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21年历史学新书(35)
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15万订阅者,2021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推介本年度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著作。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无法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1年第35期新书单。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竹上之思
作者: [英]麦笛(Dirk Meyer)
出版社: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副标题: 早期中国的文本及其意义生成
译者: 刘倩
出版年: 2021-7
页数: 341
谈论早期思想时,学界通常只是将文本视为思想的存储库,而不是自具价值的研究对象。这种方法不仅会导致对早期思想史的理想化描述,还在文本传统与哲学传统之间划出了人为的界限。本书则转变分析焦点,将文本视为当时文化、社会现实中的有意义的实体,进而讨论古代世界文本的物质条件、写本文化、书写、意义建构策略、文本群体、哲学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郭店一号墓出土文本意义建构的不同策略,通过分析可以根据物质证据来加以判断的古代世界的哲学思维活动,本书区分出了“基于论述的文本”、“基于语境的文本”两种文本类型,认为战国时期中国的哲学生产出现了一种新变化,发展出了层次化地组织思想、融合性地看待现实的复杂论述形式,哲学文本不再借重外在于文本的文化大框架,不再依赖由文本、意义中介、信息接收者组成的意义传达的三方关系,而是自内生成意义,成为了独立的哲学实体。这类独立的哲学文本,与战国时期写本文化的兴起同时出现,既得益于竹简被广泛用作轻便的书写材料,同时又受到写本文化发展以及相应增加的信息流的推动。它们既是新兴的写本文化的产物,又是写本文化的促进者。
麦笛(Dirk Meyer),荷兰莱顿大学哲学博士,牛津大学皇后学院中国哲学中文院士及中国哲学副教授,牛津大学手稿及写本文化中心的创始主任,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汉学丛书》主编之一,主要研究范围为中国早期哲学思想、《尚书》研究、简帛文献及语音分析,著作有《早期中国论证的文学形式》、《竹上之思》及《早期中国的文献与论证:〈尚书〉和书的传统》。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道教时日禁忌研究
作者: 廖宇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21-9
页数: 428
定价: 128.00元
本书通过时日禁忌考察道教信仰观念,理解道教信仰者和普通民众对时间的体验与对凶吉的观念;通过发掘道教时日禁忌的基本情况,系统展示时日禁忌在中华择日文化中的重大影响。具体而言,本书选取了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早期正一道、太平道、早期金丹派、上清派、灵宝派、全真派等,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发掘了各道派时日禁忌的异同、时日禁忌与道派的思想关系及其反映的各道派的特点、共同的基本教义等。
廖宇,四川蓬溪人,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宗教、中国传统文化。从2011年起开始进行道教禁忌研究,是国内此领域为数不多的研究者之一。先后在《宗教学研究》《中国宗教》《云南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著有《道教时日禁忌探源》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主持和参与其他各级项目多项。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岭南地区出土汉代铜器的考古学探索
作者:吴小平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定价: 88
岭南境内发掘的汉代墓葬至少在2000座以上,所出汉代铜器数量在国内首屈一指,但是究竟有哪些器类,其风格特征、时空变化、形成过程、流通情况如何,学界并无专文探讨。本书以岭南为研究区域,探讨了汉代铜器的分布特征、文化面貌、来源构成等方面,尝试复原了本土铜器的生产制作,并进一步考察了其对外输出状况和影响,从而大致构建了岭南汉代铜器社会生活史。无疑,岭南所出汉代铜器是汉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缩影,体现出汉文化大一统下的地方性特征。
吴小平,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于汉代物质考古教学与研究,先后在《考古学报》《考古》发表13篇学术论文,出版《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两汉时期云贵地区汉文化的考古学探索》等学术专著5部,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汉代铜器资料整理及其综合研究》和2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课题。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周秦之际的月令政治模式及其政治理想
作者: 夏世华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以《吕氏春秋》和《周礼》为例
出版年: 2021-10
定价: 59.00元
本书以《吕氏春秋》和《周礼》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来探讨周秦之际的理想政治模式建构的问题。分上下编撰写,上编论周秦之际月令政治模式的建构,分三章,依次探讨《吕氏春秋》的月令政治模式、《周礼》中的月令政治模式,以及月令政治模式在秦汉政治与思想中的建构;下编论月令政治模式的政治理想,分三章,依次探讨《吕氏春秋》的立君与立官之道,《吕氏春秋》的天子与天下观念,以及《周礼》的政治理想。在绪论和结语中,对《吕氏春秋》和《周礼》中的理想政治模式的结构及理想予以概括,并将其置入战国中后期至汉代的思想史脉络中,对其建构的理念、方法及思想史价值都予以审视。
夏世华,中国哲学硕士、博士,主要从事出土楚地简帛文献、先秦儒学、秦汉哲学、中国古典政治思想等领域的研究。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汉晋南朝长江中下游环境与农业发展
作者: 王勇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21-10
定价: 78.00元
书稿对汉晋南朝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梳理。全书分五章,首章介绍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环境与农作的基本情况;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着眼于环境自身的变迁、对环境的改造与对环境的适应三个方面,阐述环境因素在汉晋南朝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第五章考察汉晋南朝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书稿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对历史时期农业发展与环境变迁间辩证关系的剖析,突破了前人成说,指出农业同样具有保护自然、稳定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机能,尤其是农业开发强度不大的情况下,其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要远超负面影响。
王勇,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主要从事秦汉史、农史研究。1993年至2003年先后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分别获历史学学士、中国古代史硕士、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毕业后先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7年12月调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其间在职进入南京农业大学农史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两年,在美国普渡大学历史系访学一年。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4项,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出版有《东周秦汉关中农业变迁研究》《楚文化与秦汉社会》《中国古代农官制度》等5部专著及译著《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及特性》,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谈判中的城市空间
作者: 【美】费丝言(Si-yen Fei)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启真馆
副标题: 城市化与晚明南京
原作名: Negotiating Urban Space: Urbanization and Late Ming Nanjing
译者: 王兴亮
出版年: 2021-12
定价: 89.00元
在帝制中国的晚期,城市化是发展的核心。尽管学者们一致认为,它既没有引发韦伯式的城市自治,也没有引发哈贝马斯式的公民社会,但它的影响仍备受争议。本书认为,这种概念性僵局源于这样一个事实:看似连续不断的城市扩张实际上被种种“王朝式城市主义”打断了。作者认为,历史学家不应将城市化视为商业化发展的副产品,而应将其视为每个朝代的制度框架和文化趋势所塑造的过程。 这一特点在明朝尤为明显,其城市发展的性质和结果被证明是由明初设想的乡村理想所定义的。作者以长江流域的大都市南京为例,展示了在明朝时期,城市居民如何利用为农村制定的制度和文化资源,重塑城市的地位。“王朝式城市主义”的发现为这一领域提供了一条理解帝制中国晚期城市化发展的新途径,使真正有意义的比较城市史成为可能。
费丝言(Si-yen Fei),2004年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现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有关中国历史的教学研究工作。她的作品主要关注16世纪至17世纪早期中国明朝时期的政治和文化活动,研究的主题涉及妇女、城市化、边疆住民等。她参与并拓展了新的学术范式,即“ 反抗式的晚明能量”(defiant late Ming energy),这种范式重新审视了一个之前被认为屈从于全能帝国的社会。 代表作有《性别与帝国:明代的妇女贞洁与边疆社会》(Sexualityand Empire: Female Chastity and Frontier Societies in Ming China ),《谈判中的城市空间: 城市化与晚明南京》(Negotiating Urban Space: Urbanization and Late Ming Nanjing)等。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当经济遇上法律
作者: 邱澎生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启真馆
副标题: 明清中国的市场演化
出版年: 2021-12
页数: 405
定价: 78.00元
明清中国的一些商业城镇曾经发生经济组织、经济法令乃至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动,进而促成当时的制度变迁。针对苏州商人团体、苏州与松江棉布加工业、云南铜矿业与重庆航运业的种种经济组织,还有重庆债务与合伙诉讼、明清商业书的传播,邱澎生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借以呈现当时中国在“经济组织、法律体系、文化观念”三者间的密切互动,希望能进而论证这些变化如何共同构成明清中国的“市场演化”。至于如何比较明清中国与西方商业制度史的异同,邱澎生主张:与其斩钉截铁地简化近代西方种种复杂的发展历程,研究者或许可以保持更开放的心态,来探究包括中国在内的西方以外地区如何进行其各自的市场演化道路。
邱澎生,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1996—2018年曾先后任职“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2002—2003年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研究明清经济法制与物质文化史,并受到制度经济史与经济人类学影响,希望能借由探究明清市场演化与商业法律等课题,更细致地理解近代中国历史变迁及其在全球史的意义。已出版《当法律遇上经济:明清中国的商业法律》《当经济遇上法律:明清中国的市场演化》两书,并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明清江南儒医的守正与通变
作者:杨奕望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定价: 68.00元
作者在全面搜集、整理明清两代上海医家的相关资料后,遴选其中有代表的18位医家进行个案研究,从江南地域、医儒交游、医德病患、中西汇通等四个方面,就师徒相授、家族内传、私淑自学等角度梳理他们的学术源流、交往互动,分析并呈现江南文化对于上海医药传承的影响;进而探索明清时期上海医药文化在江南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对全国医药文化的学术辐射及引领作用。本书不仅是表现江南文化的部分,也是总结和反映我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特别是上海地区中医药临床实践历史的重要成果。
杨奕望,医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医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参与《中国医学史》、《中外医学史》等全国规划教材的编写。近十年来,在《中医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华中医药杂志》(CSCD)、《中华医史杂志》(PubMed)、《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历史档案》(C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完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晚清日记书信考释
作者:马忠文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定价: 98.00元
本书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档案馆所藏的丰富稿本文献为基础,通过仔细研究,以所藏日记、书信为核心史料撰写的14篇论文的集结,如《张荫桓与英德续借款》《陆宝忠未刊日记的史料价值》《李鸿章致李瀚章家书二通释读》《王国维致缪荃孙、劳乃宣未刊书札笺释》《叶德辉致易培基十六封未刊书信释读》,等等,所选都是极其珍贵(多数未刊)且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史料,给出全新的关照,作出科学的论断。作者精研近代史多年,成果卓著,本书将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助力。
马忠文,1967年出生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史学博士,原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馆长,现为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出版有《晚清人物与史事》《荣禄与晚清政局》等专著,整理有《张荫桓日记》等。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晚清乡绅家庭的生活实态研究
作者:董乾坤 著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8月
副标题:以胡廷卿账簿为中心的考察
定价:78
本书对晚清时期的徽州乡村社会及民众的日常生活图景作一总体性描绘,主要利用胡廷卿账簿前后十九年的流水记载,通过对胡廷卿一家日常生活状况的研究,结合族谱资料,分析晚清时期徽州社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生计以及社会关系问题,阐释晚清时期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董乾坤,历史学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徽学、明清社会文化史。在《中国学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奥斯曼之影
作者: [美]阿兰·米哈伊尔(Alan Mikhail)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新思文化
副标题: 塞利姆的土耳其帝国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原作名: God's Shadow: Sultan Selim, His Ottoman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译者: 栾力夫
出版年: 2021-11
页数: 608
定价: 118.00元
本书既是一部关于塞利姆的传记,充斥着手足相残、父子反目、诸子夺嫡等权斗故事,以及塞利姆的赫赫战功;也是一部摆脱欧洲中心主义,以奥斯曼帝国为中心,描绘1470—1520年全球历史的创新之作,强调了奥斯曼帝国在大航海、宗教改革等重大事件背后的作用,补全了我们对现代世界起源的认知图景。
阿兰•米哈伊尔(Alan Mikhail,1979—) 美国新锐历史学家,2008年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随后在斯坦福大学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2010年进入耶鲁大学历史系任助教,2013年升任教授,2018年成为耶鲁大学历史系主任,同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的安内莉泽•迈尔研究奖。 米哈伊尔主要从事中东史研究,尤其擅长奥斯曼史和近现代埃及史的研究。他创造性地将传统的中东史研究和近年来流行的全球史、环境史和动物史等新的史学研究范式相结合,创作出了数部很有分量的作品,主要有《奥斯曼的树下:奥斯曼帝国、埃及和环境史》、《奥斯曼治下埃及的自然和帝国》和《奥斯曼治下埃及的动物》等,三本书都曾获得中东和土耳其研究领域的重要图书奖项。此外,米哈伊尔已经在《环境史》、《国际中东研究杂志》和《美国历史评论》(AHR)等很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沉默的钢钉
作者: [美]张少书(Gordon H. Chang)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副标题: 铸就美国铁路奇迹的中国劳工
原作名: Ghosts of Gold Mountain
译者: 周旭
出版年: 2021-10
页数: 320
定价: 76
一部开创性的、激动人心的中国工人修建横贯大陆铁路的历史,华工帮助打造了现代美国,但直到现在才从历史的阴影中现身。 成千上万的华工从大洋彼岸来到美国寻找他们的财富。他们聚集在横贯大陆铁路的西部工地上,花了数年时间在内华达山脉积雪的悬崖上炸开隧道,在炽热的犹他州沙漠上铺设铁轨。他们的汗水和鲜血将美国的东西部连接起来。但是,那些在这些危险的工作中幸存下来的人将遭受另一种死亡:一种历史性的死亡,他们首先被推到美国社会的边缘,然后又被推到公众记忆的边缘。 在这部开创性的作品中,获奖学者张少书利用前所未有的研究来重现中国铁路工人的故事,肯定他们在重建美国中发挥的作用。本书是对历史不公的一次宝贵纠正,将这些“沉默的钢钉”重新放回他们在美国奇迹中应有的位置。
张少书,斯坦福大学历史教授、奥利弗·H.帕尔默人文学科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北美铁路华工研究项目联合负责人,曾获得古根海姆基金会和美国学术团体协会、斯坦福人文中心的研究基金,他的著作还有《中国人和铁路:建设横贯大陆的铁道》。
赵立坚
太平洋铁路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人尸骨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奥运会的全球史
作者: (英)大卫·戈德布拉特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1-10-1
定价: 98
《奥运会的全球史》是英国体育领域的畅销书作家大卫•戈德布拉特的一部权威的、全面的现代奥运会历史专著。它追溯与探究了从1896年雅典奥运会的复兴到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的举办之间的现代奥运会发展历程;梳理和揭示了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现代奥运会是如何发展成今日的“举世瞩目的全球性盛会”的复杂演变过程;介绍了数届辉煌体育赛事中的无数个精彩瞬间与激情时刻,生动描绘了奥林匹克竞赛中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小插曲——它们照亮了现代奥运会令人惊叹的百年史,也令这部著作妙趣横生。
大卫 ·戈德布拉特生于1965年,现在英格兰莱斯特的德蒙福特大学和美国洛杉矶的匹泽学院任教。 他出版了多本备受赞誉的足球书籍:《足球是圆的》(The Ball is Round,2006),这是一部惊人的、雄心勃勃的足球全球史;《我们生活的游戏》(The Game of Our Lives,2014),讲述了英国足球的意义和源起,这本书获得了威廉·希尔年度体育图书大奖;《足球国度》(Futebol Nation,2014),这是一部巴西足球的历史。他还编辑过《世界足球年鉴》(The World Football Yearbook),制作了多部体育纪录片,时常给《卫报》和《纽约时报》供稿。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1931
作者: (瑞士) 托比 亚斯·施特劳曼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债务、危机与希特勒的崛起
译者: 刘天宇
出版年: 2021-10
页数: 304
定价: 69.00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而德国还要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1931年夏,德国的金融崩溃成为现代史上最大的经济灾难之一。它引发了全球性恐慌,拖垮了国际货币体系,导致全球经济迅速衰退并陷入了长期的萧条。 虽然英法美等国试图通过“杨格计划”“胡佛计划”减轻德国的还债负担,但利益纠缠之下的各国心怀鬼胎,两个计划均以失败告终,德国以及世界经济进一步滑向深渊。 希特勒设法成功地从危机中获利,因为他一直是对赔偿制度最直言不讳的批判者。随着金融体系的崩溃,他对外国债权人和德国政府的沆瀣一气进行无情地批判和攻击,这项举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引起选民的共鸣。希特勒就此通向权力之路。 作者托比亚斯·施特劳曼揭露了这场致命危机的根源,展示了一个债务陷阱是如何导致一个欧洲国家的金融和政治最终迅速崩溃,以及纳粹党和希特勒如何崛起的故事。
托比亚斯·斯特劳曼(Tobias Straumann) 苏黎世大学经济史副教授,瑞士银行特邀经济顾问。 他在二十世纪欧洲金融和货币历史领域发表了大量著作,著有《货币的固定观念》和《风险的价值》。 代表作《1931:债务、危机与希特勒的崛起》被《金融时报》《BBC历史》《外交事务》《书评》《打开书》等众多媒体推荐,并被牛津大学图书馆、WEILY在线图书馆、IDEAS在线图书馆等收藏。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末代沙皇
作者: [英国]罗伯特·瑟维斯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尼古拉二世的最后503天
原作名: The Last of the Tsars: Nicholas II and the Russian Revolution
译者: 付满
出版年: 2021-11
页数: 420
定价: 108
尼古拉二世统治俄国二十三年之久,他的保守统治与沙俄的覆灭究竟有多大关系?从退位到全家死于叶卡捷琳堡,在最后的十六个月中他的生活和思想究竟怎样?尼古拉二世最后的岁月是一段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闪耀着沙皇俄国的余晖,也开启了如火如荼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历史的杠杆最终倒向了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政权。作者以大量丰富的原始材料为基础,结合沙皇的日记、谈话记录、官方调查的记录,以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回顾那段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历史,勾勒出末代沙皇的形象。
罗伯特·瑟维斯,英国著名研究俄国、苏联的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的研究员,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出版有《列宁传》《斯大林传》和《托洛茨基传》等作品。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以书会友
作者: 阿比盖尔·威廉姆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
出版年: 2021-11-1
定价: 72
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由于印刷业的蓬勃发展,书籍成为自我提升、家庭娱乐和邻里社交的重要工具。《以书会友: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聚焦十八世纪英国中产阶层的阅读生活,关注他们如何获取并阅读书籍,阅读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以及大众阅读偏好与书籍出版甚至是文学体裁发展间的互动。作者用文学性的笔触,重现了十八世纪的阅读场景,进而使我们窥见当时的社会心态与文化风尚。《以书会友: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入选《华盛顿邮报》50本“受欢迎的非虚构图书”,是一本优秀的、有深度的书籍史著作。
阿比盖尔·威廉姆斯(Abigail Williams),历史学者,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十八世纪历史。著有《诗歌与辉格派文学文化的创造》。
1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Chinese Émigré Intellectuals and Their Quest for Liberal Values in the Cold War, 1949–1969
作者: Kenneth Kai-chung Yung
出版社:Brill Press
出版年: 14 Oct 2021
定价: €132.00$159.00
By examining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self-exiled Chinese intellectuals after 1949 by placing them in the context of the global Cold War, Kenneth Kai-chung Yung argues that Chinese intellectuals living in Hong Kong, Taiwan and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in the 1950s could not escape from the global anti-utopian Cold War currents. Each of them responded to such currents quite differently. Yung also examines different models of nation-building advocated by the émigré intellectuals and argues in his book that these émigré intellectuals inherited directly the multifaceted Chinese liberal tradition that was well developed in the Republican era (1911–1949). Contrary to existing literature that focus mostly on the New Confucians or the liberals,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at moderate socialists cannot be ignored as an important group of Chinese émigré intellectuals in the first two decades of the Cold War era. This book will inspire readers who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prospects for democracy in contemporary China by painting a picture of the Chinese self-exiles’ experiences in the 1950s and 1960s.
Kenneth Kai-chung Yung obtained a Ph.D. in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He is a historian in modern China and postwar Hong Kong. He has published articles in various journals such as Twentieth-century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and 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 He is now work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