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殷卫娟:假如分数成为学生的全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奇迹树班的故事 Author 殷卫娟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假如分数成为学生的全部

原创|殷卫娟  

来源|奇迹树班的故事

01.


今天下雨天,喧嚣的世界似乎安静了些,好久没有写什么了,时间被这样那样的事情占据,当然,更多的是自己的松懈。



打开手机,高考了,朋友圈里疯狂地转发菩萨保佑的图片和祝福语,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压抑、感受到竞争的残酷、感受到教育在分数面前的无力。


接到我的学生,一位一年级家长,给我发来短信,询问如何才能上好学校,孩子需要课外辅导哪些知识。


接到以前的同事,一位初一年级的家长,给我发来短信,询问需要提前上好哪些课程?

……


我也不由自主地紧张了起来,恨不得立刻赶到学校给我们班的学生们上课,不要被别人甩在后面……


分数,牵动着几乎每个人的心……


殷卫娟:别用一辈子的努力,与自己擦肩而过



02.

假如像这样学生被毫不犹疑、理直气壮地排在了第二位,分数的后面。这样的环境下,“双减”也可能仅仅把学生从补课机构拉到了学校教室,难以真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升学的竞争压力明晃晃地摆在那里,你能怎么办?

这样环境下的教师们,会有着怎样的课堂世界?这课堂,不是指公开课表演课,是老师们几十年从事的常态课堂,一个教师如果只教一个班,一天如果就1节课,一周5节课,一个月20节课,一年大概180节课,十年呢?二十年呢?三十年呢?两个班呢?这是一个怎样宏大的世界?

每一位老师能撑起一个怎样无限大的课堂世界?有胆量去创造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吗?有胆量去探索考试考不到的未知领域吗?

估计大部分老师不敢,只敢争分夺秒地讲考试考得到的内容,于是,就有了“满堂灌”的课堂,这最直接最省事。

而这世界里的学生们,在每天面对至少10多位教师、在每天至少10节课、一周50节、一个月200节、一年大概1800节、十年18000节课堂文化的浸润下,他们爱举手了吗、敢于讨论了吗、擅长于表达了吗、有能力质疑了吗?体验了学习的意义了吗?有没有成长为一个热爱学习的学习者呢?

他们慢慢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

有机会成长为一位有德才、有思想、有能力的学习者吗?还是一个个擅于抓分的机器人?

估计为数不少学生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看着教室里为数不少的学生、尤其是考分很好的学生,似乎失去了举手的能力,甚至是正常声音发言的能力,这让我困惑了很久。

我曾问过一个特别勤奋优秀的学生,她回答我说:“老师都是直接喊人的,不用举手。”“考试考得好就行,没有任何问题。”

很多时候,当一个问题抛给学生的时候,他们热切的眼神不是传递:“老师,你不要说答案,让我们自己思考。”而是:“老师,快说答案,不要浪费那么多时间。”

当然,这一定不是学生问题,是社会问题。学生们长期所接受的理念、承受的压力,使得他们失去了“慢慢成长”的耐心,习惯于追求“快餐式的成长”。

缺失基本的思考表达能力的优秀学生能否有着与之成绩相匹配的未来呢?十几年没日没夜的付出,一旦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能否承受住这样的落差与失落?更让我感觉不忍心地是:值得吗?很多学生用十几年的青春年华深深爱上了分数、狠狠地拒绝着学习,我可不可将它理解成“这是一个悲剧”?

见过太多这样的学生:上课,随心所欲;考不好,悲痛欲绝。

假如分数是学生的全部,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担忧的现象!

殷卫娟:做一个有品质的教师——写于新学期开学之前


03.

记得南京听一位博士报告说:你以为分数改变了学生的命运了吗?如果内在的没有改变,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先不说其他的,就看看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在大学里玩游戏挂科、毕业后不愿找工作啃老、有些极端的甚至因为不能解决一些问题跳楼终结自己的生命,命运得到改变了吗?

作为老师,难以发现其中深刻的社会根源,也难以探索一条正确光明的教育改革之路,但我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这种教育现状的可怕。

这样教育环境下的班主任,除了管理学生的分数外,需要不需要引导学生做一个善良的人、有能力的人、智慧的人?他们有没有时间?能不能得到支持?能不能得到肯定?

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祝愿每一位班主任能留住这样的个性:把精力集中在研究学生问题上、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上;把智慧留在如何帮助每一位孩子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这个问题上,我一直坚持班主任该走专业发展的道路,新时代的班主任面对日益多元性格发展的学生一定需要专业知识的引领才行。多阅读、多实践,坚持走科学带班之路。

在学生问题面前,班主任要有底气坚持自己的立场,而这一底气,一定来自于专业的知识引领。如果班主任在班级问题上都无法有自己的观点、都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势必无法成就一个有灵魂的班级。

班主任很多时候是教育的最后一条防线,如果班主任都无法坚守这条底线,只能迎合家长们的需要,死盯着学生们分数;迎合社会的需要,功利地仅仅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甚至评价自我,日复一日,班主任们慢慢趋向于平庸发展,慢慢失去该有的个性,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啊?

殷卫娟:奇迹树教室里的书信课程叙事——给奇迹树班孩子们的五十封信


一个没有个性没有思想的班主任能带出有个性有思想的学生?

很难!

多么希望,家长、社会一定会给予老师们保持个性与思想的空间,让老师们成为真正的老师,即成为学生们思想的导师,而不是新型保姆类的一个群体。原因很简单,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保姆式的老师们是无法带着一群思想还是一张白纸的青少年奔走在未来的道路上的。

更可况,现在的学生最不缺的就是保姆,他们最大的孤独在于缺失心灵的伙伴。多少次次面对孩子们孤独的眼神,我一直强调家长们多读书多倾听多陪伴,不要用家长的强势去简单压制他们,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往往是因为他们内心的茫然,而不是学习本身,这些孩子往往想的东西很多,他们需要在如何学习和为什么学习方面进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命令他们如何去做如何去做。

一旦这些孩子找到了自我,他们的学习问题会自然而然解决,学习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如果忽略了他们生命成长,而把分数看成是他们的全部,他们的精神、思想、心灵慢慢趋于枯竭、得不到爱的滋养、得不到精神的丰富,更有一部分孩子,把注意力投向手机游戏而一发不可收拾……

当分数成为孩子的全部,其本质或许也是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一个“只有今天没有明天”的命运……

更可悲的,可能没有今天也没有明天……

殷卫娟:创造每一个幸福感动的日子——奇迹树班期末庆典课程


04.

分数一定是重要的,但除了分数外,学生们首先要有自己,要有基本的生活常识思维。一些孩子对于他人言听计从、没有思考分辨能力,没有自己的主见,甚至连基本的常识思维都没有;基本的交流意思缺乏、基本的合作能力没有,只会做题,这样的分数从以往毕业的学生来看,基本可以断定意义不大。其辉煌只能保持到考上了什么名牌大学这样的神话,一旦走向社会,会马上失去所有依据分数来评判的优势,有时候甚至闹笑话。

分数是重要的,但除了分数外,学生心中还要有他人。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自私自利的人,也难以走远,甚至基本的生活都难以幸福。

我想我们已经很多人看到了这样的后果,有的父母甚至在默默承受着这样的后果,为什么大家不能改变一些?

分数是重要的,但除了分数外,学生还要具备很多其他立足于社会的素养,也就是每一门学科强调的核心素养,这里就不再再三强调了。

我可以说,有些学生先天抓分能力不一定很强,后天勤奋后也比不过前面的学生,但因为他们本身具有很多良好的素养,未来一旦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领域,他们一样会实现自己的认识价值。这样的案例太多了。

当然,这很多时候更在于家长们和老师们看世界的眼光和格局。

殷卫娟:奇迹树教室里的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奇迹树教室里的家校共育课程


05.

当分数成为学生的全部,课堂,将会失去全本该有的色彩;

当分数成为学生的全部,老师,将失去该有的思想和灵魂;

当分数成为学生的全部,学生,将失去生命各种有趣有意义的体验……

让学习回归原本该有的样子,让老师们有空间耐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者。而每位学习者努力后获得的优异的成绩,那是他们该收获的最好的礼物。

让教育回归原本该有的样子,让家长们老师们成为有思想、有灵魂的学生们的心灵伙伴……

让每一位学生,顺应他们的成长节奏,成为他们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

最后,汇总成一句话:正确对待每一次考试,让考试季真正成为每一位学子自我挑战、找到自我的一个平台,让他们更好地判断自己该选择怎样的发展之路、该走向何处。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旺苍宣言》——写作创造美好生活
李镇西:教育写作是为什么?——兼谈三类教育教师的写作(您是哪一类)
李庆明:为全写作读探路——写作的四大“法宝”

以行动书写,用生命言说——新教育是由无数鲜活的实践和生动的教育叙事组成的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