无二。


谈到人本,大概需要做一下阐释。人本与人文、人道不同,严格意义上讲,人文、人道与公正、全面、个性化等并无直接关系。在我国,人本意识和思想刚刚萌芽,大家在说人本,但距离人本还是蛮遥远。可以常常看到,某某专家、某某名校长等讲座、撰文,常唱的调是人文、高举的是人文大旗,而非人本。


那么,什么是人本呢?我举个例子,这也是一件真实的事。在美国,有个小孩患了某种绝症,身体非常虚弱,总怕碰着磕着。到上学的年龄,医生说,这孩子大概只有半年的存活时间了。家长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尊重孩子意愿,满足孩子还未实现的心愿,让孩子经历一个正常孩子应该经历的事。但孩子身体不允许,很多活动参加不了。这孩子非常渴望像正常孩子一样打一场棒球。在一场比赛中,学校棒球队的队长知道这孩子的心愿后,就征求两个队的队员的意见,然后代表大家征求这孩子的意见,能否在第二垒或第三垒的时候换他上场,小孩子非常激动,胆怯的答应了。但小孩子没有接受过训练,轮到他打的时候,打不准,总出错。于是,对方就默契地给他创造机会,故意放慢投球速度等,非常默契地完成了这一过程。小孩子非常激动,这是他第一次体验打棒球。后来,他的父亲很感慨地说,莱恩最终没有活过那个夏天,但他的生命是饱满和满足的,他是带着微笑辞别了世界。作为父亲,我深深感激他的同学们...........


这就叫人本。用哲学家萨特的三句话概括:存在先于本质,选择先于存在,自由先于选择。参与打棒球,是所有的孩子,包括他自己,自由做出的一种共同的选择,所以就创造了一个存在,这个存在又创造了一种本质,这就是现代文明和人本。如果不进入这种语境当中,我们大脑里不可能有真正的人本理念存在。所以说,这个年代,真正理解新教育的深层意义和价值,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新教育这些年努力追求和实现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尊重每一个人的存在、自由、选择和心愿,于理想和实践中自觉播下了人本种子,开出了绚丽的人本之花。人本、全面、公正作为深层意义和价值,贯穿了新教育的所有思想、行动和实践。

 

《教育家》: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记者采访过的北京的一所中学里。新生军训阅兵走方块队,学校要求每个班服装整齐。但有个班有一个特别胖的孩子,怎么也买不到合适的衣服。有人就提议说,走方块队的那天别让他上了。但老师态度坚决地说,不,这个孩子是我们班级的一份子,哪怕我们班上被扣分,他也必须要上。后来也确实被扣分了。但他们班做出了一个集体的选择,这孩子穿着一件不一样的衣服,走在方块队的最中央。您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它能体现您所说的“人本”吗?


张勇:这个事情当然值得称道,但,这与新教育所做的还是大不相同。这个大致算作人文或人道。人文强调的是对人的关注,人道是对弱者弱势的关怀。人本与此不同,人本是自由、尊重、公正等。


 “人本”,现今大家都会提,但真正做没做呢?有无体验呢?


 存在主义有一个很经典的阐释,古希腊诸神之一的西西弗斯因为绑架了死神,导致人间长久以来都没有人死去,被诸神惩罚,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把石头推上山,又滚下来,西西弗斯的生命存在是永恒的、不死的,这种折磨是无止境的。但西西弗斯在推石头上山的过程中,生发出了对生命的一种感悟:他不知道神对世界有什么意义。这个和佛教的思想是一样的,轮回。由此他获得幸福和快乐,西西弗斯无声的快乐就在于: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西西弗斯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很短暂,如果受困于生命意义的焦虑当中,你永远是停留的。只有把生命进行着,就像西西弗斯用全力推石头,石头滚下来,我再推上去,这就是生命的一种坚韧和不拔,而当这种坚韧和不拔成为常态,深刻的存在意义就诞生了。就像我的很多工作一样,我也知道我的很多工作可能都要推倒重来,但这过程了不得,这个过程它改变了你很多,给了你生命最丰厚的馈赠。所以结果并不重要,只有过程和体验最重要,这是西西弗斯原理。并且,西西弗斯的发现是感悟、是体验,而不是被赋予。


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新教育在做,并且确确实实做到了让每一个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存在、体验和感悟,得到了尊重和心灵的自由,这是叫我服气的。比如,新教育要求每位老师关注每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生日,每个孩子都有喜欢的名称,每个孩子都是好的等等。孩子处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首先他是自由的,他没有那么多困扰;第二,他是公正的;第三,他是被关注和更重要的是被需要的。在很多公立学校,没有几个老师知道学生的生日,也不知道学生的嗜好,不知道学生的家庭有什么困难。你再去看新教育学校的建筑、一草一木,不是为校长创造的,不是为完成任务创造的,而是为学生和老师创造的,这是一种高度的人本体现。


很多说“人本”,做的却不是“人本”。就比如刚刚说的走方队的选择,由于老师的坚持,大家选择了“A”。如果老师没有这样坚持,如果老师坚持但大家还是选了它的反面“B”呢,怎么办?也就是说,这件事情中,那孩子自身的意见是缺位的。因此对于那孩子本身根本没有任何自由和公正可言,也不存在真正的尊重。


在现实中,更多老师最先记住的是他喜欢的孩子和有价值的孩子,而那些处于弱势的孩子不被关注,不被需要。特蕾莎修女说过一句话,她说,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却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特蕾莎就是人本主义的里程碑。她证实了“人本”对这个社会的贡献。

         

新教育在人本思想和实践上虽然尚不完美,但它在中国诞生了。这点无可挑剔。

 

贴士:

        

河南焦作一所新教育学校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女孩,眼睛突出得非常厉害,刚入学,其他孩子都很害怕,甚至有家长要求把这个孩子从班里转走。这时候,班主任老师站出来了。


她试图调动班级里的孩子去喜欢小女孩。首先,她尝试组织大家给小女孩送生日诗,但小女孩的生日恰恰在暑假,于是,等到生日这天凌晨,老师便通过班级公共信箱,送出了自己提前做好的承载着祝福的生日诗,并说,我希望这是孩子今天收到的第一份生日礼物。


再后来,班里开始共读。利用这个机会,老师别又有用心地选择了一本共读书目《特别的女生萨哈拉》。主人公萨哈拉也是一个在周围人眼里有些”奇怪“、”需要特别帮助“的女生,私底里,她却疯狂地爱阅读,爱写作,并且很可爱。在一位新来的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开始重新认识她,并由排斥走向接受和喜爱。与萨哈拉相同的是,这位长相有些特别的小女孩也爱读书,爱写作。在一种强大的读行共振中,孩子们逐渐意识到,原来,就在自己身边,也有这样一位特别却可爱的“萨哈拉”,于是,有人开始给女孩写诗歌,说,你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在我心中很美……后来,这个小女孩也转变了对自己的认知,由自卑走向了自如和自信。


这位老师没有采用”我们允许你留在方队里“的方式宣告集体的态度,反而,她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让群体发现了女孩闪光点,也让女孩儿在群体中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教育家》:您之前提到,新教育有很突出的三点深深打动您。除了以上所说的“人本”,另外两点是指什么?

 

张勇:是的,新教育打动我的不只是三点,但,新教育的这三点是最先进、最具有变革性和挑战性的。第二点,新教育真正做到了公正。这个公正可不是喊出来、赋予的,而是每个人在新教育下都一样、都被尊重和需要,而且这是常态。这个一样不是说不承认差异性、每个人获得的东西都一样等,而是自由和机会都一样、尊重都一样、被需要都一样,并且弱者得到更多的承认和帮助。这和赏识教育、感恩教育、激励教育等根本不同。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要么出类拔萃,要么常态,而不是被淘汰,被歧视。所有的权利、权益、自由、尊重,大家都一样的。真正的公正就是普世和公平,这在中国刚刚萌芽。新教育的从事者可能不能从价值和意义来理解它,却通过实际行动做到了。有时候,人是需要被火把引导的,他(她)们可能并不知道从事这个事情的更深的意义,他只要活在这个意义感之中就行了。


这个说起来有些抽象,我举个实际例子吧。有一张照片很触动我,那是2012年冬天,新教育义工、著名作家童喜喜展示了一个PPT,那是她到学校做一个讲座,冬天,一个农民工,头发乱蓬蓬的,手指有残疾,一脸憔悴,一看就没有太多文化、没钱,似乎也没有社会意义上的未来。他来听讲座,眼睛里的那种专注、渴望和为了下一代的执着,让人流泪,我不可能忘记。要知道,像这样的家长,进这样的课堂,他能不被歧视而被尊重,甚至被更加重视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爱。这本身就是一种普世和一种公正。在新教育,这样的例子太多了。重要的是,尊重每一个人,给所有人一样的尊重、机会和自由,给所有人一样的待遇,给所有人一样的标准,而且越弱者得到越多的关注。这就是《正义论》中的“补偿原则”——在不伤害的前提下做补偿——补偿某种不公或差异。所以,我觉得这一点是新教育做得非常出色。


第三点,新教育特别讲求对生命、自由等的充分尊重和肯定,尊重和肯定每一个人的自由、选择和存在。新教育提出了五大理念,其中第一条明确提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并渗透到了其他四条;而且,新教育还投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开发生命课程、艺术课程等等。这些理念、课程和每天的行为及实践,绵延和焕发着新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理念——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每个生命都是可爱的,特别讲求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这些方面,在新教育实验区、实验学校处处都可以看到,已是常态,我就不举例了。



《教育家》:这些年来,您走过看过很多新教育学校,在这个过程中,还有没有什么学校、事情触动到您,让您印象深刻?

 

张勇:这个很多了,我也无法一一说出来,还是举个现实的例子吧。石家庄桥西区有一个小学,是新教育的实验学校。前不久我去了,校长领着我转学校,那学校很可怜,生长城乡结合带的商业夹缝之中。你知道商业区的小孩最容易出问题,车水马龙,吃的东西又那么多。我问校长,你们有多少孩子,他说600多个,我又问他,平均每天有几个拉肚子的,校长一乐,说,赶上季节不好的时候,有,平时都很正常。他为什么乐呢,他一听我这问题就知道我为什么关注这个,因为校园外面的环境,孩子很容易乱吃东西。我问,是不是学校、老师有规定。他说,不是,新教育强调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孩子!孩子都有这个自制能力,老师耐心地告诉他们了,他们已经觉醒,门口那些东西,就算给孩子吃,孩子也不吃。

        

还有一个现象,学校的两栋教学楼之间有一个一米多宽的夹缝,以前,小孩子在里面钻来钻去,老出问题。现在,学校把这夹缝分为三层,盖成一个小图书馆,只要学生有胸牌,便可以随时随地看书。里面还设置有可以接水的装置,小孩不用出来,渴了就在里面接水喝,每个孩子可以自由自在的在这里读书。

        

我去的时候,正赶上学校有一个活动。因为基本算是是农村学校,小男孩儿小女孩儿一个个都晒得黑黑的,也看不出和一般农村学校的孩子有什么不同。结果那些小不点一跳拉丁舞,那气质啊。你亲眼看到那些孩子充满了自信和阳光,跟城里孩子没有两样。你就知道新教育在对中国教育和孩子们发生些什么。我就站在那里看,一站就站了半小时,我似乎能看到这些孩子们阳光和健康的未来,我看到了中国教育的生机勃勃焕发出巨大的能量。我看到了、更体验到了新教育对教育、对孩子们的生命存在的根本性变革和影响。


桥西区的教师普遍有一个观念,“无限相信师生的潜力”,这句话也是新教育重要理念之一。那天我到学校,看到一个小不点女孩儿搬着一堆东西上楼梯,那堆东西堆到了小不点的下巴之上了。我说我来帮你搬吧,她说,谢谢老师,我自己完全可以的。了不得!你要知道,生命在常态下怒放是最宝贵的。《红高粱》电影里,亲人被日本人杀死之后,那群农民做出的血性抗击和反击,是非常态下的怒放。而常态下,你看桥西区孩子的自信和阳光,看到的是什么呢?生命的自由飞扬和怒放属于常态,而这会从根本上决定孩子们的未来!我们国家教育改革提出的是教改的核心是树德立人,新教育实实在在的做到了,而且提前数年做到了。


除了新教育,我也很少看到长相普通甚至不那么好看的老师,站在观众上千人的舞台上侃侃而谈,那种自信和自若,他(她)没有按照社会的评价标准,来选择甚至否定自己的存在和本质。同样一个人,心态积极者和心态消极者的能力发育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越积极,能力的培育、发育越快;积极的程度越高,能力发展越全面。当生命走入一种积极的自发的状态时,能力几乎无限制地成长,只要给他足够的阳光、水分和土壤。

 

新教育至少在学校当中,解放了老师和学生,它让老师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美和价值。在新教育学校里面,你很难看到教师产生的职业倦怠。这不是一个行政命令能做到的,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文化养成。

 

《教育家》:新教育实验学校学生的发展情况如何,是否有具体数据可以说明?张老师您本人研究并从事教育评价工作多年,是否对新教育实验学校做过评价?

 

张勇:新教育实验学校常常有各种活动,包括阅读、亲子阅读等等,看起来花样不断。其实多年来,新教育实验学校、实验区拒绝应试教育道路,但在考试上却是占了绝对优势。作为新教育主要实验区的南通海门市,一个县一年考了16个清华北大学生,这是什么概念?!一个县啊!海门市搞新教育搞得很早很深入,学生的成绩普遍往上涨。(《新教育,在海门大地上穿行——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前不久,美国华裔学者叶仁敏教授和苏州大学李东琴博士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做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新教育实验区、学校的学生阅读面更宽,阅读理解能力分值普遍偏高,在词汇掌握量、对词汇的灵活把握度,均远远超过非新教育的县区和学校。


我再举第三个例子。还是石家庄桥西区。石家庄桥西区是新教育较早的一个实验区,前不久,我们通过招标给石家庄桥西区做了学业质量检测,采用的是最新的学业评价标准和技术——ACTS学业评价。ACTS学业(素养与能力)评价系统,目前也在为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提供专业支持和技术服务。数据出来之后,连我这个经历过中国最好区域、最好学校的人都吓了一跳。第一,学生总成绩、各项成绩分化度普遍偏低。分化度越高,意味着教师发挥的作用越低,对学生帮助越小;反之,分化度越低,意味着教师发挥的作用越大,对学生帮助越大。桥西区的分化度数值基本都在18以内,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我国最好的学校才能达到这个水平,而它是一个区域;第二,很明显,桥西区教师的专业水平普通,但中位数很高,这意味着什么?教师的专业发挥程度高;第三,桥西区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量、阅读能力、词汇掌握能力得分普遍偏高。汉语之外的英语阅读能力也都出众。一般来说,两者是不好兼顾的。(《桥西:十年,与新教育共成长》)


这次测试我还看到了一个希望,我们有全国各地的数据可以做对比,结果显示,桥西区的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数学平均成绩高于非新教育实验区。并且,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及动力更足,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比较均衡,大部分孩子能力得分高于知识得分——后劲很足。


(文章来源于《时代教育家》)



关于教育创新潜质的评价

作者|张勇

来源|第三方评价会员村


“创新潜质”是2015年、2016年开始出现在中国教育部颁布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文件上。自主招生两大资格条件(也称前置性考试),一个是学科特长,一个是创新潜质。创新潜质是未来中国高校尤其“985”、“211”大量招生的关键依据;不仅仅如此,创新潜质也是中国未来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之一。中国人才未来培养的三个方向:综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什么是创新?


创新是发现和发明。如何评价发现和发明,至今是国际难题。我下面讲的也是探索之一,没有成为定论。


为什么讲创新与创新潜质?因为我们平时的话语缺乏概念明晰性和准确性,我们说创新和创新潜质不分,把教育创新评价和潜质评价往往混为一谈。


我们看创新,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的活动。首先是一种概念化,今天上午我们听澳大利亚学者讲的,你进行创造性行为,首先得形成概念,就是指这个。


“创新”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这三个词什么意思,值得大家好好琢磨一下,这里就不展开说明了。创新的作用:


1,满足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2,深化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3,提高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驾驭能力;


4,创新的基础原则:必须遵守科学技术原理,不得违背科学发展规律。


我们已经发现的定理、定律不能违背。比如创新,现在从互联网上我们可以看到,每年都有永动机创新发明,永动机受热力学第二定理的否定,不成立,你的发明与现有理论相抵触,肯定是不能成立的。



什么是创新潜质,理论依据是什么?


创新潜质,就是一种关于创新的潜在的状态和特质。它的特征是好奇心、开放、独立、大胆创新、有毅力、有信心等,是创造性人格的共同特性。为什么把创造力、创新潜质放在这儿,我们以往对教育创新进行评价,实际上是创新成果的评价;而我们真正评价是对创新发生以前的潜质做出评价。


关于创新潜质的评价理论基础依据——三环创新人才理论,这是其中一个理论,这个理论从1983年提出来以后,在全球发展的越来越快,成为欧美发现创新儿童和天才儿童的一个关键依据了。我们知道美国基础教育中,有一个“天才儿童计划”,“天才儿童计划”背后实现的两大理论,我们知道一个是多元智能理论,一个是三环创新人才理论。美国马里兰州州立大学的终身教授兰祖利教授提出了三元人才理论、三环创新人才理论,这两个理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兰祖利发现不平凡的、有创造性才能的人拥有三个相互作用的特质群,它们是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执着精神、创造力。这三个特质群也称“三元”,是创造性的、或多产的、创新人才共同拥有的基本素养,缺一不可。他通过20多年的研究,研究有实现过创新创造的人,他发现所有他研究过的人身上有这三个共同的特质,如果没有这三个特质就没有创造出任何东西来,这是他的研究结论,由此所以他得出了三环创新人才理论。这三环创新人才理论里面的创新是三个环交集那部分,交集那部分越大证明创新能力越大,交集那部分越小证明创新能力越小。



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就是说在特定的工作领域和特定的区域内,他的潜质和能力处于前15%和20%,我相信在座的基本在自己的过去高中或者大学基本都处于前15%、前20%。


执着精神,非常很重要,高度集中的、精炼的、锲而不舍的动机形式,也是一种解决特殊问题完成特殊任务或者深入特殊工作领域的能量。他把执着精神定义成一种心理能量,这种能量是高度集中的、精炼的、锲而不舍的。


创造力,到现在研究上还是比较模糊,应该说在高于平均水平能力和执着精神以外,创造力这个概念至今没定义好,因为它还在探索中。创造力指遇到问题的时候摆脱习惯性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再进行聚合思维,就是先发散后聚合,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个理论提出来是20世纪40年代—50年代提出来的,到现在这个理论没有更新,是吉尔福特的理论,发散和聚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现在对世界研究普遍是三元结构而不是双向结构了,所以这个理论有待提升。


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智力的重要的部分,他把创造力定义成人的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过去把人分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它是过渡带,具有流畅、灵活和独到性。


三种特质群的共同作用。就是三个特质群共同相互作用才能造成人的创造潜质、创新潜质。


创新潜质评价技术还处在探索实验阶段


关于创新潜质评价技术我们看一下。首先这个评价技术我想跟大家说一下,还在探索实验期,理论在国际上是优先的,但是技术未必成熟,因为关于创新和创新潜质评价理论在国际上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期,到现在远远没有定论。



创新潜质评价理论基础,我们现在只能定义为三环创新人才理论,因为从80年代以来,从日本到欧洲、到美国,关于创新人才和天才儿童研究主要是用那个理论,其他两个理论逐步淘汰掉了。这个理论背后的应用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知道8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智能结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还有从80年代到90年代把非智力因素理论认知为一种情商能力理论,还有一种是多维项目反应理论,这三个理论为构架了创新潜质评价理论的基础。


我们看看创新理论评价的目的,我们知道评价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理目标原理,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目标决定评价。既然提出了创新潜质高考录取的目标之一,创新潜质将成为中国培养人才的目标,这个目标决定了创新潜质的评价。


创新潜质的目的


评估的目的或创新潜质提出的目的是什么?选拔具有执着精神和创造力的两个特质的,且能力高于平均水平、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学习,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不是常规的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学生。



这个理论模型就是三种特质群的交合结构。技术模型,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述,把三个特质群进行分别测量,测量完以后取这三个特质群的交集部分来进行评价。


基础模型理论的技术实现首先得有个维度、指标体系。我们看看如何设立这个维度和指标体系,因为我们知道教育评价首先是基于目标的评价,目标评价有维度和指标。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这个能力指标是经过多年整理的、经过多年的实践得出的。创造力指标,这个指标是从50年代到21世纪的指标都有,为什么?创造力这个指标不太成熟,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执着精神,在近些年研究上比较成熟了,这个维度就是执着精神,首先就是永恒性,做事有始有终,趋近性成就动机;其次是热衷性,我们平时说浓厚的兴趣,兴趣和热衷性还是有区别的,兴趣是我们平时的口头语,心理学上这个词语逐步更改了。在此就是韧性,就是反复捶打,不改初衷。还有自信度,自我效能感。


这是我们过去测试做的一个评价报告单,项目构成上有创造力、执着精神和能力。抱歉这个数据我做了修改了,因为这个还在保密期。过去我们做了6年的评价实验,信度、效度还是蛮好的。尽管信度、效度蛮好,但是还不敢确信这个报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创新潜质评价,只能说现在是实验期。做创新潜质评价在全球是个非常吃力、非常费力,但却非常不讨好的事情,而我们仍然要坚持做下去。


(作者张勇系北京公众教育研究院院长,全国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联谊会主席团成员。本文来自作者在中国三十人论坛年会演讲整理稿。)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