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口子育儿观不同,就要吵吗?

2016-11-01 zack西西爸 慢成长
大家好,我们是花时间和吉吉,两个海归妈妈,也是研究生闺蜜。曾在香港知名媒体工作多年,去过灾难现场,也跑过联合国会议。如今一个是童话作者、心理咨询师;一个是正面管教美国认证讲师和职业生涯规划师,过去一年中,我们写了300多篇原创文章,和大家分享科学育儿、早教发育、辅食喂养、母婴良品、亲子教育的知识,还有妈妈慢成长自我精进的故事~这里的每篇文章都很走心,很高兴在育儿路上与大家彼此陪伴!


花时间说



在近期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我遇到一个案例。两口子吵架闹离婚,妻子要坚决离婚,老公想挽留但又不肯直接表达。和夫妻二人分别咨询后了解到,看似起因是婆媳不和,但对妻子情绪影响最大的是老公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夫妻二人在育儿观、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加上长期缺乏坦诚、有效的沟通,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冲突。


而我最关注的的是在这个家庭中孩子所受到的影响。5岁的男孩性格暴躁,容易发脾气、打人,在父母发生口角的时候态度冷漠,极少显示对他人的关心。长期的家庭纷争显然在这个孩子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夫妻关系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平台,给孩子金山银山都不如爸妈彼此相爱。我们都知道父母吵架对孩子的伤害甚至远远大于离婚。那么我们该如何维护好夫妻关系的壁垒,保护这个小家的和谐呢?来听一听全职奶爸zack西西爸的智慧解答。


文:Zack西西爸

图:网络


养孩子一定是夫妻两个人的事情,一个人的心力有限,交替上阵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头两年是会比较辛苦,爸爸的角色必须积极加入。也许爸爸一开始没啥感觉,毕竟不像妈妈曾经骨肉相连过。但是作为父亲的角色绝对不是蜻蜓点水的哄哄孩子就结束了。在我看来有几点: 

 

1夫妻首先要能够正常有效沟通

 

育儿观念求同存异。爸爸有爸爸的模式,妈妈有妈妈的模式这很正常。孩子也很会适应。


我认为孩子只能在这两趟浑水里面了解男人女人的处事方式的差别。所以在大同基础上有不同很正常。和妈妈在一起用妈妈的方法,和爸爸在一起用爸爸的办法。孩子就会知道做事处事就不是单一线性的了。但夫妻之间不要为这种事情打得各种不可开交。这样对孩子未来的婚姻观就会做出不好的榜样。你们如何行为,就是身体力行的教孩子如何和未来的另一半如何相处。夫妻之间的内耗,也是觉得育儿累的因素。 

 

2请在精神上、物质上务必尽可能的独立

 

现在社会上很多时候是男方家长和女方家长在玩木偶戏,夫妻两个不断地要去按照各自家长的要求来生活。我看过各种小夫妻的各种不自由,都是按照家长意思要有个稳定的工作,要有房有车的去攻贷款。这是你的家,你是家里的男主人,你是家里的女主人。家里钱怎么管、怎么花,应该是夫妻两个人的事情,过好过坏我们自己担着。不要让任何人随意进来指手画脚,非把两人搞到离婚了还来一句:我是为你好。


中国家庭最可怕的就是夫妻双方的个人思想和经济的不独立,不停地因为外因导致内耗。在这一点上,我和妻子深有体会,这也是我非常强调孩子自己带的重要性的原因。


不要把自己家里的话语权让给你的长辈,你的生活不应该被他人指染,而且很多时候这种来自长辈所谓的“爱与关怀”是破坏性的。从他们的立场来说,只有很多现实问题的博弈;但夫妻之间的很多事情是建于信任和基于这份信任的自愿的付出和牺牲之上,如果拿现实的物质来衡量是无法达成平衡的。如果有谁觉得我这段看得不适的话。那请自觉绕行。我不会与你讨论这个对错问题。你们只是陷于其中而浑然不觉罢了。 

 

3婚姻不是保险箱,两人要共同发展

 

在前二者处理好的前提下,向更高阶发展。夫妻各自发展自我。作为老公不要守着自己固有角色,老婆也不要守着自己的固有角色。突破源自观念、习俗、宗教、刻板印象等等各种思想上面的定势,就会发现生存没有那么线性和唯一,而且不会像老一辈那样说的可怕。突破了这些思想上的禁锢,也就不存在什么不必要的压力,养孩子也更自信和放松。


我一直觉得夫妻两个人在一起长期生活,需要的是信任、愿意为对方改变的心意和能力、互相的正确的解读与理解、价值观的共同前进。


信任可以说是一切的基础。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相信对方,另一个是变得可信。当一方愿意无条件地相信你的时候,也请务必对得起这份信任,给予对方足够的回馈,让对方明白你同样珍惜这份她对你的信任。 


两个人在一起我其实比较排斥所谓的一见钟情。这背后隐含的意思是:就是我不想改变,然后遇上一个刚好合适的。但单单就生物性上来说,我们人就不可避免会改变。而随之的心理上的,以及外在环境的改变。都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不愿意改变的初衷导致的必定是最后沦为世俗的凑合着过的状态。


好的婚姻需要的就是两个人要努力朝向积极的状态改变,这里面,一方的理解和包容是一定要配合上另一方面的适应和调整的。两个人就是要不断找到让对方能够接受和舒适的沟通方式、生活节奏、品味格调等等。这里面伴随的一定是大量的互相理解和改变。


比如:她不喜欢吃什么那我就记得绕开,而同样反过来。作为另一方,我虽然不喜欢吃这个,但他喜欢吃,我就时不时改变一下主动做或者点菜。这就会是互相良性的激发。但自己还是始终知道,她不喜欢吃这个,所以,她点或者做不代表她喜欢,而是她的适应和改变,我还是会继续避开这个,但实在忍不住想吃,也可以和她说说,说明自己的真实的需求。这就是下面的内容:

 

4互相之间如何正确地解读和理解

 

之前我们提到了夫妻之间需要互相为对方改变,但我们也需要知道,人改变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努力的改变的过程之中,互相之间的沟通很重要。这里也是两点:一个是正确的解读能力,另外一个是正确的表达能力。而这两点里面我们往往会看到前者的问题,我们常说:“他(她)不理解我”。但这里面往往包含着的是后者的问题。作为夫妻,自己有没有正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是不是以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


夫妻之间的各种不理解和矛盾往往是双方面的。就像上面的例子。很多人往往是把对方做出让步了理解成她改变了心意或者习惯了,而她一直处在忍受的状态却没有被察觉。这里面的问题往往是双方面的。不良的沟通就是淤积到心理的极限了就爆发出来了,而更为健康的方式则需要互相之间更多的理解和细密的沟通。


而最终,婚姻能够长久的健康下去的背景就是要价值观的共同前进。要知道,婚姻可以很不健康地持续很久,但这对于双方来说往往都是一种煎熬。而在我看来,婚姻是可以持续的保持一种积极的健康的状态的,但是是要依靠前面这些内容加上这一条的。两个人需要不断的互相帮助对方扩宽世界。这种感觉其实非常的愉悦,每天都有那种——你又多了一些我不知道的好东西,你又发现了我没有意识到的亮点。同样,反过来也是如此,我又有很多新鲜的扩宽视野的想法和你分享。两人不单单是生理上的在物质世界里的互相依靠和互助,思想上的互相渗透的感觉真的很美妙。

 

总之,构建好一个独立的、健康的家庭,会少很多内耗,这对于国内家庭的现状来说才是一个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慢成长:多读一点

今年1月,美国《医药日报》 报道了英国一项最新研究。研究发现,父母总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影响孩子大脑发育,可能导致孩子成年后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
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心理学家尼古拉斯·瓦尔什博士及其同事,对58名17~19岁志愿参试者的大脑活动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让参试者的父母回忆孩子从出生至11岁期间所经历的家庭问题,如父母争吵、言语或身体暴力及家庭成员间感情淡漠或缺乏沟通等。研究人员据此将这些家庭分为“好家庭”(家庭问题较少)和“坏家庭”(家庭问题较多)。结果发现,11岁前经历过轻度至中度家庭问题的孩子,其小脑部分相对较小。科学家表示,小脑与学习、压力调节及感觉运动控制关系密切。儿童小脑较小可能会导致成年后患精神疾病的几率大大增加。
瓦尔什博士指出,家庭暴力等问题对孩子身心发育的影响已引起足够重视,而新研究发现,发生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不畅、争吵斗嘴、缺少关爱、情感淡漠和关系紧张等,也会对儿童大脑关键的早期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国内也有相关研究。2013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曾经主持过一个调查,哈尔滨市855名初、高中生的调查统计分析表明,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1.68%,离婚家庭的为30.3%。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焦虑,多疑,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感——些孩子为此表示“不想重复父母的悲剧,长大坚决不结婚”。


作者介绍zack西西爸,学过建筑设计,学过汽修,养小孩爱好者,躺骑自行车设计爱好者,现任一介妇男。


关注后阅读更多精选文章


【育儿干货】


【绘本精读】


【正面管教】


【喂养辅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