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科大成立"未来技术学院"(附"未来科技大讲堂"第一期公开课)

2016-09-02 战略与政策论坛

      国科大成立"未来技术学院"


    中国网8月31日讯 8月3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成立大会在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与以往二级学院成立大会由副校长“坐镇”不同的是,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丁仲礼,同时出现在大会主席台并共同为学院揭牌。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中科院相关研究所所长、副所长出席成立大会,显示出这个二级学院成立大会的特殊意义。

    未来技术是指着眼于未来的、目前尚无法跟踪模仿的科学技术。未来技术研究旨在探索人类能够预期或未能预见到的,至今仍未被人类实现应用的,只有将来某一时期才被人类所掌握和使用的科学技术,一般具有“原创性、交叉性、颠覆性”的基本特征。如果历史回溯到20世纪30年代,核磁共振现象就属于“未来技术”。随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信息等多学科交叉,核磁共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测量模式,逐渐在医学诊断、材料检测、石油勘探等众多行业中实现了广泛应用,并相继获得六次诺贝尔奖。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一直非常关心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的论证、规划和建设。他在分析国内外科技发展态势时指出:“在若干重要科技领域,外部技术变革和内在矛盾正在推动一些基本科学问题的突破,而其结果可能会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深刻影响国家的国际竞争地位。我们必须及时分析科技发展的态势,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大幅提升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能力。”

    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介绍,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旨在探索研发着眼于未来的、能够重塑人类生活、工业生产、商业消费模式乃至全球经济革命性进步的技术。成立未来技术学院,就是希望推动我国科技水平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提供支撑,加速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江雷认为,当前,我国正在研究的绝大部分技术,都是在别人已经研发成功的基础上进行跟踪、模仿并力求超越,但对于处在萌芽状态的探索性的、有可能带来重大变革的技术却关注很少。与此同时,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也往往落后于产业需求,难以满足当前产业变革急需的交叉复合型人才。由此导致我国技术创新原创力不强的问题持续存在,关键领域很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许多重要产业的制造装备、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水平落后。为实现我国科技水平“弯道超车”、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迫切需要围绕未来可能产生的变革性技术进行前沿探索,迫切需要围绕未来技术提前布局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的复合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国民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提供支撑,进而加速科学发现、引领产业发展。

    按照规划,经过十五年左右,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将形成一支在前沿交叉与未来技术科教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团队,建成国际一流的复合型交叉人才培养基地和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形成5-7个在国际上独具影响力的交叉学科或新兴学科及完善的多学科交叉学生培养体系,成为国内前沿交叉科学与未来技术教育教学的典范,在前沿交叉科学与未来技术领域产生若干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引领和带动新兴领域的发展。

    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按照中科院“科教融合”的体制机制构建,由中科院理化所作为牵头建设单位,联合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微电子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等研究所共同建设。学院下设7个教研室,其中脑科学与智能技术教研室由自动化所所长徐波研究员担任教研室主任,光子与量子芯片技术教研室由西安光机所所长赵卫研究员担任教研室主任,光物质科学与能源技术教研室由理化技术所李嫕研究员担任教研室主任,仿生智能材料科学与技术教研室由理化技术所王树涛研究员担任教研室主任,生物芯片技术教研室由微电子所黄传军研究员担任教研室主任,液态金属物质科学与技术教研室由理化技术所刘静研究员担任教研室主任,基因组健康技术教研室由基因组所所长薛勇彪研究员担任教研室主任。

    未来技术学院怎么建设?丁仲礼认为,未来技术同现有技术的边界很难划分。既然是未来技术,就很可能找不到传统意义上具有权威性的老师,而是需要有兴趣、有激情,能和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成长的老师。而每一个未来技术方向应该有不同的技术路线,每一条技术路线,都得有人去探索;不同技术路线之间,还要紧密合作、密切交流,这就需要特殊的人才培养体系。

    据悉,未来技术学院不是从学科的角度去布局,主要从材料领域、信息领域、能源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关键问题出发,充分考虑领域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设立研究方向。而学院的导师也将在全院范围内遴选,不仅要年富力强、思维活跃、符合未来技术定位,而且愿意从事未来技术研究与教学、能够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成长。

    据江雷院士介绍,不论是导师还是学生,未来技术学院都将实行动态进入和退出机制,学生有选择专业和导师的自主权,有选择研究方向和课题的自由。在学院内实行跨专业的双导师制或导师团队制等创新培养模式。

    国科大将从国科大三四年级的本科生中严格遴选成绩优异、有志于从事未来技术研究与探索的优秀学生进入未来技术学院学习。每学期结束后对学院学生进行严格考核,对不适合未来技术学院学习的学生分流至相关专业院系学习,同时接受优秀学生进入未来技术学院学习的申请。对于研究生,将主要招收推荐免试的学生,学院统一组织考试与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基础及发展潜力。

    在教学方面,未来技术学院不开设各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凡是其他专业学院已有的课程未来技术学院不再开设,学生可以选修各专业学院的专业核心课。未来技术学院针对各研究方向开设各研究领域标志性的研讨课、案例分析课、现场教学、及系列讲座等,授课方式以研讨式为主,营造导师、学生共同成长的氛围。

    成立大会由未来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中科院理化所所长张丽萍主持。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高鸿钧院士,国科大副校长、中科院动物所副所长周琪院士,中科院理化所副所长罗二仓,学院教研室主任徐波、赵卫、李嫕、王树涛、黄传军、刘静等出席会议并讲话。出席会议的还有中科院办公厅主任乔均录,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副局长王颖,国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董军社,中科院微电子所副所长周玉梅,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兼材料学院副院长胡中波,有关研究所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未来技术学院部分导师和全体2016级新生。

    来源:中国网,2016-08-31。


    附:"未来科技大讲堂"第一期公开课

    中国科学院2015年度夏季党组扩大会原则通过,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该学院建设的出发点是为未来的核心技术提前布局人才培养,重点是着眼于对处在萌芽状态的、探索性的、无法跟踪模仿的、有可能带来重大变革的技术。 2016年7月,人工智能学家AIE实验室基于自身的研究成果和所拥有的顶级科学家资源,在科学院相关机构的支持下,筹建未来科技学院 Futurology University。

    2016年8月6日,未来科技学院“未来科技大讲堂”第一期公开课在北京中关村正式启动,主题是“奇点是否临近,前沿科技未来发展趋势”,大讲堂邀请了五位重量级嘉宾专家讲授人工智能、互联网、硬科技、纳米技术和基因技术等科技,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科技盛宴。未来科技学院也通过旗下“未来直播”平台,面向2万多名科学和企业界观众对讲座进行了直播。

    1.张晓峰:互联网+共享经济进入2.0时代,将与人工智能结合

    科技进步的最终目标是为服务于人类,这两年以来,互联网+的国家战略和各式各样的分享经济让人们前所未有地体验到了互联网技术这项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带来的便利。未来科技学院此次请到了互联网+百人计划发起人张晓峰讲授互联网+分享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张晓峰认为,当下的中国已经处于“互联网+”2.0的时代,互联网实现了对人的深度连接、融合连接、协同连接、个性连接,从而促进了价值的创造。

    而对于分享经济,由于互联网的接入,也已经进入了2.0的阶段,相对于1.0时代,建立互联网平台,利用大数据,更高的智能化,对社交网络有充分的运用,高效,参与者具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张晓峰对于互联网+分享经济充满了信心,他认为通过分享经济模式可以化解城乡失衡的难题。而分享经济的进步动力,将是分享经济与社会智力资本、社会信任、人工智能技术等的进一步融合。

    2.米磊:中国的未来要靠硬科技

    在滚滚的科技大潮中,什么样的科技最值得我们关注和钻研?这是发展科技事业路上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硬科技”,来自中科创星的米磊说。未来科技学院此次请到了硬科技提出者米磊博士讲授硬科技的前世今生。

    米磊认为,硬科技是具备高门槛核心技术、是难以模仿和山寨的,比如人工智能、基因技术、航空航天、脑科学、光子芯片、新材料等。在米磊看来,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用硬科技改变世界的历史。在这些改变历史的硬科技中,米磊谈到了信息传递的科技(如电报到互联网),对物质利用的科技(如石器到铁器),对能源利用的科技(如化石能源到太阳能),空间拓展的科技(如马车到汽车),关于人体的科技(生物技术、医学)。

    而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些技术分别将会突飞猛进,信息传递上,2020年将实现用5G传递信息。物质利用上,石墨烯、碳纤维、纳米科技等技术让人类对物质的利用提升到另一个层次。能源利用上,将会出现氢燃料电池。空间拓展上,无人驾驶和太空探索是趋势。人体科技上,基因编辑、干细胞器官、大脑扫描将是趋势。

    米磊博士认为,从15世纪以来的欧洲到20世纪的美国,都是利用硬科技的优势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而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积累,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科研人员,科技实力已今非昔比,再加上世界上最大的市场14亿人口,中国需要抓住这个机遇,在新世纪将大有可为。

    3.刘锋:互联网,脑科学与人工智能正在融合

    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休闲娱乐,在新世纪,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类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对于互联网并不长的历史,也许我们都可以说上几个代表性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但是,这个年轻而强大的技术的历史是否具有某些规律呢?它未来将会如何发展呢?

    人工智能学家主编、《互联网进化论》作者刘锋在本次未来科技大讲堂上做了《互联网,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与未来趋势》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提出了“互联网大脑”的概念,也就是互联网将和脑科学、人工智能将会进一步融合,最后会发展成为互联网大脑。

    刘锋认为,互联网将向着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神经系统,也会拥有自己的记忆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而在另一方面,人脑至少在数万年以前就已经进化出所有的互联网功能,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将帮助神经学科学家揭开大脑的秘密。刘锋表示,科学实验将证明大脑中也经拥有Google一样的搜索引擎,Facebook一样的SNS系统,IPv4一样的地址编码系统,思科一样的路由系统。

    除了阐述了互联网大脑的概念,刘锋博士还对今年很火的《奇点临近》一书做了介绍和点评,他认为奇点临近的观念争议很大,很多预言在当下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科学的前进需要这样大胆的寓言精神,人类也需要这个奇点的指引。

    4.罗奇斌:生物基因发展技术趋势

    似乎再也没有任何一项科技比生物技术更加与人类息息相关了,因为生物技术直接关乎人类的健康。科技真的会让人类更加长寿吗?本期未来科技大讲堂邀请了生物技术领域的奇云诺德CEO罗奇斌作主题为“生命数据化和精准健康管理”的讲授。

    罗奇斌认为,生物科技的一个趋势是把生命数据化,这些数据包括基因组数据、医疗纪录数据、生理数据等等,这回让医疗健康变得更智能,开启了并开启医学从“治疗”到“预防”的时代。

    此外,生物技术的另一个趋势是:基因组学带来精准医学的崛起,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带动成本下降,成本下降带动基因测序产业崛起。也就是基因科技时代的到来。罗奇斌还提道,当今生物经济发展迅猛,预计到2020年生物经济规模将达到15万亿美元,将超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力量。

    5.董凤良博士:纳米科技发展现状与未来

    纳米科技作为研究纳米尺度(0.1-100 nm)的物质和设备的科技,毫无疑问是硬科技,但是,纳米科技与普通人之间似乎总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本次未来科技学院请到了国家纳米中心副研究员董凤良讲授纳米科技的现状和未来,作为纳米课程的绪论,试图一步步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董凤良博士从奇点说起,他认为纳米技术是一项以许多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技术,技术门槛极高,甚至可以说纳米科技本身就是奇点。接下来介绍了纳米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而对于纳米科技的发展趋势,董凤良博士介绍,纳米科技存在一定风险与危害,可能对人类环境产生危害。同时,我国纳米科技发展面临投入不足和科普片面的问题,但是未来生活“纳”样美好,董博士给会场的学员展示了未来将出现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纳米科技产品,让现场学员带着对纳米科技从了解到期待。

    信息量极大的专家讲授结束后,终于到了最后的现场互动环节,来到现场的学员积极性极高,对专家进行了超过一个小时的提问,把对科技和未来的疑问都抛给了专家,现场气氛及其热烈。作为未来科技学院的线下课程,未来科技大讲堂首期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不仅如此,不能来到现场的朋友通过“未来直播”平台的观看,也对课程内容连连点赞。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1.[专论]服务国家宏观决策 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

    2.吴晓莉专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

    3.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相关政策实施情况评估

    4.澳大利亚发布“研究参与评估”试点报告

    5.韩国制定促进基础与原创研究成果转移转化方案

    6.全球科创中心:历史和未来启示

    7.我们对未来的大赌注

    8.面向未来的财富箴言

    9.“公私合作”模式已成创新治理热点

    10.中国大陆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

    11.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2.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

    13.中科院战略咨询院学者应邀在第16届国际熊彼特学会会议做主旨报告

    14.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创业

    15.担当起科技创新的神圣使命

    16.白春礼院长谈中科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17.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8.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19.按“三个牢牢把握”塑造引领型发展

    20.科学精神 百年弘扬

    21.白春礼辽宁纵论创新、合作与改革

    22.白春礼赴青岛进行工作调研

    23.创造未来的科技发展新趋势

    24.分类施策改革科技评价制度

    25.白春礼:担负起作为战略科技力量的历史使命

    26.应长期坚持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各项政策

    27.人类正进入万物智能、万物互联的新时代

    28.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赢得未来

    29.丹麦发布报告总结未来经济社会与技术发展趋势

    30.李稻葵: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三大风险

    32.【任仲平】未来五年,中国如何处理好“最艰难的工作”

    33.美国研讨会报告指出未来信息技术的关键挑战

    34.瑞典研究理事会提出研究系统未来目标及建议

    35.中国经济新战略、新动力和新能力

    36.中国未来五年最大的难题是去杠杆化

    37.开启未来30年科技新征程

    38.中国有望搭上科技革命的头等车厢

    39.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走势

    40.科技与金融孰主孰辅?科技创新与未来投资

    41.麦肯锡公司分析驱动全球转变的四大力量和十二项颠覆技术

    42.国家实验室建设要瞄准核心竞争力

    43.把脉未来经济五大趋势 | 达沃斯博客

    44.中国创新成就与未来五年部署

    45.NSTC发布《21世纪美国国家安全科技与创新战略》报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