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发汗太过会产生汗出不止的现象,所以温病派慎用麻黄、桂枝。实践中辨证准确,桂枝汤证不误用麻黄汤,一般不会有发汗太过的情况。汗出太过再有恶风,小便不利、四肢屈伸不利等症状,此时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1,该方剂应用的指征,可以从本条所提示的症状进一步延伸。如:将发汗不止代之以体液减少或营养不足等,将恶风代之以肢冷证,将小便难代之以小便不利或尿出减少,将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代之以四肢运动麻痹、或感觉麻痹、或疼痛等,这样一来,该方剂的应用范围便会扩大。2,可运用于神经痛、脑出血后遗症所致半身不遂、神经麻痹、小儿麻痹等。另外还多用于古人称之为“疝”的疾病。关于这种“疝”一类疾病,将在别的地方提及,但肢冷证中,遇冷则腹痛或腹痛加重、疼痛部位不固定到处移动,这些症状成为慢性过程时,现代医学在治疗上多无良策。津田玄仙在《疗治茶谈》中,对疝有详细论述,并将该方剂置于卷首,推奖其为治疝之妙药。3,这里应该明确的是,在[解说]部分提到的桂枝加附子汤的脉象多应是浮大而无力的。其实该脉象是在这种场合出现的,即太阳病发热,因发汗而致汗漏出不止,出现了恶风、小便不利、四肢屈伸不利等诸症状。而在应用于神经痛、脑出血、神经麻痹、疝等疾病时,此时的脉应有或沉小、或沉迟之象。4,桂枝加附子汤加白术,则为桂枝加术附汤,再加茯苓,则为桂枝加苓术附汤,可用于神经痛、类风湿关节炎、脑出血等症状。注:桂枝加附子汤和后边的桂枝附子汤以及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的最主要的差异在于附子的用量。不同的剂量比例,疗效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学习经方需要在熟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辨的基础上去思考剂量变化之后如何导致疗效的变化,这应是学习经方的最终目标。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六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止,停后服。二十五、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汤方中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应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误下之后会有脉促和胸满的症状,对于脉促历代医家解释不一,临床中可以理解为脉搏跳得很快,突然没了,过一下又回来了。胸满的概念很广,呼吸不顺畅、胸中胀满、心口痛、心中刺痛,胸部不舒服,都属于胸满的范围。此时用桂枝去芍药汤治疗。在脉促、胸满的基础上还有微微恶寒的症状,则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疗。在临床中,直接使用桂枝去芍药汤的机会并不多,但该方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是《金匮要略》出现的处方,应用广泛。另外,在太阳病中篇出现的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也是一个重要的处方。在此可以思考以桂枝汤为基础方的变方,例如桂枝加桂汤,小建中汤,桂枝去芍药汤,通过桂枝和白芍的加减变化去体悟经方用药的思路。右四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恶寒止,停后服。温馨提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用药请遵医嘱。
本文为原创,经作者本人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