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乐明:教师成长需变道——教师的成长问题比任何时候更需思考和有质效的操作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码字工匠李乐明 Author 码字工匠李乐明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师的成长问题比任何时候

都更需思考和有质效的操作

——教师成长需变道

原创|李乐明

江西省定南县教育局长

来源|码字工匠李乐明



都说人类是时代的产物,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等,都与所处的时代分不开。


换言之,每个人身上,都有时代的深深烙印,文化的、审美的、认知的……



我们的教师队伍,越来越多90后,不少人已经炼成了骨干。就是00后,也即将加入我们的队伍。


曾经,与一位师范大学教授聊教师的成长。他说,面对新的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儿童,今天的师范生基本不懂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这与师范生个人长期被灌输着长大有很大关系。


被灌输着长大,也许就是时代在这代人身上的烙印。



花不少时间访谈高中生,看他们都有怎样的“烙印”。


为了升学,刷题,夜以继日。许多高中生如是说他们的高中生活。


升学,是目标;刷题是围绕目标的学习状态,或者说为了实现目标的路径依赖。


升学,是要考上理想的高校。这个目标,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主流赋予的,是外在的力量认定乃至规定的。偏离这样的目标,都会认为不合流,贴上不成功的标签。很有知名度的脱不花(李天田),没上过大学做知识服务大获成功,在今天被放大为励志故事在江湖流传。但她坦言,当初选择不上大学没人理解,背负着巨大压力。脱离主流价值的目标确立和选择,走起来磕磕绊绊,毕竟,文凭是这个时代的通行证。复旦大学图书馆招古籍修补人员,学校人事处开出要本科生的条件。馆长葛剑雄说中专就可以了,争取后,改为大专。难道博士去修补古籍会修得更好?没有办法,刚性规定摆在那里。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学生受年龄、智力、经验的限制,是被动接受目标的。甚至,目标定的越高,会认为“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没有经过自己充分审视和反思的目标,就这样同化认为是“自己的选择”。


与目标选择对应、匹配,是学习方式的选择——除吃饭和睡觉,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学习上,而且是规定内容的学习——可以简称为刷题。由于不是自己的选择,不少学生需要外部施压才能认真学习,他律变得比自律更为重要。学习以应试为目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自由探索、独立思考、知识与能力成长,这些本应是学习的题中应有之义的方方面面,也就变得不重要了,甚至被学习压力给消磨掉了。学生被灌输着被动长大。


由此,所有朝向目标的勤奋和努力,都被看作是学生最为珍贵的品质,被固化为道德取向和价值观。


高中如此,往下看,小学、初中早早开启了这么勤奋这样努力的模式,甚至,在幼儿园,就“不输在起跑线上”了。有人打趣,开始了集体学习的模式,一如鸟儿进入笼子,变得不自由了。所有选择要契合社会评价,由家长、老师包办代替了。




大学学习,一般被看作“严进宽出”。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学习的压力是两个天地。现在,其实不然。


本科毕业后的出路,是影响大学学习方式的决定性因素。首先,读研。其次,考证、考公,就是进企业,也是央企、国企优先。这又是主流社会和家长认可的选择。


选择了相同赛道,赋予了竞争,从竞争中胜出代替了更加适合个人禀赋、偏好、兴趣的更具个体化、综合的个人成长与发展。保研资格分配、学生奖助制度变化等导向,加剧了学生功利化学习,去追求那些平时课程成绩和各种荣誉奖励。在学习策略上,追求倾向于理解记忆、给分高等路径,而且日益攻略化、套路化。大学本应有的高阶思维发展、自主探究学习、为将来社会生存储备能力等轻而易举让位于同质化的单一赛道上的竞争。对大学考研、就业等指标的考核,亦为学生选择单一赛道同质竞争推波助澜。


入大学后,学生发现大学生活并不舒服,反而是高中生活的重复,感叹大学越来越像高中了。




学校是知识型组织,教育教学是创造性工作,意味着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劳动,需要许多隐性的经验和具体的操作技能。从单一赛道竞争下来,转道到学校当老师,那些大学生们如何适应?就像玩笑话说的,从小到大都是让他听话,循规蹈矩,博士毕业了突然让他创新,他能创新什么,又怎么去创新?


当下,教师的成长问题比任何时候更需思考和有质效的操作。


办班,请进来、送出去,当然是教师成长的办法。但不是好办法。因为没有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动力问题,效果可想而知。办班,上大课,与大学教学何其相似!


前不久,参加2021年入职教师座谈会。那些侃侃而谈的教师,把大学学习与工作学习的异同厘得比较清楚。他们的发言,有比较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运行规则和社会对他们的需求、学习塑造自己的人格、学习如何发展成长等本应在大学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的思考和实践体会。我注意到,能够侃侃而谈的教师,他们找到了成长的方式方法——变道——转变赛道,是当下教师成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要变道?上文说了很多,归结一下:那是一条老路(没有变道之前),被他人安排着走向一个既定却也不确定的目标,方法机械单一,无需思考,自然,无从成长。




对新入职的教师,要允许他们在多赛道上成长,要给他们提供成长的多种可能性。可以是集中培训、师徒结对、备课组活动等业务、技能提升活动,更应该去打破他们灌输着长大伴随而生的认知障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情绪模式构建的认知,定义了他们对于问题的答案。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达克效应认知曲线,其核心观点是整体水平比较差的人反而会认为自己很厉害。这个错误的认知源于低水平的人不能够辨别自身的不足(参考:顾及著《破圈》,北京联合出版社,2021年版)。用达克效应认知曲线看被灌输着长大的人,他们缺少反思的能力和习惯,反而有充分合理化一切事物的能力。


贫穷思维同样让人不能跃上“开悟之坡”。贫穷思维过于追求眼前的确定性。一是即时回报。二是只有近忧没有远虑。三是避开任何有风险的选择,只满足于保住现有利益。贫穷思维在小县城的熟人社会很有市场,与沉浸于舒适区不能自拔是孪生兄弟。


学习有没有捷径?当然没有。老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告诫我们别指望找捷径。但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社会,仅有勤劳是不够的。还有要方法。



那次座谈会上侃侃而谈的年轻老师,他们正在形成方法——在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原名为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简称“新网师”。看原名更能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学习成长。


“新网师”学员说,“新网师”学习,有目标,有氛围,有导师(多为一线经验丰富的名师),有伙伴,有交流,有碰撞,有考核,有质效。


八个有,当然还可以梳理出更多个有,其实就是解决了怎么学、跟谁学、学什么、能学好等问题。我们说要去变成长的赛道,但是赛道变了,不会自然而然加速度,那八个有,几位一体,才有动力。有持续的动力,接下来谈转向、避险、速度、刺激,才有根有源。


我无意为“新网师”做广告,实在是“新网师”契合了本文教师成长要变道,变道后如何走好的主题,他们探索在先,我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而已。


当然,参加“新网师”学习,只是成长的一种可能,教师成长还要有更多可能。只要认知破了圈,赛道会越来越多,那些可能将接踵而至。

李乐明:用希望之光,热心、倾情引航——以阅读为切入点影响区域教育发展

李乐明:找回教育本来的样子

李乐明:以项目组的形式推进新教育十大行动——她们是这样打开新教育实验局面的

李乐明:不抛弃自己就是在成长与发展——愿你翻越千山,归来仍是少年


新网师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吴尧达: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新教育·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

选择滚烫的人生!2020,我们的生命之歌——新网师2020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集

郝晓东:用文字雕刻生命

郝晓东:新时代教师自主发展的困境与路径

......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