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分钟认识美国戏剧三大师——先驱、诗人和良心

2016-02-01 Lotus 好戏



-/-Lotus

───


比起欧洲戏剧,美国戏剧历史短得可怜(这好像是一句废话ORZ)。


不过历史短不代表成就少,从殖民地时代初接触戏剧到二战时赶上世界平均水平,美国戏剧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可算得上是个“后来者居上”的励志典型。


今天介绍给各位的正是在这“居上”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三员大将,也是美国戏剧三大师——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阿瑟·米勒。




他们中,尤金·奥尼尔是美国严肃戏剧先驱,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开始创作,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表现主义、象征主义,都炉火纯青。


细腻忧伤的田纳西·威廉斯,则被称为“百老汇的行吟诗人”,出色的作品多创作于四五十年代,擅长描绘南方的淑女,提出了要将各种戏剧元素合二为一的造型戏剧。


阿瑟·米勒跟威廉斯差不多同时期,他更关注社会环境中,普通人的悲剧,因此被成为“美国戏剧的良心”。


他们一起推动着美国戏剧向前快快跑。




 


美国现代戏剧之父 

—尤金·奥尼尔 —




内容提要:这是个大神


我知道,你们在中学时代学历史,“XX之父”这种称号少说也得背了十几个,数量一多,有这头衔的人好像不怎么值得人在意。但是请相信我,了解这位美国现代戏剧之父绝对是每个戏剧爱好者的必修功课。


这么说吧,如果你喜爱美国戏剧却没看过尤金·奥尼尔的戏就相当于你说自己迷恋英国戏剧结果却没读过莎翁


一些人将尤金·奥尼尔误认作美国戏剧之父,但他并不是。


实际上,美国戏剧在尤金·奥尼尔出生前一百多年就已经展现出它的雏形了。


一七五二年的炎夏,有一艘来自欧洲的大船停靠在了弗吉尼亚州的威廉斯堡口岸,从船上下来一批英国人。他们驻扎在此地,上演了莎士比亚的戏还建造了一家剧院,这让当地居民大为惊艳。很快,戏剧细菌开始在美国蔓延。


不过,虽然自家院子里有戏上演但这毕竟不是自家的戏,有些人按耐不住,开始效仿着舞台上常出现的作品学习着写戏。然而人们创作的作品不管是莎士比亚风英雄悲剧风还是别的什么style,不管作品质量高不高(并不高),毕竟走的都是人家欧洲的套路。


尤其到了十九世纪末期,美国戏剧还没正儿八经走上正道就匆匆跟在欧洲剧坛屁股后跳入那种“情节讲究,思想匮乏”的情节剧的魔掌,有批评家评价说这些时期的美国简直“没有戏剧,只有剧场”。


美国剧坛等待着拯救它的英雄横空出世,等啊等啊等……终于,当历史的手抚到二十世纪鼻尖的时候,尤金·奥尼尔降临到美国剧坛上。他的作品一改美国剧坛思想上的荒芜,为美国剧坛开辟了一条严肃戏剧的发展道路。


由于父亲是纽约著名戏剧演员,尤金·奥尼尔自小便同戏剧有亲密接触。不同于当时大多数戏剧人,他极其厌恶社会上那些为了招揽观众而丢弃思想、故意迎合小市民趣味的情节戏剧,热爱富有革新精神的实验性、严肃的戏剧。


他参加并领导了美国戏剧史上非常有名的普罗文斯顿剧社,这个剧社陆续上演了奥尼尔早期以自然主义手法描写海员在海上的孤独艰辛的一系列作品。


1915年奥尼尔第一部成熟的戏剧作品《东航卡迪夫》上演,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没有剧场就在码头,没有好座位只有条凳,演员不够编剧来凑



普文斯顿剧社的成员在他们位于纽约139Macdougal大街上的第一个剧场,为《东航卡迪夫》装台,左二梯子上的为尤金·奥尼尔


然而就是这么一场演出,秒杀了高大上剧院里的无数情节剧,这么一个夜晚被评价为“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决定性的一夜”


为什么呢?因为它有深度有艺术性有自由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而且同谄媚的商业戏剧做出了对抗为大家做出了表率啊!


尽管航海系列给美国剧坛带来了新的生机获得了高度赞许,但对于剧作家本人来说这就是些习作练习。当尤金·奥尼尔开始在各种题材里游走、开始把种种戏剧表现手法像配制魔药一般调制融合时,戏剧小宇宙算是真正爆发了——先来部写实主义的《天边外》,再来部象征主义的《大神布朗》,来一部表现主义的《琼斯皇》,再来一部意识流的《奇异的插曲》……这些戏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无论是在戏剧手法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让人不自禁叫声棒。


好戏太多,重点推荐一下《大神布朗》(提醒一下喜欢先锋戏剧的同学们,牟森导过这戏)。



牟森版《大神布朗》 摄影:李晏


这部戏讲的是一个是三角恋爱的悲剧故事,整部戏对人性有太深的挖掘,充满愤懑略显悲凉。这戏里的人总爱戴上一副面具,那是一种不同于自身的第二人格,它起着保护、掩饰、改变等种种作用,这个面具促成了一些爱同交流的实现,但也阻碍着爱。没有人能袒露本真的自我,只能戒备甚至带着些许敌意地戴着自己的面具……笔者第一次看这部戏时汗毛直立手脚发凉简直想要嚎啕大哭一场。总之,奥尼尔运用了各种手段让戏剧贴近人的内心,用戏剧对人性进行剖析。


1936年,奥尼尔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没想到得奖后十年的时间里美国剧坛却不见他的身影。人们想当然地以为他江郎才尽,而且善解人意地认为他在最绚烂的时间封笔是个聪明的选择。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有一天,奥尼尔突然返回剧坛,以一部《送冰的人来了》向人们展现了他惊人的才气,后面的作品《进入黑色的漫长旅途》更是登峰造极。



著名影星凯瑟琳·赫本曾凭借1962年电影《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第九次获奥斯卡影后提名


如果说20年代的作品让初期航海系列作品显得稚嫩,那么十二年后的复苏同样也把被人们认为是奥尼尔创作顶峰的作品衬得黯淡无光。这么说吧,尤金·奥尼尔已经不能用“宝刀未老”来形容了,他明明是刀越老越锋利越闪亮。


要是剧坛是个游戏世界,奥尼尔就是那种大神级玩家,从不掉血,还自动增强血量。


BTW,尤金·奥尼尔跟女儿的关系不太好,因为他的女儿乌娜·奥尼尔在18岁的时候执意嫁给一个54岁的老头,为此,父女两人决裂。偷偷告诉你们,那个老头叫查理·卓别林。


乌娜·奥尼尔。另外,她在嫁给卓别林之前的男朋友叫塞林格。


美国剧坛一代宗师

—田纳西·威廉斯—




内容提要:独家秘方——造型戏剧


想必大家对田纳西·威廉斯不怎么陌生。


毕竟前段日子《玻璃动物园》就在上海话剧中心上演,再者由费雯丽主演的电影《欲望号街车》即出自威廉斯之手。威廉斯是继奥尼尔后美国又一杰出戏剧家——奥尼尔被人们评价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威廉斯的戏则被评价为“开创了西方戏剧史的新篇章”。


同出生纽约的奥尼尔不同,威廉斯出生于美国南方的密西西比州。威廉斯自小身体不好,几乎什么事情都不能做,所以他童年时代就与其他小伙伴们分离,逐渐养成孤僻性格。而且,同他关系最为要好的姐姐患有精神分裂症,这对他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由于故乡、自身经历、亲人影响等几个方面的作用,田纳西·威廉斯偏爱描绘美国南方偏执、脆弱、孤独、失意的女性形象。南方女性形象就像是威廉斯戏剧的标牌,提到田纳西·威廉斯这个名字,《玻璃动物园》的劳拉、《欲望号街车》的布兰奇、《夏天与烟》的阿尔玛这几个形象就自动浮现在人脑海。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玻璃动物园》中,朱杰饰演劳拉


为什么说威廉斯是美国剧坛上的一代宗师,难道仅仅凭借出色的人物刻画就可以得到“开创西方戏剧史的新篇章”这么高的评价吗?当然不是如此。偷偷告诉你,威廉斯之所以如此被戏剧理论家标榜还在于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戏剧理念,创立了一种名为造型戏剧(Plastic Theater)的戏剧概念。


在威廉斯的眼里,戏剧的终极目的就是展现真实。


他觉得美国剧坛上的戏虽然打着现实主义的旗号实际上同现实生活相差甚远


在威廉斯看来,纯粹的现实主义戏剧只能像摄影术一样对现实进行翻拍,并没有真正的意义,而真实、生活,或者说现实是一种有机体,诗意的想象力只有通过变形,才能在本质上体现或是表明这种有机体。


为了同这些“纯粹的现实主义戏剧”做抗争,威廉斯在《玻璃动物园》中首次提出要创造一种新型的、富于创造性的戏剧的概念,即造型戏剧。这种戏是由舞台上所有元素融和起的有机整体,具有绘画性、雕塑感,舞台上的各个元素不再单一地行使自己技术层面的职责,而是从舞台艺术整体的角度互相配合,为作品服务。



田纳西·威廉斯用文字为《玻璃动物园》设计的舞台,还原出来大概是这样。(via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


看过上海话剧中心版《玻璃动物园》的人也许对剧中的断断续续的背景音乐、明暗交替的舞台灯光有较深印象。细心的观众可能会记得在戏第三场,阿曼达同汤姆因为劳拉的问题进行了争吵,争吵进行时自始至终有一道强光围绕在劳拉身旁,她双手握紧着,神情惊慌。


数一数,这束光灯光至少被派上了五种用场:照明、渲染气氛、反映心理变化、传递情感、塑造人物形象。你们或许认为这是灯光师的功劳,事实上,这是田纳西·威廉斯的个人创造。也就是说,威廉斯所提倡的造型戏剧在剧作家写作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剧本不再单单是一个文学脚本,在它被创作时就考虑进了各种舞台要素。


跟尤金·奥尼尔一样,田纳西·威廉斯的戏也常常汇集几种不同的戏剧手法,你很难说它们是现实主义的还是象征主义或者表现主义的作品,他总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使用一些现代戏剧流派的表现手法,用很抒情的方式展现作为个体的人


 

上话版《玻璃动物园》剧照


不过威廉斯没能像奥尼尔似的一再闪光,在获得了四次纽约剧评奖两次普利策戏剧奖后,威廉斯的作品开始逊色。他的鼎盛期集中在50年代,到了后期,尽管新的剧作依旧被创作,但美国的戏剧批评家已经把他看作是一个“经典作家”了,对此,威廉斯自己也有所察觉,他一度提出这样的愿望:“我只是不希望在有生之年就成为一个完全过时的人物。”



美国戏剧的良心

—阿瑟·米勒—




内容提要:描写普通人的社会问题悲剧


说正事前先八卦一下: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是文革后中国上演的第一部外国戏剧,这部戏的翻译是英若诚,米勒一度来华亲自导演,当时接待他的是曹禺。米勒是玛丽莲·梦露的第二个丈夫,DDL的岳父。


也不知道是不是擅长写社会问题剧的原因,反正阿瑟·米勒跟中国的关系挺亲近,他写了纪实文学《中国奇遇》,北京人艺跟国话也都几番上演他的戏。


阿瑟·米勒热衷于描写社会问题剧,他的第一部剧作《黎明的荣誉》写的就是个人的社会责任感问题。跟田纳西·威廉斯相仿,米勒创作的辉煌期也集中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不过他剧作的重心不是人这个个体而是社会问题。


然而米勒的戏又不像其他的社会问题剧一样局限于对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不停剖析这一步,它们往往会对人的本质进行探索,用米勒自己的话说就是“找出他的需要是什么,以便使这些举要在社会中受到重视,得到满足”,也就是说,米勒将社会问题与人物心理联系在一起,试图从个体剖析出发来对社会进行评价。


1949年上演的《推销员之死》是米勒巅峰之作,这部戏讲的是一位推销员“美国梦”的破灭,作品既有对社会尖锐的批评也有对人心理的细腻挖掘,可以被当作是社会剧与心理剧合体的完美典型。


看过《推销员之死》的人应该对其中浓郁的悲剧色彩印象深刻吧?据说孟京辉在大学期间看了人艺版的《推销员之死》就被感动到不行从此爱上了戏剧



1983年朱琳、英若诚版《推销员之死》,后排中间即是当时来访问的阿瑟·米勒。孟京辉大学那会儿,看的应该是这版。


讲到这儿忍不住想多讲几句米勒的悲剧观。


在西方戏剧史上,悲剧的主人公往往是受到众人瞩目的英雄人物或是王公贵族,在二十世纪里的人们以破坏偶像为傲,悲剧主角被迫缺席。有人说放弃吧,现代社会不会出现悲剧了。然而阿瑟·米勒不这么认为,他写了一篇文章《悲剧与普通人》,指出普通人完全可以成为悲剧的主人公,他强调出任何人的生活都有着悲壮的一面,人同外界、同自身内心的搏斗即会散发出崇高的悲剧精神。


还有《萨勒姆的女巫》。


故事讲述的是一群青春年少的姑娘在春天的森林里不顾宗教戒律,为了爱情饮血许愿、赤身裸体跳舞,她们的行为被本地牧师,于是撒谎说自己撞见了女巫。这下,整个萨勒姆镇都人心惶惶。


在这种情境下,人们开始互相指正不顺眼的人就是女巫。被指正的人要么就忏悔、承认自己是女巫,从此在女巫这个头衔下过一辈子;要么就是拒绝承认,走上绞刑架。


1996年,二十世纪福克斯把这部戏拍成电影,这部电影让米勒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而且这部影片的男主就是米勒的女婿DDL。


另外阿瑟·米勒在八十年代初来到中国时,刚结束文革,他本来建议英若诚先排更适合国情的《萨勒姆的女巫》,可是英先生也是头牛,还是固执地选择了自己初恋情人一般的剧本《推销员之死》。



阿瑟·米勒的《萨勒姆的女巫》,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王晓鹰执导


除此之外,米勒还认为悲剧除了要给人带来古希腊悲剧那种让人感到悲伤、怜悯、恐惧的情绪外,还应当为人带来知识帮助人在精神层面得到升华,他认为只有让人看到光明的前景作品才能从悲伤性走向悲剧性。


把戏剧创作看作是一项严肃的事业,认为戏剧要表达整个社会的愿望应当对人类的生活有崇高至上的意义,这样一位执着于用戏剧改造社会的戏剧家被评价为“美国戏剧的良心”一点也不为过。


阿瑟·米勒跟前两位剧作家一样,也属于笔耕不缀型戏剧人。只可惜跟威廉斯一样,米勒的辉煌期也挺短,老年的他尽管写了不少戏可都没能引起人们之前那样的注意。


 


注释:


1. 十九世纪,有一个家伙嫌做剧院经理不过瘾,立志做了一名职业剧作家,他乐此不疲地创作着剧本还写了本《美国戏剧史》,他才是货真价实的美国戏剧之父,名叫W.邓勒普

2. 奥尼尔1888年出生,第一部成熟作品写于1914年上演于1915年

3.  据说奥爹一生专演《基督山伯爵》

4. 一种恨不得对现实生活进行百分百复制的戏剧手法,可被当做现实主义丧病版

6. 实际上就是前面说的那种情节剧

7. 比如《牛奶车不再在此停留》《桃金娘的七个子裔》什么的

8. 就是那个三次捧回奥斯卡小金人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啊喂~

另:除标注外,图片均来自网络


新戏|人物|观点|互动|专题|休闲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okt版Hamlet 糊涂戏班 | 上海二月 |  2016年好戏 

台湾剧场三宝梁志民艾伦·里克曼 |  陈乐融 

2015全年剧评 | 玻璃动物园 | 杀戮之神 

即兴喜剧 | 黑光剧 |  2015戏剧人做了什么 

 剧场x咖啡=文艺² | 戏剧·杀 | 舞蹈剧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