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洲,看我的

中国摄影 中国摄影杂志 2019-04-02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出品


塞·玛多/冷漠的注视(《世界是9》系列),2016 艾达·穆鲁内


“与当下中非经贸交往火热的态势相比,非洲摄影在中国摄影的视野中还处于边缘的边缘;与有关欧美及日本摄影汗牛充栋的著述相比,中国摄影对非洲摄影只有零星的、碎片化的印象。”


《卷首语:一切没有不同》,《中国摄影》2018年9期


9月3-4日,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而早在18年前,旨在进一步加强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新形势下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谋求共同发展的中非合作论坛已然宣告成立。中国和非洲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多管齐下的互动,以及中非合作论坛多年来的宗旨 “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某种程度都可以为我们努力认识、理解当代非洲摄影提供理念和现实条件,帮助我们在实打实地与非洲诸国摄影实践者、研究者的交流中,借助彼此在历史和文化中相互映照的影像观照,努力勾画出当代摄影文化版图上更多的色彩和可能。


马普兰克和纳奥米,波尔斯莫尔最高安全监狱,2004 米凯尔·苏博茨基

Mikhael Subotzky, courtesy Goodman Gallery


其实,中国摄影师有关非洲的影像并不少,大批的专业摄影师和爱好者被非洲独具特色的异域景观所吸引,把非洲看作摄影的胜地。但是这些影像在建构我们有关非洲的印象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有关非洲的“知识”如何伴随着这些影像被传播、强化、误读、拓展等等议题,时至今日并没有被深入讨论过。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应,本刊编辑部策划了2018年第9期专题——“非洲,看我的”。标题中的“我”有两重含义:


一重是我们相信非洲摄影师对本土的自我观看,是我们了解和理解非洲的重要线索和参照,专题选择了6位/组非洲摄影师的作品,其中包括:前不久刚刚被“发现”的布基纳法索75岁摄影师桑雷·索里(Sanlé Sory);出生于埃塞俄比亚,今年刚刚入选纽约MoMa“新摄影”展的艾达·穆鲁内(Aida Muluneh);还有三位南非摄影师——今年6月刚刚去世的被誉为“南非纪实摄影之父” 的大卫·戈德布拉特(David Goldblatt),以及近年来一直活跃于当代摄影舞台的皮特·雨果(Pieter Hugo)与米凯尔·苏博茨基(Mikhael Subotzky);借助于互联网平台,由非洲大陆多处业余和专业摄影师作品共同构成的“每日非洲”项目。


▼对现代化进程中日常生活和新旧产业范畴内人们面貌的呈现:桑雷·索里、皮特·雨果


零点的亚库巴舞者,1972 桑雷·索里


冻得麻木的一对情侣,1975 桑雷·索里


欧贝楚克乌·诺耶,尼日利亚埃努古(《诺莱坞》系列),2008 皮特·雨果


阿卜杜拉希·穆罕默德与迈那萨拉,尼日利亚奥格雷-雷默(《鬣狗和其他男人》系列),2007 皮特·雨果


▼白人身份的观察者对种族隔离制度进行的影像反思:大卫·戈德布拉特


一位农民的儿子和他的保姆,西德兰士瓦,尼特维迪恩德,海姆维堡,1964 大卫·戈德布拉特


自由广场:种族隔离时期的1955年6月26日,大约3000名不同种族的人自南非各地汇集于此,他们在警察的阻挠之下,组建了人民大会,通过了《自由宪章》——一个建立不分种族的民主国家的模板。这一宪章成为了南非民主宪法的基础。 克里普顿,索韦托,约翰内斯堡,2003年12月10日 大卫·戈德布拉特


▼社交网络体系下拍摄、发布、分享“非洲”日常形象和图景的集体行为:“每日非洲”计划


自拍,拉各斯,尼日利亚 @andrewesiebo 安德鲁·埃西波


一位会计在上班途中擦鞋。科纳克里,几内亚 @ricci_s 里西·施里奥克


▼对各种观看和呈现机制在本体论层面的切入和延展:米凯尔·苏博茨基


大卫#2,豪特湾海滩,2005 米凯尔·苏博茨基

Mikhael Subotzky, courtesy Goodman Gallery


约瑟夫·德拉米尼(视力测试),南非马特绍·茨莫贝尼寮屋营地,2005 米凯尔·苏博茨基

Mikhael Subotzky, courtesy Goodman Gallery


▼基于祖国和海外生涯个人体验差异而制造的超现实肖像:艾达·穆鲁内


《99系列》#7,2015 艾达·穆鲁内


懒惰(《你喂养的狼》系列),2015 艾达·穆鲁内


除上述非洲摄影师的作品之外,南非学者、伦敦大学教授塔玛·加布也以约翰内斯堡一尊雕像的“倒掉”为契机,撰文论述了戈德布拉特和赛西贝尔·梅塞桑尼两位摄影实践者从不同侧面对种族主义遗留至今的影响所进行的细致、深刻的思索。


查朋古——罗德斯倒下之日,2015 赛西贝尔·梅塞桑尼


另一重是,我们发现随着中非经济文化交往,已经开始有越来越多中国摄影师在用影像刷新我们对这块土地的刻板印象,专题着重介绍了拍摄非洲18年的女摄影师梁子和长期拍摄广州非洲人街的李东。


▼18年来持续前往非洲诸国,将观察植根于旅行和探险体验的中国摄影师:梁子


2016年9月,非洲南部小国斯威士兰,每年一度7天的传统芦苇舞节,大约有来自全国各地10万姑娘们聚集一起。芦苇舞节倡导未婚的姑娘们保持贞洁,磨练意志,友好相处,这也是国家每年最重要的节日盛典。 梁子


坦桑尼亚大城市人的婚礼,很讲究细节。2017年12月 梁子


在乌干达维多利亚湖边遇到俩女学生,站在一条长凳子上自己嗨翻了。2015年6月 梁子


▼持续关注、记录着非洲人在广州的生活状况的中国摄影师:李东


油条豆浆作早饭的非洲小伙儿,2013年3月 李东


向当地人借用缝纫机的安哥拉商贩。2012年11月 李东


在宝汉直街告示栏贴上“全世界最平”(最便宜)广告语的水果摊前。2013年7月 李东


▼更多在用影像刷新我们对非洲印象的中国摄影师


埃及开罗老城,2013年4月 李木子


奠基仪式上的乐手,尼日尔津德尔中石油炼厂,2011年5月21日 王少波


2015年6月29日,在肯尼亚科盖洛,7岁的贝拉克·奥巴马·奥科斯(前)在奥巴马参议员小学上课。 孙瑞博


除了介绍部分中国摄影师,本刊还邀请多年来投身非洲摄影研究的浙江财经大学教授崇秀全,撰写了介绍当代非洲摄影发展概貌的文章;青年译者皮昊则从摄影史论、杂志及展览出版物、摄影作品集三个方面挑选、介绍了若干国外1960年代后出版的关于非洲摄影的书籍,以期为读者深入了解非洲摄影提供文献参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系助理教授、研究员程莹的文章分析了当下一些中国摄影师对非洲的影像观照,这些摄影实践建立在理解和融入非洲生活、文化的基础上。


本期专题编辑何博在编辑手记中写道:“中国自己在近现代世界文化中的典型图式形象也是由欧洲人塑造出来的,很多年以来,与非洲被固化的形象有着共同的文化逻辑。所以,用镜头去观照作为‘他人’的非洲形象,其实也是反观自身曾被‘定格’的历史形象与身份的途径。” 即使由于篇幅和摄影师人选的局限,我们还无法窥见非洲和非洲摄影复杂的全貌,但是这些影像区别于“想象中遥远的非洲”,把我们带入非洲与当下的中国一样面对的当代处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本土文化、种族、性别、身份的疑问与焦虑、自省与自傲,对城市化生活的渴望和拥抱中杂糅着的对传统的乡愁;同时,这些影像也提示出:根植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影像具有怎样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汤米,萨姆森和面具,2000 罗杰·拜伦


喷泉,选自《失落的照片》系列,2004 艾伦·迪索乍

纽约Talwar 美术馆藏


长假,选自《非洲都市》系列,2000-2005 鲍巴卡·特热·曼迪莫瑞


浩瀚的当代非洲摄影决然无法一以概之,本期专题必然只是管中窥豹。遗憾与缺失,不止表现在一期杂志中。“非洲摄影,我们不谈很久了。”9年前,南无哀在发表于本刊的《闲说非洲摄影》一文中如此开篇。此文刊发前后数年间,《中国摄影》杂志社对马里摄影师塞义杜·凯塔、马里克·西迪贝,南非摄影师罗杰·拜伦和盖·蒂利姆做过专门介绍,然而相较于推荐欧美和亚洲其他国家摄影的频率,非洲诸国获得的关注依然不够。不过, 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意味着一个可期的未来。在此意义上,我们的这个专题“非洲,看我的”只是一个开始。





编辑:何博(杂志)/ 周星宜(新媒体)
更多专题内容请看《中国摄影》2018年9期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