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不过来我过去——要影响学生,先得改变自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码字工匠李乐明 Author 码字工匠李乐明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题歌】——


说教、恐吓、忽悠成了常用武器,犹如程咬金,“三板斧”过后,无计可施。如此这般,难怪学生不接受、爱排斥,教师、家长困惑、无奈、叹气。

现在,第一代00后都20岁了,在中小学校,即将迎来2020后学生。对“新”教育对象,老师、家长们了解多少?

山不过来我过去——要影响学生,先得改变自己!

老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新事物,顺应新趋势,接受“无奈”的现实。找到与学生的共同爱好,做一个孩子喜欢的教师、家长,做一个引领孩子成长的人,而不是被动地踉踉跄跄行走。

这里丝毫没有责备老师、家长的意思。我只想表达,在新时代的波涛中,任何人不可能幻想沿袭旧法,只用“欸乃”的划浆声去对抗汹涌的阵阵波涛。

自我改变,虽然可能会丧失一些迷醉的快乐,起码让你在命运奔临到眼前时,不会有猝不及防的错愕。——李乐明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播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一个新课题——如何迎接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

道路在脚下!

以项目组的形式推进新教育十大行动——她们是这样打开新教育实验局面的

......


山不过来我过去
——要影响学生,先得改变自己
原创|李乐明  
来源|码字工匠李乐明


李乐明,江西省定南县教育局长。




“三板斧”过后,我们还有什么?
 
在许多场合,我很认真调侃,现在德育工作有许多不正常的情况,比如,说教、恐吓、忽悠成了常用武器,犹如程咬金,“三板斧”过后,无计可施。如此这般,学生不接受、爱排斥,教师、家长困惑、无奈、叹气。学生告诉我,老师、家长总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说事,不知道学生想什么,也不容学生细说,大人与孩子的话语体系之间,仿佛壁垒森严,隔着滔滔天河。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德育工作是影响人、引导人、塑造人的工作,沟通都低效或无效,何以在思想上、心灵上产生共鸣,继而去行动?

站在老师、家长的立场,忽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可以说是不具同理心的表现,看问题、出主意、做事情,没有去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不知道学生想什么,宛如打仗不知敌情。刘伯承说,要想取得胜利,战场勘察需得认真。研判学情犹如战场勘察,轻视不得,马虎不得。

沟通无效或低效,相当于反向行走的两个人,一方再怎么使劲,都是南辕北辙。

不是骇人听闻、杞人忧天,当一个个个案接踵而至之时,会促使透过现象去看本质,让人无法气定神闲去当鸵鸟。



对“新”教育对象,我们了解多少?

现在,第一代00后都20岁了,在中小学校,即将迎来2020后学生。对“新”教育对象,老师、家长们了解多少?


这是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的一代。有个热词,叫Z世代,指在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又称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统指受到互联网、即时通讯、短讯、MP3、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

案头上有份《全国青少年宫系统儿童媒介素养状况重庆市调研报告》,这份报告写于2016年。报告显示,幼儿园时期(3—6岁)的儿童,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的接触率分别为91.8%、83.4%、80.6%。42.5%的孩子每天看30分钟以上的电视,89.1%在周末玩电子媒介,44.1%玩网游,4.7%有网友,21.2%用手机上微信。窥一斑而知全豹。“数字化成长”的一代,出现了明显的低龄化倾向。
 
孩子们就像蝶儿,在网络上、电子产品上栖息,00后的话语模式,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带着深深的多元文化影响的痕迹。看过一篇文章,第一段,如是写道:
 
2018年第一届极兽聚举办,在这一天,兽迷们穿上各自的兽装,在这里交换名片、画画接稿、舞台表演、尽情互动,结束前所有的兽迷们拍大合照,作为主办人,二闹原本站在摄像机旁指挥站位,结果被朋友们拉下台,在兽迷们簇拥下拍下了一张照片,他觉得那一刻,自己快乐得像是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文字描写的是一次极兽聚活动场景,一个叫兽圈(人们用虚拟兽设交友)的常见活动。初读以为是幼儿园小朋友模仿动物秀,其实,这是一次社交活动,参加者是十五六岁少年。

互联网上有许多圈子,由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组成,不同的圈子,聚集着现实中说的志同道合者。有00后对我说,他们有欧美圈、日韩圈、二次元圈、JK制服圈、兽圈、转笔圈、滑板圈、娃圈、谷圈……万物皆可成圈,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他们通过兴趣爱好结识同伴,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建立起别有洞天的圈子文化。写到这里,我脑补出各色圈子的五彩斑斓,仿佛触摸到了00后们跳动的脉搏。然而一切又是虚幻的,毕竟,我闻所未闻,遑论深入了解,能够像其中一员,玩转自如,如鱼得水。
 
有人面对电脑苦思冥想时,一支笔在指尖和手背上转动,称作转笔。玩转笔,原本是为苦思冥想减压、找乐。意想不到的是,转笔这个在80后、90后学生时代稀松平常的小动作,被00后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圈子。在这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呈产业化发展,已经细化出笔商、改笔者、活动组织者、剪辑师、教学者等各类商业角色,竟然有世界转笔协会,还举办过六届转笔世界杯呢。

虚拟中的现实,现实中的虚拟——现实与虚拟的边界在00后中变得模糊。他们称,圈子像一个个庇护所,在虚构的世界里,可以抚平现实中的不称心,不如意。不是00后喜欢圈子,而是他们需要圈子。


为什么需要圈子?

圈子不是新词,自古皆有。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很有圈子的一席之地。早的不说,近的如70后的酒桌朋友,80后的奶茶一族,其核心是通过兴趣爱好聚合,放大边际效益,谋求经济和社会效益,很务实,很现实。00后的圈子,务实的元素被自我意志、个人爱好、审美和价值观等“无形”的元素所代替。务实和务虚,如鸿沟般区分出70后、80后与00后(有不少是90后)阵营。有人说,不同阵营间的人格格不入。但是,酒桌文化、人脉文化中的分享与交流,与 00后浸淫各色圈子寻找内心深处深埋的愉悦和快乐,都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只是时代不同,充满着不同的个性和想法,有深刻的时代烙印而已。其本质上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积极向上和颓废萎靡之别。共同之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乃至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与抚慰带来的愉悦、照应、怜惜。

从社会心理学而言,人与人之间多一些互相理解与抚慰,人承受恶意和打击的能力会大为增强。一位兽圈的少年说:“(在圈子里的时候),像是有什么东西在保护着伙伴们,使大家免于承受预期、非预期的伤害。”

进入千禧年,国内社会与文化环境变化更快,许多事情,简直是“呼啸”着变化,整个社会变得更加不可捉摸。00后群体生长的环境也在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他们缺少陪伴,甚至可以说,他们是孤独成长的一代,比80后、90后有更多不安和焦虑,过渡性的客体就顺应而至,为需要的人提供安全感和稳定感。为什么不少00后男孩子会对毛绒玩具(过渡性客体)喜爱有加,其实就是这个道理。而当一群人对类似的过渡性客体产生强烈的认同的时候,一个圈子的雏形就水到渠成。一个圈子的精神内核有多强大,圈子的黏着度就有多好,结果是参与圈子的人越来越多,圈子文化火爆异常,活动接踵而至。


一枚硬币有两面。如果圈子以及圈子里成为过渡性客体的实物、语言、声音、动作栖息,抚慰了00后的心灵,那么,圈子有负面影响吗?回答是肯定的。
 
信息时代来临之前,对一个人的“三观”形成构成最大影响的是阅读。到了信息时代,许多人包括00后不能说没有阅读,但是,他们的阅读主要依靠网络,多为碎片化阅读。毫无筛选的网络海量信息,让人目不暇接、集中不了注意力。00后在网络上点击最多的是视频。视频以直观、形象和快速吸引眼球,是文字和图片所不能比拟的。可是,短短几十秒的视频能够获取多少信息呢?地球人都知道。由文字到图片,由图片到视频,的确越来越便捷了,但对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调用却越来越少。而且,网络上的意见领袖深刻影响着网民。如今,网红呈低龄化趋势,他们本身与现实有距离,或者说故意逃离现实。现实中的价值、规则、伦理、标准等几乎绝缘于虚拟世界。因为听网红的、跟着网红走,也就难于避免疏离了现实世界的价值、规则、伦理、标准。人热衷于入圈,目的是找乐而不是找约束,徜徉其中的人慢慢变得自由、自我、自大、自闭——这是信息时代下,教师、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惴惴不安。

信息时代还有一个特点,海量信息对任何一位网民都是公平的,不会厚此薄彼。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智商、悟性是有差别的,同一样事情,“落地”下来,“高低不平”,更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素质的差异化。而且,受意见领袖和网红的影响,浸淫于网络之中的人,特别是未成年人,不容易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极易人云亦云,形成夹生观点,固执地认为优于老师和家长。这类孩子,他的大脑对现实免疫力很强,对虚拟世界极易缴械投降,向往着那里的一城一池,畅游于其中的虚幻缥缈。

一所真正在做教育的小学——致敬美好最好的方式,就是亲手把它创造出来


要影响学生,先得改变自己

山不过来我过去——要影响学生,先得改变自己。

教师和家长既然阻止不了急剧变化的时代步伐,抹平不了孩子身上的时代特征,是不是应该思考自己怎么去改变呢?如果你想让自己跟上时代,走进孩子的世界,让自己变得与孩子有更多共同语言,不被他们无情抵制。如此,即使成不了哥们关系,也能够向学习、成长的“共同体”迈进几步。

了解学生喜欢什么。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当代人的生活中,新潮的00后,他们喜欢偶像、体育明星、二次元大神……。这不是“丧”,不是“不是正路”,引导得好并不“毁三观”。

所谓二次元,是指人类幻想出来的唯美世界,用各种憧憬的体现虐袭观赏者的视觉体验,本质是人类心中模糊的对梦想生活的憧憬和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或在体验现实世界无法实现和满足的心里状态。

二次元世界,深深吸引着孩子。有个孩子轻生,现实世界找不到任何征兆和痕迹,登录他玩过的游戏,发现一连几天,他在虚拟世界接连遭受挫折。容我冒着诛心之嫌猜一下,社交网络诞生的缘由之一,就是迎合自我标榜的需求。当在孩子看来天经地义的标榜都挫折连连,那生的意义还能积极如常吗?


老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新事物,顺应新趋势,接受“无奈”的现实。找到与学生的共同爱好,做一个孩子喜欢的教师、家长,做一个引领孩子成长的人,而不是被动地踉踉跄跄行走。

迎合变化了的学生。微博、微信、短视频、网络在线课程……00后学生有许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在课堂之外,那些时政新闻、明星八卦,但凡涉及到兴趣点,他们都可能把事情讲得头头是道。教师不仅要知识渊博,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还要善于用学生喜欢的内容、乐见的方式来教学,来交流。在答疑解惑、真诚交心上,能对上学生的频道,找到彼此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耐心和关怀,相信、喜欢上老师。少了交流的情感障碍,你也可能成为“意见领袖”,孩子追着你走。事情不是不可能,就看你愿不愿意去成就可能。过去说,要给学生一瓢水,老师须有一桶水。在信息时代,一桶水太少了,需要挖掘一口井,让清澈之水汩汩而来。这也有赖于老师去改变自己。

鼓励学生发展爱好,给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00后孩子爱好、特长众多,不少人还精于“十八般武艺”。老师的教授,不限于让孩子学好书本知识,更要鼓励他们多多探索未知领域,挖掘和培育他们的独特之处。培养爱好、展示特长、有效激励,是通往其中的有效路径。
 
比如,社团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投入到社团活动中,在社团内招纳社员,自办活动。活动育人的直接效果是,提升综合素质。教师鼎力支持活动,不再限于课桌、书本这一亩三分地“牵牛练砖”,是对孩子成长最大的加持。

保持良好沟通,做学生的“自己人”。所谓自己人,即对方把你与他归为同类人、同道者。在他们面前,你说的话值得信赖,你这个人是可交的。心灵的沟通首先要言语共通。否则,鸡同鸭讲,百无交集。“自己人”的反面是高高在上的训诫、小题大做的批评。中国画讲究留白,做人的工作一样要留白,给学生自我反省的空间,尊重他们诉说的欲望,给沟通增点温度。

世上的事,最怕无效和低效。无效和低效的沟通,陡增彼此间的罅隙。罅隙虽无形,却拒人于千里之外。



我们的改变、成长呢?

出于既有的认知和工作的惯性,老师、家长给自己发明了一套价值体系,几十年不变地肯定自己的方式方法。放眼周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在的小孩,吃多了反季节蔬菜,特别反”“小孩只有老师才教得了”“管学生,我有的是经验”“这位家长不称职,让孩子野蛮生长”,等等,将这些理论再发展下去,无奈会变成崇高,无计可施会博得同情,谴责孩子会成为唯一可用之策。教师与家长互相打口水仗,给了孩子在夹缝中左右逢源的可能。夹缝,类似于两不管地带。

照此,一个教师、家长的个人遭遇,可能成了共性。如果每个人都在无效或低效的工作中,把孩子推向对立面,可怕的事情出现了——愤怒者成为弱者集结在一起,反而会形成一种可怕的力量,当他们真的把无奈之选当成崇高,就会将此变成一种具有排他性的道德,并且,占领了制高点,为自己一年年以来不变的认知、方法颁发一枚勋章,上面写着:忍耐也是一种师尊。一日又一日,久久地安慰着自己。

这很有点像鲁迅先生所言的“铁屋子”的故事:有些人已死亡,有些人在昏睡,有些人尚有意念,却没有走出这屋子的力量,他们唯有把煎熬正常化,把自我崇高化。

育人的工作并非流水线上的产品,无论怎么拿捏都遭遇不到反抗,施以拿捏的工人是多么神清气爽啊!可是,你想过没有,为了让拿捏更顺利,工人是调试过设备、控制好了速度,对原料、半成品作了充分准备的。换句话说,他们是做了功课的。做功课的过程,包含着自我调整、改变,或者否定,他们以变对万变。

做产品的工人尚且要自我改变,育人者怎么可能总是幻想着用“旧船票”去登上“新船”呢?幻想着用老办法去维持新秩序呢?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无法,也不容用模具去塑造。

丝毫没有责备老师、家长的意思。我只想表达,在新时代的波涛中,任何人不可能幻想沿袭旧法,只用“欸乃”的划浆声去对抗汹涌的阵阵波涛。

自我改变,虽然可能会丧失一些迷醉的快乐,起码让你在命运奔临到眼前时,不会有猝不及防的错愕。

有谁会双手双脚去欢迎“猝不及防”以及“错愕”呢?


夜里睡不着,打开《红楼梦》,看黛玉葬花,看着,突然就觉得,她就像一朵蓓蕾,你目睹她生长、展开,一点点绽放,看得见她的每一点改变,皆有由来,正是这种可以信任的改变,构成了黛玉灵魂的层次,让你可以踏实得去爱她,从始至终。

我们的改变、成长呢?

李乐明,江西省定南县教育局长。原文题目:做德育,去沟通。文章小题目和大标题为小编所加,不妥之处,敬请作者见谅。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新教育之光——新教育实验的奥妙何在?

在新教育的田野里舞动梦想,用心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图说《新教育在银河》(十二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