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的课程思考17|崔允漷:混合学习首先要从方案变革做起——由“停课不停学≠在线学习”想到的
战疫即战役
课程系所同仁憾不能驰援前线
愿以系列《战疫中的课程思考》
战疫护教
从我做起
勿忘课程教学的初心
今天,与您分享课程所崔允漷教授的
《混合学习首先要从方案变革做起
——由“停课不停学≠在线学习”想到的》。特殊时期,如何“学得更好、更有意义”?欢迎大家转发、提问和留言评论。
明天,安桂清教授的战疫思考
《对“停课不停学”政策的反思:具身学习的视角》
也将与大家见面,敬请持续关注。
课程所愿抛砖引玉,汇聚大家的力量,
一起为学生、为国家、为未来努力!
混合学习首先要从方案变革做起
——由“停课不停学≠在线学习”想到的
“停课不停学”,且有没有可能“学得更好、更有意义”?“在线”就“学习”了吗?伴随着中小学“开学”,“停课不停学”的“热”话题依然值得进行“冷”思考,因为不厘清一些原理性的问题,疫情当下仓促上马的在线学习将会迷失学习的方向。
这其中,一类是以补习教育为营利手段的人,他们意图把不被允许的线下面对面的补习移到线上去,推迟开学就是增加利润;另一类是“升学或考试成绩压力过高”的那部分校长与教师,他们希望借助延期开学的时间让学生“不停学”考试东西,从而保证甚至提高分数;还有一类是希望把孩子托管的责任推给学校、自己做“甩手掌柜”的家长。
这些有利可图者、应试主义者与推卸责任者将“停课不停学”引向了错误的轨道,而真正的当事人——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却一点都兴奋不起来,本来就是假期,既然是停课那就要停学(那些主要是应付考试用的书本知识)。
其实,战“疫”是当前最大的、最好的一本“无字之书”,需要每个公民去阅读、去学习。防控就是现今最好的课堂,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参与;也是最有意义的一道题,需要我们去破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觉醒责任与担当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将自己微薄的力量投入到防控疫情的洪流之中;我们才能对得起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一线的解放军战士和白衣天使;我们才能说尽管我们真的做不了什么,但我们坚决地与他们站在一起,为他们鼓掌!
如何将战“疫”课程化进而实现育人目标
然而,我们有那么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等,有多少地方进行过课程化建设?有多少地方明确可以提供多少门课程指南供中小学生使用?一个基地或景点,有些学生从幼儿园玩到高中毕业,不仅玩不出花样,反而玩厌烦了,怎么能够受到教育呢?
当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是我们永远的集体记忆,是一本划时代的“无字之书”,具有无可取代的教育意义。然而,没有课程,就是日常的经历,就是不正式的教育。防控疫情要实现育人目标,充当起“无字之书”,课程化是一条必然的专业路径。
课程化首先要考虑的是期望中小学生从这场伟大的战“疫”中学到什么东西,如健康生活、生命观念、科学素养、职业道德、献身精神、责任担当、国际理解、家国情怀、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爱国主义等,以及如何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提炼并厘清其中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正确价值观。然后再从三条具体的路径出发,建构合理的课程:
一是国家课程的渗透,围绕上述目标,每一门学科都应明晰本学科落实上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最后跟进基于目标的评价;
二是地方或校本课程建设,除了依托上述各学科渗透之外,还可以聚焦上述某个方面的目标,单独开发基于项目或问题的模块化的地方或校本课程,供学校或学生选择;
三是在当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框架内,实施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教育等实践类课程,在条件许可或有保障的前提下,中小学生可以适当的形式在不同程度上投身到防控疫情的洪流中去,实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底线目标。
如何让在线教学不要变成“40年后站着教的电视教学”
因此,将其与线下学习相结合成为混合学习才是未来教育的出路。只有混合学习才能重新思考与整合课堂时间,发挥线上与线下学习的不同优势;才能充分利用智能设备,增强课堂学习的交互性、合作性与探究性,并记录过程数据;才能最大化地满足“异”学习,并从“异学习”切入来解决“学习差”的问题,直面班级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之难题。我们需要以专业的态度来对待过渡时期的在线教学,并为其未来的走向作好充分的准备。
如何编制混合学习的方案脚本以抓住教学质量之“硬核”
据我观察,现在的课堂教学脚本主要存在以下六大问题:
一是教师立场,而不是学生立场,通常,教案告诉别人的是教师自己想做什么,而不是学生要怎么学;
二是教学设计以课时(时间)而不是以一个完整的学习事件为单位,时间到了课结束,而不是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目标达成了才可以教新课;
三是设计的取向是知识的分解,而不是经验的整合,学生学会或掌握的都是孤立、琐碎的“原子”,而不是“分子”更不是“物质”;
四是目标与评价强调的是有无落实知识点,而不是学科核心素养;
五是重点关注如何教而不是如何评,误以为“教过,就等于学会”,以致教而不评,评非所学;
六是教学方案的潜在用户好像是领导或同行,所以教师经常“汇报”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将方案发给学生,以支持、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可以想象,这样的脚本导致最终的线上教学不过是把课堂上的教师搬到网络上,结果是两头不讨好,作为不太会“表演”的教师不愿冒那么大的风险,而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学生千万个不满意。因此,基于技术的教学变革需要从方案变革做起,首先要学会混合学习脚本的设计,然后再考虑与富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
经过我们团队对“学历案”的多年研究,新教学的方案设计需要强调这些方面的变化:
一是确立“学主教从、以学定教”的观念,方案的主体(行为主语)无论是目标还是过程,都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是学习的发起者、维持者与促进者,教学方案就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文本,是学习的脚手架;
二是方案的实质是经过专业化设计的学程计划、认知地图和学习档案,呈现学生何以学会的历程,体现基于问题链、任务串的学习进阶,是学习经验的合理选择与有序组织,而不是简单地需什么媒体、用什么方法、教什么内容的问题;
三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并将评价任务嵌入学习过程,实现学-教-评的一致性,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技术;
四是有必要的练习与作业,没有习是学不会的,练习可以分为检测性、巩固性与提高性三大类,借用技术平台优势,体现作业分层;
五是方案还要引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开展反思,教师要设计好具体的反思路径与支架,便于学生实现学思结合、学悟合一,没有悟的学习是不可能实现素养目标的。
本文还将在《中国教师报》2020年3月4日第12版
正式刊发,敬请关注。
END
特此致谢!
《战疫中的课程思考》专题音频
已在学习强国&喜马拉雅网络平台上线。专业的内容,专业的主播,我们和您一起思考课程,战疫护教!点击“阅读原文”聆听学习强国音频,扫描海报二维码听喜马拉雅音频分享。
往期回顾(点击文字跳转)
11 杨九诠:对日本所捐防疫物资古诗文赠言的课程学考察(上)
12 杨九诠:对日本所捐防疫物资古诗文赠言的课程学考察(下)
13 徐斌艳:开发真实场域中的课程资源14 王小明:在线教学不能偏离教学的“初心”15 王哲:从认知负荷的角度看如何提高网上教学效能16 杨向东:素养测评的基本逻辑
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