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时准备接受社会影响 | 第八章 起作用的共同因素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NO.50 | 经典心理著作 | 优才心理系列

2018-03-04 许又新教授原创 阅读课

                        心理治疗基础

                       作者   许又新  教授

                        第三章防御机制

                        第四章  行为研究

                             第五章 适应与调节

                             第六章系统理论

                             第七章   各种心理治疗简介 

                            第八章 起作用的共同因素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 | 优才心理系列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2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3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新的人际关系有三个基本要求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4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三、建设性的人际关系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5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亲子关系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6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心理冲突 概述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7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应该之暴虐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8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被爱的渴求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9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自卑情结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0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不安全感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1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个人耻感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2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常形和变形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3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

第三章防御机制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4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压抑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5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转移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6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理智化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7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退行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8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投射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20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理想化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21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代偿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22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割裂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23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割裂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23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回顾与展望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24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第四章  行为研究  惩罚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25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过分保护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26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母爱剥夺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27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模仿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28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攻击行为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29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第四章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30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第五章 适应与调节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31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行为的效应 | 第五章 适应与调节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32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道德情感 | 第五章 适应与调节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33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行为和体验 | 第五章 适应与调节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34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占有与体验 | 第五章 适应与调节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35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概述 | 第六章系统理论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36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代间治疗 | 第六章系统理论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37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心理分析(1)| 第七章各种心理治疗简介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38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短程动力心理治疗(2)| 7章各种心理治疗简介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39 | 经典心理著作 | 优才心理系列

(3)小组治疗 | 7章各种心理治疗简介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40 | 经典心理著作 | 优才心理系列

(4)家庭治疗 | 7章各种心理治疗简介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41 | 经典心理著作 | 优才心理系列

(5)婚姻治疗 | 7章各种心理治疗简介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42 | 经典心理著作 | 优才心理系列

(6)存在主义的心理治疗 | 7章各种心理治疗简介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NO.43 | 经典心理著作 | 优才心理系列

(7)其他心理治疗  | 7章各种心理治疗简介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NO.44 | 经典心理著作 | 优才心理系列

概述 | 8章 第八章起作用的共同因素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NO.45 | 经典心理著作 | 优才心理系列

矫正性情绪体验 | 8章 第八章起作用的共同因素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NO.46 | 经典心理著作 | 优才心理系列

从事新的有效行动 | 8章 第八章起作用的共同因素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NO.47 | 经典心理著作 | 优才心理系列

提出可供选择的生活态度 | 第八章起作用的共同因素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NO.48 | 经典心理著作 | 优才心理系列





(接前)

第八章起作用的共同因素

概述

矫正性情绪体验   矫正性情绪体验 | 8章 第八章起作用的共同因素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NO.46 | 经典心理著作 | 优才心理系列

从事新的有效行动

提出可供选择的生活态度

治疗者与病人的关系


这个因素即使不是所有心理治疗的特征,也是许多种心理治疗经常强调的一个共同因素。不同的治疗有不同的说法:移情关系;帮助关系;工作或治疗同盟;促进关系;真实关系;遭遇关系;密切或亲密关系;建设性关系;双方卷入的关系;等等。

本书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已在第一章里比较详细地讨论过了,这里便不再重复。

随时准备接受社会影响

病人求助于心理治疗者,这本身就意味着准备接受社会影响。但是,一般地说,光有初步的求治动机,那是远远不够的。很多病人求治于精神科,只是认为这种专科可以治好他们的特殊的病,去掉使他们苦恼的症状,而谈到社会影响,病人也许没有任何明确的观念,也没有过切身而有益的经验体会,因为在病人的生活经历中,周围的人对他们的影响,总的说,是使他们不快甚至痛苦。这种情况绝不限于中国,在美国也很普遍。据拉泽尔等 (A.Lazareeta1.,1972)对门诊病人的研究总结(时间跨度为15年),发现超过50%的病人经第一次治疗性交谈后便脱落了(不再求治)。可见,求治的病人大多数并没有接受社会影响的准备。

163·

因此,心理治疗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病人随时准备接受社会影响的能力和自觉性。当然,这跟病人发展新的亲密关系很难截然分开。但是,培养接受社会影响的能力和自觉性,更多地集中于人际关系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治疗者要帮助病人(通过实例)弄清楚某些与病人最关紧要的社会影响机制,例如吸引、喜欢、爱、厌恶、憎恨、攻击等的机制,弄清楚如何处理从众、顺从、服从和保持独立自主性的关系这类问题。当然,由于病情和病人人格各异,讨论的重点因人而不同。

总的说,个别心理治疗只能为病人接受其他社会影响提供示范和特殊经验。如果多少有些疗效,治疗者不妨和病人讨论疗效究竟是怎样取得的。在这种场合,治疗者切忌往自己脸上贴金,而要使病人看到,治疗者并没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治疗者讲的道理是一般健康人都明白,并且是日常生活中实际在应用着的,同样或类似的道理病人一定在别人那里也听说过,那么,过去为什么不起作用呢?如果病人说,有些话他从来没有对别人说过,或者,他对别人从来没有像对治疗者这么信任过,诸如此类。那么,治疗者就必须鼓励病人去与别人建立和发展类似他与治疗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明确指出,病人和别人之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关系,跟他的神经症实际上是同一件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当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时,即使治疗者不明说他的方法之巧妙,也容易在表情、语气等方面流露出来,这既不利于增强病人的自信和自尊,也阻碍病人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随时准备接受别人有益的影响。江湖医生喜欢说:“你这种病,别的医生都治不了,我能治,并且—个疗程包好。,,这是明显地违反心理治疗原则的。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只要病人像在这次治疗中一样畅所欲言,对人信任,既尊重别人也不失自尊,在与人交往中加深对别人和对自己的理解,等等,那么,病人在今后跟各式各样的人交往中都会获益匪浅。孤立的个人是不可能自我提高和自我改善的。如果病人通过跟特定的治疗者个人的交往,能够举一反三,体会到人际相互作用对促进成长、发展的必要性,他将来再碰到困难或挫折,也就不一定要求助于心理治疗者了,他完全有可能通过与亲属或朋友的商量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各种形式的小组治疗尤其重视社会影响对病人可能产生的良好作用。在不少情况下,治疗并不针对病人的任何症状,而只要病人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能力得到显著发展,症状也就趋于缓解甚至消失。

我们都知道阿德勒(A.Adler)关于自卑的学说,也知道自卑者照例通过追求优越感而使自己陷于不能自拔的心理冲突之中的机制,但是,他关于“社会情感”的强调,却很少有人提及。通俗地说,,阿德勒的所谓社会情感,指的就是跟别人共享快乐和分担忧愁。说得高雅一些,社会情感意味着对社会价值的追求。我国传统文化很重视家庭内部的和谐,所谓“家和福自生”。可是,有自卑感的人往往从小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没有自尊心。我国传统文化的弱点之一是,在家庭里,为了保持一团和气,为了维护长辈或家长的尊严,往往不惜牺牲某些人尤其是晚辈的自尊和独立自主权。因此,要使病人能够自觉地接受有益的社会影响,家庭治疗也许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否则,病人照例带着家庭内不良的相互作用(即交往)模式走进社会,也就很难接受社会的有益影响了。不少神经症病人颇有感慨地说,社会跟他们的家庭一样,都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的死活。这毫无疑问是家庭内不良的相互作用模式的产物。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协和老万的文章 http://www.sohu.com/a/122226075_564035


北医六院的许又新教授,是我最为佩服的师长之一。


我上北医时,是古怪的六年制。多出那一年,部分地安排为临床科研训练。我因为平时就对于哲学、心理学颇感兴趣,再加上听了许师的课深受鼓舞,就选了到精研所(精神卫生研究所,即现北医六院)跟许师做临床科研训练。


说起许师讲课,真可谓睿智、渊博而引人入胜。先生介绍的公式:焦虑(anxiety)=欲望(desire)/满足度(fulfillment),使我终生受益。课毕,掌声轰动,先生谢过,步出吸烟,缓缓曰:“讲课受欢迎的要诀在于提前5分钟下课”。我谨记,日后每次讲课都务求不拖堂。




我、汤宜朗和余敏三位,结伴到了精研所,面见许师,许师问:“为何选精研所做科研?”我们答以许师课上所言:“未来精神科将越来越重要了”,许师回曰:“我怎么看不出来?!”。我们面面相觑,许师坏笑一下,点头收留了我们。


许师那时五十多岁,单身一人,几乎日夜跟我们泡在病房里,耳濡目染,许师在很多方面对我都有很大影响。


许师做学问,极为严谨,对于各种概念、专有名词必予追根溯源,写文章时,要求必须把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讲究读原始文献。精神疾病的诊断,有很大的主观性,正常与异常之间,分寸有时并不好把握。先生推崇按DSM和ICD界定清晰,务求做到有章可循,避免误诊误治。




我的第一篇学术文章,是关于抑郁症的,从抑郁的词源,到抑郁症概念的变迁,再到抑郁的文化差异,真是没少下工夫。最后,我把“论文”交了上去,许师说:“这不能叫论文,是综述而已”。我惶恐羞惭,领会学问之艰难。


许师对于词语含义的探究,体现在方方面面。先生早年在做住院医时,就曾尝试从词语出发澄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智力问题。曾经蒙先生厚爱,拜读了许师翻译的一段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的文章,整洁,厚厚的一摞稿纸,深奥而睿智,对于我以后阅读文章时保持批判性有很大的影响。


有趣的是,许师打饭,从不买豆腐、土豆丝之类的菜。“黄豆、土豆是主食,不是蔬菜”,许师如是说。


许师那时虽没出过国,但英文在精研所一干人等中属一流,他组织我们几个小大夫组成了一个小小的读书会,每人买了一本《oxford textbook of psychiatry》,许师带领我们精读,并加以详解,既提高了英语水平,也提高了业务水平。我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如法炮制,颇为受益。


跟随许师出心理咨询门诊,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人生经验之一。许师常说:“心理医生是病人的一面镜子,能够让病人认清自己的问题,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他特别推崇Horney的理论,对于“应该的暴虐”(由于认为“我应该怎样怎样”而实际上达不到造成的心理负担)深恶痛绝。许师机锋尖锐,出人意表又合乎情理,每每使我们心悦诚服。


要像我一样当医生。之后又通了了几次信。


这是我从医生涯中在精研所的几个月,有一件事最让我有成就感。


那是临近结束的某一天上午,一个外地孩子因临近高考心理崩溃由父亲陪同前来求诊,没挂上号,而傍晚的火车票已经订好,必须赶回当地上学。时间紧迫,看着父子俩那份难言的焦躁,我初生牛犊不怕虎地提议由我中午利用休息时间给孩子“开导开导”。父子俩无奈而感激地接受了我这根“救命稻草”。我把儿子带到了北医的一间空教室,用平常耳濡目染的许师调心大法,倾听-解说了1个多小时。之后,父子俩千恩万谢地走了。数月后,我在协和实习,收到了精研所转来的一封信。信是那个男孩发的,说经过我的开导后,回去大有改善,现在考上了某名牌医学院,将来最初的成功,首先应归功于许师的言传身教。这些信,我一直珍藏,她们是我最佳的心灵鸡汤。



由于种种原因,我最终没有从事精神科。汤宜朗先是在安定医院干得风生水起,后来又去了美国,余敏则去了体委。现在都失去了联系。


许师,您现在好吗?成家了没?想起您当年约会时的兴高采烈,我心里就会浮起一丝温馨的笑意。谢谢您,我现在已经从“知心大哥”变成“知心大叔”了。



优才新媒体团队制作









边玩边学好心情

高分高能善创新

与优才在一起,

   成为你自己的冠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