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乡的路 |《六畜兴旺》:当田野中没有了“牧歌”

映艺术中心 映画廊 2022-12-25


2019年5月6日,由映艺术中心/映画廊和思源摄影基金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评选揭晓,共有20位少数民族摄影师荣获“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其中,壮族女摄影师罗金倩荣获“摄影师大奖”。

摄影师罗金倩将父亲的制作的“六畜”代替真的动物,置于乡村田野这个巨大空间,诗意化的表现方式并没有消解它的现实意义 ,反而了批判的意味。


罗金倩


壮族

现生活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2016年初开始,我数次跑回离工作生活的城市500公里之外的故乡,着手拍摄关于故乡题材的作品。最初的想法定位在“田园牧歌”的乡村生活景象。但数次拍摄之后发现,牛耕田、马拉犁的景象已基本在田野中消失,传统的耕作方式已被现代农用机器所替代。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创造了丰富的生态化农耕方式,人们遵循自然伦理和规则,借助动物,在大地上劳作,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牛耕作、马运输、猪羊供肉食和积肥,鸡司晨、狗看家,对每一寸土地知冷知暖,用作物和家畜的轮替,时常轮耕、休耕,在天人统一观指导下,保持土地的肥沃,进而行成一套系统宏观的认识模式、修身养性的精神生活及感悟生命的宗教文化。随着机械化农耕时代的到来,农民们渐渐不再饲养六蓄,而动物们仅仅作为肉食动物,被集中饲养在冰冷的饲养场。土地的利用更为多样化,人们对待土地的方式更为冷漠。人们抛开土地供给能力的有限性,无节制、无休止占有土地,甚至违背自然规律,有机肥被化肥替代,越来越多的土地因为被灌入化肥、化学杀虫剂、除草剂、除菌剂而逐渐遭到毁坏,更是导致了食品风险、土地的各种养分的枯竭。因为土地需要去养活更多的人,更多的人也希望通过土地,改善生活质量。而生活在农村中的老与幼,在时代的浪潮中或被动接受或无所适从,种种矛盾也因而产生。青壮年逃离农村,老年人空守家园,传统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方式逐渐消失,家庭道德伦理正在逐渐消亡,我们的精神家园同样正在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于是,我想到用“假”的农耕动物代替田野里“缺失”真的农耕动物,并把“假”动物放置在故乡现实的场景中,以此表达农村所面临的种种困惑。2017年11月份,我把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立即答应帮我制作“假”动物。父亲虽只是一个农民,却是一个情感丰富、敏锐的人,喜欢画画、拉二胡,我小学时父亲教我画画、玩相机,中学时还带我去报考美院。童年时期与大自然的亲近,很多情景是跟父亲有关的。父亲花了两个月时间,利用铁丝、布料等材料,以极大的热情及饱含了对“缺失”的农耕动物的情感,帮我制作好了“六畜”。之后,在父亲、弟弟、儿子及族人的帮助下(搬运道具兼当模特),把道具安置在家乡周围地区的田野中进行拍摄,历时8个月拍摄影完成。



评论

《“六畜兴旺”的寓言》

郭广林

“农耕”是基本上依托自然、依赖自然的生产方式。在漫长的农耕历史当中,产生了很多如:“夏天不热,五谷不结”、“伏里有雨多种麦”、“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等等这类以耕作经验总结出的农耕谚语,从这些谚语内容便能了解到先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自然的依赖。农耕构成的是自然经济,在那个没有机械化耕作、没有化肥增产、更没有农药灭虫的时代,一切只能靠天的生产,还有不可预知、不可控制的各类天灾,使人们在春天里撒向田地的种子无疑像一场赌博,稍有灾害便有饥荒发生。展开人类农耕的历史,同样可以看到伴随着是一部饥荒血泪史。在自然的环境下生存,人们祈望“风调雨顺”,奢望获得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农业生产也渐渐融入现代技术。在现代化过程中通过对传统乡村持久改造直至土地的完全整合,如今最先进的农业生产不仅完全实现机械化、甚至已达到智能化生产。看看地球人口的几个数据:1800年时为8亿、1900年16亿、而2000年时已是60亿,由此看到现代农业给予人类的是什么,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身处现代社会再奢望传统农业产品和所谓的“绿色农耕”完全是一个伪命题,因为那样的粮食生产养活不起这么多地球人。

中国的农耕历史最为悠久,造就了最具典型的农耕文化,正因为漫长的历史与根深蒂固的传统,使得中国人的思维普遍趋于保守。西方的现代化过程经过了循序渐进了几百年的时间,而守旧的中国人却是瞬间被裹挟进了不进则退的现代化洪流当中······

罗金倩深谙“农耕”之于中国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意义,围绕着中国农耕谚语“六畜兴旺”创作出这样一组意蕴丰满的作品。

她以巧妙的构思,利用民间纯朴或者说粗鄙的工艺制作的布偶六畜(虚假的生产资料),被置于现实的空间。留守在乡村的老与幼两代人,面对没有生气的农耕符号,明确了他们所处的文化转型时代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必然是身不由己或者无所适从。

《六畜兴旺》以现代理性的立场,对传统农耕的“田园牧歌”、“桃花源”和回归自然、回归传统进行了寓言式的演绎。对寄予旧的生产资料、生产关系、文化伦理解决当今问题予以否定。现代性与现代化无论与否我们必须面对。在必然发展与被动接受间,留守者俨然的表情恰似文化的确认,从而超越了对小农意识的批判,使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应有的尊严。


编辑 | 贺烨



相 关 阅 读



故乡之路,通往世界之路——第三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颁奖典礼


故乡的路 | 最后的经书

故乡的路 | 身份摄影的当代实验

第三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揭晓:罗金倩荣获摄影师大奖,苏德夫摘得青年摄影师资助奖


故乡的路 | 《我的岳父》:草原上的一位牧马人


故乡的路 | 《傈僳族祭天》:自然崇拜中的敬畏之心


故乡的路 | 《阿者科——元阳最后的哈尼族古村落》:如何让古民居真正“活”下来


故乡的路 | 《额尔齐斯河牧场》:生生不息的河流


故乡的路 | 《蒙古人的伙伴》: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生灵们


故乡的路 | 《我们的太阳在路上》:游牧生活的影像诗篇


故乡的路 | 《驻村日记》:用相机走进村民的内心世界


故乡的路 | 《岸边》:献给母亲河——澜沧江


故乡的路 | 《西迁人的日常生活》:追寻锡伯人的“族迹”


故乡的路 | 《武陵山深处的自助养老的土家人》:贫困地区农村独守老人生活现状》


故乡的路 | 《佛寺旁边是家园》:回到起点,所幸起点仍在


故乡的路 |《塔吉克族生活励志篇》:一位维吾尔族摄影师眼中的塔吉克族人


故乡的路 |《老人与鹤》:牧民舍楞的环保行动


故乡的路 |《穿行大凉山49年的“公交车”》:连接生活与梦想的绿皮车


故乡的路 |《寻觅怒江》:一条自由流动的河流


故乡的路 |《云之遥》:用手机记录拉祜乡亲的故事


故乡的路 |《你来的和你去的是同一条路》:踏上草原,寻找一种解药


故乡的路 |《羌的山》:寻找记忆的山川


故乡的路 | 《香曲梅朵 一切都很好》:用相机表达对女儿朴素的爱

那些离故乡更远的声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