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闻 | 杨乃乔教授 “从‘Vernehmen’到‘觉知’的多重语际翻译” 讲座顺利举行
杨乃乔教授主讲
杨乃乔教授首先回顾了“存在论(ontologia)”一词的词源学意义和学理意义,提出中文研究者应对专业术语进行系谱上的逻辑清理,以将自己置于通透性的概念结构中。杨教授由此引出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诠释学对西方自巴门尼德至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传统及其宏大意义的颠覆,并特别强调了针对先验本体释放的宏大意义的诠释学与针对文本理解的文学阐释学之间的区分。之后杨教授重点分析了海德格尔《同一与差异》中对巴门尼德“τὸ γὰρ αὐτὸ νοεῖν ἐστίν τε καὶ εἶναι”的引用。海德格尔将νοεῖν德译为Vernehmen (Denken),而中文译者孙周兴教授等将这句话译为“因为觉知(思想)与存在是同一者”。杨教授指出,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νοεῖν、Vernehmen、Denken三个概念在意义上具有同一性,而中文译者所使用的“觉知”一词有其自身的文字学和学理意义。他梳理了许慎、徐锴、段玉裁等对“觉”与“知”的释义,并解析了玄奘译《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对该词的佛理意义的运用,指出了“Vernehmen”与“觉知”作为两个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文化荷载词,在其荷载的观念和意义的出场上具有不可通约性。进而杨教授提出了“自觉误译”或“合法性误译”的视角,指出在νοεῖν一词于希-德-英-中语际的连续转码中,“觉知”给了汉语学界一个具有理解维度的概念,但是汉语学者应该意识到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差异。在问答环节,在场师生踊跃提问,提问涉及Vernehmen一词的多语言义项、西方哲学的存在论转向、人的主体性与逻各斯的先验性等议题。杨教授详尽解答了这些问题,与师生们进行了愉快的交流。
杨乃乔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翔实,旁征博引,透过语词的翻译连接整个西方哲学史的重大问题,对形而上学及其现代转向给出了提纲挈领的反思,为在场师生提供了思想的启迪与治学的典范。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杨教授与听众交流
讲座后师生合影
王瑞雪 文/左珈源 图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供稿
中心简介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Center for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Studies,简称CMRS)于2016年12月30日在杭州成立。作为国内第一家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CMRS的使命是整合研究力量,推进浙江大学的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搭建中国大陆、海峡两岸和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服务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学术共同体。著名学者沈弘教授担任中心名誉主任。CMRS目前出版三套丛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译丛、《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丛刊和文艺复兴论丛,均由中心主任郝田虎教授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