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验漫谈Vol.15 || 回首向来萧瑟处,武汉大学文艺学考研成功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灵儿同学 文研青年 2022-12-22

文研

青年

“以文会友,研途相伴”



中文考研课堂(微信“文研青年”:ddxsmax)已经伴随广大文学考研党走过了许多年头,历届学长学姐们都曾在这条难忘的考验路上留下他们的足迹,感谢愿意分享经验的他们!

客服QQ/wechat ↓

2275828991欢迎调戏~



离知晓考研结果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之所以这么久没有提起笔来写什么考研经验分享,是因为我认为自己的考研历程并没有多少可圈可点、荡气回肠的东西可以给后来的考研人做参考。事实上,多数写考研经验贴的人都是那些最终被录取了的考研“成功者”,没有几个人会去跟那些最终没有考上研的同学“取经”。他们之中,很多是进入了复试却被刷的,也有很多是高分却无缘进第一志愿的。其实,那些考上了的和没考上的真的差不了多少,也许他们只是欠缺了一点机缘和一丝运气。而我,就是那个离考上和没考上只差一步之遥的普通考研人。限于文章篇幅,我只着重谈考研专业课方面的经历,英语和政治的备考经历大都大同小异,所以我不用谈了。


我是一个有时候会想太多的人,有时候又几乎什么也不去想的人。决定考武大,并不是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而做出的最“经济”的选择,也不是因为我特别仰慕武大的某位老师,只是因为我比较喜欢武大的出题结构和考察方式,当然,也有名校情结因素在里面(这是大实话)。我浏览了一些院校的真题,发现武大的初试题目是最合我胃口的。它的考察面很广,但却很灵活,又很有趣,没有太多死记硬背的东西。我还认为,武大采取文学大综合的考察方式,可以促进我对整个古今中外文学的了解和学习,把它当做一个学习的机会也是极好的。就这样简单,我选择了武大。看起来有点草率吧?我这种人,最终没考上也是意料之中。确实,我对考研信息的收集不够,对于招收人数、阅卷严格度、师资力量等等一概模糊。但有时候就是这样,越简单,越好,知道的少一点,功利性也少一些。

就这样,我开始了基本的信息收集——武大参考书和真题。我艰难地从各个角落搜寻关于武大考研信息的只言片语,这费了不少周折。最终在考研帮看到了雷学长(“文研青年”的负责人之一)很久以前发的一个经验帖,还发现了他的QQ号码。抱着微弱的希望,我加了他好友,询问关于真题和参考书的下落。他很友好地回答我的问题,还向我介绍他们的考研交流群和一些帖子,里面有很多参考书的推荐。我很感激彼时还是陌生人的雷学长对我的帮助。就这样,我基本上收集齐了学长们总结的一些关于武大考研的书籍和近几年的真题,开始了我正式的武大考研征程。


除去之前零散的学习准备,我正式开始的时间是2016年的6月。那时候,我每天都保证了一定量的学习时间,有时候多一点,有时候少一点,但几乎是从未间断过。即使有时候被其他的事情耽搁,我也会翻一翻笔记,理一理脑中的线索。在备考的途中,我最大的瓶颈就是文学作品阅读的欠缺,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块,什么五四文学、二三十年代文学、十七年文学等等,看文学史的时候简直就是懵的状态。本来本科学习期间就学的很少,而且自己也对现当代文学不太感兴趣。但没办法,不喜欢也要去啃。于是我一个时期一个时期地啃。我给每个时期的每个作家都做了一个专题,他们的代表作品,我自己写几句话概括一下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主题思想、地位成就等等。慢慢地对现当代这一块有了一些了解,觉得还蛮有趣,现代文学的流派纷呈,传统到现代的过渡,中西结合的魅力;当代文学的创新与变革,现实主义的深化,寻根与先锋的交替……文学世界向我打开了它的万花筒,我玩味其中,快然自得。记得学到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一块时,我学的很压抑,对某些文学现象感到愤懑;学到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女性文学时,找了好几部作品来读,于是韩少功、格非、苏童、林白、迟子建等成了我感兴趣的作家……文学史很枯燥,但文学世界很有趣,有时候不想看文学史了就读一两本中短篇小说,感觉精神的“荒原”又得到了一点甘霖的滋养,于是我又打起精神继续与文学相伴前行。


就这样,我对文学上的作家作品有了一个概观性的了解。接下来就开始使这些零散的文学“点”缀合成一个网络,所谓点面结合。历代经典的作家作品是点,他们处于纵横交叉的文学网络中,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我开始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里面塞满了星星点点的文学“个体”。这又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了,我也并没有把它做好。但我发现我循着这个思路去纵观文学史时,竟有小小的“一览众山小”之感,仿佛自己上升了一个境界。其他版块的文学史,我大都作如是学习。看着自己在书上、笔记本上留下的印记,我感觉我的考研之路走的很踏实,收获还蛮多,我会心一笑,于是我的考研路还在继续行进着。


等到把古今中外的文学史做了一次巡礼和认识后,时间差不多已是2016年的10月了。我当然知道自己还远远不够,而离初试时间已所剩无几,我还是继续啃书。我的目光开始投向武大老师们编写的一套教材:李建中老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张荣翼老师和李松老师的《文学概论》,陈文新老师的《中国古代文学》、陈国恩老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樊星老师的《中国当代文学》、涂险峰老师和张箭飞老师的《外国文学史》等等。我先前说过,我考武大不是慕名某位老师而来,但这套教材让我对武大老师由衷地喜爱。教材的正文主体部分倒是跟很多文学史教材大同小异,但有一点特别的是,有些章节的论题正是某位老师的研究领域,甚至有些是直接从他的论文摘录过来的。比如陈文新老师《中国古代文学》有一章是讲《三国演义》的,陈老师区分了“历史”与“演义”的不同,将描写曹操与刘备的差异纳入准纪事本末体和准话本本末体的视野加以分析,可谓是别开生面(我从前就不知道,才疏学浅)。这是考研人的福利吧,阅读这样的教材,好比直接跟出题老师对话,遇到这样的考题,可以理所当然地“投其所好”了。除去这套书的正文不说,它的每一章后面都有导学和思考题,还有参考文献的推荐,我几乎把这套书所有的导学和思考题都“研究”了一遍。有些思考题我可以自己总结,但有一些就带有一点学术的意味,自己没办法解答。于是我上中国知网下载了好多相关的论文。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天上午都在看论文。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西文论,各种问题铺天盖地的涌来,我是应接不暇。有些论文质量不高,但作为应试考试答题还是足够了;有些论文是大家写的,他们站在学术的高度俯瞰,有些我还不太懂,但还是强行输入。我一边看一遍做记录,进程很慢,有时候一上午也就看得了一两个文学问题或是一两部作品的论文。有时候我越看越觉得自己懂得好少,又觉得好多东西都还没记没背。常常是一上午下来,眼睛因为对着电脑太久而干涩难受。偶尔我会怀疑自己,问自己,“我做的这些有用吗?”“我应该不会考上吧?”“我是不是应该快一点?”怀疑和失落是有的,但所幸的是自己坚持了下去、相信了自己。经过这一场带着问题看论文的“魔鬼式”学习之后,我的脑海中仿佛多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见识。再面对一个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时,我不再只会搬写教材上的条条款款,而是有了文本细读和论证的意识。虽然这种能力我还没有养成,但我一直在朝这方面努力。


时间拨到了2016年的12月。周围的考研同伴们都忙碌起来了,大家似乎都攒足了一把劲儿,准备“背水一战”。而我还是那么不紧不松、按部就班地学习着。这时候,我就快速地翻开已经看过的教材,往往一上午就“看完”一本书;偶尔翻翻自己在书上和笔记本上做的涂涂抹抹;偶尔花三个小时的时间模拟一套某年的真题,有些我还是无从下笔,但我依然坚持写下一些答案,让自己形成一种反应能力。最后的考研初试备考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终于到了2016年的12月25日那一天。上午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学,下午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看到试卷的那一刹那,我基本已经知道那些题要怎么回答了,但依然有些题让我倒吸一口凉气,这是什么啊?我不知道啊!以前有一位老师说过,“考试就是用一桶水去倒一碗水”,你的学识应是一桶水,而考试只需要倒出一碗水那么一点,你不会知道倒出的是哪些水,你只能做到让你的这桶水足够充足。三个小时的答题时间,仿佛时光飞逝,唯有“刷刷”的笔迹声尚存。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不知道哪几句话让阅卷老师微笑,哪几句话让阅卷老师皱眉。总之,两天的考试很快就过去了。印象深刻的是政治试卷的条形码没有贴,监考老师帮我贴了。还有就是考场设在我一个闺蜜的学校,她招待我吃饭睡觉。我感谢生命中的好人、贵人相助。


初试结束了,但考研的路还没有走完。我对自己答卷的情况并没有底,我也试过估分,但每次估计都让我绝望。整个等待成绩的过程无比漫长,我想过各种可能,但却没想清楚没考上怎么办。终于查到成绩了。373分,比估计的高,高兴一下下,马上又想到去年的复试线是375分,心又凉了半截。之后的等待更是漫长又煎熬,谁都想在努力之后收获自己想要的结果,我当然也不例外。整个复试过程就像是一个个充满未知的谜面,你永远猜不出下一个谜底是什么。我是幸运的那一个,这个冗长磨人的历程换来了录取的结果。于是,我这个平凡普通的考研人被定性为许多人眼中的“成功者”,我被辅导员叫去做考研分享,许多低一届的学弟学妹找我“取经”。我发现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问的问题都很“蠢”,跟自己当时一样地“蠢”,比如说,我该怎么复习?(这个问题太大了吧?)那么多文学作品,都要看吗?(难道不应该看吗?)其实我能够理解他们的心情,设身处地地想,我也经历过迷茫,有过畏难的心态,也想有个前辈为自己铺好路,自己能走得轻松一点。但是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无法复制的,每个人学习过程都是要自己去经历,学习方法要自己去摸索、去悟,这些都是前辈无法教你的,你可以观照他们的经历,从他们的经历中提取适合你的东西,但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因为考研注定要经受某种程度上的孤独。


回头想想,我报考武汉大学像是一场赌博。我赌上一年的全心全意,博一次爱拼才会赢的机会。本科就读于普通二本院校的我“妄想”上武大,万一老师嫌弃我的“出身”就把我pass掉了呢?我曾经想过这个问题,但没有太在意,现在回头想想,也还是很有可能的。所以考研真的充满了很多未知,也充满了许多的惊喜。我一直就不是很自信,复试的时候我没有把最好的自己展示给老师,有点小小的遗憾,最后真的好感谢他们收了我这个平凡的“丑小鸭”,让我能够在大师云集的武汉大学求学。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讲了三种境界,我的考研历程也基本可以做如是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那时候有过迷茫,不知何去何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找寻到了答案,想清楚了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去行动,矢志不渝。经历了过程的洗礼,或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之美,那时,也许将开启属于自己的另一个新天地。


话至此处,应搁笔了。似乎每一篇考研经验贴的最后都有一番豪气干云、鼓舞人心的“鸡汤”言语,但我这篇文章不是一篇经验贴,只是一个普通考研人的考研历程记忆。其实,考研就是一场系统的学习,哪有那么多的“注意事项”呢?只要你真的热爱它,一切问题都不成问题。我很喜欢苏轼在《定风波》里面说的一句话,“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这种宠辱不惊,自在如流水的人生态度,是我一直向往的,就用这句话来作为这篇流水账似的文章的结尾吧。


2017年5月11日

灵儿 记于成师





作者简介灵儿同学,成都师范学院本科,武汉大学2017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本稿件为文研青年独家约稿,感谢灵儿同学授权文研青年发布。



关于文研青年

“文研青年”为中文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自发组织和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旨在聚集对文学研究有思考有想法的青年文学研究者,平台将不定期组织学术沙龙、读书会和线下经验分享会等活动。“文研”,以文学与语言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作为活动主体,以文学和语言为研究对象,以中文考研人为后备力量支撑;“青年”,朝气蓬勃,敢闯敢干,勇于开拓,是最富有创意和生机的活力群体。他们对国家、社会和学术都有自己的主见,却缺乏与他人沟通和碰撞,阻碍了思想和创意进一步形成的可能性,而“文研”与“青年”的“合体”,就旨在创造一个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青年文学研究者线上交流平台和线下活动平台。


总策划:Colin

排版:苏维

内容:灵儿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1. 【经验漫谈】Vol.14 || 走过的路是最好的财富,中央民大跨考武大文学类全程经验(一万字),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2. 【经验漫谈】Vol.13 ||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三战三校三专业,在编辞职逆袭北师大,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3. 【经验漫谈】Vol.12 || 2016级武汉大学文艺学考研二战录取经验谈,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4. 【经验漫谈】Vol.11 ||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5. 【经验漫谈】Vol.10 || 2017年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录取经验谈,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6. 【经验漫谈】Vol.09 || 有志者事竟成,零基础财经类学员坚持五年跨考文学经历谈,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7. 【经验漫谈】Vol.08 || 守得云开见月明,文研青年学员调剂经验。

  8. 【经验漫谈】Vol.07 ||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9. 【经验漫谈】Vol.06 || 2015年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10. 【经验漫谈】Vol.05 || 2017年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11. 【经验漫谈】Vol.04 || 武汉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复试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12. 【经验漫谈】Vol.03 || 武汉大学2017年文艺学初试复试经验浅谈,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13. 【经验漫谈】Vol.02 || 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14. 【经验漫谈】Vol.01 || 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15. 资料推介||文研青年独家编写的《真题解析》(2018版)是一本什么样的考研资料书?

  16. 征稿启示 || 以文会友,我们期待你的故事




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生、文学考研



扫描左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