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财政政策比较:实施方式、效果与未来空间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
摘要
从财政政策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特点看,中国财政政策的实施是在党的领导下由立法机构监督审查、行政机构高效执行,时效性高、政策连续性强、赤字率平稳,政策导向以国内为主;而美国财政政策受制于两党政治以及行政与立法的制约,跟随政治周期摆动、政策稳定性差、赤字波动大,同时由于美国国债地位和对外政策等,政策的外溢性强。
从不同类别财政政策实施方式看,由于中美的税制结构、发展阶段以及政府间关系差异,中美在财政政策实施主体和方式有明显差异。其一是收入政策方面,美国以直接税为主、主要面向个人征税,税收政策直达居民;中国以间接税为主、主要由企业纳税,更多采用降税降费保企业;其二是支出政策方面,美国侧重民生保障,社保、教育、医疗支出占比高,消费性支出占比高,刚性支出占比高;中国侧重经济建设,民生、基建两条腿走路,生产性支出占比高,这是不同发展阶段导致的;其三是实施主体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加杠杆应对经济危机,联邦债务规模大;中国地方债发力稳增长,地方政府债务占比高;其四是财政货币政策协同方面,中国采用政策性金融工具,美国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通过QE及特殊货币工具直接提供政府信贷。其五是政府间财力平衡情况,美国各级政府收支相对平衡,中国地方政府收支矛盾突出。
风险提示:国情差异使得比较不全面;政策动态变化导致数据滞后目录
正文
《财政的逻辑》系列研究报告:
39、《打破3%赤字率的约束,财政从重投资转向投资消费并重》,2023年11月8日38、《我国历次调整预算和发行特别国债的背景、效果及启示》,2023年10月30日37、《如何看待增发1万亿国债?兼谈2024年财政政策的建议》,2023年10月24日36、《关于近年来减税降费的反思与展望》,2023年10月16日35、《城投转型的实质与隐性债务测算》,2023年9月25日34、《专项债全面回顾:结构特征、利弊分析与应对》,2023年9月22日33、《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当前形势与14条综合应对举措》,2023年8月7日32、《何为股权财政?能否接替土地财政?》,2023年6月26日31、《中国财政的未来:如何化解财政困难?》,2023年5月23日
30、《中国财政的家底与余粮》,2023年5月22日
29、《罗志恒:分税制不是土地财政的原因,政绩考核才是》,2023年4月24日
28、《罗志恒丨如何看待地方债务:形势与应对》,2023年2月27日
27、《31省份债务全景(2022):谁多谁少谁压力大》,2023年2月16日
26、《谁在“养活”中国?“六省一市养全国”的表象与真相》,2022年10月11日
25、《地方财政的困难与自救:力挽狂澜还是权宜之计?》,2022年09月20日
24、《财政局长的烦恼与坚守:为国理财,负重前行》,2022年09月08日
23、《31省份财政收支差转负,大梁谁来挑?》,2022年08月10日
22、《疫情下的北上广深财政:凉热不同》,2022年06月09日
21、《广州、深圳财力差异大解密》,2022年05月26日
20、《冰封的土地市场和土地财政何时解冻?》,2022年05月06日
19、《从三轮积极财政政策看财政之变》,2022年04月20日
18、《城投之变——2022年城投债展望与投资策略》,2021年12月22日
17、《专项债回顾、反思与展望:投向哪了?存在哪些问题?明年如何?》,2021年12月13日
16、《财政发力,路在何方?—2022年财政政策和基建投资展望》,2021年11月29日
15、《土地市场降温,土地财政向何处去?》,2021年11月03日
14、《房地产税试点:为何要开征?能否降房价?》,2021年10月23日
13、《中国城市财力大比拼:南强北弱下的紧平衡》,2021年10月08日
12、《当前财政形势:好看的数字,难过的日子》,2021年08月23日
11、《专项债投向哪了?能否托起基建?》,2021年07月06日
10、《澄清土地财政的五个认知》,2021年06月06日
9、《城投债的风险有多大?未来向何处去?》,2021年05月26日
8、《中国财政形势:何去何从?》,2021年02月23日
7、《政府债务风险有多大?怎么办?》,2021年02月09日
6、《财政资金去哪了?——2020中国财政政策全面回顾与2021年展望》,2021年01月27日
5、《财政局长的烦恼:紧平衡下的负重前行》,2021年01月05日
4、《哪里还有羊毛可薅?消费税改革》,2020年05月26日
3、《地方债务风险:宏观成因、现状及治理》,2019年09月17日
2、《广视角看中国的个税:怎样影响你的钱袋子?》,2018年10月29日
1、《个税简史、改革逻辑与存在问题》,2018年06月24日
分析师:罗志恒,执业编号:S0300520110001分析师:牛琴,执业编号:S0300523050001分析师:方堃,执业编号:S0300521050001免责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粤开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粤开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本公众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您并非粤开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信息。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粤开证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公众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本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粤开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风险提示及法律申明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法律申明:本公众号不是粤开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粤开证券研究院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本公众号不承诺在第一时间转载相关内容,如需了解详细、完整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粤开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任何研究观点以粤开证券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本公众号旨在交流证券研究经验。本公众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只供参考之用,投资者须自行确认自己具备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专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不应认为本公众号的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并不构成对投资者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粤开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公众号发布的任何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本公众号所提及的任何证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投资者需自行承担依据本公众号发布的任何内容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均反映的是所摘录的研究报告的研究观点,粤开证券可以发布其他与本公众号内容不一致或有不同结论的研究报告,亦可因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粤开证券其他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的观点不同或者相反。粤开证券并不承担提示本公众号投资者注意上述其他材料的责任,亦不对因投资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而导致的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者如需寻求投资咨询意见的,应咨询其独立投资顾问。本公众号所载内容的版权归粤开证券所有,粤开证券对本公众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投资者对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的复制、转载,均需注明粤开研究的出处,且不得对本公众号所在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