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山路上,龚贤是一个不止息的跋涉者。在不断摸索探寻后,他好不容易塑造了“白龚”的面目,却又立刻毫不停留地向新的领域——墨的世界进发。“黑龚”实际上带有反潮流色彩的风格,因为当时的艺术作品大多推崇的是偏白、偏枯而简的时代风尚。所以,提到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史上一张晕染着苍润墨气的黑色的面孔那必然是龚贤。他的着眼点既在于连绵不断的山山水水,形成整体的起伏和气势,又特别注重一个个具有典型意味的局部小景的深入刻画……
龚贤作品的感人,首先在于他所创造的境界,它“可登、可涉、可止、可安”,令人向往。即或“幻境”,“然自有道观之,同一实境也”(见《虚斋名画录》卷六)。同时感人更甚的,还在于笼罩其画面的一股气息,似雾气、露气、岚气、烟气、云气……总之是一种天光、水气和空气的混合物,是一种自然的生气。这些使人望之而动情生乐的因素,皆非得于前人赭墨,而是孕育于大自然的结果。
龚氏独立形式的书法作品不多,正如他的诗名为画名所掩一样,他的书法在他的绘画面前常常被忽视,因此,索书者不多,应制之作也就少见了。《渔歌子书卷》(27.2厘米×417.5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是笔者至今所见中最具份量的龚氏书法,作渔歌子九首,“烟月家乡到处同”“叩舷一曲在沧浪”,是作者孤傲、隐逸情怀的反映。全卷四米有余,洋洋洒洒二百六十多字,挥笔写来,既不紧迫,又不懈怠,如行云流水,自由自在。虽没有祝枝山的狂放,也不如徐文长的恣纵,但他却自具独特的风神:稳沉中看到激越,舒畅中含有凄怆。这不正是龚贤的处境和心态吗?书如其人啊!此书无年款,从字迹考察,应是其六十岁后的作品。
——摘自《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第一辑——龚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