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艺术歌曲《菩提树》看舒伯特的音乐表现手法

2017-07-11 查琳 每晚古典音乐会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324bxs9bs&width=500&height=375&auto=0费舍尔·迪斯考(Fischer Dieskau)演唱《菩提树》(Der Lindenbaum)





从艺术歌曲《菩提树》看舒伯特的音乐表现手法

艺术歌曲是舒伯特的创作重心,他的音乐手法鲜明地表现在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中。此文以舒伯特作品《菩提树》为例,对舒伯特音乐艺术创作的特点及手法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舒伯特,欧洲早期浪漫派作曲家的代表,艺术歌曲是他的全部创作重心。在大约15年时间内,舒伯特写下了600余首艺术歌曲。 



舒伯特有着出众的旋律天赋,且对诗歌包含的各个方面都十分敏感。他尊重诗歌的重音和音调,根据诗歌的形式和内涵来创造音乐旋律。例如:《野玫瑰》《暮春》等艺术歌曲具有民歌般的纯朴优美;《海滨》《致音乐》等充盈着内心的忧郁、疑问和恬静;《孤居》《年轻的修女》《幻影》等则混合有吟诵和歌唱风格。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24c6dil8&width=500&height=375&auto=0Hermann Prey演唱《菩提树》




在舒伯特的音乐作品中,他有意识地把和声、钢琴伴奏等因素提高到和旋律、诗歌同等重要的位置,给诗歌营造一种音乐的力量。和声的特点是用大小调交替(如《菩提树》《小夜曲》),在自然体系和声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半音和声。人声歌唱常常突出人物,描绘诗歌所包含的内容和感情。钢琴伴奏则起到提示场景,传达诗歌意境的作用。例如描绘鱼儿在水中穿梭游动(《鳟鱼》);模仿纺车转动,烘托悲痛和思念的感情(《纺车旁的葛莱辛》);刻画风声、马蹄声,制造紧张焦虑、惊惶不安的气氛(《魔王》);以阴沉的和弦衬托吟诵般的歌唱(《幻影》《死神与少女》)。钢琴伴奏还起到把歌曲的各个部分组合起来,达到使音乐完整统一的作用。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1510igp1o&width=500&height=375&auto=0托马斯·汉普森演唱《菩提树》



舒伯特总是使音乐的形式与诗歌的结构相称,大多数歌曲都采用分节诗歌形式(如《谁是西尔维亚》《暮春》)。当诗歌中某一诗节的内容与气氛有所变化,音乐就作相应的改变,既显著地表达了新的意境,又保持了原有的音乐精华(如《鳟鱼》《菩提树》)。当然,歌曲也用三部曲式或其他结构。当一首诗歌不是分节诗时,舒伯特常用通谱写作,以歌德叙事诗《魔王》为词的同名叙事歌曲,是这一形式的杰作。带自传性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均采用缪勒的诗歌为词,前者写青年人的理想追求、失恋和悲哀,后者写孤独漂泊者的感伤,反映了处在梅特涅统治下人们的忧虑和不安。舒伯特的这些创作使得传统的德奥歌曲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艺术水平。 



《菩提树》是一首并列式复三部曲式的作品,选自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全曲由前奏、主部、中部、再现部和尾声组成。 

主部为并列二部曲式,乐曲开始是引子,中板速度。16分音符三连音的均分节奏出现风声的主题(X1),描绘出了寒风凛冽呼啸的场景。然后在第7小节出现主题(X2),驿车号角式的音型唤起对故乡的思念。第8小节转入主部,由材料a和材料b组成。a分为两个乐句,在E大调上出现主题。音阶下行,表现柔暗松弛的情绪,仿佛被拉到回忆之中。a在E大调主和弦分解下行,第一乐句是主题,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完全重复,是对主题的强调。在情绪上强调了对家乡的记忆和游子的思乡之情。b取材于a,在情绪上是a的延续发展,与a保持了一致性。a音区跨度只有五度,b扩展为六度、八度,是对故乡情感的更进一步推进。材料b一出现就向Ⅳ级离调随后返回E大调,音型基本采用向上型,具有明朗兴奋的性质,旋律采用均分和附点的节奏型,伴奏音型也采用和声纵向进行,采用柱式和弦,强调崇高、悠长和浑厚的感觉。众赞歌式的音响是对故乡教堂的怀念,带有文化特征的表现。主部采用音型基本向下,结束于E大调主和弦上,表达了主人公对故乡的无限怀恋。四小节的间奏采用引子中的材料,为主部的再次进入奠定了情绪的基调。 

主部的并列重复在e小调上展开,与大调式相比音色更为暗淡,进一步表现了主人公无限的乡愁。在第29—36小节,音型节奏上附点音符更为密集,这是对情绪表现的一种强调,材料a在e小调再现。材料b完全重复主部,在第37—44小节,调式由e小调转入E大调,调性明朗,乐观向上,仿佛是游子经历种种流浪、窘迫后,终于看到了希望与光明,这是对家乡的深情呼唤与向往,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渴望。伴奏音型由原来的柱式和弦变为更为密集的分解和弦形式,伴奏音型后半拍的停顿休止,生动描绘了一步一顿、步履蹒跚的行进形象,这点具有艺术性和形象性。此外,舒伯特还运用了大量附点音符和三连音,将情绪推向了最高点。 



中部B是展开性陈述,由一个大乐句群构成,仍然是在e小调展开。作品第45小节,情绪急转而下,由大调进入同主音小调。由材料a和b发展而来,采用主部节奏型,与主部形成一致,在属和弦上进入第45—53小节,强调了和声极为强大的推动力和不稳定性。说话式的宣叙调风格是中部的主要风格。同音反复,均匀音型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念,用小调的色彩表现主人公身处异乡的境遇和凄凉。51小节的八度大跳音程,具有冲击力,B段结束于调式属和弦上。 

间奏X1主题出现,不再是全音阶式上行,最终改为半音阶形式,描绘了更为猛烈的寒风,又以X2驿车号角声唤起对故乡的记忆。回到明亮的E大调,回到主题,进入再现部第59小节,旋律与主部相同。伴奏音型采用均分型,与主部不同,把主部柱式和弦改为分解和弦形式。伴奏音型后半拍的填充和分解和弦形式的结合,使得再现部更为流畅。这是对故乡温暖的回忆和眷恋,增加了抒情性,作品的旋律部分最终在E大调主和弦上结束。 



尾声部分第77—82小节,是对歌曲情绪的补充。钢琴伴奏采用引子的材料,在X1主题上结束全曲,是对风声音响的再现。这样在音乐上首尾呼应,更为统一完整。 

这部作品以典型的三连音式分解和弦伴奏音型为背景,以主题式的节奏型贯穿全曲,营造了孤独哀伤的思乡之情。《菩提树》描绘了主人公独在异乡行走时对遥远家乡的怀念,通过对家乡菩提树的歌颂,反映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欢乐、幸福、悲伤与痛苦,菩提树是对这些复杂情感唯一的见证。作品中部与主部的对比和联系,全曲调性上的主音大小调交替,旋律与伴奏的完美结合,和声的运用等,使得全曲完美地对比与统一,也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在艺术歌曲创作上的高超造诣。

*本文作者查琳,原载《艺术教育》 , 2007年第二期;往期舒伯特:1、朱晓玫演绎舒伯特四手联弹(钢琴二重奏);2、【音乐资料】罗伯特·温特上音舒伯特讲座:第一讲:“舒伯特的维也纳”;3、第二讲:“舒伯特与歌曲”;4、第三讲:“舒伯特与上帝”;5、第四讲:“舒伯特的‘未完成’”;5、第五讲:“舒伯特与室内乐”;6、第六讲:“舒伯特与古钢琴”;7、贡布里希:舒伯特与他那个时代的维也纳;8、舒伯特《纺车旁的格丽琴》(附乐谱);9、用音乐倾诉内心深处的温柔呢喃: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10、詹姆斯·列文的舒伯特《鳟鱼五重奏(D667)》;11、夸斯托夫的舒伯特《冬之旅》(Winterreise);12、舒伯特《菩提树》(D911:5);13、看“灵魂属于贝多芬”的舒伯特的公众号多久更新一次?14、“给她们创作四手联弹钢琴作品”是舒伯特教学的“最佳方法”;15、恋爱中舒伯特的无限惆怅丨献给其单恋学生的《f小调幻想曲》丨德慕斯、斯科达演绎;16、对舒伯特钢琴作品的四大偏见丨要有诚真、单纯和敏感的心,才能弹好舒伯特;17、特朗斯特罗姆《舒伯特风格》丨贾然演奏舒伯特《a小调第16钢琴奏鸣曲》D.845 第一乐章;18、舒伯特《死神与少女》丨对于某人,音乐比世界上任何东西都要现实!19、舒伯特《鳟鱼五重奏》丨他是个敦实的年轻人,来自维也纳,被朋友唤作“蘑菇”……20、舒伯特《魔王》丨有太多东西我们得去相信,仅仅是为了能过正常日子而不是堕入深渊!21、钢琴家赵胤胤的诗意与力量丨一曲《冬之旅》,见证《罗曼蒂克消亡史》;22、舒伯特散文诗《吾梦》丨“我歌颂爱,而爱却成痛。我吟咏痛,而痛又生爱。爱与痛将我生生撕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