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周语文丨这些写作思维的升级技巧,5分钟就能学会,但却受用终身

2017-11-21 王召强 星教师

周一(其他学科) 周二(语文)

周三(数学)丨周四(英语)

周五(班主任)丨周六(微周刊)丨周日(好文精选)




议论文写作可不是有好的文采就可以写好。通过素质教育来提高应试的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趋势。


1


很偶然的一个机缘,我在网上看了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开设的《公正课》,深为叹服。

这门课涉及自由、民主、权利、义务、公正、平等、幸福等重大政治哲学论题,讨论的热点有堕胎、代孕、种族歧视、同性婚姻等等。课堂上既有唇枪舌剑的火药味,又不乏风趣与幽默,引人入胜,令人回味。当即,我就萌发了把“公正课”引入中学课堂的想法。

不过,桑德尔上的是大学通识政治哲学课,而我带的是高三语文课,如何才能找到两者的契合点,让语文课也名正言顺地上“公正课”呢?

颇为困惑的一段时间过后,我把目光转向了作文课和口语交际课,仿效桑德尔,以社会热点为话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在讨论中生成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知识。这不正一举多得么?


2



接下来就需要精心选择议题了。

在参考桑德尔的《公正课》和内尔•诺丁斯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学校应该教授哪些知识》的基础上,我迅速总结经验,深入了解学生学情,逐步摸索打磨出12个“有中国特色”的批判性课程议题:


教育要公正

死刑存与废

同性恋婚姻

个人与国家

容忍与自由

为什么贫穷

平庸的邪恶

电影分级制

怀疑与信仰

计生罪与罚

为民主辩护

公民不服从


这些议题乍看属于“宏大叙事”,但是一经结合热点时事,只要选准角度,提出一个比较具有争议性的核心问题,都会变得非常真实有趣,将学生带入桑德尔所说的“道德困境”。

我们的目的,绝对不是灌输什么绝对真理,而是“唤醒理性的不安”,看看理性能把我们引向何方,这也是批判性思维养成的过程。


3


以“个人与国家”这个议题为例,一节典型的批判性思维课堂是这样生成的。


导语环节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就职典礼上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你的国家做了什么。”

台湾学者杨照在《故事照亮未来:通往开放社会的100种观念》一书中开篇就说:“爱国,一定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

请问,你支持哪一个人的观点?支持国家本位的肯尼迪(甲方)还是个人本位的杨照(乙方)?请至少写出两条你认为最充分的理由。


批判性思维课堂基本流程


接下来的教学设计非常简单、有效,具有广泛的可操作性。

首先 来个简短的民意测验。看看支持甲方的有哪些人,支持乙方的有哪些人。

其次 让学生在同桌之间来个对话交流。互相陈述自己的观点给对方听,每人限时2分钟,务必将自己的观点陈述清楚。这一招是我以前在加拿大参访时学到的,非常经典的教学设计,最能够体现“对话教学”的教学设计理念。

再次 请学生陈述同桌的观点。注意:一定是陈述同桌的观点,而不是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听取学生陈述的时候,可以询问他的同桌,该生转述的观点是否准确,避免在转述的过程中出现一拷贝就走样的悲剧。教师将甲乙双方的观点快速收集起来,尽量准确、简洁、明了地板书一下。

接下来 进入最为紧张刺激的自由辩论环节。让学生互相“攻击”对方的观点,在双方持续不断的质疑、辩难中,逐渐筛选出双方最具有说服力的论点。这是批判性写作的第一要义。

之后 进入本节课至关重要的思维沉淀环节。让同学们静下心来,对照最具说服力的观点和最易遭受攻击的观点,深入反省一下,最具说服力的观点好在哪里,最易遭受攻击的观点毛病出在哪里。

最好能让学生使用逻辑学的术语概括一下,如果学生做不到,老师稍加点拨即可。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己生成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知识。当然,老师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充分预设学生有可能触犯的所有逻辑谬误,如果学生自己想不到,老师也可以自己站出来发挥一下主导作用。这就是最典型的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然,这堂课还没有就此结束。

接下来就真的需要发挥一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不管学生之前讨论得多么激烈,总结得多么全面,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积累毕竟是有限的,“用一辈子备课”的教师终于可以在这个时候端出那著名的“一碗水”了。

我把这个环节称之为学理分析。

既然名为“学理分析”,最好带点学术性,最保险的做法莫过于孔老夫子所讲的“述而不作”。毕竟绝大多数的中学教师并不具备生产知识的能力,但是在资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学习、吸收、转化最新的科研知识的能力还是有的。

何况,人文学科的核心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没有自然科学领域那么快。有时候,越古老的核心知识(所谓经典),反而越具有可阐释的空间和权威性。

对于“个人与国家”这个议题,我是这样展开学理分析的。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的绪论部分中是这样分析肯尼迪的观点的:

“自由人既不会问他的国家能为他做些什么,也不会问他能为他的国家做些什么。而是会问:我和我的同胞们能通过政府做些什么。以便尽到我们个人的责任,达到我们各自的目标和理想,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护我们的自由。”

这段话的内涵太丰富了!

首先,讨论的范畴界定得很清楚。既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良民,也不是“做稳了奴隶”的臣民,而是“自由人”。换句话说,就是“公民”。用这个议题来开展公民教育,再恰当不过了。

其次,核心概念界定得很清楚。国家不等于政府。按照王海明《国家学原理》的分析,“国家是拥有最高权力及其管理组织或政府的社会,因而也就是拥有主权的社会,也就是最大且最高的社会,也就是独立自主的社会”。但是,“绝对不能将国家与最高权力或政权等同起来,而将国家界说为最高权力或政权”。

“政治组织或政治实体和政府也并非国家,而是掌握与行使最高权力或政权的团体及其成员,是构成国家的一部分,也就是能够代表国家的那个部分,是国家的代表”。

【学生在自由辩论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逻辑谬误就是概念混淆。国家、天下、政权、政府、政党、人民、纳税人、选民……学生在使用以上每一个概念的时候,都容易陷入概念混淆的陷阱。总之,写好议论文的第一步,就是先把概念界定清楚。】

最后,永远不要忘了今天我们探讨这个议题的初衷:推进公民教育,弘扬普世价值,诱导思想启蒙。

弗里德曼的观点为我们今天的讨论提供了绝佳的“升华”视角——“保护我们的自由”:

今天我们探讨“个人与国家”这个议题,绝对不是为了培养专制国家的奴隶、极权政府的奴才,我和我的同胞们能够通过政府所做的一切,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我们的自由”!

扫描查看“个人与国家”完整版学理分析

基于以上学理分析,学生再撰写相关话题的作文的时候,就有据可依,有理可循,有话可说了。

关于“个人与国家”这个话题,我给学生拟的作文题目有以下三个:

1.2010年8月1日,台湾学者龙应台于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上发表了名为《我怎么会没有中国梦呢》的演讲,她指出:

回到今天中国梦的主题,可能有很多台湾人会跳起来说:中国不是我的梦,我的梦里没有中国。但是,你如果问龙应台有没有中国梦,我会先问你那个中国梦的“中国”指的是什么?如果你说的“中国”指的是这块土地上的人,这个社会,我怎么会没有梦呢?别说这片美丽的土地是我挚爱的父亲、母亲永远的故乡,这个地方的好跟坏,对于台湾有那么大的影响,这个地方的福与祸,会牵动整个人类社区的未来,我怎么会没有中国梦呢?

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你所理解的中国梦。

2.中国现代学者胡适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取个人的自由,就是争取国家的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争取国家的国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你是否同意胡适先生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3.作家王蒙访问美国时在接受采访中有记者曾问到:“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爱国?”王蒙答曰:“因为中国人有唐诗和中餐。”这番回答看上去似乎颇具搞笑与俏皮的成分,但若细细一想,确大有深意。请谈谈你对王蒙这段话的理解。

第1题和第3题都会运用到爱国的内涵的知识,第2题则会运用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的知识。就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技能而言,三个题目都运用到界定核心概念这一核心知识。

学生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最容易陷入的误区之一就是概念混淆。在概念清晰的基础上提出的观点才更有说服力,才不会陷入作文跑题、套题、离题的怪圈。

最后说说作文讲评环节。

作文讲评一定要及时,最好在写完一周之内讲评掉,我通常会在一个班级里面选择8篇范文印发给学生,当然主要印发写得最好的文章,在班级同学中“发表”学生的范文,远比在报纸杂志上重要。学生更看重的是同伴的眼光和老师的褒奖。

现在,让我们梳理一下这节课的主要环节:

引入议题——草拟观点——民意测验——小组交流——陈述观点——自由辩论——思维沉淀——学理分析——写作训练——作文讲评。

这就是一堂典型的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的基本流程。


4


如今回顾起来,我的批判性写作课程由刚开始的“很不成熟”“不懂得节制”,慢慢有了一定的经验。

后来,知道了要将学生讨论和老师总结梳理的时间控制在两节课以内,包括在辩论开始前,加入老师的导语环节,要让学生将自己的理由写出来,再让学生在同伴中交流对话,再将正反双方的观点统一整理在黑板上,接下来再讨论就更有针对性。

还有,老师的讲评非常重要。老师必须对这个话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学理分析——学术上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学理分析框架来更有效地看这个问题。

最后,老师就该话题的一个具体问题布置一道作文题目,也是很讲究艺术的。比如,同性恋这个话题,我会让学生评价一下孙海英在网络上的大放厥词——说什么‘同性恋简直就是犯罪’。这种观点非常值得一驳,简直就是无知者无畏。也就是说,选择给孩子写作文的话题一定要小,难度要低;但是之前的讨论话题要大,对于学生而言,才具备挑战性,才有合作学习和探究的必要。

到现在经过这门课的“打磨”,学生身上的改变是比较明显的。我曾经测算过,学生从第一次上批判性思维写作课,到第五次、第十次的分数有明显地增长。

今年,我看到有学生写《评价他人的生活》时,列举了课程内容——同性恋的例子。

通过批判性思维课上的引导,学生作文的关怀不一样了,视野也不一样了。因此,通过素质教育来提高应试的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趋势,而且也更受学生欢迎。学生也能够获得更多除了分数以外的回报,这样的学习也是更为有效、更为扎实、更为有趣的。




本文来自《星教师》杂志中学语文专题

作者丨王召强

图片丨花瓣网

编辑丨田佩


“星教师”广告合作请联系:023-67450968

 投稿邮箱:3207153742@qq.com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字,阅读更多“中语”相关内容

吴泓樊阳夏昆余党绪

吴积兴肖培东张丽钧董一菲

周鹏吴春来程翔曹勇军丨卜庆振

黄厚江丨王君熊芳芳丁卫军

余映潮熊幸来凤华杨赢王雪娟

黄玉峰欧阳林刘恩樵柳咏梅






/ 项目式学习 /

点击下图,发现更多精彩 ▼



/ 中学语文年度创新教学设计 /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