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84)】西溪南:“新乡贤”注入新活力

黄山日报
2024-08-28



西溪南

“新乡贤”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西溪南坐落于黄山南麓、丰乐河畔,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因丰乐河穿流而过,故又称丰溪、丰南、溪南。西溪南村农而兼商,商富兴儒,因儒致仕,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粉墙黛瓦,民风淳朴,绿树成荫,溪水绕流的西溪南,正成为无数人诗意栖息的精神家园。近年来,一大批原本在外生活的本地人或外地人在村中办起了民宿,成为西溪南的“新乡贤”,通过引入民宿品牌、各类新兴、时尚的创意产业业态,为西溪南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start



冬日的西溪南,没有了春日的葳蕤,夏日的葱绿,秋日的多彩,但不减分毫魅力,尤其是冬至过后,处处飘溢出浓浓的年味儿。



拌粉、筛粉、装模、加馅、压制、上锅蒸制……1月4日,在徽州区西溪南镇溪香花园民宿内,店主张建玲和员工忙着赶制顾客松糕订单,改良后的红薯松糕,入口松软香甜,成为该店新年热销产品。



张建玲和丈夫赵斌原本在合肥工作,因向往田园生活、诗意栖居,双双辞职来到西溪南。他们一边经营民宿,一边经营微店,心灵手巧的张建玲利用新安医学知识,研发纯天然的沐浴露、洗发液、养元膏、草药膏、线香等用品,她还会制作秘制牛肉酱和精致而营养的米糕、菠菜饺、青团、创意馒头等美食,深受广大顾客欢迎。



在西溪南,除了张建玲夫妇,还有不少怀着浓浓乡愁的客商来到这里,他们不仅在这里投资置业,还选择在这里定居,成为西溪南的新乡贤。他们的落户,为西溪南注入新活力,也为西溪南与外界搭建起乡村振兴“连心桥”。



最早落户西溪南的叶丹奇夫妇,先后带来20余位来西溪南投资落户的外来人才,他们中间不乏艺术设计、书画创作、摄影影视等北上广深各类人才,直接投资修复或盘活古民居20多栋,总投资近3个亿。这些群体的入驻,直接带来了大量徽派建筑修复需求,带动了一批闲置的工匠,推动原有传统工艺的重拾。





冬至后,位于徽州区西溪南镇东红村的金家饭庄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销售旺季,全家忙着腌制并晾晒徽州火腿、刀板香、香肠等货,色泽红润、油光发亮的腊肉挂满院子,成为徽州冬日里独特风景。



“这是发往合肥和杭州的香肠,冬至以来,每天都有几十斤的货要发”。午饭过后,饭庄店主金宜根一家开始忙着过称、封箱、打包发货。由于紧邻西溪南古村落,一些前来西溪南游玩的游客会选择在这里品味地道徽菜。不少游客品味美食后,还会在饭庄购买农特产品,往日不起眼的“土货”,成了抢手货。为了满足市场需要,他们流转40亩土地,种植绿色果蔬,养殖家禽,并制作辣椒酱、藕粉、笋干、卤牛肉、各类腊味等农特产品,年销售各类产品达400余万元。



创意改变产业、艺术改变生活。近年来,徽州区通过引入民宿品牌、各类新兴、时尚的创意产业业态,为西溪南乡村振兴注入活力。随着业态的丰富,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据统计,截至目前仅西溪南村已有民宿53家、农家乐12家,直接带动3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1.3万元。


瓜子铺语录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水优美、生态绝佳。西溪南,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拥有“安徽养蜂第一乡”称号的古村,近年来吸引大批本地居民回乡、外地人才定居,成为全村的“新乡贤”。他们的到来,带动了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民宿产业呈规模化、品牌化、规范化发展态势,成为西溪南乡村振兴的新增长极,推动着西溪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的多元发展。



题字:姬臣

策划:瓜子铺工作室

文图:潘成 闫艳 李玲

制作: 程瀚星

图文征集: 1172522531@qq.com

联系方式: 18055959822(微信同步)


联 系 我 们


值班编辑:程红妹 责任编辑:程向阳二审:徐海生 终审:王存之


推荐阅读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83)】祖源:从“空心村”到“梦乡村”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82)】阳产:从沉睡中醒来的土楼村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81)】塔川民宿:乡村振兴的一抹新亮色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80)】蓝田:点豆成金扬美名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79)】双龙:豆腐干村的喜与盼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77)】徐村:种好菜 富“口袋”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76)】 “徽州天路”:山区旅游+的创新之路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75)】岭脚村:三张牌打出乡村新思路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74)】岭脚村:“后进村”的“蜕变”路径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73)】西递村:桃花源里谱新篇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72)】九砂:渔民上岸新光景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71)】樵山村:“穷山村”的变迁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70)】宏村:全域旅游的“模范生”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9)】呈坎村:白墙青瓦里的古村记忆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8)】陈霞村:生产方式“悄悄”变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7)】兖溪:乡村治理有道道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6)】坤沙:家家户户有徽匠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5)】篁墩:把“根”留住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4)】千年蜀源:乡村旅游开新花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3)】古黟山水:乡村让生活更美好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2)】吾心安处是里庄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1)】梨白花红“兴村”之道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0)】花桥:祁红故里又一村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9)】隆阜:东原故里景色新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8)】新江村: 屯溪人的菜篮子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7)】槐塘:黄山的“欧洲村”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6)】长丰破浪会有时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5)】“四色”碣石,五彩乡村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4)】五丰:五城的“江心洲”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3)】万二突围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2)】箬岭:一步千年 历久弥新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1)】木梨硔:天空之村的华丽蜕变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49)】茶儿垅村: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48)】黄山茶:品质提升解难题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47)】崇山:万山最美映山红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46)】江村:“新六尺巷”故事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45)】官川:何时“活”起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山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