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因果》第12课丨为什么有的人修行之后依然痛苦?
丨今日共读内容丨
《幸福的因果》 第12课
丨注意事项丨
■请在文章末尾点击“阅读原文”打卡,并留言分享今日学习感悟
■您也可将留言分享到共读群中,与师兄们交流
■还未加入共读群的师兄,可扫描文章底部二维码加入共读群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54qgyssh&width=500&height=375&auto=0
▲ 看视频,学习更有效
(Ps.十一期间,2天共读1次)
《幸福的因果》第12课
昌乐法师·讲述
- 为什么有的人修行之后依然痛苦? -
善与恶,我们内心世界价值观的冲突,这是两者必取其一的一种痛苦的状态。所谓“忠孝不能两全”也好,还有在日常行为过程当中,我们想做又不能做的事情也好。
善恶是一种对立的价值观。如果说人生是一块大饼,好的向上的状态有50%,恶的向下的状态有50%。各位,行善的人在他基本的价值观当中,他做得再好,也只能有50%,因为还有50%他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鸡肋。 但是这里按照基本的价值观来判断的话,即便他很努力去践行他的善,人生最有价值的部分能够完全呈现出来,这个人也是残缺的,只有50%,是初七、初八的月亮,一半圆。这是善恶价值观对立的状态。
如果我们用上次20%的那个观念,善等于好,好等于喜乐的这种状态,只有20%的话,那还要惨。他的人生再怎么努力只有20%,而其他的部分都是残缺的。我们这里所要说的是,善、恶不是对立的观念,而是我们对于人生现状这块大饼的判断。我们要淡化善恶对立这个观念,要打破善恶中间的界线,不生活在善恶的对立当中。
所谓佛法讲的慈悲,慈是给予快乐的能力,悲是化解痛苦的能力。慈悲与包容在修行之初并不是像河蚌包容那个伤口一样,去包容消化它,而是要化解我们心中的矛盾冲突的价值观,包容自己。要知道,善(喜欢的,向上的状态),这是人生,恶(厌恶的,向下的状态),这也是人生,两者加起来才等于100%。
也就是,我们厌恶的,不管你有多大程度上厌恶,不管你喜欢与否,它都是你人生的一部分。如同你的家人,你把它贴个牌子——“坏人”一样,他无论如何是你的家人。你无论怎么嗔恨他,尤其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自己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无论如何他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不可能离开他。你嗔恨,最终也只是你价值观的对立。
所以,包容什么?包容不是包容眼前这个人,而是要真正化解我们心中价值观的冲突,直至我们刚才讲的:善在不贪的情况下,继续努力;而恶在不嗔恨的情况下,也继续纠正。然后你得到一个圆满的饼,而不是一个残缺的饼。
而事实上,一般的人在学习或是在修行的起步阶段,或者说初始阶段、初发心的时候,最大的麻烦就是善恶观的对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修行之后依然痛苦的原因,因为他总需要做出抉择。总有遇见不好的、恼怒的,也会遇到欢喜接受的。当两者之间形成巨大的冲突的时候,他需要做出艰难的抉择。
而佛法里面所讲的择法,并不是说我们人生当中要做出选择,而是要真正地了解到佛陀教义的根本,冲破我们种种的观念,了解到什么才是真正佛陀的教义。这才是佛法里面的平等观,也就是人生是一块大饼,好的你要吃,不好的你要去转化它,它同样是你的。
我们的嗔恨与的对善的贪心产生了无尽的对立,而这个对立才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要懂得,嗔恨心是不平和、不平等的状态,贪心也是不平等的状态。我们的心要止于平静来观察到法的真相,至少要看到生命是一个十五的月亮,看到是一块饼,那你就会去珍惜它。当你把你厌恶的看成你生命的一部分的时候,你会欣然接受。
所谓价值观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认为它不是我们的,于是就弃之而后快。可是,这完完全全是我们价值观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