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校教育的硬核就是三个要素——后疫情时代学校课程的使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Author 崔允漷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题歌】——


学校教育的硬核就是三个要素——教师、课程、学生,而且这三个要素持续地互动,才能实现育人。


从课程的角度来看,怎样培养学生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使他们既能成就自己又能贡献社会?

这可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特别是那些如提问与冒险、创意与美感、责任与担当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课程能做什么?课程人的使命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崔允漷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卓越课程应该实现知识与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鸣
原来教材就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就是孩子的教材
面对未来,学校家长何为?社会国家何为?——面向未来的课程改革
戏剧课程对孩子的意义——让孩子用整个身心来学习,让儿童在戏剧中学习和成长
深耕|研发卓越课程——课程的卓越决定着生命的卓越
......


后疫情时代学校课程的使命

原创|崔允漷 

11月7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主办的第18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在丽娃河畔隆重举行。17位来自美国、英国、芬兰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大陆地区的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围绕“课程与教学如何应对教育新常态”这一主题展开线上线下深度对话,探讨并分享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后疫情时代的课程与教学提供前瞻性的思考。

论坛汇聚了课程人的洞见,通过线上直播扩大论坛受益面,吸引了近1.8万名观众收看。为此,课程所精心整理了特邀专家们的报告视频与相关文字稿件,并已陆续在课程所B站账号(ECNU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和微信公众号同步分享,欢迎关注!
今天与大家分享华东师大课程所所长崔允漷教授的主题报告内容。
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大家好!
今天的会议充分体现了创新、新样态,但是也有点风险,早上的小故事说明了新样态不一定都是顺风顺水的,随时可能出现风险。所有主旨报告的确体现了创新,特别是内容涉及的跨度,还有报告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报告人的地域分布,以及顶级专家的精彩报告,表明了整个会议做了充分、认真的准备。

借此机会我也谈点感想,我刚刚讲新样态本身是有冒险的,我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呢?本届会议的主题是后疫情时代学校教育的新样态,所以我就沿着这个思路想了想。

第一,怎么判断学校新样态?依据是什么?
第二,我们国家上半年是疫情时代,下半年只有几个月,差不多是后疫情时代,但是时间不长,只有几个月,反思一下我们到底改变了什么?
第三,新样态是必然的,我们课程人能做什么?应该担当什么样的使命?
学校教育的硬核
学校教育是什么?它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同在哪里?我用这个图来描绘一下学校。

首先学校是个学习的地方,其次学校的学习跟家庭的学习、社会的学习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
学校学习的要素有如下三个:
第一,学校是群体的学习,它一进来就要分班。如果说的是个别化的学习,那就不是学校。
第二,它还有老师的专业支持,老师术业有专攻,且具有明确分工。
第三,学校还有专门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课程。
这三个要素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键所在。正因如此,我们通常说“懂教育并不意味着懂学校教育”就是这个道理。
学校教育的硬核就是三个要素——教师、课程、学生,而且这三个要素持续地互动,才能实现育人。

学校就是从分班到分科,再到分级而发展过来的,分班始于1509年,17世纪欧洲完善了班级授课制。分科始现于欧洲,迄今也近500年了。分级制度可能稍晚一些。
后疫情时代学校教育改变了什么
现在算不算后疫情?我们的学校到底改变了什么?
因为时间太短,这个问题还很难回答。但是隐隐约约还是有点感受的。比如说学生更愿意去学校,还是更不愿意去学校?这可能也很难简单回答,老师喜欢在家上课还是喜欢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上课?这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课程变了什么?从上述三个互动来看,好像变化不大。

有一个老师的回答,他说:“学校教育总的来说变化不大,仿佛又回到了一年前的样子,除了每天出门前想一想今天是不是戴上口罩了,或者在随身带的包包里查看一下有无备好口罩。老师们照样每天按一年前的规定时间之前到校,然后吃点早餐,看下班级,准备今天的课……
回到昨天的讲台,重复前天的故事,有时也没什么特别的兴致,讲完课,布置好作业……下午四五点钟了,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准备回家做饭了……接到一个通知,明天下午3:40有个视频会议,第二天还是老样子……”

这可能不是个别现象,中国许多老师仿佛又回到了一年前,感觉什么都差不多。学校教育有点变化,但是变化不大。
指向新样态的课程使命
第一,尽管学校变化不大,但疫情留下来的遗产之一“不确定性”意义重大。
从课程的角度来看,怎样培养学生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使他们既能成就自己又能贡献社会?
这可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特别是那些如提问与冒险、创意与美感、责任与担当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关于“提问与冒险”,今天吕立杰教授已经谈及整个社会进入了风险社会,社会有风险,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点冒险精神,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敢于冒险吗?其实,提问与冒险是当老板最重要的品质,老板与打工仔的区别也在与此。打工仔只会解题,老板会提出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他就找打工仔来解决。老板敢冒险,打工仔不敢冒险,考试分数差一分就是985与211、上得了大学与上不了大学、普高与职高之间的区别,谁敢冒险?刚刚赵勇教授还谈到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我们的毕业生有这些素养吗?

我再讲一个关于“创意与美感”的例子。中国要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提升国民素质,特别是创意与美感。大家知道上海“龙”跟北京“凤”的故事吗?上海地标性建筑之一是上海中心,上海中心是以“龙”为意象设计的,设计师来自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北京地标性建筑之一大兴机场是以“凤”为意象而设计的,其初始概念来源于法国ADPI公司,点睛之笔是英国人Zaha Hadid。
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说明我们有钱,但是缺美感,缺创意。我不客气地说,一个人如果光有钱,没有美感,那叫“土豪”,没有创意,那叫“土鳖”。中国人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靠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在要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亟需“以提升国民素质为中心”。课程能做什么?课程人的使命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我们一定要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来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二,新样态并不一定把学生的全部学习转到线上,经过20年实验,已经证明全靠线上学习是不靠谱的。

线上学习有两大问题解决不了:
一是学习动力,凭什么学生能坚持“在线且在学”?学校课程学习是分科、分级的,是需要毅力的。刚刚陈霜叶主席展示了图片,其实说的就是学习动力问题。
二是社会情感能力,学校学习需要群体动力,而且也能发展社会情感能力,不是一个人个性化的学习系统,个性化学习系统不是学校学习。
全靠线下太老旧,现在整个世界大部分的生活都是线上了,如果上课还是线下,学校还是线下,那肯定不行。因此,混合学习是必然,从课程来讲需要建设适合的网络课程。

第三,新技术有很大的优势,如何集成个体的学习数据来建设基于证据的因材施教的升级版?怎么把因材施教迭代?这是学校教育特别是未来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花了60多年的时间解决了“面向人人”的教育问题,创造了世界奇迹。接下来的重点就是解决“适合每个人”的异学习。如分班不会取消,但是如何分班更合理,这是需要变革的。再如,我们的课程不仅要考虑如何分层、分类,还要考虑如何分流、分级,等等。
今天我也是冒险了,只报告了一些个人零散的观点,与大家分享。谢谢大家!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崔允漷教育远比教育学复杂,要有敬畏之心——做一位真诚的教育学人

崔允漷:新教学从哪里入手?怎样的教学是指向核心素养的?——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
崔允漷:不要只考虑教,更重要是学,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心——从课堂教学到网络教学的“变”与“不变”
崔允漷:如何将战“疫”课程化,避免在线教学变成 “站着教的电视教学”?
崔允漷:教师专业发展的切问与近思——到底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化到底发展什么?教师教育改革的新意在哪里?崔允漷:立德树人的本质——追求人生幸福的内在需求;每个人的根本任务
......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新教育之光——新教育实验的奥妙何在?

在新教育的田野里舞动梦想,用心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图说《新教育在银河》(十二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