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清深度学习真面目——学习的四个场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静夜思享 Author 林忠玲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如果我们用过去方法教育现在的学生,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


深度学习本来是机器学习领域研究的一个话题,近年来被广泛运用到了人的学习中来了,与之对应的学习有浅表学习、虚假学习等概念。

营火,一对多的学习模式,传统教学中使用最多;水源,多对多的学习模式,松散的环境有利于分享想法和观点,形成多样性的观点;洞穴,一对一的学习模式,有利独立思考;山顶,在实践中学习模式,适合未来学习。

深度学习是一种高度沉浸、不断持续深化、不断扩展延伸的学习方式。从动机情感领域、认知领域和人际领域三个维度分析深度学习的特点,可以作为我们衡量个体是否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的“标尺”。

重塑学习,意味着我们不应该继续向孩子灌输知识内容,让他们记住毫无意义的事实性知识,而是要带领他们去发现、理解和创造新的事物。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日新之谓盛德。——《易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模样?我想,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 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 财富是有汗水的, 科学是有人性的, 享乐是有道德的。——朱永新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深度学习究竟是什么样的学习?
学习的本质与深度学习——开启深度学习基因的六把钥匙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深度学习:彻底解决你的知识焦虑

阅读滋养生命——请你开启“书式”暑假模式

......


看清深度学习真面目
——学习共同体课堂变革絮语(5)
原创|林忠玲  
来源|静夜思享


如果我们用过去方法教育现在的学生,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杜威                                                        
 
深度学习本来是机器学习领域研究的一个话题,近年来被广泛运用到了人的学习中来了,与之对应的学习有浅表学习、虚假学习等概念。




何谓学习?词典中如是说:学习就是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习方式至少包括五个层次:读、听、想、思、用,学习的结果是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做词条的,从来都是追求滴水不漏地给你一个精确的、标准的答案。果真按照词条所设定的去学习,学习倒也可以步入一个理想的,可以算得上深度的境界了。

可惜,在学校这个本应该最贴近学习本质的地方,学习往往被异化了。为什么在课堂上那么多的孩子正襟危坐地“认真听讲”了,学习的效果却不好?为什么有的孩子听着听着就开始逃离学习,开溜到了自我的世界里去了?为什么有的孩子干脆就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用睡觉的方式抵抗学习?我一直认为,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只注重“知识点”掌握的教学设计,导致了学习对象的丧失,学习伙伴的丧失,学习意义的丧失。

学习是意义炼制

法国学者安德烈·焦尔当在《学习的本质》一书中提出,学习是一种意义炼制活动。比如,一种概念只有在某些条件下才具备有效性,脱离了这些条件,这个概念就不再有任何价值,或是具有了其他的意义。



安德烈·焦尔当提出的关于学习意义炼制的几种方式,值得我们拿来作为医治课堂病症的药方:

一是实践操作。这是提倡学习者要获得一种知识和技术,需要“亲自动手”,正如塞莱斯坦·弗雷内所说的那样:“事实是,人在打铁中成为铁匠,在写作中学会写作。”

二是学习就是自我发问。问题比知识重要,过程比方法重要。这样的话术似乎很多老师都会脱口而出,但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有多少老师给予了学生自我发问的机会了?课堂上密集发问的主体是谁?

三是学习就是和现实对质。所学的东西如果不能拿到现实中去,或者在现实中从来都用不上,这种学习对学习者基本上就是无意义的学习。学习的场景越接近真实,学习的意义越大,由此产生的动力越强。



四是学习就是与他人对质。就课堂这个学习场景来说,他人指的是老师与同学。当下学生与老师之间对质,频度上不算低,但师生之间的对质向度上需要改善,老师发问学生答的单向对质较为普遍。生生之间相互对质的时空有多少?

四是学习就是自我表达。听了不一定就懂,懂了不一定会说会写。能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写出来,这才是真的懂了。学习金字塔模型也告诉我们:听讲的信息留存率只有5%,而教授他人的信息留存率却是90%。

五是学习就是论辩。审辩思维、创造力、合作、交流和公民意识,被称为未来教育核心技能。论辩就是学习者围绕一个论据,寻找相关证据来支撑自己的主张。论辩充满了挑战性,能够激起学习者的学习欲望。如果课堂上那么多的提问,答案都是唯一的,一下子就降低了学习者的挑战指数。

六是学习就是建立网络。这里的网络并不只是指向于信息技术,而是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关系、联系。我理解,这个网络既可以是学习内容的网络,也可以学习伙伴的网络。



学习的四个场景

教育未来学家戴维·索恩伯格提出了学习的三个场景——营火、水源和洞穴,苹果总裁库克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一个场景——山顶。

营火:一对多的学习模式。听故事和讲故事是最佳现场就是围在营火旁边。教师站在讲台上像根木头似的用单调的声线讲课,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算是一对多的方式,但不属于营火,因为传达的内容没有用一个好的故事来包装。

水源:多对多的学习模式。这是人们聚在一起,以对等的方式彼此分享协作的空间。无疑,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就是一个水源。传统教学中,清一色的单人项目的作业,学生各做各的状态,无法帮助孩子在需要协作和分享的世界中取得成功。

洞穴:一对一的学习模式。学习有时候需要独处,写作、编程、研究、思考、反思,需要学习者一个人静下心来,自己想自己的问题。

山顶:在实践中学习模式。库克认为,人要想成功登顶,固然需要研究、讨论和反思,但最终只有试着去攀登,才能真正知道你能否做得到。当我们在登山时,当然就会知道自己是否学会了如何攀登。

营火,传统教学中使用最多;水源,松散的环境有利于分享想法和观点,形成多样性的观点;洞穴,有利独立思考;山顶,适合未来学习。



深度学习的表征

在国内年轻学者陈静静博士看来,深度学习是一种高度沉浸、不断持续深化、不断扩展延伸的学习方式。她从动机情感领域、认知领域和人际领域三个维度分析了深度学习的特点,可以作为我们衡量个体是否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的“标尺”。

从动机情感领域看,深度学习是自我点燃。学习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虚假学习者没有动机,浅表学习者是外在动机,而深度学习者是内在动机。动机与“需要”“意义”关联着,当人受内在动机驱动时,学习的持续时间更长,对课题的理解更深入,也记得更清楚、更久。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策略固然很多,但我觉得应主要着力于让学习内容有“意义”,让学习的方式有“选择”,让学习任务有“挑战”,让学习的过程有“往复”,让学习的成果有“看见”。如果能达到“被学习、探究本身强烈吸引,全身心投入、充实愉悦、高峰体验、自我控制”这样的境界,就是学习者自我点燃的状态。



从认知领域看,深度学习是看得深想得透。如同游泳一样,只是在浅水区里欢腾,尽管也充实愉悦了,但没有到达深水区的体验,这还不能算是深度学习。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处于记忆、理解、应用这个层面的认知,是初级认知;到达分析、评价、创造这个层面的认知,才是高级认识。陈静静博士把认知分为思维认识和过程方法,深度学习的思维是对问题或知识有深入的理解,能实现高阶思维、问题解决与创造取向;深度学习的过程则是自主建构、灵活应用方法,运用元认知的策略。

从人际领域看,深度学习是在关系中建构。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活在关系之中。佐藤学提出,学习就是与客观世界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我对话。他的这个表达触及人需要处理的三个关系:与世界、与他人、与自我的关系。深度学习需要伙伴,会学习者都愿意与他人形成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与谁为伍,你可能就会成为谁。当然,深度学习还需要处理与自我对话的关系,这也是上文提到的“洞穴”场景的意旨。只有打开心扉,内心自信了,才有可能与他们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



重塑学习,意味着我们不应该继续向孩子灌输知识内容,让他们记住毫无意义的事实性知识,而是要带领他们去发现、理解和创造新的事物。

苹果联合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说:“没有多少领域比教育更需要简化和改进。”今天我们研究课堂教学的变革,不在于要把课堂弄个多少花样,多少模式,给人以扑朔迷离的感觉,而在于回归学习本质,淘汰海绵吸取式和死记硬背式的,让学生做“记忆工作者”的学习方式。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会学习的人能在未来如鱼得水,而止步不前的人则会被时代淘汰。

林忠玲:学校文化的张力——“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林忠玲:新教育的魅力,到底何在?——对于新教育,我有很多的话想说
林忠玲: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教师应该成为‌‌幸福完整的代言人
林忠玲:带着书香去朝圣
林忠玲:如何营造书香校园?——以阅读为主线,编织理想教育的新天地
林忠玲:阅读滋养生命——请你开启“书式”暑假模式
......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做个内心有光的人——与人同辉,或独自闪光》)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陈东强(《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