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翠清:于不断“回归”中擦亮生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犯糊涂一级表演艺术家 Author 陈翠清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

朱永新: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
新教育的年度生命叙事意味着什么?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新教育·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与点评系列——


于不断“回归”中擦亮生命

作者|陈翠清

来源|新网师


“在提倡、支持、利用回归性的课程中,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每一个终点就是一个起点,每一个起点来自于前一个终点。”



2021年12月31日,即2021年的最后一天,我在读多尔教授的《后现代课程观》,为《研发卓越课程》大作业进行准备时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是啊!今年年尾,明年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我们为自己量身打造的生活。然而,我们的生活是重复的还是回归的,取决于我们对自己人生的看法和思考。

重复是现代主义的重要因素,它的框架是封闭的,于人而言,是线性的,缺乏创造的,是没有发展的,使我想起了一句令人绝望的话:二十岁死亡,八十岁埋。而回归就不一样了,它是后现代的,它提倡与环境、与他人、与文化的对话,强调在对话中反思,会发生创造性的转变,是螺旋式上升的,是自我发展着的。

平淡的生活不乏鸡零狗碎,每日,迎着晨曦进校园,“日理万机”;踏着夕阳回家园,“马不停蹄”。但仍能捡拾起一颗颗珍珠,穿成一串珍珠项链,装点我的“奋进”人生。 

01
乌卡时代,我相信啃读的力量


“乌卡时代,volatile,uncertain, complex,ambiguous,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然而,于不确定中寻求一丝确定,总有那么一些东西是永恒的,比如经典书籍,虽然随着时间流逝,有些经典书籍会退出历史舞台,然而,经典本身确定,在经典书籍中,总有一些概念复杂、模糊,让人费解,然而有一件事是清晰的,那就是“啃读”,我相信啃读的力量。”

2022年1月1日,是2022年的第一天,与家人吃过团圆午饭之后,来到了忻州市图书馆,自从今年开馆后,只要周末没事就会来,享受静谧的环境带来的安详,无论外界发生什么,这里总归是心灵的安放之处。继续啃《后现代课程观》,并在三点准时收看常春藤读书会第四届年会,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乌卡时代,你相信什么的力量》,伙伴们的演讲都深深打动了我。有幸参与其中,并做了题为《我相信啃读的力量》的微演讲,虽不′完美,但于我而言,“啃读”二字意义非凡,我这一年,也正是这样践行的。正是通过“啃读”,我一次又一次实现了自我的“回归”。

乘着哆啦A梦的时光机退回一年以前,去年1月1日,我踌躇满志,满怀激情,用激昂的笔触记录了我的2020,正是在那一年秋季,我加入了新网师,从此找到了“职业认同”,走上了“专业发展”之路。

2021年春季,我选择了《教师阅读地图》和《整本书阅读》两门课。

在《教师阅读地图》的学习中,我找到了奠定我职业基础的根本书籍,并学会了“知性阅读”的方法。

其中有一件事情印象特别深刻。在第四讲《知性阅读· 理论篇》讲完之后,王老师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在第五讲《知性阅读·实践篇》时做一次分享,我毫不犹豫答应了,然而“读什么”成为了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这时,一本买来许久却没有翻过的书《思维与语言》闯入了我的视野,随即决定用“知性阅读”的方式去读这本书,这并不是我这个阶段能驾驭的一本书,读的过程中,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这可如何是好?倔强的我告诉自己:“就是因为难,才需要啃读啊,看看能不能啃下来。”

一旦下定决心后,力量就是无穷的。接下来的半个月,我分秒必争,投入战斗。我重新阅读了书中“知性阅读”的部分,运用其中提到的方法去勾画、去批注,然而,画是画满了,却一个字都写不出。无奈中使用我的杀手锏,“向高人请教”,微信询问郝老师,郝老师说:“你需要背景资料,去查查吧!”于是百度知网去查阅,打印了50页相关资料,逐字逐句去理解,去批注,书侧写得满满的,并写了大量读书笔记,两周过去了,我才啃了五页,懵懵懂懂,虽形成了一篇万余字的分享材料,但自己并不清晰。

然而,就在分享前一天,我突然发现一个概念的理解有偏差,几乎推翻了所有的文字,怎么办?一个声音对我说,“就这样吧,反正大家也不熟悉,”但另一个声音说,“求学贵在严谨,来不得半点马虎”,左冲右突中,决定重来,写完看表已到凌晨4点,纵使这样,仍然没有“豁亮”。在分享时,我这样说:“这两周来,我的学习成果是“没有成果”,但过程,是值得分享的。”我将啃读过程中用到的方法、遇到的挫折、体会与收获也一一道来,情至深处,居然没有读准备好的稿子。

最后,王老师这样点评:“陈老师呈现的不是知性阅读的实战篇,而是挑战篇,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在啃读的路上跋涉着,陈老师的努力必然有收获,这个收获不在结果,而在过程,在于她对每一个细节的记录与反思,虽然她没有收获知性阅读的结果,但她对知性阅读本身是理解得非常深刻的,知性阅读是需要我们去实战的,是需要我们去应用的,是需要我们通过知性阅读去打开那些原本不会打开的书的,挑战难度需要时间,且让我们等待。”

我明白了:“理论必须运用于实践,实践必将照亮理论。”要想理解知性阅读就要运用知性阅读的方法去阅读。这何尝不是一次理论到实践的“回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然,也提醒我,书海无涯,时间有限,既不能读简单而没有太大价值的书,也不能读虽极具价值却难度太大的书,要读“最近发展区”内的书,要把时间花在“刀刃”上。 

02
英雄的旅程


所有神话背后都有一个单一的结构——英雄的旅程,即英雄从日常生活的世界出发,冒着种种危险,进入一个超自然的神奇领域。他在那儿跟各种奇幻的力量相遇,并且赢得决定性的胜利。然后英雄从神秘的冒险归来,带回来能够造福他的同类的力量。——坎贝尔

如果说,从《教师阅读地图》课程中,我知道了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啃读的书籍,从《整本书阅读》这门课程中学到的则是学生应该读哪些书,教师应该通过如何解读这些书籍来使得学生抵达应该抵达的境界。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若要抵达应有之境,无一例外,均需经历“英雄的旅程”。

自幼酷爱读书的我在参加工作后,钻研于教育教学的“术”而荒废了读书这一爱好,使得精神的后花园日渐荒芜。通过这门课程,我又开始了大量的阅读,读完了刘丽赏老师提供的书单上的所有书目,并书写了十余万字的作业和读书心得打卡,从《女巫一定得死》一书中理解了“儿童的七宗罪”背后隐藏着的恐惧;从《千面英雄》一书中理解了“英雄的旅程”,并跟随这一“旅程”,和儿子共读了《西游记》《绿野仙踪》,引领儿子观看了漫威系列电影,这是温暖的陪伴,也是难得的不用说教的教育契机。

读《特别的女生萨哈拉》,波迪老师的教育学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从此,我的教室里多了一位更加善解人意,善于激励学生的好老师;读《夏洛的网》,我理解到了儿童道德层次的六个阶段,我们对学生的引导,不能停留在我不想受到惩罚,而是要深入到追求生命价值,进而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读《三体》系列科幻小说,脑洞大开的同时,我对宇宙充满了敬畏,明白了:“我消灭你,与你无关”。

当然,还有《童话人格》、《英雄的旅程》、《神话的力量》、《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希腊神话》、《中国神话通论》等。读这些书,都让我“冷汗涔涔”,对,就是这个词,一次又一次,我跟随着书中的主人公不断穿越,实现自我精神的重塑。列出这个书单,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记录这一路走来的收获。我深知,自己对于童书的理解才刚入门,要想做好文本解读,还需更为大量的阅读和写作。

英雄总是被迫上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遭遇困境后,为提升自己,克服职业倦怠,造福学生,我踏上了阅读之旅,从此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不断“打怪升级”,与自身的惰性、浅薄、畏难情绪做斗争,最终得胜归来,将所学作用于学生,作用于课堂,这不就是“英雄的旅程”吗?

有人问我,整本书阅读课程绝大多数老师都是语文老师,我作为一个英语老师,凑什么热闹呢?悄悄说,我想开设《英文整本书阅读》课程。于是,我结合老师的解读读了《绿野仙踪》《小王子》《夏洛的网》《奇迹男孩》的英文原版书籍,准备时机成熟就“操练”起来。

更为重要的是,语言是相通的,通过解读汉语文本,我大大提升了解读文本的能力,在拿到英语语篇的时候,总能很容易找准文章的结构,并能精准分析文本,敏锐地体察到文本背后蕴含着的深意,形成了自己上阅读课的风格,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从爱好阅读到荒废阅读,再到重回阅读,从读书只看故事情节到探索文字背后深意,从欣赏到解读,这何尝不是又一个回归?回归后,对于阅读之于成年人和孩子的力量的理解更为深刻,这是阅读带给我“额外的奖赏”。

上半年的学习结束后,两门课程均以高分获得优秀(《教师阅读地图》排名第三,《整本书阅读》排名第十),并被评为了“榜样学员”,这是对于我学习的肯定,也是额外的奖赏。 

03
向着明亮那方


啊,别分离,无一丝一毫间隙,胜群星相引相吸。心,何为心?若非浩茫似苍旻,怎任无数的鸟儿齐飞,怎任归家的风儿劲吹?——里尔克

上半年还有一件事情不得不说,那就是五一期间去郑州参加新网师《教学勇气》为期三天的共读活动,这三天,是密集的三天,基本上都是晨起五点起床预习,八小时的共读,晚上还要预习复习,高强度的脑力活动,过程中没有一丝丝疲惫,很充实,很快乐,遇到了很多高人,这是我第一次与我心目中的牛人的亲密接触,突然间,一个个名字变成了活生生的人站在你面前,那是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于相处中不断树立自我镜像,在共读中,一个个概念不断“擦亮”,让我确信,“你只管努力,其余的一切交给时间,不要抱怨自己付出而得不到回报,得不到只是因为付出还不够。”我明白了,“你看到的不是书籍,而是你自己,你自己有什么才能看到什么,你永远看不到自己没有的东西。”

从郑州回家后,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将我在郑州共读的心得和心情分享给了我正值初三的学生,“不要觉得自己优秀,跳出自己的圈子,你会发现很多人优秀到让你觉得不可思议。努力没有极限,优秀没有上限。希望大家不断拼搏,让认知升级,重塑自我。”这是我最后送给孩子们的话。孩子们深受鼓舞,“言传身教”,我希望能以我的努力给孩子们树立好的榜样。

出于给自己一个交代,我写下了《从忻州到郑州》系列三篇文章致敬我心中的“牛人”,和《不一样的朝圣》系列五篇文章对《教学勇气》进行梳理,总计三万多字,没想到得到了郝老师的回应:“在所有老师共读完将这本书束之高阁的时候,陈老师能写出三万多字对书籍进行梳理,这种精神值得赞叹。”这句话对于我而言,是多么大的鼓舞啊!这种被看见的感觉,真好!

正是通过这次共读,我抛去了职业倦怠,与自我和解,找到了迷失已久的自我,从此不再分离,实现了我人生的一次“回归”。那一刻,仿佛凤凰涅槃后的重生。 

04
别样的暑假


一切看得见的事物,都含着看不见的东西。暗淡的光亮,谦恭的匿名,潜藏的整体。如此和谐统一,多么奇妙神秘,造化全凭圣智。它的缱绻眷顾,就是万物之母,就是万物之主。——托马斯·默顿

今年的暑期,也值得大书一笔,因为我度过的是一个别样的暑假,从6月22日中考完毕,我就进入了自我充电期,不断突破自我。具体如下:

1. 去陕西榆林参加新网师线下高研班。为期三天,近距离观摩了新网师构筑理想课堂数学、语文和英语课,叹为观止。在我听刘广文老师讲《白鹭》时,看着他循循善诱,激情满怀,禁不住泪流满面,想着,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遇到这样的老师,该是多么幸福啊!不由得萌生出要做一名这样的老师的心愿。

王辉霞老师的课堂没有机会跟随,但在闲聊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现行的英语学科的关键概念我居然听都没听过,不由为自己的狭隘而汗颜,我如井底之蛙终于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阳光是刺目的,但终是冲破了黑暗啊!“知道自己不知道”,我深信我要进步了。在榆林期间,我还写下三篇侧记,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写侧记,在郝老师的指导下,每篇阅读量都不错,回来后写了一篇相关报道,经郝老师推荐,发表到了《中国教育报》,从不会到会,几个大夜熬下来,收获满满。“要站在更大的视角下,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尝试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郝老师的话言犹在耳。

2. 自学了《构筑理想课堂·英语》课程。榆林研修时,知道了自己不知道,想知道就得想办法。联系了辉霞老师,恳请她将我拉入《构筑理想课堂·英语》研课群,观看了所有的直播回放,做了整整一本笔记,并阅读了部分课程相关书籍,对于我所教授的学科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和理解,找到了学科根本书籍,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就是目标不明确,立下了写一年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flag,到目前,虽做不到每课时都认真写,但写的数量也还是可观的,自己的教学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3. 参加了常春藤线下为期八天《后现代课程观》共读和为期四天的《打破自我的标签》的共读。烧脑的共读,背景知识的欠缺,很难投入,但不放弃是我最后的倔强,场场不落下,场场最早到,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

4. 自学了陶新华博士《积极心理学》所有的推荐书目,包括《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和《持续的幸福》,并跟着作者找书,读了塞利格曼的其他书籍,如《教出乐观的孩子》《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活出最乐观的自己》等。心理学,就是用来理解别人,治愈自己的,无疑,对于今后自己的生活以及学生的教育引导,这一系列的书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5. 成都共读《非理性的人》和《如何成为专家》,勾起了自己对于哲学的兴趣。共读前,预习《非理性的人》,云里雾里,共读后,由于能力有限,没有输出,读了《苏菲的世界》,算是对于哲学的一个入门,还读了海德格尔的《人,诗意的栖居》,《哲学家在干什么》这本书比较浅显,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著名的哲学家,也算是对哲学的辅助了解吧,我知道,我悟性有限,哲学尚在门外,但只要埋下这颗种子,必将有盛放的一天。就这样,到开学,我一天也没有放松过。

对知识的渴望,让我一本接一本地读着,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充盈的,幸福的。然而,没有目标的读书,也容易让自己迷失,书读得太多太杂,没有深入,就像漫画中那个拿着铁锹挖井的人,东一铲子,西一铲子,最终得出结论:此处没有水。哪知,只要固守一处深挖,汩汩泉水就在下方啊。如此读书,最终的收获只是列出的一堆书名,读过书籍数量,而已。读完水过地皮不湿,收获有限,自我麻醉,徒增笑而。想到地图学友郑建业老师十余年专攻苏霍姆林斯基,米永丰老师沉迷哲学,深挖不止,不由汗颜。

我不断思考,不断推翻自我,重塑自我,与自己对话,人还是那个人,但显然,超越了曾经那个自我,这是一个转变性的回归。

05
研发卓越课程


世界从一粒沙中见,天堂在一朵花中现,广袤任由着只掌撰,永恒寄寓于片刻间。——威廉·布莱克

秋季选课时,我遭遇了困难,看着课程表上的课不知该如何抉择。李镇西老师名头最大,能跟着名家学习“教育写作”,无疑是好的;“积极心理学”是我所喜欢的科目,暑期也做了预习,不想错过;“研发卓越课程”这门课,暑期跟随王小龙老师共读过,有很多困惑,想继续跟随;女儿三岁,正是共读绘本的时候,另外,心中早已埋了创设《英文整本书阅读》的种子,“听读绘说”课程会给我很大的启示;马增信老师是我一直很尊敬的长辈,“教育学经典解读”我也十分中意。自己仿佛就像一个“贪婪”的小孩子,抓着满手的糖果,一颗都不想放过。

趁着一次共读遇到郝老师时,我提出了我的困惑。郝老师一语中的,“选什么课,看自己当前最需要的是什么,其他的不着急选,以后有的是机会。”一语惊醒梦中人。我虽然渴望学习,但如果贪多,必然面临嚼不烂的后果。网师学习强调“深耕细作”,而非“五公里宽,一厘米深”。我追问自己,“当前最需要的是什么?”在网师所学,必定是要作用于课堂。那我的课堂现在需要什么?研发英文绘本课程。绘本无国界,中英文绘本课程中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在两种语言的切换中,应该能够更加深刻领会作品的精妙之处,我立刻决定了“听读绘说”课程。“研发卓越课程”的教材是《后现代课程观》,研发课程怎么能少得了对于课程观的了解?两门课一起学习,共同作用于我的课程设计和课堂实施,应该是极好的吧?就这样,基于自己当前的需要,我做出了选择并正式入群开始批注学习。

“听读绘说”课程看似简单,实则不然。第二次预习作业,我就经历了成绩的“滑铁卢”,只有75分。听课时发现我对“导读”和“解读”理解有偏差,课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关于绘本导读,我还在门外。”内心的声音:“那就尽快入门!”回放看了一遍又一遍,笔记抄了一页又一页,批注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厘清了概念,之后不断写导读并发在学习圈,第三次作业跨入“良好”的行列。“作为一个初中英语老师,已经不错了!”这是我当时脑子中出现的一句话。“不对!”这句话指向“封闭”。我立刻警惕起来,这句话不光把自己封闭起来了,还把英语老师的“无限可能性”也封闭起来了。英语老师就不可以学好绘本课吗?能写好文章的只能是语文老师吗?想到这里,唯有加倍努力。就这样,一步步,作业日渐优秀,之后的每次作业都在90分以上,在过关作业中,我得到了94分的高分,并得到了卢雪松组长的高度评价:“非常喜欢这篇教学设计,因为这篇教学体现出了绘本的包容性以及工具性。用听读绘说理念设计出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绘本故事本身就是有难度的,但是陈老师用自己扎实的学习和创新思维体现了设计者的智慧,展现出了绘本的魅力。”

如果说“听读绘说”课是“看似简单,实则不然”,“研发卓越课程”则是“看起来难,实则更难”。《后现代课程观》一书充斥着大量听也没听过的概念,参读书目更是既多且繁。怎么办?“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买了课程参读书目,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啃读”精神,运用《教师阅读地图》学到的“知性阅读”的方法,字字啃读,句句批注,百度查找,思维导图,努力表达......终于,于作业中得到了讲师这样的评语:“完成这样一份作业所投入的时间真是不可想象,所有的收获其实不在课程有什么,也不在讲师会讲什么,而全在这样的作业、打卡之中,用作者多尔的话说,就是‘跑’的过程中。这才是每个人所经历的‘课程’”。

“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是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王小龙老师说。2021年9月25日,英文绘本课程正式落地,虽然课程本身尚在研发过程中,诸多细节亟待完善,但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因为将课程学习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接下来的两次作业完成得很顺利,也得到了不错的分数。能将所学作用于课堂,应该是理解理论最好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看着自己的学生享受着课堂,对于教师来说是莫大的幸福!

《听读绘说》课程的大作业是写一堂自己上过的最满意的一节绘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认真书写了结合《研发卓越课程》开发的一堂英文绘本课《石头汤》,这是课堂上实践过的,取得效果最好的一堂课。设计时,我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托,并结合了多尔教授在书中提到的4R理论,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回想上课时,我将课堂开放,交给学生,设计了引发学生思考的大问题,丝丝入扣,不断打破学生的认知,学生陷入思考不能自拔,在课程最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口大锅,让学生们将自己能为班级奉献的“投入其中”,“勇气”“智慧”“书”“钱”“努力”“互助”等都是学生们可以付出的,我说:“我们的班级就是一口锅,如果我们把我们拥有的投入锅中,就能做出最美味的石头汤。”学生们掌声雷鸣,久久不息。

在完成这个作业时,我反思课堂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并进行了调整,看着自己的作品日臻完善,激动之情难以自已。我在后记处写下了以下文字:“这个课程在上的时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们很专注,很投入,很配合,布置的任务也完成地很好,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教’,而忽略了‘教什么’这个更重要的事情。如果给一个百分比的话,‘教什么’应占70%,而‘怎么教’应占30%,所以,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给学生准备更多有趣有料,和学生生活以及教材相关的内容以丰富的活动呈现给学生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经过一个学期《听读绘说》和《后现代课程观》的学习,我所创设的《英文整本书阅读》课程日渐完善,头脑中关于课程的概念不断擦亮。可以说,完成这次作业之后,我得到了心流体验,这是“创造”带给我的。我们的学习,不能“纸上谈兵”,而要作用于课堂,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这不也是一种回归吗?

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有痛苦,痛苦来自于我对我18年的教学经验不断反思,不断批判,在最痛苦的时候,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跟随《后现代课程观》走了一圈儿课程,把十八年的教学自我否定了七七八八......”十八年树立起来的“大厦”摇摇欲坠,新的建筑地基不稳,着实恐惧。然而,生性乐观的我很快就想通了,“不破不立”,“破”就是“立”的前兆,于混沌中,于现实的裹挟中不断重塑自我,重塑自己的教育观念,道路是反复的、曲折的,但一定是向前的。理论照亮实践,实践是理论“显现”。

最后的《研发卓越课堂》的过关作业,又是一场硬仗,书已经批注得没有空隙,索性再买一本,每日一章,逐章重新批注,并观看课程回放,结合听读绘说课程和实践,用时将近20天,书写了一份20000多字的“差强人意”的作业。 

“回归性始于自身,作用于自身,回归自身,转化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在这里,需要我们建立“以终为始”的观念,向着终点的目标决定如何开始,如何发展,过程中不断反思,促使自己的认知不断升级。”

这是我作业中的一段话,也是我不断对自己言说的一段话。

06
理解教学模式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泉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多年来,为贯彻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生命主体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教学理念,我校践行“学思练”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即导学、导思、导练。探索以导学案为载体,学生自学,教师导学的课堂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实话说,一直理解不透彻,尤其是导学环节在英语课堂的运用。我从源头上追问自己:这一模式是在什么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读过《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和《教育的目的》之后,通过不断思考,我终于想通了:“导学”是什么?

基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我的理解有两点:

第一,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到的“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节奏论中提到的“浪漫”阶段,它一定是丰富的、惊奇的和令学生感兴趣的。

第二,在认知心理学中提到了“学习的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学生是带着有关世界运转的前概念”来到我们的课堂的,如果他们的初期理解没有被卷入其中,那么他们也许不能掌握所教的新概念和信息。”这里,提到了“前概念”,就是学生对于事物的前有理解。换言之,在讲授新知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暴露出他之前对于这个知识的理解,呈现前有理解,这个前有理解有正确的,有错误的,也是对于学生学情的把握,即可视化学生思维。所以,导学部分应该是通过导学案或一些问题调取学生前概念的过程,也应该是通过丰富背景语料引发学生兴趣和惊奇的过程。

找到了理论方面的支撑,理解模式就相对容易了,而只有理解了模式,才能很好地运用模式,不是吗?在过程中,要不断与书籍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与学生对话,不断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这又是回归啊!

魏智渊老师的“老魏咖啡馆”第一季、第二季全部收听,不断回放,共读时必端坐书桌前,摆好笔记本,回放则是我茶余饭后,上班路上的必备,《教育的目的》六次共读回放了一遍又一遍,对这本书的理解日渐加深,批注日渐丰富,CCTALK上的学习时间经常能打败96%的用户,微信读书一年的时间读了百余本书,网师外脑的项目作为英语老师自然不能错过,云端论剑大咖云集,哪怕迟到一会儿也感觉像是错过了一个亿......

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这一年,公婆父母安康,爱人儿女平常,没有大起大落。故而,我能自在读书,做我喜欢之事;我能投身课改,尽我为师本分;我能勇猛精进,做网师优秀学员。当这一切成为日常的时候,岁月静好,如小溪潺潺,翻不起大浪,却难掩波光粼粼。就这样吧,如余生也能这样,再好不过!珍惜!


202597陈翠清:山西省忻州师院附中初中英语教师,山西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能手,忻州市教学能手。
2020秋加入新网师以来,所选七门课均为优秀,被评为2020年度百名榜样学员,2021春季榜样学员,先后担任《教师阅读地图》《教育写作》《西方哲学》课程组长


味道
作者|冯春柳

郝老师在今年1月30日的“早安,新网师”中写道:“今天,是2021年十佳生命叙事评选结束的日子,评选十佳叙事,不单是看文辞优美,不单是看成绩与成就显著,更主要的是看是否弥漫一种如胡老师的叙事所散发的“味道”。这种“味道”才是最可贵的。”

是的,如十年前胡老师的叙事所散发的“味道”。用来点评陈翠清老师2021年的生命叙事再也恰当不过了。

这是什么味道呢?

一、这是“热爱”的味道。

是的,陈老师2021年在网师被“点燃”和“唤醒”,生命呈现出一种独特而宝贵的气息。尺码相同的陈老师,弥漫着新网师的三个“真正热爱”:真正热爱教育;真正热爱学习;真正热爱学生。她对教育是真正的“皈依”,为教育而欢欣而哭泣;对知识和学习的痴迷,达到了最高的“无我”境界。如为了弄清楚“知性阅读”,陈老师到百度知网去查阅,打印了50页相关资料,逐字逐句去理解,去批注,书侧写得满满的,并写了大量读书笔记;五一期间陈老师去郑州参加新网师《教学勇气》为期三天的共读活动,这三天,是密集的三天,基本上都是晨起五点起床预习,八小时的共读,晚上还要预习复习,高强度的脑力活动,过程中没有一丝丝疲惫,很充实,很快乐。……没有热爱,怎能做到?没有热爱,谈何容易?没有热爱,怎会有快乐之言。

二、这是“真理”的味道。

1920年早春的一天,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简陋的柴房里,一声“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惊动了正在奋笔疾书的一位小伙子。听到母亲相询,小伙子应道:“吃了吃了,甜极了!”母亲入房一看,粽子是吃了,可边上的那碗红糖水看着一滴未少,倒是小伙子的唇上嘴边,沾着不少黑墨水。母亲瞬间明白了:儿子这是把墨水错当成红糖水给就着吃了!小伙子却毫不自知,仍对母亲一个劲儿地说着:“可甜了可甜了。”是分不清红糖黑墨?还是味蕾失灵?都不是!是因为他太过于全神贯注!是因为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是的。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小伙子当时正全力以赴进行《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他的名字叫做陈望道。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这对于陈老师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真理。如她在叙事中写道“读《特别的女生萨哈拉》,波迪老师的教育学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从此,我的教室里多了一位更加善解人意,善于激励学生的好老师;读《夏洛的网》,我理解到了儿童道德层次的六个阶段,我们对学生的引导,不能停留在我不想受到惩罚,而是要深入到追求生命价值,进而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读《三体》系列科幻小说,脑洞大开的同时,我对宇宙充满了敬畏,明白了:“我消灭你,与你无关”。”她把自己啃读到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啃出甜甜的味道来。她真正开始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学生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师生相互编织生命。

三、这是“远方”的味道。

无论是五一的郑州共读,还是暑假成都共读;无论是去陕西榆林参加新网师线下高研班,还是常春藤线下的共读;……都可以见到陈老师的身影。正如陈老师所说:“正是通过这次共读,我抛去了职业倦怠,与自我和解,找到了迷失已久的自我,从此不再分离,实现了我人生的一次“回归”。那一刻,仿佛凤凰涅槃后的重生。”“不要觉得自己优秀,跳出自己的圈子,你会发现很多人优秀到让你觉得不可思议。努力没有极限,优秀没有上限。希望大家不断拼搏,让认知升级,重塑自我。”

是的,灵魂安宁,身心不再分裂,真正开始内在的反思……陈老师向着明亮那方,向着远方,勇猛精进。

惟愿2022年陈老师既心有猛虎,又细嗅蔷薇;既心怀远方,又热泪盈眶。

吴尧达: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新教育·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
选择滚烫的人生!2020,我们的生命之歌
吴尧达: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
让生命始终散发迷人的芬芳 | 生命叙事点评郭红梅:朝心之所向,纵一苇以航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刘广文点评)
何国敏:“一座桥”的使命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方娇艳点评)新教育实验的榜样教师——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实验的管理铁律——“底线+榜样”
在新教育的田野里舞动梦想,用心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守望新教育·先进榜样人物故事汇】(第四辑 )
......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