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咬定青山不放松:社科社的学术出版之道

2016-08-30 专注报道出版创新 出版商务周报
商务君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简称“社科社”)社长兼总编辑赵剑英说:“社科社的书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作为学者出身的出版人,他底气何来?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简称“社科院”)的下属出版社,社科社一直怀揣着“做专做精做强学术出版,创建国内外一流名社”的抱负,38年来,与改革开放同行,历经了市场经济、转企改制、新技术革命等一系列历史变迁的千锤百炼。


社科社社长兼总编辑赵剑英,是一位学者出身的出版人,是社科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曾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等。


1982年,赵剑英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攻读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2岁时,他就在重要学术期刊《国家哲学动态》发表了论文《试论定量思维方式在科学思维认识中的作用》;25岁时,他的论文《试析实践活动运行机制》受到国家级哲学理论刊物《哲学研究》的青睐,加了一页多编者按后作为当期首篇文章刊发,这篇论文还获得了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青年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


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赵剑英一直醉心于哲学研究和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并在在职期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2007年,赵剑英进入社科社担任总编辑,开始了从学者到出版人的转型。


赵剑英说:“如果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是做不了出版的。”2008-2009年,他在主持策划《中国哲学社会科学30年丛书》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两大出版系列时,曾遇到很多困难,经费不足、观念不合等等,但他都咬牙坚持了下来,丝毫不肯松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迄今已出版近100卷,仍在延续,在学术界、出版界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赵剑英任社科社社长,喜欢思考、善于策划的他致力于将自己的思考化为实践、推动变革,他关注学术前沿,关心时代和中国的发展,开始逐渐从更高的角度更宽阔的视野去审视社科社的发展和学术出版领域,以及整个出版业。


回顾社科社的历史,令赵剑英引以为豪是对主 37 40097 37 14987 0 0 2583 0 0:00:15 0:00:05 0:00:10 2918出版的引领和对学术出版的坚守。这种引领和坚守经历了一段颇为曲折艰难的岁月,如今终于迎来了欣欣向荣。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最新公布的《2015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在全国180家社科类图书出版单位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中,社科社跃身前十,排名第九。


引领主题出版


近年来,主题出版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各大人民出版社、中央部委出版社都在此领域发力。对社科社而言,其主题出版物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思想性,致力于以学术研究服务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政策措施的推行。据赵剑英介绍,社科社的主题出版都是与全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专家合作,以保证其思想含量和学理性。历年来,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评选中,社科社都有图书入选。



赵剑英主持策划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迄今已出版近100 卷,仍在延续


经过多年励精图治,社科社发挥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主流阵地和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重要窗口作用更加显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和大众化新成果不断涌出,比如,社科社策划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专题摘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文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研究报告》《马克思主义学术文丛》等图书;围绕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赵剑英积极策划了“理解中国”丛书、“中国制度系列”丛书;大型出版工程《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研究》丛书也已立项启动,在高质量主题出版物的策划出版上发挥了引领作用。


坚持“双效”统一


近两年,出版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问题再次得到行业的普遍重视。在学术出版领域,“双效”统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赵剑英说:“就学术出版而言,首先要把出精品佳作、出好书、出经典作为始终不渝的最高追求,舍此,出版社无以立足,也没有存在的价值。出版社价值不能仅仅以它创造多少经济效益来衡量,衡量它的价值始终是它出版了哪些好书,图书的社会效益始终高于经济效益。”


基于这种认识,社科社更加明确定位,坚持走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出版的发展道路;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数量增长与品牌提升、个人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发展理念;坚持专业化、精品化、数字化、国际化和大众化的发展战略;坚持服务作者读者、提升品牌、开拓市场、创新业态的发展路径;坚持立足社科院,面向中外学术界的发展视野;坚持国内一流权威、世界知名的学术出版强社的发展目标。从这几年的发展实践来看,这“六个坚持”是遵循学术出版发展规律和符合社科社发展实际的。


同时,在赵剑英的推动下,社科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深入推进专业化和精品化战略。


第一,按照学科调整编辑部机构设置,成立八大专业出版中心以及大众分社、数字出版中心、年鉴分社,旨在夯实专业化基础。


第二,加大对社会效益的考核力度,加强对专业选题、重点优秀选题的指标考核;加大对优秀选题和获奖图书的奖励力度,设立社科社优秀图书奖等。


第三,启动重点学科学术影响力建设计划,要求各出版中心继续在专业化的基础上推进精品化,培育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产品;以培育王牌学科和优势产品作为抓手,提升各出版中心和出版社整体的品牌吸引力和学界认可度。


第四,坚持立足社科院,面向中外学术界,加强与学者的联系,绘制清晰的全国学术科研地图,深入、全面、重点地挖掘全国学术出版资源。


第五,梳理既往出版的品牌书和好书,做好版权维护工作。


第六,进一步完善并实施学术出版规范,做到与国际学术出版规范接轨。


第七,不断提高图书质量,提升图书的编辑、校对、封面设计、装帧、印刷水平。


社科社始终视品牌为第一资源。赵剑英说,学术出版社的特点决定了社科社的增长必须是有质量、有内涵的增长,牺牲质量、没有社会效益和学术影响力的增长毫无意义,最终会毁掉品牌。多年来,社科社在学术出版领域的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等四种图书获得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其他多种专项学术奖中也多有斩获。


2012-2014年,社科社承担全国社科规划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并连续三年排名第一。在“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社科社有9个学科在图书数量上位居前三甲,占全部11个学科的82%。


做中国学术“走出去”的主力军


“中国图书世界馆藏影响力调查报告”一直是国内学术出版衡量国际影响力的主要指标,该报告显示:2013年,社科社入藏图书品种为1078种,位列第一;2014年,社科社入藏图书品种比2013年净增加236种,达到1314种,增长率为22%;2015年,社科社入藏图书1812种,增长率为37.9%。


赵剑英认为,策划和出版更多的学术精品是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根本。近年来,在争取做国内最好的学术出版社的同时,社科社把“办国际知名出版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推出众多反映中国历史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外文精品作为中国文化、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重点。


2012年,社科社成立了国际合作出版部门,先后与剑桥大学出版社、罗德里奇出版集团等8个国家的20多家出版机构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并对美国、俄罗斯等国的出版机构、科研机构和图书馆进行业务访问,积极筹备、参加大型国际书展活动10余次。


围绕学术出版“走出去”,社科社还举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暨国际学术出版论坛” “青年汉学家研修班交流座谈会”等多场国际交流活动。谈到这些访问和交流活动的意义,赵剑英说:“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与国外的出版机构、研究机构、图书馆间拓展了业务,加深了合作。通过走访交流,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国外出版社的经营模式和发展现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国外学术界的研究动向,从而更好地推广我们的图书和品牌。”


《理解中国》丛书


围绕改革开放、中国道路、中国发展和中国当前改革问题,社科社组织策划了一批有助于海外读者了解研究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性著作。


如《理解中国》丛书,2014年该丛书推出以来,迄今丛书中文版已出版12种,2015-2016年均获得国家出版基金主题出版项目资助。其中《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入选“第一财经2014年度图书”和2015年中宣部优秀通俗理论读物;《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中国社会巨变和治理》《中国的民主道路》《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等多种图书分获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和社科院创新工程的资助;《中国的民主道路》等图书中标外宣出版项目,作为外宣产品发挥重要作用;《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在电子书销量方面的成绩也值得一提,迄今移动手机阅读用户数达149万,该书的英文电子版在斯普林格数据库上线半年点击量为2880次(国外学术类电子书的点击一般是1600/年)。该丛书的英文、韩文、日文、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版将陆续出版。



赵剑英在2016 年伦敦书展对《理解中国》丛书进行发布与介绍


《理解中国》作为多视角系统阐述中国道路、讲述中国改革发展故事的学术精品丛书曾多次亮相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


在纽约书展、新德里书展和伦敦书展上,社科社以《理解中国》丛书为载体,邀请中外学者进行中国问题研究的相关研讨,活动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赵剑英坦言,社科社的“走出去”工作起步不算早,但签约数量增长快,学术层次高。2012-2016年,社科社与国外出版社签约129个合作项目。


社科社的多项“走出去”签约项目都获得了出版资助,近两年获得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国新办外宣招标和回购项目及社科院创新工程的资助等共106项。


创新出版形态,服务新型智库建设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与赵剑英为社科社未来发展设定的主要方向不谋而合,早在2014年11月,赵剑英就萌生了建立智库产品线的想法。


《意见》印发后,赵剑英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的发展机遇。社科社马上在重大项目出版中心基础上,抽调专门人员,研究、策划、出版、推广智库图书系列,着力塑造国家智库报告品牌。


2015年3月,社科社的第一本国家智库报告——《中国高校透明度指数报告》出炉。此后,社科社与社科院近30家研究所签订了框架协议,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端智库以及地方智库共40多家单位建立了联系与合作。


2016年,社科社成立了“中社智库”,并将其分为四大出版系列——国家智库报告、地方智库、智库丛书和年度报告。其中,国家智库报告出版包括社科院各级智库成果和其他国家级智库成果,出书品种又细分为经济、国家治理、文化社会、国际问题等,如《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报告》《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重构》等;地方智库主要出版地方社科院和地方政府研究部门有关区域性的、地区政策的,对中央决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智库成果,如《绿色发展之路:来自盐城的探索实践》等;


智库丛书侧重出版基础性、思想性、战略性强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如《美国行为的根源》《中国新常态宏观经济:机制变异与理论创新》等;


年度报告由一系列权威研究报告组成,对年度有关中国与世界的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形势、行业等各个领域以及各区域的发展现状和态势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如《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中国农村发展报告》等。“这四大出版系列为智库丰富的研究成果明确了出版方向,创建了规范,畅通了发表渠道,对增强智库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出版这一形态对学术研究、智库研究的促进作用。”赵剑英说。


截至目前,社科社共推出了56种国家智库报告,5种地方智库,15种智库丛书及一系列年度报告。许多报告引起广泛关注,极大地提升了智库专家和社科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业内人士评价说,社科社已成为国内系统、密集、公开出版智库成果的重要机构。


采访中,赵剑英特别提到了《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报告》,这份智库报告产生了国际影响。“某国因被报告评为投资风险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该国驻华大使馆专门派人过来沟通。”



截止目前,社科社共推出了56 种国家智库报告,5 种地方智库,15 种智库丛书


为了更好地树立智库成果发布平台的形象,社科社划拨专门资金用于智库成果出版和发布宣传。2015年组织智库成果发布会30余次,凡是重要的智库报告都要举行发布会,以便图书的深度传播与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型媒体的广度传播相结合,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效果。


除了资金保障,社科社对智库成果出版还给予了制度支持,赵剑英说:“智库报告一般时效性强、发布密、内容精而丰富、影响大。为此,我们设置了专门的‘绿色通道’,一般的报告40天内出书。”


与此同时,社科社也在积极探索智库成果的纸电同步出版。“在图书出版的基础上,我们还在尝试通过互联网传播智库成果,目前正在开发‘国家智库成果网络发布平台’和‘国家智库成果专题数据库’。”


赵剑英介绍道,社科社还与百度文库、亚马逊等网络平台开展合作,“建立智库成果专题发布频道,利用这些平台数以亿计的用户群,扩大智库成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智库出版在赵剑英看来是一种出版产品形态的创新,虽然在这个领域,社科社走在了前列,但也面临着一些需要攻克的难关,“第一是如何迅速捕捉到有影响力的智库产品和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让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我们这儿出版。第二是智库成果出版后怎么样做推广和营销。”


接下来,社科社将进一步完善智库图书系列的评审机制,推出更多一流的智库产品;加大智库出版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努力扩大成果的国内外影响力,在发布常态化的同时,举办高层次研讨会和论坛;还要发挥智库图书在国际智库交流和对外学术宣传的作用,引导国际话语权。


管理创新,激发生机与活力


2016年,是赵剑英主持社科社工作的第六个年头。六年来,他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坚持专业出版特色为导向,根据学科重新调整和划分了编辑部机构设置与出版方向,先后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版中心、历史与考古出版中心、哲学宗教与社会学出版中心、文学艺术与新闻传播出版中心、经济与管理出版中心、政治与法律出版中心、国际问题出版中心、重大项目出版中心八大专业出版中心及数字出版中心、大众分社、年鉴分社,并重新组建了营销中心、物流部、国际合作出版部等,加强管理,积极发挥新成立部门应担负的职能。


深化管理机制改革,完善编辑岗位责任制。科学设置新的编辑部考核方案,突出专业选题、重大重点选题、社科院重点选题等社会效益指标,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以调控编辑的选题策划方向,调整和优化图书结构;将出版导向、理想目标具体化为政策制度,化为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坚持学术出版本位,走有质量、无水分的科学发展之路,使其成为全社上下的自觉,成为员工个人的行为规范。赵剑英说:“每个员工不能涸泽而渔,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社里的长远发展;同时社里不能只要求员工吃苦奉献,也要强化每个员工的利益驱动。”


深化薪酬体系改革。岗位、薪酬体系改革是一项关系出版社长远发展的根本性和基础性工作,赵剑英说:“要通过改革释放巨大的发展能量。”社科社在对自身情况进行充分摸底,在对同类出版社和国有企业的先进经验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保持已有管理机制优势,形成了关于机构、岗位、薪酬、绩效改革的新方案。新方案秉承着稳定收入、提高收入和开辟(晋升)通道的指导思想,按照量的考核、质的考核和利润指标考核三个方面稳步推进,贯彻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原则,实现企业员工从身份制向岗位制的转变,做到员工能力最大化、个人利益最大化和出版社利益最大化的三者统一。这项制度的改革得到了全体员工的拥护,激发了出版社的活力和生机。


赵剑英还特别重视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按照能上能下、看劳动、看岗位、看贡献的用人导向,大胆提拔年轻干部,把一些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人才选聘到管理岗位上,推动中层干部轮岗。如今,社科社的人才队伍逐渐年轻化,40岁以下的员工成为主体;还引进了一批博士以上学历或海归编辑人才和营销岗位的优秀人才,人才队伍结构更趋合理。


十年的出版生涯,让赵剑英有许多感悟,但最核心的两个词是“创新”和“联动”。他说:“创新既包括选题策划和产品的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和营销的创新,更多的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同时,出版工作具有整体性,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创新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联动解决发展的效率问题。赵剑英希望进行一场由传统出版社向现代出版社“脱胎换骨”转变的悄然革命。 


周贺负责报道出版产业zhouhe@cptoday.cn

点击下列蓝色的字查看精选内容

渠道钟书阁|旭阳图书|牡丹江书城|独立书店| 方所|成都24小时书店|编辑实务标点符号用法|防骗指南|老编辑25年的选题策划心经人物吕敬人|俞晓群|刘九如罗小卫|谭跃 | 沈昌文张立宪|于殿利|张秋林|颜小鹂|胡守文|侯小强|任超|张文翊|三川玲产业盘点2016上半年实体书店|出版业上市公司|2016上半年大众出版|2016上半年大事记


长按关注互助爸妈


互助爸妈

有态度、有温度的

父母知识分享社区

商务君投稿邮箱:tougao@cptoday.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