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逢四月

周星宜 中国摄影杂志 2019-11-02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出品


海上一辈子 王志平

(选自《自然·社会·人》第一回展 1979年)


芍药冢 王苗

(选自《自然·社会·人》第一回展 1979年)


回音壁 金伯宏

(选自《自然·社会·人》第一回展 1979年)


对任何历史的解读,都必须将其解读对象放置到原来的语境。尤其对已经变成“神话”的“知识”,必须经过“考古研究”,将已经消失的历史事件,变成可以感知的“档案”才能把握住那个文本的原始意义。

——鲍昆


2019年4月,《两个四月——四月影会40年纪念展》现场。周星宜 摄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四月影会”40周年之际,奉献这一展览,是回顾,是纪念,是为中国摄影史添一笔详备资料,更是为了走向未来。

——闻丹青


画家石鲁 李江树

(选自《自然·社会·人》第一回展 1979年)


残局 李晓斌

(选自《自然·社会·人》第一回展 1979年)


雪里送炭 张炬

(选自《自然·社会·人》第一回展 1979年)


《两个四月——四月影会40年纪念展》日前在北京798艺术区映画廊展出。此次展览由《中国摄影》杂志社原主编闻丹青策划,以考古般的精神复原了40年前《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第一回展的样貌。作为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标志性展览之一,《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曾被誉为“中国当代摄影的起点”。


40年前的春天,“四月影会”诞生,那些参与者们,现在或花甲、或古稀,有的人甚至像一幅褪色的照片,留下的只是模糊的记忆。图为展览开幕现场,到场的四月影会成员合影。周星宜 摄


时光回到1979年4月,新中国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民间摄影团体——四月影会,在北京中山公园兰室举办了名为《自然·社会·人》的艺术摄影展,共展出50余位作者的300幅作品。40年后,当年的发起人之一王志平专程从法国赶到北京、参与《两个四月——四月影会40年纪念展》,他回忆道:“影展的题目由赵介轩提出,叫《自然·社会·人》,我马上同意。我想到了自己在初中时读的苏俄作家爱伦坡的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我很喜欢这套书,也很喜欢这个书名的节奏感。在第一回展览的前言中,我将《自然·社会·人》的含义作了阐释‘摄影艺术的美,存在于自然的韵律之中,存在于社会的真实之中,存在于人的情趣之中’”。


展厅入口处复原了当年展览的场景。图为四月影会成员王志平向映画廊艺术总监那日松讲述当年的故事。周星宜 摄


《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第一回展在25天的展出时间里,共有7万多观众参观,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摄影理论研究者龙熹祖认为这次影展是“经历了‘四人帮’横行时百花凋零、万马齐喑的阴暗岁月之后”“摄影园地的一簇报春花”摄影理论研究者丁遵新亦评价该展意义重大:“中国摄影史终于翻过了沉重的一页。云开雾散,大地春回。”


1979年4月,《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第一回展现场。李晓斌 摄


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是《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第一回展最显著的特色。金伯宏的《回音壁》、李晓斌的《残局》、李英杰的《抱佛脚》等,表现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照片的趣味中心不再只是被拍摄的内容或对象决定。影展中,还有一些富于讽喻意味的小品摄影作品,探索摄影构图与造型、突出个人情趣或审美技巧,引起观看者会心的微笑或深刻的反思。此外,摄影题材的禁区也被打破,有的作品大胆地表现了爱情生活。


尽管这些作品在当下看来并无太多技巧可言、甚至有人会觉得那时拍的也不过如此,但那是四月影会成员们在对内相对宽松但对外仍有些封闭的文化背景下“摸着石头过河”,他们以叛逆的姿态发出呐喊,在历史环境局限之中阐释着对艺术、对摄影的理解,即便谈不上方向有多明确,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确创作出了不少令人倍感惊喜的作品。闻丹青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不管是谈四月影会,还是议《自然·社会·人》,我们应传承这么一种敢于探索的精神财富,而不必拘泥于某幅具体的作品”李英杰在《两个四月——四月影会40年纪念展》现场也坦言:“有人说这些作品风花雪月、不过尔尔,但在40年前是多么'前卫',因此我们要历史地看问题,不要一味地去吹捧,而应带着审视的态度。站在当下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道路,审视我们的摄影发展史有哪些问题,对后来者有所启示,做出更大的探索。


四月影会成员们在展览现场叙旧 周星宜 摄


四月影会成员王苗在座谈会上讲话 周星宜 摄


为了更好地进行对《自然·社会·人》的文本完整性的复原工作,闻丹青近年来付诸巨大心血。2016年,他和鲍昆、那日松利用朋友从潘家园购得的一批“四月影会”和“现代摄影沙龙”的照片,做了《四月前后》展览,呈现1976-1986年中国摄影的几个重要片段。与3年前《四月前后》不同的是,《两个四月——四月影会40年纪念展》致力于复原与致敬。展览筹备期间,闻丹青与历史当事人积极对话,寻找当年的展览现场照,比对各种版本的展览目录,以求最大限度地还原《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第一回展的原貌。


展出作品规格、数量及呈现方式接近当年的效果 周星宜 摄


展厅中专设的资料照片墙 周星宜 摄


最终,闻丹青在鲍昆、那日松、金伯宏、李晓斌、任曙林、李英杰、赵介轩等人的协助下,通过精巧的展览设计,使《两个四月——四月影会40年纪念展》在展出作品规格数量和作品品质以及呈现方式上,都基本达到了当年的效果。同时,展览体现了策划者严谨的学术考量,也符合历史的严谨性。观众在参观展览时,既可领略那个时代的“摄影艺术”风貌,也仿佛穿越到当年、切身感受一段真实的历史——40年前人们对摄影和艺术的理解,以及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所面临的疑惑与困境。


展出作品均按照当年展览现场记录照片和目录悬挂 周星宜 摄


作品图注的呈现形式也与当年相同 周星宜 摄


展厅中专设的资料照片墙(局部) 周星宜 摄


如今,“四月影会”作为中国摄影史上的重要符号,是中国摄影发展绕不开的一个路标,它的意义无可替代。想要理解摄影的本质、摄影与社会及历史文化背景的关系,以及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进行的摄影发展的脉络、中国人对摄影渐进的认知过程,对四月影会及《自然·社会·人》的关注与探讨必不可少。


《两个四月——四月影会40年纪念展》将持续至2019年5月16日。


迷蒙 赵介轩

(选自《自然·社会·人》第一回展 1979年)


早潮 池小宁

(选自《自然·社会·人》第一回展 1979年)


自嘲 李恬

(选自《自然·社会·人》第一回展 1979年)


抱佛脚 李英杰

(选自《自然·社会·人》第一回展 1979年)


山雾银蛇 任国恩

(选自《自然·社会·人》第一回展 1979年)


银甲勇士 吕小中

(选自《自然·社会·人》第一回展 1979年)



《两个四月——四月影会40年纪念展》


参展摄影师名单

(名单及顺序根据赵介轩手抄目录整理)

李晓斌、安正、王苗、罗小韵、于康鹰、吴鹏、王志平、张岚、邓启元、池小宁、李恬、吕小中、孙青青、胡献军、赵介轩、张小丁、何伴伴、严可、刘建华、贾育平、赵立业、苏新德、陈比钢、胡征、黄云生、潘贺、范生平、沈延太、史利、王若石、司徒兆光、吴大轸、李国华、李江树、王立平、金伯宏、翁乃强、李建文、龚田夫、许涿、俞根泉、马晓青、凌飞、于健鹰、任国恩、刘世昭、张炬、张征、符兵、李英杰、廖增益、忻迎一、任曙林



策展人:闻丹青

学术顾问:鲍昆

展览顾问:那日松

 

主办:映艺术中心/映画廊

支持:北京晶丽达影像技术有限公司、真彩圣影数字艺术工坊、HARTWii华承为典藏艺术、丹麦飞思


展期:2019年4月20日至5月16日

地点:北京798艺术区映艺术中心/映画廊







撰文/编辑:周星宜

部分材料由映画廊提供,特此鸣谢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