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讯 | 振动的云层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设计互联DesignSociety Author 探索策展未来的



由设计互联发起的首届设计策展计划是跨学科新型策展人的扶植平台,鼓励对策展的创新探索,支持对社会文化的多元观察、研究与讨论。自2020年8月24日面向全球征集策展方案,并由专业评审委员会评选。设计互联支持获奖与入围团队深化研究,完善方案,持续设计策展的实践与探索。其中,设计互联策展人奖得主蔡艺璇的获奖方案振动的云层,将与设计互联研究伙伴罗名川和Anouchka van Driel,周衍,王骁勇、任越、方铭璐,以及入围策展人缪子衿的四份方案文献,于2021年4月30日至7月18日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首度展出。



海报设计:Pocca


[首届设计策展计划获奖与入围方案展]振动的云层将于4月30日在招商蛇口旗下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园景展馆开幕,展至7月18日。展览由蔡艺璇策划,12位参展艺术家、建筑师、学者和音乐人分别来自阿根廷、芬兰、美国、瑞士、西班牙、新西兰和中国七个国家,其中包括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Diller Scofidio + Renfro、艺术家Tomas Saraceno、来自深圳本地的建筑师黄泽林等创作者,呈现了来自气象科学、艺术感知、建筑设计多个维度的12件(组)作品,其中近半数是一年内的新作品和场地特定的委托创作。




空气无形无相,却可以承载湿度、温度、闪电、云层、风、污染物、无线电波、飞鸟与尘埃。它穿梭在身体与自然、建筑与山川、现实与虚拟平台之间,构成了我们共同呼吸的环境。

 

策展人蔡艺璇在“振动的云层”展览中,提出了一个通常被大家所忽视的现象:空气看似虽“空”,所承载的事物却是地表活动的映射。20世纪以来,当代人的生活空间已面临着本质上的转变,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工业生产将碳物质和大量温室气体送入大气,将大气由自然化为人工的产物。





瑞士艺术家Karolina Sobecka的《记忆、理想与假设》(A Memory, An Ideal, A Proposition)以化学手段重制了火山喷发后的云、实验室中的云和气候干预实验中的云,结合研究出版物、短片、档案和摄影,剖析并展示云中物质的演变,以及背后的地质与社会转型。



记忆、理想与假设,卡罗琳娜·苏北卡A Memory, An Ideal, A Proposition, Karolina Sobecka


阿根廷艺术家Tomas Saraceno设计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无需使用化石燃料、氦气或锂电就可以自由漂浮的飞行器,由此前瞻性地提出了一个可以摆脱化石燃料、自由飞行的未来。他还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MIT EAPS)合作开发了一个全球大气漂浮路径预测系统。这一名为《气的纪元》(Aerocene)的项目将以录像、飞行包和漂浮线路预测APP在中国首次完整亮相。


气的纪元,托马斯·萨拉切诺Aerocene, 2016–ongoingDeveloped by the Aerocene Foundation and community.Conceived of collaboratively by Tomás Saraceno, Pablo Suarez and Janot Mendler de Suarez, Red Cross Red Crescent, Sasha Engelmann, Jol Thomson, and IAK Architecture-related Art Institute at TU-Braunschweig students of the “Becoming Pilots” course, in particular Alex Bouchner, and Studio Tomás Saraceno.


空气只有远观的时候才是云层,是流动的实体,而近处,空气则由一系列肉眼不可见的化学物质组成:氧、氮和水蒸气等等。从大地与天空,再到粒子之间,空气的尺度比我们日常所熟悉的要更广阔、也更细微。这引发了建筑师们的进一步思考:



展览以文献的形式援引了石上纯也的研究项目《建筑新尺度》中的若干图表,以云、森林、地平线、天空和雨滴五个分主题呈现自然尺度对建筑设计的启发。而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Diller Scofidio + Renfro为2002年瑞士世博会设计的主展馆模糊大楼(Blur Building),将水从瑞士西部纳沙泰尔湖中抽取,通过35000个高压喷嘴,以喷射形成的细密水雾作为建筑主体,探问人们对空间环境的感知方式。在此,建筑的物质性被解构,“整个展览馆中唯一的展品是文化对视觉的依赖”(Diller)。同场展出的还有Philippe Rahm建筑事务所阐释气象建筑(Meteorological Architecture)设计理念的概念短片。


模糊大楼,DS+R

Blur Building,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此次展览的一件场地特定全新委托作品来自深圳本土的建筑师黄泽林,他在双层层高的展厅空间中构建了一个新的透明“楼板”,从研究海、陆、空丰富的自然面变化汲取灵感,以呈现空间中原本隐形的结构。同时展出的还有两件思辨设计(speculative design)作品:王哲睿《气候作为媒介》以及赵潇潇《可感的云层》

 楼板,建筑装置,黄泽林



人们对空气的认知依赖技术与图像数据。只有从宇宙回看包裹陆地的大气,将整体环境视作客体,大气才成为可被编辑与创作的媒材。包围着这颗星球的辽阔上空已是一片不断振动的地带,充斥着高空作业的飞行器和传送信息的电磁波。只有当远地遥感和卫星图像将大气化为可阅读的图像,区分层级、计算反射率、生成表面,人类活动才能更精确地介入气候控制。



Abelardo Gil-Fournier和Jussi Parikka创作的散文电影《种子、图像与土地》(Seed, Image and Ground)从一系列问题出发:风如何化为图像?如何编制风?对风与大气的视觉化隐射了怎样的技术文化?作品呈现了空中应用技术对气象的制造、对农作方式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植物、空中作业和土地的认知转变。地表植物知识史和视觉分析下的生态环境史,是一部图像的历史,也是关于循环、速度和自动飞行的历史。


种子、图像与土地,双屏影像阿维拉多·吉尔-福尼尔,尤西·帕里卡Seed, Image and GroundDouble 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Abelardo Gil-Fournier, Jussi Parikka


空气是滤器也是容器,是人工与自然系统之间的调解界面,在山川、口鼻和身体之间流转。展览还展出了三件声音装置,传递了气息流转的感官体验:Janine Randerson的实验声音来自新西兰Haupapa/Tasman冰川裂缝深处快速融化的冰层,配合多媒体装置Albedo of Clouds(云的反射率)和Fossils of Air(气的化石)孙雷的声音生成系统《暖水待风》以及梁奕源《甲亥》和《乙午》,共同构成了展览的声音地貌。


《暖水待风》孙雷


新冠疫情以来,空气所代表的亲密性与流动性恰恰站在了疫情控制所需要的隔绝与控制的对立面,点燃了全球保护主义,并加速了数字追踪的渗透。展览振动的云层力图呈现人类与空气的关系在心理、文化和技术等不同维度上的建构。


振动的云层2020-2021设计策展计划获奖与入围方案展展期:2021年4月30日-2021年7月18日地点:设计互联旗下园景展馆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望海路1187号,海上世界文化艺术艺术中心一层 开幕式2021年4月30日16:00-16:15  开幕讲话16:20-16:35  即兴舞蹈表演:潘晓楠16:40-17:30  策展人导览地点:园景展馆
策展人蔡艺璇参展人Abelardo Gil-Fournier(西班牙),Diller Scofidio + Renfro(美国),黄泽林(中国),Janine Randerson(新西兰) ,Jussi Parikka(芬兰),Karolina Sobecka(瑞士),梁奕源(中国),Philippe Rahm architectes(瑞士),孙雷(中国),Tomas Saraceno(阿根廷),王哲睿(美国),赵潇潇(中国)
策展及研究团队:Conversazione项目经理及外联:潘锦心;研究员:曹雪菲、陈思睿;媒体统筹:徐頔;策展助理:李国宁、翁静妍、肖亚汐、张瑞麒
设计团队:展陈设计师:赵潇潇;展陈设计助理:李思涵、罗森、聂梓伦;平面设计:Pocca;平面设计助理:施婧
设计互联团队:副馆长:赵蓉;品牌总监:顾灵;策展人:唐司韵;策展助理:张睿、陈沛;展览经理:周辰琛;展览助理:潘璇

开馆时间场馆周一-周日 10:00-22:00展馆周一-周五 10:00-19:00周六-周日 10:00-21:00*展览免费,无需预约

关于策展人
蔡艺璇,设计师、策展人、创作者。她是 Conversazione 艺术组织的创始人,设计互联首届设计策展计划获奖者。四年来,Conversazione在纽约和北京组织近百场论坛、放映及戏剧工作坊。她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建筑系,创作领域涵盖建筑设计、短片电影及实验剧场,致力于探索游戏化的剧场空间、媒体技术与空间政治。她的作品曾在北京龙门美术馆、New York Oculus等地展出、放映,曾获鸣凤堂国际青年影像节铜奖。她策划的展览《齐物生息:堆栈地貌中的自然系统变动》入围OCAT2020研究型策展计划并展出。 关于设计策展计划由设计互联发起的设计策展计划是跨学科新型策展人的扶植平台,鼓励对策展的创新探索,支持对社会文化的多元观察、研究与讨论。自2020年8月24日面向全球征集策展方案,由评审委员会评选出入围方案、设计互联研究伙伴与设计互联策展人奖得主。设计互联为获奖与入围团队持续提供专业支持,协助他们深化研究、完善方案,持续设计策展的实践与探索。主办:招商蛇口|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出品:招商蛇口|设计互联联合主办:深圳市创想公益基金会、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深圳市设计互联文化艺术基金会支持单位:深圳市南山区招商街道办事处合作伙伴: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评审委员会
召集人:赵蓉,设计互联副馆长;评审委员会秘书:唐司韵,设计互联策展人 委员:(按姓氏首字母排序)奥雷·伯曼(Ole Bouman),设计互联开馆馆长;约瑟夫·格利马(Joseph Grima),荷兰埃因霍温设计学院的创意总监、米兰三年展首席策展人;杭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侯瀚如,意大利罗马国立二十一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MAXXI)艺术总监;布莱奥尼·萧福德(Bryony Shepherd),英国V&A博物馆展览诠释部主任;宋协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童岚,创基金理事、朗道设计学院创始人;姚嘉珊,信言设计大使的联合创办人、执行总监

DS Talks | 2021设计策展对话4月9日 16:00-18:00侯瀚如,意大利罗马国立二十一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MAXXI)艺术总监
4月16日 16:00-18:00布莱奥尼·萧福德(Bryony Shepherd),英国V&A博物馆展览诠释部主任奥雷·伯曼(Ole Bouman),设计互联创始馆长
 4月23日 16:00-18:00姚嘉珊,信言设计大使的联合创办人、执行总监约瑟夫·格利马 (Joseph Grima) ,荷兰埃因霍温设计学院的创意总监、米兰三年展首席策展人






空间叙事与设计策展方向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以全球性视野为面对当下社会未来发展战略构建教学体系,本方向立足人文社会中设计实践行为的发展变迁,聚焦在当代设计策展领域和空间叙事领域,对设计思潮进行批判与反思,对物象感知和情境体验提供研究路径。设计策展研究课程在讲授策展历史与理论发展流变的基础上,结合主题讨论与项目实践,研究已存的策展模式,同时探讨不同的策展行为,以及对策展而言什么是“当代性”,如何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语境之内去审视?课程通过介绍跨学科研究方法在策展领域的广泛应用,力求对策展相关议题的切入与讨论方式更加多元异质,从而以不同的视角来拓展当代设计策展的潜力与可能性。展览设计研究展览设计探讨如何将策展的观察与思考进行表达与传播。其首要目的在于对解释性区域的规划,是一种由多种专业元素构成的同步协作,并随着语言表达与视觉表现之间的对话而逐步展开的辩证过程。展览设计介于美术、建筑和视觉传达设计之间,并带有历史环境的痕迹,而当代展览的理念一直都在变化。作为构建创作者与观者之间的媒介,展览呈现了一种共享的、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各学科交叉参与的过程。展览通过参与性、互动性、过程性、暂时性、偶发性,以及高度不确定性为人们提供一种面向当下的路径。是如何利用具体的、内在的陈述模式为其观者构建意义的。




相关阅读链接🔗CAFA设计学院 | 专业方向介绍——空间叙事与设计策展方向Design360°采访 | CAFA当代设计策展CAFA设计学院课程 | 面向未来的策展实践CAFA设计学院课程 | 策展人与展览设计师的角色转换(虚拟展览探索)①CAFA设计学院讲座回顾 | 奥雷·伯曼:“ 超越策展 | 策展超越 ”CAFA设计学院讲座回顾丨爱丽丝·劳斯瑟恩:设计批评简史&设计作为一种态度CAFA设计学院讲座回顾 | 方振宁:“策展即艺术”CAFA设计学院讲座回顾|艾莉森·格林:策展时刻-展览作为媒介
CAFA设计学院讲座回顾 | 艾莉森·格林:“策展作为社会实践”
CAFA设计学院讲座回顾 | 陈伯康:策展作为多极的实践
CAFA设计学院讲座回顾|让·保罗·马丁:策展时刻-策展人的伦理准则CAFA设计学院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专栏 | Sven Ehmann:设计策展 CAFA设计学院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专栏 | 空间批评实践:策展、编撰、写作CAFA设计学院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专栏 | Paola Antonelli:当代设计策展CAFA设计学院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专栏 | Alice Twemlow:设计批评历史CAFA设计学院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专栏 | 策展性:策展哲学CAFA展览 | 首届亚洲数字艺术展CAFA展览 | 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CAFA展览 | 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巡展CAFA展览丨多维视角检视人类问题:「2020」危机时刻的策展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大型探索: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防灾救助舱、疫蝶效应……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设计史及理论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生态危机设计(智慧城市)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