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郎钺雕塑艺术作品展

艺术观潮 2020-10-20


『纵观艺术之态  尽享艺术之美』


Throughout the State of Art  

Enjoy the Charm of Art 



郎钺雕塑艺术作品展

Lang Yue SculptureArt Exhibition

 

指导单位| Guiding

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Host

江苏省雕塑家协会

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

承办单位|Organizer

江苏省现代美术馆


展览时间|Exhibition Date
2018年9月28日—10月5日

展览地点|Exhibition Venue
江苏省现代美术馆2、3号厅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


2018年9月28日下午15:00,由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江苏省雕塑家协会和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郎钺雕塑艺术作品展”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开幕。


开幕式现场

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常务副主任王清葆,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旭东,江苏省雕塑家协会主席、南京大学教授聂危谷,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话剧团团长、著名剧作家姚远,原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著名剧作家蒋晓勤,原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副团长、著名舞蹈家吕玲等来自军地文艺界的40余位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上,刘旭东、王清葆、聂危谷先后致词,郎钺向大家致答谢词。 


刘旭东致词

“青年雕塑家郎钺是吴为山先生的学生。名师出高徒。他的作品既有扎实的写实功底,又有较强的写意能力。形神兼备,形有尽而意无穷。无论是对英雄的礼赞,还是对生命的凝思;无论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摹,还是对当代人物的还原,在他的作品面前,你都会感到一种思想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前赴后继》是如此,《井冈山会师》是如此,《孙武子》、《王安石》是如此,《钱学森》也是如此。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扎实的技法功底,和对精神内涵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塑造语言的不断探索。
  郎钺现正值青春盛年,在许多年轻人还在学步、还在懵懂之时,他已取得如此的艺术成就,真是可喜可敬,他的艺术前途真正不可限量!我希望郎钺继续努力,勇猛精进,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争取在中国的雕塑史和美术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王清葆致词

“我在军队政工文化系统担任行政职务多年,深知雕塑艺术在军旅文化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和作用。建国以来,老一辈军旅雕塑家开创了独具特色的革命现实主义雕塑传统,涌现了像程云贤、仇志海等老一辈雕塑大师。现如今,我们新一代军旅雕塑家又在续写新的篇章,郎钺是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

这些年可以说我是看着他一步步成长,作品越发成熟,不但为军区基层各单位创作了大量高质量的室外和室内雕塑作品,而且在全军全国不断地获奖也为我们军区挣得了荣誉。这样的成绩,不仅在军内,即使放在全国青年雕塑家中,我想也应该是较为突出的。感谢省文联为部队优秀艺术工作者提供宣传展示的机会和平台。这是对部队文艺工作的支持,也是对郎钺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和关爱。雕塑艺术在军旅文化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郎钺为代表的新一代军旅雕塑家的成长对军旅艺术的传承发展意义重大。今天这个展览,是郎钺近年来雕塑创作的一个小结,也是对他未来艺术创作的一份嘱托。希望郎钺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为不断传承发展、开拓创新军旅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聂危谷致词

“从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我看到了郎钺的成长和进步,也看到了江苏雕塑的未来力量。近年来郎钺的艺术手法不断成熟,个性化的风格不断彰显,这对于一个青年雕塑家来说是十分难得的。希望这次展览能进一步激励他的艺术创作,让他不断往高处攀登。”


郎钺致答谢词

“衷心感谢省文联、省雕协及省现代美术馆给予我这次展览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谢各位领导、恩师及亲朋好友对我的无私帮助和关爱。雕塑艺术博大精深,作为青年雕塑工作者,我需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今后我将会更加努力,为雕塑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开幕式结尾,郎钺向江苏省现代美术馆捐赠了雕塑作品《铁马冰河入梦来》。随后,原江苏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博士生导师王臻中教授、原南京军区联勤部部长、军区常委杨建华将军为展览揭幕,“郎钺雕塑艺术作品展”正式开展。


郎钺(右)向江苏省现代美术馆捐赠雕塑作品《铁马冰河入梦来》


王臻中教授、杨建华将军为展览揭幕


嘉宾合影


据悉,此次展览是江苏省雕塑家协会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个人雕塑展,也是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开馆以来的首位雕塑家个人展,共展出青年雕塑家郎钺近年来创作的主题性作品手稿与艺术小品40余件,其中包括获得全国美展暨第12届全军美展最高奖并被西柏坡革命纪念馆和中央军委八一大楼先后收藏的革命历史题材群雕《前赴后继》,落成于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的《星火燎原》等大型主题雕塑的作品小稿,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山东美术馆、山西博物院的《南下》《大漠驼铃》《孙武子》等重要雕塑作品的手稿,以及在全国全军重大美术展览中的获奖参展作品。



前言


尚美求真,传承开拓

吴为山

我与郎钺的师徒之缘,一晃已有十余年。

2006年,他保送进入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跟随我攻读硕士学位并进一步学习雕塑创作技法,在学习过程中他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悟性和对造型形式的特殊敏感,加之学习上的勤勉与执着,和朴实忠厚的为人,我亦非常欣慰。从那时起,郎钺便是我寄予厚望的学生。
        他本人亦没有辜负师长的厚望。2010年,郎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顺利取得硕士学位,并作为优秀青年雕塑人才被当时解放军南京军区创作室特招入伍,成为当时全军文艺战线最年轻的创作员。在部队工作几年后的他,雕塑技法又有了不小的进步,胸怀视野亦不断开拓。他将我所开创并倡导的写意雕塑理论融入军事题材创作,效果显著,拓展了架上雕塑的新疆界,作品屡获全国全军奖项,并逐渐在军旅乃至全国雕塑界有了一定影响。在目前国内青年雕塑家中,他无疑是较为突出的一个。
        古人常说“字如其人”,艺术又何尝不是个人心性最直白的表达。郎钺的雕塑创作与他的性格和为人一样,我以为,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 :一曰诚朴扎实;二曰理性求真;三曰诗意气象。
        先说诚朴扎实。他自幼便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高校雕塑专业后,抱定“一辈子从事雕塑创作”的想法,十几年来不改初心,从素描、速写、透视、解剖开始,一步步打牢基础。在美术的各门类创作中,雕塑最讲究“得于心,应于手”,雕塑家如果没有千锤百炼的“手艺”,纵有再巧妙的构思和意图,也难有所作为。得益于在专业院校十多年系统、严格、规范的教学训练和从不懈怠的个人创作实践,使得郎钺的雕塑基本功全面而扎实。他的作品也始终保持着冷静而严谨的特点,讲究形式感,注重空间的整体构图。在追求浑厚的整体感同时,亦重视细微之处的造型结构关系;依靠细致的观察和熟练的技法,在师承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雕塑语言。
        理性求真,是郎钺及其雕塑创作的另一个特点。郎钺的性格沉稳内敛、严谨理性,我以为非常适合古典写实风格的雕塑创作。他深入研究了欧洲古典主义和19世纪以来现实主义风格的内涵与法则,且直接从师承中将我所提出并倡导的写意雕塑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拓展,并融入作品中。可以说,这些都为其创作注入了独特的内涵与气质。他在创作中,对每一件作品都尽力发挥到自己已有能力的极致,每次创作前,总要经过很漫长一段时间的观察、酝酿、构思。同一个作品,他会用不同思路、手法来做几个不同的草图和小稿,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选取最优进行深入刻画,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创作方式在当下的快餐时代越来越可贵。
        受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当下艺术思想更加多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手段新观念层出不穷。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如何甄别,哪些吸收,哪些拒绝 ;哪些保留,哪些摒弃,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考验着这个时代艺术家的素养和判断力。其中有一些艺术家迷失了方向,有的盲目跟风,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不少艺术乱象。而郎钺所采取的依然是一种较为理性的态度,他依然在坚持研究传统经典创作理念,在此前提下有选择性的吸收新思想并有节制的创新,这与当下艺术界所崇尚标新立异的大潮流极不相符。这种相对理性严谨的学术态度,我个人是比较认可的。
        最后再谈谈诗意气象。雕塑乃凝固的诗篇。具象雕塑最忌拘谨、刻板,缺少灵动,郎钺懂得此道理。他重视形的塑造的同时也看重神韵的表现,努力在写实的形体塑造中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他刻画的人物虽结构严谨、忠实于真,但亦时有形不到而意到之灵动,以变化的手法突出或衬映主题与感情基调,尽力做到“意在形外”。以他在第12届全军美展获奖的大型写实群雕《前赴后继》为例,整座雕塑构图结构协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雕塑中红旗招展、呐喊声声,雄浑壮阔的阳刚之美凝固在时空中,涌动着铁与血的情怀。尽管有11个人物,但疏密虚实控制的很好,并没有繁琐凌乱之相。战士手背的筋骨、喉结无不在涌动,甚至都能透过衣裤感觉到绷紧的肌肉……这些都令整件作品气韵生动,犹如史诗般壮丽。郎钺的其他作品亦如此。无论是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作品《南下》,在国防大学落成的大型雕塑《井冈山会师》;或是“滑田友奖”铜奖作品《第二次生命》等等,这些作品题材不一、手法各异,却有着共同特点 :那就是在严谨造型基础之上炽烈的情感与诗意的气象,从艺术本体上与观众达成心灵上的交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雕塑创作上取得的收获外,郎钺在理论研究方面亦有着自己的思考。他有多篇理论文章在《民族艺术》《城市建设》《晋阳学刊》《文艺报》等重要刊物上发表,体现出他在艺术理论方面所投入的努力。
         罗丹曾说:“艺术家与思想家有如一架精细无比的古琴,他们弹奏的时代之曲,能使一切有情者感到共鸣。”
         雕塑是追求永恒的艺术,它塑造的是艺术形象,熔铸的是时代精神。在此,我祝愿我的学生郎钺继续尚美求真、传承开拓,在追求永恒之美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雕塑作品!


郎钺
   

1984年出生于山西太原。201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雕塑创作与研究方向,获全日制普通文学硕士学位,师从吴为山教授。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原南京军区)文艺创作室正营职创作员、雕塑创作负责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擅长具象雕塑创作,手法偏重写意风格。雕塑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全军奖项,并被中国美术馆、山东美术馆、山西博物院、西柏坡纪念馆、中央军委八一大楼、国防大学等多家单位收藏。

主要获奖:

2014年作品《清溪》获“CCTV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佳作奖”(中央电视台、全国城雕委、中国雕塑院)。
          2012年,作品《前赴后继》获“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12届全军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最高级别奖项)(国家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美术家协会)。
          2011年,作品《第二次生命》获“滑田友奖·中国母爱主题雕塑大奖赛”铜奖(全国城雕委)。
          2010年,作品《王安石像》获“江西名人雕塑园雕塑作品大赛”入围奖(全国城雕委)。
          2009年,作品《茗源》获“徐悲鸿奖·中国城市雕塑大赛”创作奖(全国城雕委)。
          2007年,作品《蝎子》获“‘恒星杯'全国高校2007届毕业生艺苑新秀美术作品大展”银奖。

 

《前赴后继》玻璃钢

2011年

 280cm×180cm×185cm

青铜大稿收藏于中央军委八一大楼

获纪念建军8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该展览最高奖项级别)

发表于《解放军报》第19621期、《文艺报》第3335期


《前赴后继》局部

前赴后继,一个耳熟能详,却又无比悲壮的词语。 当作者试图用具象的雕塑去诠释它的时候,才更深刻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意。一次次翻阅史料,一次次将自己置身历史之中去感受和体味,才终于明白 :真正的战斗,并非浪漫的英雄颂歌,而是血与肉、精神与意志的厮杀较量,是在冲锋的号角声中忘记生死,是跨过战友的遗体杀向敌方阵地,是用最后一口气撑住倾倒的红旗……这,便是我党我军的精神,前赴后继的精神。作品中,作者希望将这份历史的沉重与真实通过雕塑来重现,因为艺术只有真实才会感人……谨以此作品,纪念那些为新中国献出鲜血和生命的革命先烈们。


《共赴国难》玻璃钢

2015年

130cm×130cm×12cm

青铜 浮雕

 一组两件青铜大稿收藏于国防大学

 入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共赴国难》为一组两件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作品聚焦抗日战争初期的革命历史,以浮雕群像形式展现了在抗日救亡大潮下,全国各族人民纷纷拿起大刀、锄头和钢枪,和各级官兵一同共赴国难、浴血疆场、保家卫国的宏大场景。整体情绪高亢激昂,充满战斗感和爱国热情,并塑造了一批富有崇高美的英雄群象。

风在吼,马在啸,面对着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发出了最后的吼声。听,战斗的号角吹响,那是祖国在召唤!看,鲜血染红的旗帜飞扬,指引着胜利的方向!不屈的呐喊冲破硝烟,英雄儿女们万众一心、保家卫国,要赢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井冈山会师》青铜

2013 年 

落成大稿尺寸430cm×250cm×170cm

铜大稿落成于国防大学 


《井冈山会师》局部

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这次会师,为中国革命保留了星星火种,最终在中国大地上成燎原之势。雕塑作品《星火燎原》取材于朱毛井冈山会师,并精心选择了这一历史性事件的经典瞬间加以表现:毛泽东和朱德的手紧握在一起的瞬间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极富象征意义——它不仅意味着中国革命的转折,更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开启。雕塑作品从一个凝固的的瞬间切入,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宏大历史场景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高瞻远瞩的领袖风采。



《南下》青铜

2012年

120cm×50cm×45cm

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入选“首届中国雕塑大展”

“中国中青年美术家作品展”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邀请展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奏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凯歌。在战斗取得阶段性胜利后,英雄的将士们带着百倍的自信与昂扬的斗志,再次踏上南下的征程。重任在肩,脚步不停——南下!南下!要打过长江去,要解放全中国!前进!前进……


《大漠驼铃》玻璃钢

2014年

113cm×70cm×40cm

入选”首届太原雕塑双年展 “ 

”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

”中国梦强军梦全国美术作品展“

在祖国漫长的边境线上,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战士:在车辆根本无法通行的沙漠戈壁,他们依靠最原始的交通工具——骆驼,日日夜夜巡逻在荒无人烟的边关。在灼热阳光的炙烤下,一滴水,就能滋润他们疲惫身心 ; 在日复一日孤独的巡逻中,一匹骆驼,就是他们最可信赖的战友……这些钢铁一般的战士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面与极端恶劣的环境斗争,一面用肩上的钢枪和深情的目光守卫着人民的平安幸福。他们把青春献给了边疆,献给了祖国,但他们无怨无悔。该雕塑取材于西北大漠边境哨所战士们日常巡逻中的一幕,表现了当代军人的鲜明形象和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


《出发》青铜

2016年

69cm×17cm×32cm

入选“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群雕《出发》,以中国特战部队的战斗风采和血性精神为创作核心,截取了特种作战“出发”的一个瞬间,选取了六位特战队员形象,通过凝固的动态瞬间来表现“我们出发,就意味着战斗胜利结束”的“特种”豪情。这六位突击队员的战斗特点各异,性格风貌也各不相同,但却团结协作,围绕着号令出发的灵魂人物共同组成一个富有凝聚力的战斗团队,队员们各不相同的动态中蕴含着一触即发的力量感和爆发力,凝神聚气的神态和箭在弦上的状态,也洋溢着新时期中国特战的铁血豪情。群雕《出发》正是以写实主义的雕塑语言,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特战部队这一支特殊力量的强大和威严。



《使命》青铜

2014年 

31cm×19cm×11cm

入选“纪念建军90周年军旅雕塑家作品展”

把千万句无声的誓言熔铸成一杆钢枪,让骄傲的青春化作迷彩纵横在天空、大地与海洋。我们目光如炬,脊梁似钢,刀锋如闪电直冲云上,钢盔在硝烟中铿锵作响,我们的肩上是使命的重量。



《额尔古纳河畔》青铜

2017年

31cm×18cm×17cm

入选“美在生活”全国写实作品展

”纪念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作品大稿落成于中俄边境被誉为”中国北疆第一哨“的伊木河哨所

数不清你曾经踏过了多少个雪季,绵长的边境线上一寸寸,都写着你的脚印。每当风吹过最北端的白桦林,群山会呼喊你的名字。额尔古纳河会流淌你的声音,祖国会记住,她最骄傲的儿子那松柏一样挺拔的身影。



《胡乔木》青铜

2015年

45cm×26cm×17cm

胡乔木(1912—1992),原名胡鼎新,笔名乔木。他一生代党立言,为党中央起草了大量文件,被邓小平誉为“党内第一支笔”;同时,他是党的思想文化和理论宣传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在中共党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诸多学科上都有高深的造诣和独创的见解,堪称中共党史研究的开拓者、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奠基者、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的推进者和中国语言文字现代化的先行者。作品用简练而写实的塑造手法刻画出一位经历沧桑变化,一心为党为民的老一辈宣传工作者。他依旧习惯随手拿着笔和本,记录着所见所想所牵挂的点点滴滴。



《兵棋人生—张国春》玻璃钢

2016年

271cm×80cm×80cm

落成于国防大学

张国春,他是我军最早从事体系建模评估方面的专家,中国兵棋事业的拓荒者, “多维棋盘”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他带领团队,用8年时间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实战化大型兵棋演习系统,为提高指挥员战略战役训练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自己却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45岁。作品通过严谨写实的创作手法,着重表现这位科学家冷静内敛的性格特点和他对科研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



《郑成功》青铜

2012年

46cm×32cm×25cm

入选中国美术馆“铸时代篇章”青年雕塑家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天地大美”新时代中国艺术名家作品邀请展

 发表于《新华社收藏投资导刊》176期

作品取材民族英雄郑成功打退荷兰侵略者从而收复台湾的主题故事,内容选择郑成功登上台湾岛后将随身的佩剑用全身力气深深插在宝岛的土地上的瞬间动态,这是他长久以来饱受压抑的爱国热情的宣泄,更实现了当时全民族的心愿。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黄沙百战更彰雄才傲视。好一个大风起兮云飞扬,吼一声力拔山兮气盖世!


《孙武子》青铜

2011年

45cm×14cm×15cm

作品曾作为中央外事访问国礼

青铜大稿收藏于山西博物院

孙武,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著作《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其军事理论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作品通过极富古意的飘逸线条,和淡定的眉宇间透露的博大智慧,将这位身处乱世的军事家的淡定自若和胸有成竹惟妙惟肖的呈现出来。



《陆游》青铜

2017年

80cm×60cm×50cm

     入选苏州双年展    



《王安石》青铜

2008年

88cm×86cm×38cm

收藏于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内的王安石故居纪念馆 

获“江西名人雕塑园雕塑作品大赛•入围奖”

翰林风月三千首,
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
后来谁与子争先。

 摘自北宋欧阳修《寄王安石》



《和平颂》青铜

2011年

55cm×20cm×25cm

南京国际体育雕塑大赛优秀作品奖

 青铜大稿收藏于山西博物院 

发表于《解放军美术书法》第30期

奥运圣火采集仪式上,当圣火点燃,身着古典服饰的少女们放飞手中的鸽子,以祈求世界和平与人类友爱,这一幕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作品刻画了这一永恒瞬间,将这份感动用雕塑的语言提炼凝固,并赋予作品更深远的象征意义——世界和平。                                              

站在众神的山巅

你把一份祝愿高高托起
当白鸽扑楞着翅膀
从你的掌间轻轻飞起
这片大地的天空上
便有了深情的注视
有了宁馨


《第二次生命》青铜

2010年

172cm×194cm×98cm

获中国城市雕塑滑田友奖铜奖

落成于江苏省淮安市母爱公园作品

根据真实事件创作:2010年玉树地震,在危急时刻,一位藏族女教师在房屋倒塌前奋不顾身地救出了几名小学生。



《钱学森》青铜

2011年

58cm×23cm×24cm

“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和“导弹之父”——钱学森。他是二十世纪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钱学森一生默默治学,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作品着重刻画老先生眉宇间流露的理性与睿智,通过斑驳而富有机理的塑造手法来映衬老科学家高瞻远瞩的科学精神和鞠躬尽瘁的爱国情怀。   



《劲节迎风—董寿平》青铜

2012年

90cm×45cm×43cm

收藏于山西晋祠博物院

入选雕塑江苏-2015年度展.

董寿平先生是已故著名国画大师,他的画风苍劲有力、浑厚古朴,为人刚正不阿、胸怀坦荡。《劲节迎风 - 董寿平》的创作手法介于写意与写实之间,通过肖像对人物细微神态的塑造与把握,刻画出人物风骨,突出展现了董寿平先生的精神、气质与品格。


《乳汁》青铜

2010年

24cm×13cm×11cm

那一刻,护士敞开怀抱,抚平了哭声。于是,他们成为了一对没有血缘关系,却血脉相连的母子。外面的世界正在山崩地裂,这里却宁馨,圆满时间停住,让这无私的怀抱哺育温暖的人间。



《期盼》玻璃钢

2015年

155cm×80cm×80cm

收藏于南京军区警示教育基地

门前的古树,陈年的老井,苍老的母亲坐在村头的大道边,饱经沧桑的眼中,是沉甸甸的期盼。她在等谁?那人什么时候回来?膝下的女娃儿满眼是疑问,身后的小狗只是静静地陪着老人。
         沧桑的母亲在等待自己的儿子。那年秋天,儿子跟着部队奔向抗日杀敌的战场,临走前把刚出生的女儿托付给母亲,说,等抗战胜利了我就回来。于是,年迈的母亲搬了板凳,天天都在这里等待。有人说,别等了,你儿子已经牺牲了 ;有人说,别等了,你儿子当上了连长,跟着部队去更远的地方了。但母亲只是固执地相信儿子的话,日复一日地等待着儿子穿军装的身影……太阳又一次西沉,照在母亲微驼的背脊上,她还在等,等着英雄归来……
         雕塑作品《母亲的期盼》选取了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瞬间,讲述了一个关于战争、关于英雄、关于母爱、关于执着的故事。在这凝固了的一刻,胜利与牺牲、母亲与孩子、远方与故土、等待与归来、苦难悲壮与天真烂漫……都可以作不同层次的解读。雕塑所讲述的故事本身可以是悲剧,也可以是喜剧,可以是悲壮的,也可以是温馨的。而这也正如“等待”本身一样,它的尽头通往未知的结局,而它的源头,都是深沉的爱。



《水舞欢歌》玻璃钢

2018年

125×110×65cm

国家重大题材主题性创作工程作品

作品主题取材于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傣族最重要的节日—泼水节。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泼水节,不仅是展现傣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切入点,更能从侧面反映当代中国各民族团结和谐、欢乐美满的盛景。

作品构思时希望营造轻盈动感的画面氛围,通过提炼少数几个人物的组合构图,折射出整个节日场面的热闹盛大。内容上着力刻画欢快的情绪和特定情景中的人物关系:水花中嬉戏的傣族少女轻盈活泼,构成富有动感和韵律感的空间形式。手法上人物动态造型适度夸张。飞舞的水花处理为富有变化的线条形式,有助于交代人物动态的走势,并丰富构图层次。服饰的刻画上突出民族特色和被水打湿后特有的衣纹造型效果。希望能在探究人与人、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和谐的民族风情与其独特的中华美学精神。



《纯洁之泉》青铜

2009年

40cm×16cm×14cm

发表于《文艺报》第3248期。

还记得那个春天吗
还记得那眼清泉吗
还记得,那泉边的少女
把春天
倾泻在你的脚边……



《生命之蓝》青铜

2017年

70cm×31cm×18cm

听见了吗?
那来自最深处的呼唤,

在蔚蓝的,
蔚蓝的那片海。
那一天,
我们重回襁褓,
重新听见生命最初的律动,

重新感受,
来自这个世界的暖。


《风之殇》青铜

 2015年

116cm×97cm×35cm

入选中国美术馆“天地大美”新时代中国艺术名家作品邀请展

“匠与意——中国青年雕塑艺术展”

这里,风与海相拥而眠。风的天使从空中飘落,听见哀歌自海中传来,泪水流淌,浸染了整片海洋。数亿年前,人类和所有生命一同道,诞生于此。风曾奏响欢歌,海温柔而多情。如今,我们长大,却终究迷路。风说,门关上了,你们将再也不能回归。《风之殇》是多义的,它既是对人类自身困境的一种表达,可以被读作一首关于生命的诗,也可以被视作一种纯粹情绪性的体验,从爱与美中流淌出的忧伤。


《泼水节》青铜

2018年

120cm×50cm×90cm  

国家重大题材主题性创作工程作品


《火车之父—史蒂芬孙》青铜

2009年

96cm×47cm×39cm

斯蒂芬孙(George  Stephenson)1781年生于英国北部一个贫穷的煤矿工人家庭。青年时期的史蒂芬孙,常常白天在煤矿做工,夜里参加夜校学习,同时还替人擦皮鞋,以维持艰苦的生活。他对蒸汽机的构造和原理有着浓厚的兴趣,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终于在 1814 年发明了一台蒸汽机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车,史蒂芬孙也因而被誉为“铁路机车之父”。作品中,这位现代火车的发明者正拿着初步构想的火车模型仔细端详思考,而将手中的火车模型抬高的动作,也蕴含着他托举起世界交通运输的未来这一深层含义。   



《无线电先驱——马可尼》青铜

2009年

16cm×11cm×8cm

伽利尔摩·马可尼(1874-1937),意大利无线电工程师,企业家,实用无线电报通信的创始人。1874 年生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市。他的家庭十分富裕,他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在博洛尼亚大学学习期间,他用电磁波进行约 2 公里距离的无线电通讯实验,获得成功。1909年他与布劳恩一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称作“无线电之父”。作品通过写意洒脱的造型语言来塑造这位具有绅士气质的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他若有所思,目光如炬,似乎正注视着人类的未来。


《清溪》石膏

2010年

30cm×20cm×18cm

中央电视台 cctv 电视雕塑大赛佳作奖

青铜稿收藏于中央电视台

少女与清溪,青春与岁月,时光与生命,侧身蹲在溪边的少女额头光滑,眉眼清澈,浑身没有一丝赘物。正如青春本身,任何妆点都是多余,任何注解都终将成为赘言。从山上俯冲而下的溪流,带着尚未褪却的热情拂过她的脚面,转身,又在沙床和卵石的肩头跳跃。而溪畔的少女也如同这溪流一样,清、浅,却充满了暗涌着的活力——想要奔跑,想要歌唱,想要拥抱,想要去爱……想去舔尝即将到来的、未知生命的一切。不可知的未来是这样迫不及待,却又被一缕淡淡的忧郁凝固在少女的眉间。她也许是在静静地想着什么,也许什么都没有想,只是无声地、凝神地看着溪水,看着水中的倒影……于是,时光凝固了,在这个不同寻常的瞬间。这瞬间发生在暮春或是初夏,这少女出现在林地或者是山涧,一切都不再重要。或许,溪水并不存在,少女也并不存在。只是一个正值最好年纪的人,与时光中另一个自己的一次相互凝视。或许,生命本身就是潺潺不息的溪流,青春本身就是永无倦意的溪水:她偶尔带着淡淡的疑问或浅浅的忧伤,却永远不愿意停止流淌。


总体看来,郎钺的雕塑以具象写实见长,他的作品取材于现实,题材范围十分广泛,从古代英雄到近现代人物,从革命战争历史到当代军营生活均有表现,其中既有对英雄的礼赞,也有对生命的凝思,既有雄浑壮美的铁血,也有细腻动人的深情。在艺术风格上,郎钺的雕塑尤其讲究形式美感,他一方面承袭了现实主义严谨理性的雕塑技法,追寻着高雅崇高的经典美学精神,于内敛之中见功底;一方面在创作中充分融入了写意风格及中华美学思想,擅长以形写神,常以文学性的雕塑语言,不断深挖表现对象的思想深度与美学高度。
        作为一名军旅雕塑艺术工作者,郎钺的雕塑创作中,军事题材无疑占据了最重要的部分。他的代表作之一,获全国美展暨第12届全军美展最高奖、并被西柏坡革命纪念馆和中央军委八一大楼先后收藏的群雕《前赴后继》为例。这件3米多高的大型雕塑取材于中国革命历史,展现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红旗招展、呐喊声声,雄浑壮阔的阳刚之美涌动着铁与血的情怀,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在这件作品中,他个人的雕塑风格表现得十分鲜明:注重雕塑的整体构图,在追求浑厚的整体感的同时,亦重视细微之处的结构关系。整座雕塑的体量、结构、疏密都协调到位,在三角立体构图中给人以沉稳之感。此外,尽管有11个人物,但每个人物的细部刻画都细腻入微,战士手背暴起的筋骨、涌动着呐喊的喉结、透过衣裤绷紧的肌肉等等,都令整件作品气韵生动,展现出史诗般壮丽的美感。
        郎钺的军事题材作品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英雄颂歌”,而是在塑造英雄、弘扬崇高的同时,注重以写实的手法去表现战争,通过真实地呈现残酷惨烈的战争来表达对和平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与当下时兴的观念艺术不同的是,郎钺的许多作品都取材于真实的人物和故事,始终坚持以艺术的形式去关注那些普通的人,讲述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作品《大漠驼铃》就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内蒙阿拉善最艰苦的戈壁地区,有一支骆驼骑兵队。战士们每天巡逻在祖国漫长的边界线上,陪伴他们的只有亲如战友的军驼。一次巡逻时突遇风暴,一名战士不幸掉了队,当他再次被发现之时,已经长眠在沙漠中……即便是在和平年代,为了保家卫国,多少军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甚至生命。这个故事让郎钺深受感动,于是便有了《大漠驼铃》,作品截取了一个令人动容的瞬间,以表达他对边防战士们的崇高敬意。
        除了关注当代军旅,郎钺也创作了许多古代军事题材雕塑。在这些作品中,郎钺往往从独特的视角切入,将写实与写意结合,将唯美与悲壮融合,透过作品展现宏大的战争主题,讲述生与死,传递爱与美,用一个个充满意象的瞬间去诠释中国悠久的军事思想,为树立中华文化自信添砖加瓦。以《郑成功》这件作品为例,在创作前,郎钺翻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最终选择了郑成功刚登上台湾岛、将自己的佩剑插入泥土的瞬间动态。郑成功一生坎坷,当他收复台湾岛时,已年近四十。插剑这一动作,既飞扬着郑成功终于如愿以偿创下伟大事业的豪情慷慨,也宣泄着对自身坎坷命运的复杂情感。郎钺说:“郑成功虽一直反清复明,却在历史关头选择集中全部兵力反抗荷兰侵略者,爱国胸怀使得他始终能够清醒区分‘内与外’,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最先。因此这件作品最想表达的是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当代军事题材雕塑,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走向了多样化。这其中,郎钺以他自己的方式为军旅雕塑的发展探索了新的可能性。他师从雕塑大家吴为山先生,从师承中继承了写意雕塑思想,并将其与古典主义的高贵唯美、前苏联战争题材的悲壮浪漫相融合,逐渐形成一套个性鲜明的造型语言以及独特的表现视角。在面对主题性创作时,郎钺总是会选取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通过一个充满意象的瞬间直击宏大主题内核。比如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作品《南下》,作表现了一个行军中的普通士兵。然而,却用这个战士执着前行的姿态、桀骜不屈的背脊、凝视前方的眼神,有血有肉地展示了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更进一步以诗意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
        凝固的瞬间,凝练的画面,充满诗意的雕塑语言,使郎钺的雕塑尤为擅长以“小切口”展现宏大主题。无论是表现领袖风采的《星火燎原》还是浮雕史诗《共赴国难》,无论是表现古代英雄的《郑成功》还是追忆当代英模的《额尔古纳河畔》,郎钺的雕塑总是刻画严谨、忠实于真,在传神之余,亦时有形不到而意到之妙,以多变化的手法突出或衬映形象,做到了“意在形外”,仿佛一首首凝聚生命的动人诗篇。
        今天的中国艺术界,军旅题材的雕塑作品并不多,甚至一部分人对这类雕塑作品有“一味红光亮、高大全,缺乏艺术价值”的偏见。对此,郎钺认为,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能以偏概全,正面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并非都会以牺牲艺术性为代价,一味求新求奇也并非就能凸显所谓“艺术性”。他直陈:“雕塑是造型艺术,是不是好的艺术品,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作品本身,不能单纯以题材区分。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中国雕塑史上难以超越的优秀浮雕作品。作为艺术家,我们的创作首先要真实、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能感动自己,才能感染观众,只有这样,我们的雕塑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才能铸就经典。”
        郎钺雕塑的形式风格不仅在军旅题材中表现得十分鲜明,他的艺术小品创作也充满了高雅优美与浪漫的诗意。在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的获奖作品《清溪》以及《和平颂》《生命之蓝》《风之殇》等雕塑小品中,郎钺依靠敏锐的观察和娴熟的雕塑手法,将写实主义的严谨造型与中国画笔墨肌理融合在一起,使得雕塑充满了流畅的动感与含蓄的美感,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这种遵循传统经典技法、“慢工出细活”的创作方式在当代观念流派纷呈的雕塑领域显得十分可贵。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说:“所有的人都在抄袭,普通人抄袭的是大师,而大师抄袭的是自然。”郎钺认为,“天地大美”的“天地”就是指自然:天地万物是艺术灵感的源泉,艺术家能从自然中汲取无尽的灵感,在自然中发现美、创造美。他本人就是如此。
       可以说,他的作品中,既有对英雄的礼赞,也有对生命的凝思,既有雄浑壮美的铁血,也有细腻动人的深情,他以自己娴熟扎实的雕塑技法和不懈追求的艺术精神,不断在自然中探索美、在生活中发现美,把战争的凄美、生命的唯美以及人性的壮美印刻在心中,诉诸于创作,展现着新时代中国雕塑艺术家的全新风貌。
       钺,乃金石之器。而雕塑,恰恰以金石为笔,在时空之中书写出关于永恒、关于生命、关于爱与美的壮丽诗篇。我们期待着青年雕塑家郎钺做出更多更好的雕塑作品!



本次展览将从9月28日起持续至10月5日结束,敬请大家前往观展。






更多精彩文章:


■ 冯鉴敏|花卉美的艺术追求

■ 齐鲁|问道

■ 鱼翔浅底——胡钜湛水彩艺术展

■ 朱炳仁  |  震撼当代艺术界的一道闪电!

■ 保利香港2018年秋拍大幕将启

■ “同行——李象群艺术展”北京798、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同期闪耀

■ 永远的微笑|忆雕塑艺术家刘家洪先生

■ 中国雕塑先驱——张充仁

■ 刀笔生花——诗人雕塑家魏小杰

■ 以形抒情、达意、求趣、写魂——叶如璋雕塑作品

■ 原本·肉身——李鹤雕塑作品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今日开展

■ 盛况空前| 质朴的精神——陈坚水彩作品展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 水色里的诗情画意|赵建国2018水彩写生作品

■ 银色的世界——栾建国水彩画作品

■ 心绪的延伸——秦士智水彩写生

■ 我与自然的对话——薛继斌水彩写生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包蕾水彩画作品集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王洁水彩画作品集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平台发表之图文,均经版权人授权同意方予以发布(个别转载文章已注明“图文来源:XXXX”或“本文转载自XXXX”)。为了尊重和保护版权人的权益,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另,本平台发布的内容,均出于为大家提供更广阔的艺术交流空间和扩大大众鉴赏的受众面之非商业性目的,如有不妥之处或涉及其他问题,敬请作者谅解并来电或留言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