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人性的教育才能有力量——科技如何推动该教育变革

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首先不是为了考高分、不是为了让人找个好工作,首先是帮助人获得幸福的能力。


教育的力量是让人成为人,这是教育最重要与最本质的特征。尤其是在人的早期,7岁以前,整个大脑都是处在一个快速成长的时期,这个时期离不开教育,尤其离不开家庭教育。


教育的力量,是让个人幸福。教育首先不是让人考高分,不是让人找一个好工作,教育首先应该是帮助人获得幸福的能力,帮助一个人拥有内心的宁静。


教育要有人性、要尊重人,要让人成为一个真正有理性、有良知、有道德感、有理想、有追求、有生命的激情、能够不断成长的人,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朱永新的新浪演讲《教育的力量》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也能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人际关系的紧张,恐怖袭击的危害等。

科学技术也是一把钥匙,既可以打开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域之门。归根到底是人创造和控制科学技术,是人赋予科学技术不同的功能和价值,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好的人性和善良的人。

在这样一个不确定性时代,面对未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用好的教育,帮助人类,用人类智能战胜人工智能,把人工智能关在人类价值的笼子里,使它具有人类价值的善的教育。——朱永新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演讲《科技如何推动教育的变革?》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新教育究竟是什么?》)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人文之火温暖幸福家园》》《科学之光照亮求真创新之路》)


有人性的教育才能有力量

——教育有力量,但要有正确方向

来源|新京报


新京报快讯(记者 冯琪)“教育首先不是为了考高分、不是为了让人找个好工作,首先是帮助人获得幸福的能力……”12月3日,在新浪2019教育盛典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有正确的方向、有人性、尊重人的教育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朱永新的演讲主题为《教育的力量》。(演讲实录附后)

什么才是教育的力量?在朱永新看来,教育的力量是让人成为人,这是教育最重要与最本质的特征。尤其是在人的早期,7岁以前,整个大脑都是处在一个快速成长的时期,这个时期离不开教育,尤其离不开家庭教育。

据悉,在朱永新发起的“新教育实验”行动中,全国160多个新教育实验区、5200多个新教育实验学校,朱永新要求每个学校在最醒目的地方写这样一句话:“过幸福完整的生活”。朱永新认为,教育的力量,是让个人幸福。教育首先不是让人考高分,不是让人找一个好工作,教育首先应该是帮助人获得幸福的能力,帮助一个人拥有内心的宁静。

“教育的力量,还在于让国家富强”。朱永新称,世界上那些伟大的国家,无一不是把教育放在第一位。朱永新表示,正如任正非先生所言,“国家强盛是在小学教室的讲台上完成的,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

演讲中,朱永新还回答了“教育如何才能真正有力量”。好的教育能够帮助人更好地成长,需要提醒的是,教育的力量有的时候也会产生反力量、负能量。他认为,首先就是教育要有正确的方向。

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没办法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否则他连同他所接受的专业知识,更像一条受过很好教育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朱永新认为这一观点为教育敲响了警钟。

“教育要有人性、要尊重人,要让人成为一个真正有理性、有良知、有道德感、有理想、有追求、有生命的激情、能够不断成长的人,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朱永新说道。

(新京报记者 冯琪 校对 刘军)



科技如何推动教育变革?

作者|朱永新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12月8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六届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为“科技发展与教育变革”。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谈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也能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人际关系的紧张,恐怖袭击的危害等。科学技术也是一把钥匙,既可以打开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域之门。归根到底是人创造和控制科学技术,是人赋予科学技术不同的功能和价值,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好的人性和善良的人。(《未来教育怎么变?——以新教育应对未来教育的变化》)

那么,随着未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究竟要如何推动教育的变革?有没有最好的办法?对此,朱永新先生在论坛上分享了几条自己的独家观点。

以下为朱永新先生的现场演讲实录,本文根据速记稿整理,内容有删减。

上个月,很多媒体报道了一则关于浙江某学校让孩子带“头环”上课的新闻。这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也是一个典型的关于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故事。这里的“头环”是可以采集脑电波信号,然后转化成注意力的技术。但问题在于,“头环”采集的数据对教育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学生的注意力仅仅靠脑电波才能做到精确分析吗?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不知道哪些孩子会、哪些孩子不会,他还是好老师吗?科学技术怎样参与教育、推进教育,而非成为教育的负面影响?是这则案例引发的关于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的本质思考。

上个月,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杨东平老师讲了一段话,非常好,他说:“我们今天在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教育创新,到底是在颠覆改变应试教育,还是在提供更加精致的应试教育,用大数据全方位捆绑教师学生?”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幻小说存在的蓝图,很多都已成为现实。但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是现在很多科技公司正在做的事情,到底是应试教育的帮凶,还是解决应试教育的英雄?

我想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对于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而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人类的历史进程,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的影响,有时是一个漫长渐进过程,有时是迅速、迅雷不及掩耳的过程。通过技术手段的中介,科学由知识理论形态进入器物和制度之中,使人类生活在一个人化世界、文化世界、科学世界、技术世界之中,使科学成为人类生存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科学技术成了当代社会的支柱,成了经济发展的支撑,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杜威认为,“促使世界目前正在经历的巨大而复杂变化的真正动力,是科学方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技术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保障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人际关系的紧张,恐怖袭击的危害等。科学技术已经危害,并且仍然在破坏着人和环境之间、自然和社会结构之间,人的生理组织和个体之间的平衡状态。这种脱节的产生,正是因为人们对现代科学的客观性、确定性、精确性、可靠性、合理性的一种顶礼膜拜。

所以,图尔敏有一段话,是对科学产生的负面描述。他认为,科学或技术忽视了它们对于各种各样有血有肉的人的长远影响。由于缺乏个人洞察力、情感、想象力或缺乏一种其特定活动对其他人影响的这种感受,科学家对于他的同胞,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而把对他们的关心仅仅当作是社会实验与技术实验的额外课题。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如果没有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如果没有电视机和电影的发明,没有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明,可能教育也不会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模样。所以,

法国学者莫纳科(James Monaco)归纳了人类知识传播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依靠人与人之间直接传递的表演时期;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主要靠语言和动作。

第二阶段,依靠语言文字间接传递的表述时期;有了语言,人们可以通过印刷笔进行交流。

第三阶段,依靠声音图像记录的记录传媒时期;这时,信息的传递有画像、有声音、更丰富、更真实。

第四阶段,依靠人人平等互动的电子和数码时期;在这个阶段,科学技术仍然是以几何级速度在增长,社会变革的速度更快、更平等。

我们现在正处在第四阶段,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也是双刃剑。科学技术对人类影响,一个可能性是它会成为人的成长的工具。科学技术可以成为推进教育公平,关注个性发展,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助推器。另一种可能性是它也可能会成为人的异化的工具,成为冷冰冰的测量人的注意力、学习力,帮助教育者更加严格地监督和管控教育对象的工具。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二战之后,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反思。有学者说,儿童是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的,妇女和婴儿被上过高中和大学的人枪杀的。所以教育如果不能帮助学生成为有人性的人,这样的教育和科学技术本身也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科学技术到底要怎样助推教育变革?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角度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具与技术的改变——电化教育、PPT课件等

第二阶段,教学模式的改变——慕课、翻转课堂等

第三阶段,学校形态的改变——打破学校教育的结构

最近,我写了一本《未来学校》,详细阐述了如何用科学技术来改造、变革我们的教育。我在这本书里提出:

第一,重构学校的形态,建立新型学习中心。

互联网、5G技术、移动终端高度发达的未来,学校会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也就是说,它会由一个一个的网络学习中心和一个一个实体的学习中心,共同构成一个学习社区。

第二,重构课程的内容,建立新型的课程体系。

学习将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内容将从补短教育,走向扬长教育。所以我的书里,建构了未来新型的课程知识体系。首先是生命。每个人都需要把握好自己的生命长度、宽度和高度。然后是真善美。未来基本的科学概念、科学精神将整合成一门大科学;基本的人文知识,将整合成一本大语文;未来也将留出足够的空间,让每一个人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体系。学校不再是给每个学生设计好现成的知识体系,而是让每个人去建构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三,重构教学的方法,建立新型的项目学习。

我们已经进入到借助于智能设备而生存与发展的时代,人机结合的学习方式会发挥更大作用,“认知外包”的现象会让个人更加注重方法论的学习。以项目学习为主要方式的混合学习与合作学习将成为未来学习中心的主要学习方式。

第四,重构教育的评价,建立新型的学分银行。

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支持下,真正的学分银行体系会正式建立。我们将建立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知识银行体系,每个人的学习全过程在学分银行都可以存储、转化,而且你修的学分还可以转变为学习币,激励每个人更好地学习。学分银行会打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鸿沟,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鸿沟,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的鸿沟,知识和能力提升的鸿沟。

科学技术也是一把钥匙,既可以打开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因为使用科学技术的永远是活生生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归根到底是人创造和控制科学技术,是人赋予科学技术不同的功能和价值。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好的人性和善良的人。

在这样一个不确定性时代,面对未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用好的教育,帮助人类,用人类智能战胜人工智能,把人工智能关在人类价值的笼子里,使它具有人类价值的善的教育。

我一直说,期待教育培养出的孩子,在他们身上可以看见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只有让科学技术更加温暖、更有人性,让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让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教育,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科学技术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我们所期待的科学技术对教育能够产生的正面力量。


延伸阅读——

教育有力量,但要有正确方向
作者|朱永新

来源|新浪教育


12月3日,新浪2019教育盛典在北京盛大举行。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参与“新浪2019教育盛典-大咖说”环节,并做出题为《教育的力量》的主题演讲。他围绕“人”、“幸福”、“国家”等一系列关键词,破题教育最本真的地方,给教育者以启迪。

以下为演讲实录:

很高兴再一次来到新浪盛典。我算了一下,大概12年中来了有8到10年,而且每一次来的任务就是破题,他们命题,然后让我来解释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这次的主题是教育的力量。怎么解读?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的力量是让人成为人。

第二,教育的力量是让人幸福。

第三,让国家富强。

需要提醒的是,教育的力量有的时候也会产生反力量、负能量。所以,它需要有正确的方向。

第一个问题,教育的力量是让人成为人。

其实这是教育最最重要、最最本质的特征。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对教育为什么能够让人成为人专门有一本著作,有人专门对它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最代表性的就是康德的一句话,康德曾经说过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出来的东西,他什么也不是。”应当说明的是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国教育的人来施教育。这句话是教育让人成为人的一个非常深刻的概括。

其实教育让人成为人最典型的就是狼孩的故事。我们知道所有的生命体中,在所有的动物中,人类是唯一要接受教育的,人类是唯一的一个符号性的动物,人类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成长起来,人和其他所有的动物相比,他的本能几乎都要少得多。如果人和动物在一起生活,人在一定程度上活得还不如动物。狼孩是最典型的故事,他跟狼在一起,他很多方面的能力比狼逊色得多。如果没有教育,如果没有教育让他重新回到人类来,我相信他永远无法和狼进行竞争。


所以,人如果离开了教育,人还不如其它的动物。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是一个符号性的动物,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掌握符号,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精神的人。而且在人生发展的历程中,人的早期的教育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早期大脑发育图,是0—2岁的阶段,其实在7岁以前,整个大脑都是处在一个快速成长的时期,而这个成长的时期其实是离不开教育,尤其是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离不开父母的影响。

总而言之,如果没有教育人是不可能成为人的;如果没有教育,人是不可能过精神生活的;如果没有教育,其实整个人类也就不存在。

第二个问题,教育让个人能够更幸福。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其实就是“幸福”两个字,这是我们很多人一生追寻但是经常又被我们忘记的事情。我们在追寻的是什么?教育到底应该干什么?


很多人都知道在我们新教育学校里,全国有160多个新教育实验区,5200多个实验学校,我需要他们在最醒目的地方写一句话“过幸福完整的生活”。


教育首先让人幸福,教育首先不是让人考高分,教育首先不是让人找一个好工作,教育首先应该是帮助人获得幸福的能力,帮助一个人真正地拥有内心的宁静。


其实我们知道人来自于三个领域:1。来自于物质生活。2。来自于人的社会生活。3。来自于人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能够给人带来幸福吗?好像可以,但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安格斯曾经做过一次非常有意思的研究,研究美国45万对象,得出的结论是“虽然物质生活可以给人带来幸福,给人带来满足感,但是只要你的收入达到平均人的水平的时候,收入对幸福感没有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亿万富翁过得同样不幸福,很多有权有势的人过得同样不幸福。我们想一想你考清华、北大为什么?还不是为了幸福吗?如果没有幸福,考到清华、北大有什么意义?幸福是人的最高意义,而幸福本身是和人的精神生活相关。


物质生活已经证明,社会生活也是这样,人活在这个社会之中,人要和他人简历良好的关系,要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人毫无疑问要重视名、重视利,人要获得尊严感。但是我们知道人不可能为别人而活着的,你在社会群体之中要真正地和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更重要的是人不可能时时刻刻和别人相处,还是要内心独处。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你能不能真正宁静下来,能不能真正接纳自己,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教育是唯一的真正让人能够得到幸福的,因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人的精神生活,真正的幸福来自于人对自己的认知,来自于人对社会的认知。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第三,教育让国家富强。

其实我们知道我们研究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时候都会关注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前不久任正非有一个讲演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社会上,他说教育的强盛是在小学讲台上完成的,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其实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不是任正非的原创,具体是谁讲的,一下子可能还很难查到。但是因为我在多年前就听过这句话,而且经常引用这句话,的确是如此。


世界上那些最优秀的国家、世界上那些最伟大的国家,在它们成长的历程中无疑不是把教育放在非常关键的位置。当然我们可以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人口只有我们的1/10,土地只有我们的1/26,但是我们知道它在世界上,尤其是通过明治维新之后,它之所以能够迅速强大起来,在明治维新之前,它的整个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国。它之所以能够强大,得益于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的一个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它在一百多年前就普及了我们的小学义务教育。


我们知道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普及小学义务教育的时候是一次非常惨烈的革命,很多村长都为筹不到钱而自杀。那个时候他为了让所有的日本人都能接受到小学教育,日本人举全国之力,花了大量努力。而更让人值得关注的是,二战以后日本整个国家满目疮痍,他连赔款都很难付出,但是他在那个时候全国咬紧牙关普及初中义务教育。最难的时候、最关键的时候拿出教育的力量,拿出经费来投入教育的问题。所以,一个国家如果不重视教育肯定是没有希望的;一个国家真正的繁荣昌盛是离不开教育的。

当然教育怎么样才能真正有力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正确的方向。教育是有方向的,好的教育能够帮助人更好地成长,而糟糕的教育其实不仅仅没有力量,它会成为负能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没办法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于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所接受的专业知识,更像一条受过很好教育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句话对我们的教育是敲响一个很好的警钟,我们的教育方向到底在哪里?

一个美国的小学校长,他是二战的幸存者,他后来到了美国做校长以后,凡是新任的教师,他都会给他交这样的信,在这封信里他提出“亲爱的老师,我曾经亲眼看到不应该发生在人类身上的事情: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想到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历史,我一直在思考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在你们光荣入职的这一天,我的请求是你要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人性的人。”

教育怎么样才能有力量,教育要有人性,教育要尊重人,教育要让人成为一个真正有理性、有良知、有道德感、有理想、有追求、有生命的激情能够不断成长的人,这才是我们最好的教育。所以,我觉得我们在讨论这样一个主题的时候,应该真正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做教育,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做教育。

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