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6)
前言:
2019年史学研究公众号将继续编选历史学新书单,本期为2019年第36期新书单。为保证书单的质量,公众号将主要通过专业的评选团队选书。新书单以当年的新书为限,不推荐通俗历史读物,每期选书不超过15本,每个出版社选书不超过2本,以历史学的学术专著为主。
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简帛《诗论》《五行》疏证
作者: 常森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9月
本书将《诗论》《五行》两部新时期出土的先秦重要儒家文献并举,特色鲜明,通过对《诗论》《五行》释文的全面校订和全新注解,提供较为可靠的文字释读成果,揭示《诗论》《五行》这两种简帛文献在内容上的关联性,集中呈现了孔子及其后人的学术思想和诗学理论的发展路径,为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先秦儒家学说及其文艺观提供了参照。该书已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
常森,山东新泰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教授,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屈原学会理事。2004年3月至2005年2月,于韩国外国语大学讲学;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于东京大学讲学。
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禹貢、經筵、科舉
作者: 陳恆嵩
出版社: 萬卷樓
副标题: 宋明《尚書》學新探
出版年: 2019-4
页数: 373
定价: NT520元
《尚書》為政書,載錄二帝三王聖賢嘉言要道,為歷代政府典章制度、朝堂論議之基礎。本書內容概分為〈禹貢〉、經筵、科舉三項議題。〈禹貢〉在探究明代學者如何研究〈禹貢〉以達到「通地理,治天下」的目。經筵為皇帝講授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論述宋、明兩代儒者藉經筵講讀《尚書》之機,發揮道要,感格君心,幫助君王學習處理政務能力。明代科舉採「分經取士」制,《尚書》採南宋蔡沈《書集傳》,首論明代《尚書》類科考用書,略分為刪節類、講章類及擬題類三大類,目的在便利士子閱讀,瞭解篇章旨意及段落大義,幫助讀者掌握內容,以利考生參加科考之寫作及答題。次論明代科舉《尚書》義出題方式及考經書義之目的,在考察士子之經義思想所在。
陳恆嵩, 中国,臺灣省雲林縣人,一九六○年生。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國家圖書館古籍整編小組約聘人員、亞東工專講師、副教授,現任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從事《尚書》學、經學史、圖書文獻學研究。著有《明人疑經改經考》、《五經大全纂修研究》等。編輯有《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87)》、《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93-1997)》、《四庫全書藝術類索引》;校點有《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序跋集錄(經部)》、《經義考點校補正》等及學術論文數十篇。
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宋史拾穗
作者: 魏华仙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7
页数: 349
定价: 99
本书主要探讨以宋代花卉种植与消费、节日市场与官府消费举措、纸币发行等几方面为主的经济状况;以节日、纸张、花卉消费,节日文化特点,房产构成及其状况为主的宋代社会生活,以及宋代环境与灾害状况,力图从生产、流通、货币、消费、环境等方面展现宋代所产生的变化。
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多被人间作画图
作者: 包伟民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7
定价: 63元
近年在旅游业的推动下,曾经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江南农村商业聚落——市镇,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七八百年以来,在技术进步、人口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催化之下,江南地区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以棉桑业为代表的专业经济,与外部世界商品交换的需求不断扩大,促使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依附于专业经济的大大小小的商业活动中心,并最终呈现一派市场星罗棋布、文化熣璨夺目的独特风光。江南市镇的这种形成机制与经济基础,不仅规范了它们的交通网络、结构布局、镇区形制、街市建筑、行业特征,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与文化心态。近代以来,随着传统农村经济的远去,除了极少数被改造成以“传统江南市镇”为主题的文化公园之外,江南地区大量的市镇将面临怎样的发展前景,成为这个地区人们必须解答的一道全新的习题。以上就是本书试图以相对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们介绍的内容。
包伟民,男,汉族,1956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88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博士学位,其后曾在杭州大学、浙江大学任教多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起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等。 研究工作集中在宋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近代东南区域史研究,以及近代档案文献编纂等方面。各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知识出版社,1998年)、《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宋代城市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主编《龙泉司法档案选编》5辑96卷(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等
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河西汉简所见汉代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作者: 孙占鳌 / 张瑛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9-8
定价: 168元
本书以汉代西北民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传世文献和河西简牍,全面收集史料,做出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资料长编。同时,把民族关系史研究与政治史、制度史研究高度结合,系统阐述汉代的西北民族关系史,既重视纵向演变的研究思路,以宏观视野观察整个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和汉王朝西北民族政策、制度的发展变迁,也重视横向影响的研究思路,探讨每一时期内民族关系、政策、制度、文化交流之间的相互影响,全面探讨汉王朝与匈奴、羌族等民族关系。
孙占鳌,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酒泉分院研究员、甘肃省史志学会副会长、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主编《酒泉市志》《酒泉通史》,出版有《酒泉人口史》《酒泉方言研究》《酒泉民族史》《敦煌文化与敦煌学》《河西简牍综论》《酒泉商贸史》等著作十多部,有三项成果获甘肃省社会科学奖。在《甘肃社会科学》《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50 多篇。
张瑛,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敦煌文化与河西历史文化研究,合著出版有《汉代居延地区社会生活史研究》《敦煌文化与敦煌学》《酒泉人口史》《酒泉民俗研究》《酒泉艺术史》等著作。在《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甘肃社会科学》《西北师大学报》《西夏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6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移民、市场与社会:清代以来小江地域文化的演变
作者: 朱晴晴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9-8
定价: 98元
清代以来,西南地区的木材、桐油等大宗物品由上游运销到江南、北京,出口到国外,形成几条运输路线,沿江的民众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生产、运输、消费,成为经济链中的关键环节。论文充分关照到这一区域经济史的背景,并据此聚焦于这一历史过程中的人口、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的演变。 小江是清水江的重要支流,小江地区同时从属于侗族款组织九寨,也是邛水长官司的边缘辖地。借由目前已经发现的碑刻、契约、族谱以及口述史等资料,论文对小江社会的勾勒和描述主要从清初开始,一直延续到民族识别时期,充分展现了侗族社会地域文化的演变以及区域社会是如何构成的。随着经济活动的渐次展开,乡村集市的成型,大量外来人口以商帮和散户的形式进入到苗疆腹地,产生“来人”、“坐家”等身份区隔,并形成“江西街”、“财神馆”等移民村落和移民组织,关系的缔结和变化由此浮现出来。而各色商贩的出现,基层市场的形成,专业化生产村落的存在,民间借贷文书和借贷行为的大量涌现,这些都成为区域社会中经济活动盛行的标签。小江作为一个缩影,在其中既能看到移民如何融入、存在的隐形排斥,也能折射出区域社会的经济贸易,又能看到村落是如何形成的、区域是通过哪些纽带连接的,是怎样与国家发生联系的,由此呈现出侗族区域社会的日常。 本书的研究和出版承蒙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山地、流域与族群社会: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态、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变迁研究”(17JJD850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黔桂民族地区乡村福利实践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17CMZ031)、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城镇化视野下的武陵山区传统商贸市场研究”(17B218)资助。
朱晴晴,山东青岛人,现就职于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先后在云南大学、中山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族群与区域文化,近年关注社会组织与乡村社会治理实践。
7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荣国府的经济账
作者: 陈大康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6-1
页数: 451
定价: 46.00元
贾府的崩溃,说到底其实就是经济的崩溃。《红楼梦》故事的展开,无不与经济问题密切相关,但是经济问题在小说中大多是一个隐性的存在,当情节需要时,它才显现出来,成为小说内容的一部分。《荣国府的经济账》一书以经济和与经济相关的制度为切入点,分析了林黛玉的家产之谜、荣国府家政主持者的身份、王熙凤与月钱管理、探春治家除弊、贾府的管家阶层等八个问题。角度新颖,逻辑缜密,分析鞭辟入里,令人拍案叫绝。该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是一部别具视角的研“红”佳作。
陈大康,上海嘉定人。1982年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理学学士。1990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博士。留校任教至今,历任古籍所所长、中文系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图书馆馆长,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文学遗产》编委、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明代商贾与世风》、《明代小说史》、《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中国近代小说史论》等。
8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古欢
作者: 薛龙春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黄易与乾嘉金石时尚
出版年: 2019-9
页数: 352
定价: 82.00
人称“司马小松”的黄易(1744—1802),不仅是书法、篆刻和绘画上成就卓越的艺术家,同时也是清代最重要的金石学家之一。黄易的访碑、拓碑活动,在嘉祥重新发现并就地复建武梁祠;其首屈一指的拓本征集并通过刊布、题跋等等,三十年间,积五千件拓本的收藏,使得他成为乾嘉金石学中最为活跃的关键人物,为后人留下了《小蓬莱阁金石文字》与《小蓬莱阁金石目》等著作。 本书从黄易发现武梁祠入手,展开对乾嘉金石活动的生动记述。在“金石亦时尚”的潮流中,翁方纲、王昶、钱大昕、孙星衍、洪亮吉、瞿中溶、阮元等众多学术精英,散布各处的地方官员与雅嗜金石的布衣学者,各以友朋的身份纷纷登场。 作者以清代金石学家黄易为中心,围绕金石收藏的信息渠道、征集网络、回报方式、藏品的经典化策略,以及金石学共同体的形成等等,重构了乾嘉金石学的社会生态样貌。
薛龙春,1971年10月生,江苏高邮人,文学博士。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2008—2009学年获美国学术团体协会(ACLS)青年学者学术奖金,访学于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2013年再任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访问学者一年。2015年获香港利荣森纪念计划奖金,访学于台北故宫博物院。2018年秋学期,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教授。 主要研究16—18世纪中国书法篆刻史、尺牍文献。著有《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2013)、《王铎年谱长编》(2019)等。
9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清代驿站考
作者: 刘文鹏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定价: 148.00元
清代的驿站在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建制最为全面,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对清王朝疆域的拓展和稳定至关重要。但迄今为止,尚未有学者进行全面的考证和研究。本书拟对清代全部2200多个驿站和纵横交错的驿道进行全面考证,研究每个驿站所处的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环境,位置冲僻,古今地名演变,考其自元明以来的历史沿革,明其在清代的建制规模,探讨驿道路途远近。这既是对驿站、驿道本身的基础性研究,具有历史地理的意义,也可借此更加深入了解驿站、驿道与清代全国的各地各类城市,作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驻防地之间的战略关系,可以对清代政治地理有更深的理解。
刘文鹏,男,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主要代表作有《清代驿传及其与疆域形成关系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以及《清代驿传体系的近代转型》等论文。
10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历史性的体制
作者: [法]弗朗索瓦·阿尔托格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副标题: 当下主义与时间经验
译者: 黄艳红
出版年: 2019-8-1
页数: 280
定价: 68
本书提出的核心概念,如“当下主义”“时间经验”“历史性的体制”等,是当代史学前沿理论讨论的热点,作者从荷马史诗谈到“广谱城市”,从大革命讲到“垃圾空间”,已然突破史学界限,辐射到文学、哲学、建筑、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弗朗索瓦·阿赫托戈(Fran?ois Hartog) 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新史学”代表人物。1946年生,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历史学教授,任古典和现代历史文献学教席,同时也是路易·谢赫耐古代社会比较研究中心和历史研究中心(CRH)的成员、世界权威历史学术期刊《年鉴》杂志的十五人学术委员会成员。1997年,弗朗索瓦·阿赫托戈成为历史学家协会的六十名初始成员之一。
1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韦伯与马克思
作者: 【德】卡尔·洛维特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三辉图书
副标题: 以及黑格尔与哲学的扬弃
原作名: Max Weber und Karl Marx
译者: 刘心舟
出版年: 2019-9
页数: 512
定价: 88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比较韦伯与马克思,并展开讨论韦伯的思想及其影响,第二部分探讨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思想脉络。 在洛维特看来,正如我们的现实社会不止一种,关于它的科学也有两种:市民社会的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而这两种研究倾向的代表人物分别是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他们都从黑格尔关于客观精神的哲学中走出来,进入了一种关于人类社会的分析中,对现代生活方式之整体提出了质疑,而整个质疑的总标题就是:“资本主义”。在本书第一部分洛维特对韦伯与马克思进行了深刻的比较研究,展开论述他们分别以“理性化过程”和“自我异化”为线索对市民-资本主义所做的阐释,探究了他们对于作为经济和社会之基础的人的理念的不同看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两者对市民社会中的现代人所做的批判性分析,本书第二部分重新检视了现代世界的诸种重要论题在黑格尔那里是如何展开的,以及在作为黑格尔主义者的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等人那里又经历了怎样的分裂和演化,对洛维特在《从黑格尔到尼采》中所讨论的问题进行了专题式展开和进一步深化。洛维特认为,黑格尔是“19世纪思维中的革命性决裂”的标志,也是为决裂之后的世界进行思想奠基的人,因此无论我们想追溯现代性的根源,理解它的本质,还是对它进行批判,都需要回到黑格尔。
卡尔·洛维特(Karl Löwith,1897—1973) 犹太裔德国哲学家。生于慕尼黑,1919年前往弗赖堡大学求学,师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在完成博士论文之后,洛维特随海德格尔去了马堡大学,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教职论文,1928—1933年在马堡大学任教,随后因纳粹的反犹政策流亡意大利、日本和美国等地,1952年受伽达默尔邀请,返回德国到海德堡大学哲学系任教至1964年退休。一生著述遍涉神学、历史哲学、社会哲学和思想史研究。洛维特的主要著作另有《尼采的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哲学》(1935)、《雅各布·布克哈特》(1936)、《欧洲虚无主义》(1940)、《从黑格尔到尼采》(1941)、《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1953)、《海德格尔——贫困时代的思想家》(1953)与《知识、信仰、怀疑》(1956)等。德国麦兹勒(Metzler)出版社在其辞世后为之出版九卷本的作品全集(1982—1988)。
1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作者: [日]加藤阳子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それでも、日本人は「戦争」を選んだ
译者: 章霖
出版年: 2019-9
页数: 324
定价: 69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直到二战战败,日本人缘何一次次走向战争?上至世界顶尖的优秀人才,下至普通的日本百姓,为何认定“唯有战争才是出路”?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藤阳子通过层层推进的多维分析,深入浅出地探究了当时日本为政者和国民如何看待世界局势、为何每一次都最终选择了战争。在这本被称为 “日本近代史研究最前沿”的著作中,她回答了历史是如何推进的、战争是如何发生的等一系列问题,帮助读者从更多元的视角理解日本近代史上几次改变国运的战争。
[日]加藤阳子 ,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1989年在东京大学大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山梨大学助理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访问学者。专攻日本近代史。曾出版《日本近代战争史》《从满洲事变到日中战争》《昭和天皇与战争的世纪》《滑向战争》等多部历史著作。2010年凭借《尽管如此,日本人还是选择了战争》一书,获得小林秀雄奖。
1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全球贸易摩擦与大国兴衰
作者: 任泽平 / 罗志恒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9-8-20
页数: 300
定价: 68
大国兴衰如潮涨潮落,伴随着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较量。自由贸易与全球化增进了人类集体的利益,但是却产生了严重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民粹主义沉渣泛起,美国发起了全球性的贸易摩擦。 本书以史为鉴,全面呈现大萧条、美日、美苏贸易战和中美历次贸易摩擦,总结美国发起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和资源战的惯用手段,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贸易摩擦升级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军事危机的覆辙。 当前,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金融、科技、教育、高端制造等方面的差距,也要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优势,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严峻性。面对内外部形势,我们最好的应对是以更大力度、更大决心推动改革开放,建设高水平的市场经济和开放体制。
罗志恒,恒大研究院院长助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学博士,注册会计师,先后就职于建信基金公司、国泰君安证券。在《经济与管理研究》《会计与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1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游戏世界
作者: [英] 赛斯·吉丁斯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虚拟媒介与儿童日常玩耍
原作名: Gameworlds:Virtual Media and Children's Everyday Play
译者: 徐偲骕
出版年: 2019-7-1
定价: 59.00元
“游戏世界”既展示了在视频游戏中设计的虚拟世界,也凸显了游戏所表现的更广泛的环境:玩家之间的社交关系;硬件与软件;游戏的虚拟世界与它们所延伸扩展的媒体宇宙(例如《神奇宝贝》、《哈利·波特》、乐高、《星球大战》);由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产生的游戏世界(角色扮演、绘画以及户外游戏)。 吉丁斯教授就游戏中的人物和事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并充分利用近期在科学和技术研究方面、游戏研究和新媒体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指出了数字游戏与其他建立已久的游戏模式之间的延续性和差异,希望通过关注日常生活中现实游戏世界与虚拟游戏世界之间的关系来填补研究空白。
赛斯·吉丁斯(Seth Giddings):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副教授,传媒和文化学者、媒介艺术家,研究方向涵盖多媒体娱乐、电子游戏和社交媒体等。著有《新媒体:一种批判指引》《游戏世界:虚拟媒介与儿童日常玩耍》。
1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Spies and Scholars
作者: Gregory Afinogenov
出版社: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Chinese Secrets and Imperial Russia’s Quest for World Power
出版年: 2020-4-14
页数: 336
定价: USD 45.00
The untold story of how Russian espionage in imperial China shaped the emergence of the Russian Empire as a global power. From the seventeenth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Russian Empire made concerted efforts to collect information about China. It bribed Chinese porcelain-makers to give up trade secrets, sent Buddhist monks to Mongolia on intelligence-gathering missions, and trained students at its Orthodox mission in Beijing to spy on their hosts. From diplomatic offices to guard posts on the Chinese frontier, Russians were producing knowledge everywhere, not only at elite institutions like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St. Petersburg. But that information was secret, not destined for wide circulation. Gregory Afinogenov distinguishes between the kinds of knowledge Russia sought over the years and argues that they changed with the shifting aims of the state and its perceived place in the world.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Russian bureaucrats were focused on China and the forbidding Siberian frontier. They relied more on spies, including Jesuit scholars stationed in China.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the geopolitical challenge shifted to Europe: rivalry with Britain drove the Russians to stake their prestige on public-facing intellectual work, and knowledge of the East was embedded in the academy. None of these institutional configurations was especially effective in delivering strategic or commercial advantages. But various knowledge regimes did have their consequences. Knowledge filtered through Russian espionage and publication found its way to Europe, informing the encounter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empires. Based on extensive archival research in Russia and beyond, Spies and Scholars breaks down long-accepted assumptions abou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nowledge regimes and imperial power and excavates an intellectual legacy largely neglected by historians.
Gregory Afinogenov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Imperial Russian History at Georgetown University and Associate Editor at Kritika, the leading journal of Russian and Eurasian history. His essays and reviews have appeared in the London Review of Books, The Nation, and n+1.
往期内容编辑 (文) / 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