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生态环境侵权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问津学术 2023-12-27

2023年8月15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生态环境侵权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并回答记者提问。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临萍、最高人民法院环资庭庭长刘竹梅、最高人民法院环资庭副庭长李明义出席,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副局长王斌主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生态环境侵权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于2023年4月17日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85次会议审议通过。


一、制定背景和意义


制定《规定》,是最高人民法院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举措。《规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要求,保障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不断夯实守护绿水青山和增进民生福祉的法治防线。


制定《规定》,是最高人民法院贯彻实施民法典绿色原则和生态环境侵权责任制度的重要举措。作为民法典绿色条款的重要组成部分,侵权责任编专章规定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对生态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举证责任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规定》严格遵循立法原意,立足审判实际,深入研究、系统解决生态环境侵权民事纠纷案件中的证据规则问题,确保民法典绿色原则和生态环境侵权责任制度在审判实践中得到正确实施。


制定《规定》,是最高人民法院丰富完善生态环境裁判规则体系的重要举措。最高人民法院自2014年6月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以来,先后制定发布20余部司法解释,基本涵盖生态环境案件审理的实体和程序问题,但对作为实体与程序问题“结合部”“连接点”的证据问题,并无系统性、专门性规定。证据问题直接关系到当事人权利的保护和人民法院裁判结果的公正性,而生态环境侵权案件在证据方面又存在一些突出特点,诸如适用特殊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事实认定的“专业壁垒”问题突出,“证据偏在”问题突出,等等,确需构建相应的规则体系。


制定《规定》,是最高人民法院积极回应和满足审判实践需要的重要举措。在历次环境资源审判疑难问题调研中,证据问题都是一线法官反映、讨论的焦点,诸如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举证责任分配之异同,过度依赖鉴定问题如何破解,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机构出具的专业意见如何处理,等等。人民法院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把握,直接关系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需要深入研究并妥善解决。


二、制定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合法性原则。贯彻落实民法典、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规定,解决法律关于证据制度的规定在生态环境侵权诉讼中的具体适用问题,是制定《规定》的核心目标。在起草过程中,始终坚持合法性原则,坚持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思考问题、拟定条文,严格就如何具体适用法律问题作出解释。


二是满足司法实践需要。立足审判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效果意识,系统梳理生态环境侵权案件中证据方面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其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设计条文内容,确保《规定》能够满足生态环境审判实践需要,切实解决证据方面的难点、堵点问题。


三是重点完善技术性、操作性规则。严守司法解释功能定位,准确把握《规定》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的适用关系,不追求体系的完整性,对于法律及有关司法解释已有明确规定的内容,不作重复规定。所拟条文紧扣法律规定的适用问题,推动生态环境侵权民事诉讼在当事人举证、证据调查收集、认定、采信等方面的规范化。


三、《规定》的主要内容


《规定》共34条,除引言外,主要包括适用范围、举证责任、证据的调查收集和保全、证据共通原则、专家证据、书证提出命令、损失费用的酌定等内容,择要解析如下:


(一)关于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的脊梁”,在民事证据规则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规定》采用法律要件分类说中的规范说,严格按照民法典相关规定确定生态环境侵权民事诉讼各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关于原告的举证责任。根据《规定》第2条至第5条,原告的举证责任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根据生态环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环境污染责任纠纷案件、生态破坏责任纠纷案件的原告应当就被告实施了污染环境或者破坏生态的行为,以及原告人身、财产受到损害或者有遭受损害的危险承担举证责任;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原告应当就被告实施了污染环境或者破坏生态的行为且该行为违反国家规定,以及生态环境受到损害或者有遭受损害的重大风险承担举证责任。其中,“违反国家规定”是否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以及是否由原告举证证明,是生态环境私益侵权诉讼与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公益诉讼的重要区别。二是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原告应当就其主张的人身、财产损害赔偿费用,或者民法典第1235条规定的损失、费用,承担举证责任。三是为防止滥诉,提高因果关系认定的准确性,原告起诉请求被告承担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责任的,应当提供被告行为与损害之间具有关联性的证据。


关于被告的举证责任。根据民法典第1230条的规定,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发生纠纷,行为人应当就两种情形承担举证责任:一是其行为与损害不存在因果关系;二是存在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基于此,《规定》第6条明确,生态环境侵权民事诉讼的被告应当就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被告主张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承担举证责任。因果关系是确定生态环境侵权是否成立的最关键要件,《规定》将因果关系不存在的举证责任分配给被告,旨在平衡原被告的举证能力,有利于被侵权人及时有效地获得司法救济。


(二)关于证明标准


因同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分别提起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情况在司法实践中较为普遍。调研中发现,审判实践中存在生效刑事裁判、行政裁判未予认定的事实,生态环境侵权民事裁判亦不予认定的情况,忽视了三大诉讼证明标准之不同。比如,对于因证据不足、案件事实不清,未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而作出的无罪判决,如果相关事实能够达到高度可能性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民事裁判应当认定该事实存在。基于此,《规定》第8条规定,对于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裁判、行政裁判因未达到证明标准未予认定的事实,在因同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提起的生态环境侵权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根据有关事实和证据,确信待证事实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应当认定该事实存在。


(三)关于证据共通原则


证据共通原则是证据法上的一项基本原则,其基本涵义是指某项证据在提交法院后,虽然可以被提交证据的一方当事人撤回,但不影响对方当事人援引该证据证明案件事实。证据共通原则虽然未被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所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被普遍遵循。《规定》第15条立足基本法理,对该原则在生态环境侵权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作出较为全面的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后申请撤回该证据,或者声明不以该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不影响其他当事人援引该证据证明案件事实以及人民法院对该证据进行审查认定。当事人放弃使用人民法院依其申请调查收集或者保全的证据的,按照前款规定处理。


(四)关于专家证据


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构建了鉴定人和专家辅助人并存的“双层”专家证据制度。专家证据制度对于破解生态环境侵权案件事实认定的“专业壁垒”问题具有重要作用。《规定》以第16条至第23条共8个条文的体量,对专家证据制度在生态环境侵权案件适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作出较为全面的规定。关于鉴定意见,《规定》重点围绕生态环境侵权案件委托鉴定比例高、个别案件存在“以鉴代审”、一些复杂鉴定事项难以由某一鉴定人全部完成、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机构出具专业意见等情况,分别明确了不予委托鉴定的情形、鉴定之外认定专门性事实的方法、鉴定人邀请其他机构、人员完成部分鉴定事项的“有限许可、严格限制”规则,以及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机构出具专业意见的审查认定规则。关于专家辅助人制度,《规定》在充分总结司法经验基础上,明确当事人可以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对鉴定意见或者污染物认定、损害结果、因果关系、生态环境修复方案、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修复完成期间服务功能丧失导致的损失、生态环境功能永久性损害造成的损失等专业问题提出意见。


(五)关于损失、费用等的酌定


由于生态环境侵权案件的专业性、复杂性,司法实践中存在“定性不易、定量更难”问题,即使根据在案证据能够认定侵权事实成立,损害赔偿数额或者损失、费用数额仍然难以确定。对于这种情况,人民法院既不能因事实不清拒绝裁判,也不能仅以原告未完成相关举证责任为由不支持其关于赔偿数额或者损失、费用的主张,而应结合已查明的案件事实和其他证据,对相关数额进行酌定。为保证酌定的规范和公平,《规定》第30条、第31条在充分总结审判经验基础上,对酌定时的考量因素进行了列举式规定:对于环境污染责任纠纷、生态破坏责任纠纷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结合侵权行为对原告造成损害的程度、被告因侵权行为获得的利益以及过错程度等因素,并可以参考负有环境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意见等,合理确定人身、财产损害赔偿数额;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范围和程度等已查明的案件事实,结合生态环境及其要素的稀缺性、生态环境恢复的难易程度、防治污染设备的运行成本、被告因侵权行为获得的利益以及过错程度等因素,并可以参考负有环境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意见等,合理确定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修复完成期间服务功能丧失导致的损失、生态环境功能永久性损害造成的损失等数额。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生态环境侵权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已于2023年4月1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8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23年8月14日


法释〔2023〕6号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生态环境侵权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2023年4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85次会议通过,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


  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生态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保障和便利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保护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生态环境侵权民事案件审判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审理环境污染责任纠纷案件、生态破坏责任纠纷案件和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本规定。


  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包括环境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


  第二条  环境污染责任纠纷案件、生态破坏责任纠纷案件的原告应当就以下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一)被告实施了污染环境或者破坏生态的行为;


  (二)原告人身、财产受到损害或者有遭受损害的危险。


  第三条  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原告应当就以下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一)被告实施了污染环境或者破坏生态的行为,且该行为违反国家规定;


  (二)生态环境受到损害或者有遭受损害的重大风险。


  第四条  原告请求被告就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支付人身、财产损害赔偿费用,或者支付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五条规定的损失、费用的,应当就其主张的损失、费用的数额承担举证责任。


  第五条  原告起诉请求被告承担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责任的,应当提供被告行为与损害之间具有关联性的证据。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提交的证据,结合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方式、污染物的性质、环境介质的类型、生态因素的特征、时间顺序、空间距离等因素,综合判断被告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关联性是否成立。


  第六条  被告应当就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被告主张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承担举证责任。


  第七条  被告证明其排放的污染物、释放的生态因素、产生的生态影响未到达损害发生地,或者其行为在损害发生后才实施且未加重损害后果,或者存在其行为不可能导致损害发生的其他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被告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第八条  对于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裁判、行政裁判因未达到证明标准未予认定的事实,在因同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提起的生态环境侵权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根据有关事实和证据确信待证事实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应当认定该事实存在。


  第九条  对于人民法院在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公益诉讼生效裁判中确认的基本事实,当事人在因同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提起的人身、财产损害赔偿诉讼中无需举证证明,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十条  对于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事实,双方当事人未主张或者无争议,人民法院认为可能影响裁判结果的,可以责令当事人提供有关证据。


  前款规定的证据,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四条规定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依职权调查收集。


  第十一条  实行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的法院,可以委托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被告住所地等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受委托法院应当在收到委托函次日起三十日内完成委托事项,并将调查收集的证据及有关笔录移送委托法院。


  受委托法院未能完成委托事项的,应当向委托法院书面告知有关情况及未能完成的原因。


  第十二条  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保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相关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下列因素进行审查,确定是否采取保全措施:


  (一)证据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可能性;


  (二)证据对证明待证事实有无必要;


  (三)申请人自行收集证据是否存在困难;


  (四)有必要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其他因素。


  第十三条  在符合证据保全目的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选择对证据持有人利益影响最小的保全措施,尽量减少对保全标的物价值的损害和对证据持有人生产、生活的影响。


  确需采取查封、扣押等限制保全标的物使用的保全措施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组织当事人对保全的证据进行质证。


  第十四条  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保全或者勘验涉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专门性问题的证据,应当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必要时,可以通知鉴定人到场,或者邀请负有环境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派员协助。


  第十五条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后申请撤回该证据,或者声明不以该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不影响其他当事人援引该证据证明案件事实以及人民法院对该证据进行审查认定。


  当事人放弃使用人民法院依其申请调查收集或者保全的证据的,按照前款规定处理。


  第十六条  对于查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案件事实的专门性问题,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有必要的,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委托具有相应资格的机构、人员出具鉴定意见。


  第十七条  对于法律适用、当事人责任划分等非专门性问题,或者虽然属于专门性问题,但可以通过法庭调查、勘验等其他方式查明的,人民法院不予委托鉴定。


  第十八条  鉴定人需要邀请其他机构、人员完成部分鉴定事项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确有必要的,在听取双方当事人意见后,可以准许,并告知鉴定人对最终鉴定意见承担法律责任;主要鉴定事项由其他机构、人员实施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


  第十九条  未经人民法院准许,鉴定人邀请其他机构、人员完成部分鉴定事项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前款情形,当事人申请退还鉴定费用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内作出裁定,责令鉴定人退还;拒不退还的,由人民法院依法执行。


  第二十条  鉴定人提供虚假鉴定意见的,该鉴定意见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鉴定事项由其他机构、人员完成,其他机构、人员提供虚假鉴定意见的,按照前款规定处理。


  第二十一条  因没有鉴定标准、成熟的鉴定方法、相应资格的鉴定人等原因无法进行鉴定,或者鉴定周期过长、费用过高的,人民法院可以结合案件有关事实、当事人申请的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和其他证据,对涉及专门性问题的事实作出认定。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申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意见或者污染物认定、损害结果、因果关系、生态环境修复方案、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修复完成期间服务功能丧失导致的损失、生态环境功能永久性损害造成的损失等专业问题提出意见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


  对方当事人以有专门知识的人不具备相应资格为由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对该异议不予支持。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专门性问题自行委托有关机构、人员出具的意见,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对方当事人对该意见有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提供意见的当事人可以申请出具意见的机构或者人员出庭陈述意见;未出庭的,该意见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第二十四条  负有环境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制作的处罚决定等文书所记载的事项推定为真实,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依职权对上述文书的真实性进行调查核实。


  第二十五条  负有环境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所属或者委托的监测机构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收集的监测数据、形成的事件调查报告、检验检测报告、评估报告等材料,以及公安机关单独或者会同负有环境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提取样品进行检测获取的数据,经当事人质证,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第二十六条  对于证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案件事实有重要意义的书面文件、数据信息或者录音、录像等证据在对方当事人控制之下的,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可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一十二条的规定,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责令对方当事人提交。


  第二十七条  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责令对方当事人提交证据的,应当提供有关证据的名称、主要内容、制作人、制作时间或者其他可以将有关证据特定化的信息。根据申请人提供的信息不能使证据特定化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


  人民法院应当结合申请人是否参与证据形成过程、是否接触过该证据等因素,综合判断其提供的信息是否达到证据特定化的要求。


  第二十八条  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责令对方当事人提交证据的,应当提出证据由对方当事人控制的依据。对方当事人否认控制有关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交易习惯等因素,结合案件的事实、证据作出判断。


  有关证据虽未由对方当事人直接持有,但在其控制范围之内,其获取不存在客观障碍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有关证据由其控制。


  第二十九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当事人应当披露或者持有的关于其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生态环境开发利用情况、生态环境违法信息等环境信息,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对方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有权查阅、获取的书证”。


  第三十条  在环境污染责任纠纷、生态破坏责任纠纷案件中,损害事实成立,但人身、财产损害赔偿数额难以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结合侵权行为对原告造成损害的程度、被告因侵权行为获得的利益以及过错程度等因素,并可以参考负有环境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意见等,合理确定。


  第三十一条  在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损害事实成立,但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修复完成期间服务功能丧失导致的损失、生态环境功能永久性损害造成的损失等数额难以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范围和程度等已查明的案件事实,结合生态环境及其要素的稀缺性、生态环境恢复的难易程度、防治污染设备的运行成本、被告因侵权行为获得的利益以及过错程度等因素,并可以参考负有环境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意见等,合理确定。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未作规定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三十三条  人民法院审理人民检察院提起的环境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参照适用本规定。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


  本规定公布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不再适用。


编辑:杨书培


2022年度全国检察机关优秀社会治理检察建议评选结果揭晓
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林草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依法惩治破坏森林资源犯罪典型案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
《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型律师事务所认定与培育方案(2023—2025)》正式发布
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财政局关于调整法律援助补贴发放有关事项的通知
《2022年上海金融检察白皮书》发布
国家发改委关于贵州“村超”的调研报告
人社厅发〔2023〕26号:工作场所高温和高寒天气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参考文本)
事关高校实验室安全!国家两部门最新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论坛活动规范管理的通知
关于印发《上海市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关于加强电竞酒店管理中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通知
济南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办法(征求意见稿)及起草说明

江苏:除南京、苏州市区外拟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
五部门联合发文!力争用三年时间推出千条红色旅游研学线路

暴雨引发的法律问题解析之四,北京市律师协会权威解读!

最高检和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抗(抑)菌制剂非法添加专项监督典型案例

两高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3〕7号)

暴雨引发的法律问题解析之四,北京市律师协会权威解读!

暴雨引发的法律问题解析之三,北京市律师协会权威解读!

检察改革“六大体系”36项任务,一图看明白~

常态化!最高法按季度对外公布司法审判工作主要数据

最高检印发《2023—2027年检察改革工作规划》
两部门发布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有关税费政策郑州市发布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5条具体措施
2023年上半年受理审查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11675人 检察机关综合履职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关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的意见》审议通过
最高检发布第四十六批指导性案例(检例第183—186号)
司法部发布公证工作指导案例

司法部发布5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典型案例

超10%不合格!吉林省2021-2022学年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结果公布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结果的通知

湖北省反馈2021-2022学年度本科毕业论文抽检专家评议结果

河南灾后重建近百亿资金出问题,审计报告发布!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的意见》

最高法发布人民法院抓实公正与效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

教育部公布全国首届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教学案例

教育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会商会议,教育援疆工作会议在乌鲁木齐举行
关于延长授权国务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开展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取得内地执业资质和从事律师职业试点工作期限的决定(草案)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案件提级管辖和再审提审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20条
最高检与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发布协同开展司法救助典型案例
最高法发布人民法院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典型案例

最高检印发《关于依法惩治和预防民营企业内部人员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犯罪、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意见》

检察机关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典型案例

最高检发布《企业法律风险提示——从控申检察办案看企业法律风险预防》

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2023年9月1日起施行)

全国首份《企业专项刑事合规证明书》发出

关于个人档案,这篇说清楚了!

河南延续扩岗补助政策:企业每招用1人补1000元

证监会: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不得以任何方式规避减持限制

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在深化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中加强艺考培训规范管理的通知
税务总局发布《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税收优惠政策指引》
最高检发布9起依法惩治危害国防利益、侵犯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犯罪典型案例
司法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律师行业东中西部对口帮扶机制的方案》的通知
郑州市律师协会发布重要倡议书
北京市关于统一2023年度各项社会保险缴费工资基数上下限的通告
“中小学校长共话二十大”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优秀作品名单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的通知
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稳妥开展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编写人员的公示
首批30所高校!教育部实施“国优计划”,培养高素质中小学教师人才
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公开征求意见(附草案原文及对照表)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诉前调解中委托鉴定工作规程(试行)》
启动建设人民法院案例库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民陪审员参加环境资源案件审理的若干规定》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不规范易引发纠纷
2023年1至6月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
司法部关于批准美国美富律师事务所等33家外国律师事务所变更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或增派代表的通知
司法部关于批准注销瑞士博朗等2家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华代表处的通知
司法部正式上线新版国家行政法规库
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教育部公布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共1998项成果获奖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

人社部:关于做好高温天气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的通知(2023.7.7)

关于废止《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的决定
教育部、公安部发布预警:防范以校外培训退费名义实施电信网络诈骗
司法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服务实体经济 律企携手同行"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
一图读懂2023年上半年检察工作
开门纳谏、广征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联合开展律师意见建议在线调研工作
关于2023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活动项目资金支持营地、基地评议结果的公示
2022年度市县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价结果公布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
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名单
云南省2022/2023学年初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招收博士生0.14万人,硕士生2.35万人
河南发文!28所高中对口帮扶32所薄弱县中
四部门联合表扬!检察系统25个集体50名个人上榜(附名单)
2023年第二季度全国检察机关记录报告过问或干预、插手检察办案等重大事项情况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人民政府2023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加强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
司法部依法对2313件2022年法规规章备案审查 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河南省教育厅印发《河南省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开展第26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
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5%2024研考生注意!2019-2023学术硕士国家线趋势图
全国首家律协印发『关于进一步厉行节约坚持过紧日子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5起涉税案件曝光

中央网信办通报

名单公布!这些央企考核获评A级

2019-2023专硕国家线及趋势图

7月20日起,儿童乘火车有新要求

山东省实施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行政协助核查办法(试行)

暑期出行更方便!铁路12306APP可以刷北京地铁啦

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活动结果揭晓

2022年全国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统计数据中央通过!高校薪酬制度,改革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白城市入围!

权威发布!铁路报销凭证新变化

山西省2022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招收博士生1151人,硕士生19050人

2022年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招收博士生7045人,硕士生59511人

2022年广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招收博士生7687人,硕士生6.1万人

2022年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招收博士生4907人,硕士生3.51万人

中央网信办出台重磅新规: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

最高检发布“检察为民办实事”——行政检察与民同行系列典型案例(第十三批)

2022年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博士生0.5万人,硕士生5.4万人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公布,权威解读来了!

11部门:专项清理整治论坛活动!

2022年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招收博士生5667人,硕士生45810人

河南省人民政府最新通知!

商务部援外高级学历学位教育专项计划招生简章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深化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会干部汉语研修奖学金申请指南

中国-东盟菁英奖学金申请指南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准入查询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3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的通知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啦!

一图读懂最新版公证事项证明材料清单

司法部发布司法鉴定工作指导案例

最高检发布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最高检发布第四十五批指导性案例(检例第178—182号)

最高检、司法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 依法履职 保障社区矫正法统一正确实施

最高检发布第三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典型案例

司法部规范33类81项公证事项 进一步精简证明材料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材料审核结果公示(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与文化学、体育学学科)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材料审核结果公示(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教育学学科)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材料审核结果公示(统计学、心理学、管理学学科)

最高检启动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

实习转正补助2万+1万,杭州市余杭区出台“黄金20条”扶持律师行业

提前还款,退息!
《江苏省律师服务收费指引(试行)》印发
深圳发布四个政府规章,明确三类保障性住房类型2023年第二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名单
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名单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年暑期教师研修的通知
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为立案当事人提供全国户籍人口信息查询服务的公告
中央企业法律纠纷案件管理办法发布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公布
最高检发布湿地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总局令第79号:《禁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规定》公布

最高法发布2022年全国海事审判典型案例

2023年反不正当竞争“守护”专项执法行动典型案例(侵犯商业秘密篇)

司法部有关负责人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施行三周年回答记者的提问

关于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民事检察业务竞赛结果的通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2023年7月1日起施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全国生态日的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2023年9月1日起施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工作委员会的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意见》

2022年度北京市司法鉴定机构诚信等级评估结果公示
全国人大常委会拟设立一个新机构
最高检发布督促整治非法采矿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第二批)
司法部发布戒毒工作指导案例

教育部最新公布:339所高校399个法学专业点!

最高检发布惩治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失管涉毒犯罪典型案例

最高法召开2023年人民法院禁毒工作新闻发布会:公布依法严惩毒品犯罪和涉毒次生犯罪典型案例

司法部发布公告,准予这些外国律师事务所在华设立代表处

教育部关于第二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认定结果的公示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依法严惩毒品犯罪 强化禁毒综合治理”十大典型案事例

教育部:严肃查处收取高价咨询费用、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
教育部:将组建高校兼职教师资源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