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DT】芳华十年:中国南南农业合作的新挑战与对策

于浩淼 IDT 2020-09-17

这是国际发展时报第 244 篇文章

作者 | 于浩淼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前 言


十年的援外工作经历,横跨非洲西北角到东南角,经历过高大上的国际谈判,体验过痛到骨髓里的百姓疾苦,与国际恐怖袭击、爆炸事件擦肩而过,经历过7x12小时的不饮食、不喝水的穆斯林斋月习俗等“非常事件”大融合的国际发展合作事业。工作十年后,带着满腹碎片化的经验知识重返校园,寻找内心深处从未忘却的初心和远方。我对读博士的认真态度,以及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也“春风化雨”般改变了我两个孩子对读书求学的认知。“以未来决定现在”,“以输出之心带动输入之学”,无论是工作或是学习,以那些遥远的事情作为心中的光亮,照亮日常抽象乏味的题目,这些题目也便有了色彩。

在我们的脚步遭遇非洲田野的各种故事中,随处可见某个非洲国家正在经历一个浓缩的国际社会开展援助活动的舞台缩影。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兴的发展援助主体中,对于“历史厚度与经验广度不亚于任何一种成熟的西方援助”的中国而言,农业是中国参与国际发展援助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国南南农业合作不断深入,合作方式逐渐多样、领域不断拓展、机制不断创新,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十年南南农业合作的一线经历,并以一名研究者的视角进行反思,我以本文谈谈该领域当前所面临的一些挑战,也为下一步的工作找到切入点。

作者在非洲 / 来源:作者

1

中国南南农业合作面临的新挑战

第一,当前南南农业合作的模式较单一,如何在多边合作机制中“补课”和“补位”?中国作为新兴的发展援助体,双边合作仍然是当前南南农业合作最主要的模式。近几年来,我国在联合国发展峰会、南南合作圆桌会、中非合作论坛上提出了中国支持南南合作的系列承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亚投行的建立、丝路基金的正式运行等,这一系列行动与举措标志中国开始重视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

但目前,中国在多边合作机制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缺课”、“缺位”问题,在提高捐资使用效果方面还在进一步的摸索中。面对不断发展的全球多边合作框架,中国开展的南南农业合作如何更好地融入国际多边发展框架,需要在多边合作机制中“补课”、“补位”。

第二,中国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如何与国际社会有效分享,实现中国经验的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担心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会陷入分工陷阱,被锁定在世界大生产链的低端。实际上,我们还应该有一种更深层面的担心,那就是我们在世界知识生产体系中会被锁定在知识生产链的低端,长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话语而无法参与生产知识和建构话语的位置。农业技术援助是目前南南农业合作的主要方式,在为东道国提供“零距离”和“手把手”的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何形成从高到低的多层次、宽领域的技术层面全覆盖,形成国际社会可视、东道国可用的技术转移新机制,建立区域、次区域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中心,是未来中国开展南南农业合作需要深层次思考的问题。

中国-尼日利亚南南农业合作项目 / 来源:作者

第三,中国目前南南农业合作尚处于1.0阶段,如何引入多方合作伙伴,促进南南合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开展农业技术援助项目面临可持续性问题。在中国专家组完成援外任务回国后,很多技术与示范基地被废弃,或处于半瘫痪状态,影响了援助的可持续性,并导致当地民众对于中国援助的认识不深。在提供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如何开展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PPP),实现全产业链的发展,建立农业合作产业园区,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如何引入全球合作伙伴,结合各参与方的比较优势,提高援助的效率,促进发展经验共享,推动资源、能力和知识使用效用最大化,带动南南投资和产业合作,促进南南合作项目可持续发展,打造中国南南农业合作的2.0阶段?

2

新时期推动中国南南农业合作的建议

新时期,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应在已有合作平台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合作体制机制,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深化合作成果,实现知识、投资、贸易合作相互促进,双边、多边、多方合作互动,国别、区域、全球项目相互协调,推动中国南南农业合作从内容到形式、从机制到手段的升级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在当前国际发展合作署建立的背景下,应该注重基础性研究,尤其要加强南南合作的理论储备,为对外援助战略实践奠定长远基础。中国应开放性学习和吸取西方发展援助的经验,提升对外援助的战略地位,改变对外援助管理体制的碎片化状态。中国最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国际发展合作署,基于现实导向与问题意识,有利于整合现有对外援助资源,形成外交、外贸、外援相互配合的对外援助发展格局,形成中国统一的对外援助声音,更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目标。基于此,中国应从宏观与微观上加强国际发展援助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丰富和完善发展理论,形成较完整、基于中国经验,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援助知识体系和理论构架,出台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南南合作的原则、标准和优先领域,为锤炼中国对外援助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打牢基础。

第二,提高南南农业合作技术转移的层次与水平,分享中国农业发展经验,打造农业技术援助的升级版。中国改革开放40年,积累了较丰富的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技术、农业发展与减贫经验。结合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需求,多渠道筹措资源,通过建立农业技术转移中心或农业发展实践中心,协助东道国编制适合本国农业技术发展的国家规划、政策法规、指导意见、推广体系等,深入开展农业技术需求分析,系统筛选、梳理、制作在东道国适用的技术和最佳发展实践等知识产品,在国际社会分享,建立南南合作电子图书馆及专家智库网络,支持有关研究机构、智库、大学等开展南南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政府决策、国际舆论引导、参与国际南南合作政策与智库交流等提供支撑。建立机构、南南合作推动者和知识使用者之间的协作网,与中国在境外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衔接,形成以农业科技大学为中枢、示范中心为支点的全方位南南合作格局,打造农业技术援助的升级版。

第三,拓展全球伙伴关系,向多渠道、宽领域、多层次方向发展。一是创新合作模式,探索开展区域合作。以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东道国需求为导向,提出“互利合作”的重点区域、重点国别、重点领域的合作倡议,随着合作不断深化,逐步将倡议理念形成一系列的合作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可重点在动植物疫病防控、水稻种植、蔬菜园艺、水产养殖、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等领域,实施一批促进区域农业发展的旗舰项目。以区域合作带动南南投资和产业合作,依托国内市场和境外资源,建立跨境农业产业园区,实现互利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乌干达农业合作产业园奠基仪式 / 来源:作者

二是利用多边平台,拓展南南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拓展合作伙伴关系,联合更多的国家、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和私营部门等参与南南农业合作。结合各参与方的比较优势,借助国际多边机构在管理、人力资源、组织机构网络等方面的优势提高技术援助的效率,扩大援助的规模,提高援助的透明度,推动南南农业合作多渠道多资源共享,打造中国南南农业合作的2.0阶段。

第四,构建国际发展人才体系,培养一支精通业务和国际规则的职业化队伍。建立南南农业合作人才库,出台农业外交官和国际职员队伍中长期培养规划,学习和借鉴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职员选派与管理的先进经验,研究我国在涉农国际组织的中方雇员级别、人数设置、国际职员国内外岗位轮换衔接机制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输送农业国际化人才。构建农业发展合作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建立各部门联合、有关机构参与、部省市三级全面覆盖的农业发展合作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外向型、国际化、高层次人才为先导,健全完善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

推荐阅读:

【IDT】西方援助的“有效性”为何走向“无效”?

【IDT】国际发展援助中的“碎片化”问题

【IDT】西方对外援助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IDT】私营部门参与国际发展合作——发达国家的经验

【IDT】发达国家对外援助中如何与非政府机构合作?

【IDT】美国NGO是如何参与对外援助的?

【IDT】国际发展合作的“活化石”——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IDT】“理想”还是“现实”?中国对外发展合作新模式探索

【IDT】中国援外医疗队的挑战与建议

【IDT】深耕国际发展十年,为什么要设立南南农业合作学院?

【IDT】国际发展合作署将成立:不再是简单的对外援助

在国家相关部委和国际发展机构的支持下,学院作为高校国际化业务平台,旨在利用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种资源和学科优势,基于其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长期工作基础之上,在农业领域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型南南合作的落实。新学院四大业务板块为:新型发展知识生产、政策对话、人才培养和海外示范。该学院是开放性平台,希望汇聚该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南南农业合作的研究、政策和实践提供智识支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