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人文精神——阅读是提高我们生命质量的最佳途径

余世存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余世存——


当我知道有人在关注人文精神时,我有一种人世间并不孤独的知音之感。


“人文精神”重建是个巨大的社会工程,同时又是人人可以参与的个人人生实践,说到底,“人文精神”是个人的充实完善。没有人对自身的期待,没有人对人格的注意,就没有所谓的“人文精神”,说到底,“人文精神”是健康的人生态度,是人生常识与趣味,是正常的人性人情。


没有一种抽象的“人文精神”可以在现实中重建,有的只是具体的人在具体的活动中是否蕴涵精神性的东西,对自身心灵的充实和对外界的关涉。“人文精神”如果不体现在这些地方,又体现在哪里呢?文化艺术、学问真理,这些不过是人的产物,如果人之做人都不能博大、悲悯、公正,又怎能指望他的精神创造具有令人倾倒的“人文精神”呢!


我理解的“人文精神”其实就是“人性”,“人文精神”的沦落也就是人的异化、人性的丧失和沦落。也因为如此,我觉得做人比写作重要得多。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关于人文精神

作者|世存

来源|现代大学周刊 



当我知道有人在关注人文精神时,我有一种人世间并不孤独的知音之感。


当我知道有人在关注人文精神时,我有一种人世间并不孤独的知音之感。当中国社会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人们几乎全部投入其中,即使有人议论,这议论也属于变革的一部分,没有人与这社会的主体——变革——站在平等的立场上旁观,并进而议论,而现在终于有人对这变革的种种故事,如王朔现象、张艺谋现象等等,发出疑问,戳穿所谓变革时代的障眼戏法,怎不叫人高兴呢?批评家的严正议论正是变革时代的人们久已期待的声音,是一个健全的社会里批评的在场而不再如吴亮感慨的“批评的缺席”。阅读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路径,专业阅读造就幸福教师——教师专业阅读地图: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


我们面临的是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经受着巨大的诱惑和巨大的绝望的折磨。时代和社会给予中国的机会、希望和所能想象到的可能,使中国人充满期待。对财富和物质享受的期待,也就是对外界丰富性的期待。这种对外界丰富性而非对自身丰富性的期待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精神的和肉体的感觉为一种简单的感知即拥有感代替了。上流与下层、高贵与卑贱、娱乐与庸俗,在目前是难解难分地纠缠在一起。某种对自身的遗忘、淡漠,对外界的疯狂攫取,构成了我们今天社会的种种情境,久而久之,我们已经跟外界建立起很难说清楚的休戚与共的关系,一种麻木的不带同情心的相互依存关系,一种生理上适应后的相互依存。在依存中,我们要求占有,满足我们的欲望,我们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失去了社会关系中的契约规定,更遑论“人文精神”。


显然,“人文精神”于此毫无意义,它只是诊出了社会病症,是药名而非药方。没有一种抽象的“人文精神”可以在现实中重建,有的只是具体的人在具体的活动中是否蕴涵精神性的东西,对自身心灵的充实和对外界的关涉。“人文精神”如果不体现在这些地方,又体现在哪里呢?文化艺术、学问真理,这些不过是人的产物,如果人之做人都不能博大、悲悯、公正,又怎能指望他的精神创造具有令人倾倒的“人文精神”呢!既然我们的哲学不仅仅是要认识世界而且是要改造世界,“人文精神”的重建就不单单是认识中的语言和艺术体系中的问题。

  

可悲的是,不仅民众表现出更多的物性特征,一些知识分子也在中国政治进步的社会里沦落了。他们不仅没能站在时代社会的高度研究变革的民族历史,甚至他们在参与社会进程时,暴露出比普通民众更疯狂、更丧失人性、更贪婪无耻的心理。他们打着探索人的智力和感性生活空间的旗帜否定了自己的美好理想,走上了放任、无可适从之路,走上了看透人世间种种色相后的颓唐又疯狂之路。您一定记得鲁迅借着法朗士的小说《泰绮思》中的妓女泰绮思而发出的愤怒:“她在俗时是泼刺的活,出家后就刻苦地修,比起我们的有些所谓‘文人’,刚到中年,就自叹道‘我是心灰意懒了’的死样活气来,实在更其像人样。”他们终究没能摆脱他们的时代里的僵化思维方式,一种异化、非人化的特征,当他们批判前人“丧失灵魂”、内心阴暗、“丑陋”时,他们没想到,如果他们不保持某种青春,他们也将逃脱不掉被批判的命运。或者马克思的话更具有历史的眼光:历史以其本身的进程将生活的陈腐的材料变为喜剧的形式,人类含着微笑与过去诀别。


的确,没有比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现象更具有喜剧性的,也只有将社会大众纳入我们考察的范围,我们才能理解这种喜剧里的复杂况味。不论知识分子显得怎样沉痛、怎样幽默、怎样深刻,他们扭曲人性、歪曲人的正常要求、放纵人的卑劣欲望的产品都被大众允许了,作为一个事件而非精神性的东西为大众拥有过,如此而已。“人文精神”显得陌生而遥远。

  

更可悲的是,在社会实践中,有些中国知识分子近乎疯狂推出的产品,文字垃圾大军,几乎将他们自己都吞没了。而一种末日落伍和余生的感觉,促使他们不断地写作,不断地在传媒间曝光,以至于他们的话语成为缺少思考的梦呓。他们都想说话,想抢到发言的机会,都想做点什么,以让“灵魂”得到安妥,让自己获得拥有感。当我重读艾略特《岩石》合唱词时,我禁不住流下眼泪。艾略特写道:


思想与行动无尽的循环,


无数的发明,无数的实验


带来运动着,却不静止的知识,


急于表达,却非沉默寡言的知识,

  

用词语构成的知识,以及对词语的漠视。


艾略特不是什么思想家,但他却看到了社会的某种病状,他无力解决,只好独善其身,寄身宗教,而他的诗歌就具有宗教般的温情和包容。“知易行难”,他选择了一条不尽完美而仍负责任的道路。


中国的知识分子并不这样,他们应该为他们在中国社会的变革中扮演的角色反省、忏悔,真正与民众一起参与建设新的中国社会。“人文精神”重建是个巨大的社会工程,同时又是人人可以参与的个人人生实践,说到底,“人文精神”是个人的充实完善。没有人对自身的期待,没有人对人格的注意,就没有所谓的“人文精神”,说到底,“人文精神”是健康的人生态度,是人生常识与趣味,是正常的人性人情。我之所以说“人文精神”倡导者们错了,就在于他们采用了观照的距离形式,缺乏个人参与示范的实践方案。我每每想起圣雄甘地,总是禁不住仰止钦服叹息,如爱因斯坦惊叹,谁能想到,本世纪人类历史上竟走过这样的血肉之躯。一个有着这样伟人的社会,谁能否认它的“人文精神”呢?


我这样说,并不是将“人文精神”界定在人格、道德范畴,我想“人文精神”理应包含有人格、道德的内容,而且在人格、道德范畴里提倡更现实、具体,更需要勇气和胆识。我这样说,也并不是要求人们都成为圣贤、道德大家,我想正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着永恒不朽的精神,一位母亲、一位山村的教员占据在我们心头,因为他们平易,对生活达观、坚韧。总之,因为他们的仍富人性人情而在我们心头永生,我们感念他们,而觉得这世间并非全然堕落、黑暗。正因为如此,我理解的“人文精神”其实就是“人性”,“人文精神”的沦落也就是人的异化、人性的丧失和沦落。也因为如此,我觉得做人比写作重要得多。


余世存,诗人、思想家、学者、自由作家。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国家官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居北京。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者,多次入选年度华人百名公共知识分子,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



阅读是提高我们生命质量的最佳途径

作者|余世存


大多数人本能地希望孩子读好书,一如社会对读书种子的期待。这种“万般皆下唯有读书”的集体心理在今日看来相当怪异,对幸福立足于读书的想法,多证明虚妄。读书种子如果发育不良,就没有文化、没有幸福。


现代人有无学问,从大处看,在于其自然禀赋是否充分发展。人与人深刻的情感联系,正义感。


大脑的读写能力据说是几千年才培养出来的,现在正遭遇挑战。调查者的数据显示,我们每周阅读印刷品的时间已经可以分钟来计算了。


网络世界最不提倡的就是从容、缓慢的阅读,以及全神贯注的思考。网络就是转移注意力的代名词,网络公司是做分心生意的公司,它使大脑成为真正的跑马场,使心思与时浮沉。


十几年前,我说自己“一向都是热爱生活、阅读、怠惰、冥思更甚于写作表达”;我说自己和大家一样, “在卑微、平庸、残酷的生活中经受着考验,经历着成长”——这样的话,到今天仍适用。


在沧桑巨变和亘古如斯之间,在日常和非常道之间,我相信读者自有会心,我相信在我们专注的地方,日子仍会缤纷地展开。


前人曾说,阅读是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追求便利的现代人无愿无能冒险,人们的阅读因为海量的信息而失去分辨的能力,在平庸们的姿态面前杰作倒显得木讷平庸了。


处处都有危险、陷阱,然而,阅读仍有收获。最有收获的莫过于一个高尚的心智为我们整体地把握了世界的结构,我们从中看到了自己和自己的位置。


读书是一生的事。有学者告诫年轻人说,趁年轻时赶紧把一生该读的书读完。这话说得片面,好书常读常新,阅读跟人生相伴而行。


无论人生社会、世道人心如何变动,净洗自己身心的方式之一是阅读。阅读是提高我们生命质量的最佳途径,如果我们认识到生命资源的无限可能性,阅读即是开发我们生命资源的最好手段。


一般说,开卷有益。阅读最怕什么?最怕的还不是去把作者归档悬搁,这只是我们容易犯下的错误,是结果之一;最可怕的是阅历出现了偏差,佛语“次第错误”。


我见过很多朋友,因为这种错误,难以抵达阅读进而人生的“堂奥”。当然我也见到有人如欧阳锋那样“倒行逆施”,以绝大的毅力打通经脉,使自己修成一果。


有人说,现在的书太多了,看不过来。其实有很多种读书办法。尼采说过,一切文字中,余独爱以血书写者。金岳霖则教导殷海光,要读那些“经过自己长久努力思考出来”的作品。


在思想不自由的社会,尤其爱致意边缘状态的作者们寂寞而坚韧的思考。那些思考,跟不得已的创作一样,是以生活、生命的付出换来的。


只有读书可以帮我们免受或少受时代社会的污染,可以让我们退出潮流游戏时自觉自足。尤其是对中年后的朋友来说,他不再本能地消耗他的身体和精神,他得把身体和精神当做不离不弃的朋友,去照看、培育、对话。


这一人生内容,医生多半束手无策,权力解决不了,金钱买不来……但通过读书,我们会使自己跟身体、精神、心灵的关系更紧密,更有把握。


(文章来自:《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